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校应用型智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研究
2023-12-18刘颖春王学娟
刘颖春 王学娟
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8
根据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需要和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筑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体现建筑类院校的特色定位,发挥“大土建”学科优势,突出应用性,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高等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过程中,应时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三个根本问题来思考,并细化为以学校管理、师资建设、学生培养和社会服务四项要素来建设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1]。在智能财务发展背景下,应用型建筑类院校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更应积极构建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学科专业体系,持续调整学科专业适应性、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智能财务对财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智能财务的起源和界定
智能财务从属于商业智能研究,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是由高德纳(Gartner)咨询公司的Howard Dresner 在1989 年提出,旨通过计算机系统改进商业决策水平,随后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大量关注,迅速演进并细化为各研究主题。商业智能对管理决策、非结构数据分析、企业绩效等影响,得到学者们的证实[2]。其中,韩晓怡[3]等学者认为,商业智能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处理财务数据,智能财务是指根据财务目标和流程,全方位设计智能化企业财务场景,实现智能技术与财务的结合应用。
(二)智能财务体系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企业亟需创新的财务意识和高效的智能财务体系,以期取得该领域的竞争优势。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发展,智能财务体系细化为智能财务共享平台和智能管理会计平台,能够通过财务智能机器人的深度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和反应能力,进行信息搜集和分析,提供高效的财务决策及解决方案。其中,智能财务共享平台将财务流程数据的记载汇聚成财务数据中心,有助于企业形成内外部翔实的基础数据;智能管理会计平台,将有助于企业深度分析供给与需求两端如何契合,为决策过程提供智能化支撑。
(三)智能财务的发展和变革
我国的财务共享服务是由跨国集团的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财务共享服务源自20 世纪80 年代,是由美国的福特公司率先实施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通过改变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管理转型和升级,而智能财务正是针对财务运营模式的变化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的诉求,而得以迅速发展。智能财务的变革将会是覆盖财务全流程的全面的智能化。第一,将基于业财深度一体化的智能财务共享平台作为智能财务的基础;第二,将基于商业智能的智能管理会计平台作为智能财务的核心;第三,将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财务平台作为智能财务深度发展动力。
二、业财融合对财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基于价值链视角的业财融合的研究
业财融能够体现出对财务人员迫切转型的时代要求和转型方向,财务只有与业务真正融合才能发挥出价值创造的效力,获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因此,本研究将业财融合界定为,是指财务向业务纵深延伸,财务和业务部门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据共享,实现高效配置企业资源的过程。对于价值管理的研究,最先从马克思所倡导的劳动价值论角度来进行阐释,根据Porter(1985)提出价值链及相关理论,在价值链系统中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供应商、企业合作者和顾客)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而价值已不再受限于产品本身的物质转换[4]。综合考虑参与价值创造各主体的利益[5],随着信息时代,价值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息和知识上。因此,应更加强调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价值链用于业财融合过程中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注重构建业财融合价值树,驱动成本管理、全面预算,提高综合财务分析能力;逐步融入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管理,高效协同企业部门合作,共同制定战略定位,提高运作效率,创造价值。
(二)基于战略管理视角的业财融合的研究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支撑战略,随着业财融合的推进,在组织结构的改革方面可实现企业扁平化管理,实现高效配置企业价值创造的资源。从生产设计、原料采购到售后服务等系列活动,通过价值链分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战略成本管理会计等决策分析。虚拟价值链是通过收集、组织、选择、处理和分配信息这五项活动的原始信息,及其信息加工处理获得更大价值[6]。该模式的发展,能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竞争、顾客和供应商做出快速反应,并通过财务信息共享的价值管理系统,对企业进行实时财务监控,对企业财融合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建筑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人才需求提供重要保障。首先,提升建筑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智能时代的业财融合对于建筑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社会服务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检验“怎样培养人”的重要标准,不仅体现在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的融合,还可以调节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高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其次,契合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需要,提高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能力,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聚集与高效利用、培养人才的硬能力与软能力三个层面。最后,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趋势对建筑类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要紧跟行业变革,契合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的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三、建筑类院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分析
(一)明确“三个优势”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个优势”是指发挥比较优势,凝练特色优势,获取竞争优势。第一,甄别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表现在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断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以服务创新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第二,转变发展理念,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分析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主要的内外因素,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通过科学调整和设置专业,发挥建筑类应用型的比较优势,凝练智能财务与业财融合的特色优势,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分析“智能+财务”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明晰企业为何以职能为重心的运作模式向以流程为重心的运作模式转变,以及如何为企业创造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其次,基于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建筑+财务”融合的基本原理,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能够体现与企业发展战略匹配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最后,基于服务创新生态理论分析“应用+财务”融合的路径,构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的新商业模式,亟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提升。
(三)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首先,健全建筑类行业紧缺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保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水平,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方式需要,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其次,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以立德树人为评价基准,以培养应用能力为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人才培养、服务创新一体化发展。
四、建筑类院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筑类院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中,需要贯穿“融合”的理念,培养具备“财务逻辑+数据分析逻辑+建筑业务逻辑”知识体系、素养和相关能力,能够适应数智时代建筑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智能财务管理人才。构建建筑类院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建筑类院校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思路图
(一)“智能+财务”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革新,需要优化从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智能+财务”数据分析逻辑的体现,主要分为财务、税务与金融三类[7];其次,“智能+财务”财务逻辑的体现,主要包括《智能财务基础》《财务大数据分析》《大数据与财务决策》《机器学习与财务智能》《金融大数据》《税务大数据》等课程;最后,“智能+财务”应用型的体现,大数据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智能财务基础课程设计、财务大数据分析课程设计。
(二)“建筑+财务”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价值链和战略管理视角的“建筑+财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体现在专业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强调基于数字经济背景下价值链用于业财融合过程中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注重构建业财融合价值树,通过价值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重新设计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等相关课程,并逐步融入作业成本法,质量成本管理,高效协同建筑企业部门合作,进行价值共创。
(三)“应用+财务”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升建筑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应用+财务”的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主要体现在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通过课程实践体系、职业证书、技能竞赛、岗位需求等进行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师、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初级审计师等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