新建本科高校导师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
2023-12-18刘东升焦艳晓孙剑奇
刘东升 彭 游 焦艳晓 邱 敏 孙剑奇
九江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国内各高校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探索更有效的模式,其中,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教育模式[1]。
导师制最早起源于牛津大学,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此模式被证明非常成功,随后被世界各国高校争相效仿,并发展应用到本科生教育中。导师制引入我国后有了新的理解:导师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提供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正确认识自我,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处理好个人兴趣特长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关系,切实提高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或企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2]。
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响应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一直致力于推进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2019 年,引进一大批高层次博士人才,为学校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为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院在传统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选择—规划—培训—实践—评价”新模式,并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学院从2019 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师生积极响应,效果显著,不但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同时也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以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018 级145 名本科毕业生为例,探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实施效果及遇到的问题,为今后本科生导师制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及现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
在20 世纪30 年代,导师制引入我国,给国内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3]。首先,国内各院校在研究生阶段开展导师制,后来国内部分高校开始将导师制推广至本科生教育中[4],主要是引导本科生参与导师科研,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结果上看,已初见成效,但模式单一,未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在传统导师制的基础上,添加规划环节,在参与科研项目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做好合理的生涯规划,明确目标,使学生更具学习的动力;同时加入培训环节,在保障学生科研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后期参与科研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图1 所示。
图1 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导师制新模式
1.选择: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
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一般从大一下学期开始,首先需要学生和导师互选,学生从学院网站的师资介绍中了解和选择导师,老师则通过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方面选择学生。双向选择后,师生相互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尤其导师要对学生的思想、未来的规划和对科研的认识要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在后期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为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一名教师最多可以指导5 ~6 名学生,所以双方需要进行多方面了解,慎重选择。
2.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双向选择后,导师要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自我,确定学业及职业目标,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职业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合理地安排大学生活,运用科学的方法,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3.培训: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大型仪器使用培训
化学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需要用到很多的药品试剂,甚至包括一些有毒或易燃易爆的药品,同时还需要诸多的仪器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所以,在进入实验室前,学生需要通过学院组织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大型仪器使用培训,学习相关实验室规定和常用仪器使用,通过考试后方可拿到相关认证证书,从而为正式进入实验室做足准备。实验室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教师对预备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安全培训,讲解实验室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安全事故处理方法、医疗药品摆放位置、安全保障设施位置等,让大家时刻记住安全重于泰山。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同时组织大型仪器使用培训,教师示范后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其掌握操作要领。
4.实践:参与科研项目
进入大二后,学生对科研项目有了大体的认识后,导师或学长对其进行指导,包括实验设计、实施和分析,同时通过观察、记录学长在进行实验时的操作,如实验步骤、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和结果分析等,积累实验方法和技能。入门阶段以后,导师将分配课题,学生拿到课题后,对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实验方案,由导师确认方案的可行性后可着手实施。导师安排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到校企横向课题中,锻炼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在服务社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研团队始终坚持传帮带,让团队的科研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5.评价:实施效果评价
作为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本科生导师制,传统的卷面考核显然不能满足要求。首先,经过近三年的科研实践,学生基本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养,所以从导师布置课题开始,到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再到论文的撰写,以此评定成绩。其中,小组定期汇报评定的平时成绩占30%,小课题的完成、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的评定分数占70%。导师通过效果评价分析出影响因素,为本科生导师制的试行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使其完善。
(二)新型本科生导师制目前取得的成效
1.本科生导师制对教学的影响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本科生导师制要求学生养成很多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参与科研项目时,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得到锻炼,助益实验课程的学习;最后,通过参与项目,提升了自己的各项能力,获得感和成就感大幅提升,从而提高学生对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渴望,在课堂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汲取知识[5]。
2.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经过短期的学习和锻炼,掌握了实验方法和技巧,接着开始独立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到结论。此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为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导师制实施以来,取得了佳绩,尤其在学科竞赛、大创项目、发表论文和专利以及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等方面,如图2 所示。
图2 2018 级毕业生在导师指导下已取得的成绩
3.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在本科生导师制的施行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分析就业环境,做好未来的生涯规划,包括如何合理地选择职业目标,如何实现职业目标,以及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考研和就业方面,如2018 级145 名毕业生中,大半考取研究生,剩下基本上都是进入国企、外企、大型民营企业等。
二、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建本科高校的机遇与挑战
新建本科高校没有研究生,教学资源绝对投向本科生,是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机遇。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包括学生和导师两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1.专业基础差
学生在大一阶段的学习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知识储备不足;再者,在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学生都是按部就班,难以做到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2.缺乏创新性思维
目前,学生大多还是抱着应试的目的去学习,始终以书本知识或试题练习为主,缺乏创新性思维。而且在学习过程或科研中也是按指示机械式地进行实验,很少去想为什么,怎么做。
3.课程任务重,时间少
大一、大二课程安排较满,再加上社团活动,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实验安排。此外,一些学生开始的时候因好奇而参与科研,可实验往往需要不断地重复,导致学生的新鲜感逐渐下降,外加实验室工作的复杂,使学生难以坚持,结果科研项目虎头蛇尾[6]。
(二)导师层面
1.精力时间有限
导师除了教学和科研以外,还需要申报各种科研和教改课题、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会议等,导致导师在本科生参与科研时难以给予长期有效指导;此外,本科生在科研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薄弱,需要导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指导。
2.科研经费不足
导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各种课题,但是课题的申报竞争激烈,难度很大,且大部分课题的经费也有限。本科生在参与科研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用到的实验试剂和易耗品,以及材料的测试等都需要大量经费,导致部分导师在指导学生时,难以将科学问题探究清楚或科研项目不能顺利实施[7]。
三、结语
本文以九江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例,提出了“选择—规划—培训—实践—评价”的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互联网+”、职业规划大赛等项目和比赛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甚至少数学生发表了高质量的SCI 论文,以上均反映出,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职业规划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未来可以通过调整培养计划、优化师生结构和增大科研投入等方面,积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模式。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先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