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视角下大学生形象礼仪提升路径研究
2023-12-18潘玲
潘 玲
广州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礼仪以礼仪活动、规范和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门与美学、民俗学、伦理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紧密相关的综合性学科,其中职场形象礼仪是其重要的板块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形象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是重要的核心社会竞争力。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形象已成为当前教育和就业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从审美价值观的视角,探讨大学生如何提高形象礼仪,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发展和竞争力的需要。
一、礼仪的审美价值观研究综述
人类自诞生起,便开始了对文明与美的追求。礼仪文化是人类最早的精神文明,是原始人混沌经验的提炼并使之形式化,从而对个体的行为、活动、动作、仪表等,予以约束、限定和规范,以便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秩序[1]。可见,人类社会从愚昧、落后逐渐进化到文明、开化与兴旺,礼仪是重要的标志。礼仪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的,以较规范的形式充分表达某种意志、情感的社会文化现象,礼仪融合着强烈的道德观念,能促使人的心理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的审美特点和深刻的审美价值[2]。
马克思提出了人生自我肯定的方式,即实践、感觉和思维。他认为,人在客观世界中用自己的全部感觉来肯定自己。这就是审美,即“按照美的规律塑造”[3]。审美,是使人格全面发展的基础,人性的自由、真理的显现及美的创造是审美教育所彰显的[4]。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寻求美好的、能使自己产生美感的生活,审美意味着对人生拥有的一切进行审美[5]。审美价值观是指向美的价值观念,是沟通真和善、科学和道德等多种价值的形式载体,它处于所有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中心地带[6]。因此,审美价值观是人们分辨美丑时的基本观点的反映,审美驱动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注重审美在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礼记· 曲礼》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德仁义的美德,没有礼制约束就得不到发扬。《论语· 雍也》记载,“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内在“仁”与外在“美”的统一,才能彰显文雅和风度。因此,礼仪的审美价值观,在于体现道德美。“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7]。从道德伦理看,礼仪符合社会调节行为和关系的道德规范,礼仪美是善的;从美学角度看,礼仪表现出外在美的感性特征,寓善于美,结合外在美与内在善[2]。因此,从审美价值观的视角,充分挖掘礼仪的审美内涵,这与当今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是大学生礼仪课程的重要元素。
二、大学生形象礼仪提升要素
形象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西方学者科特勒指出,形象指人们所持有的关于某一对象的信念、观念与印象[8]。形象礼仪内容包括外在形象、举止行为和沟通表达等范畴,是审美价值观的外在综合体现。本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形象礼仪的审美价值观归纳为“知”“恭”“和”三个核心维度,并由各个维度所蕴含的理念和内容共同构成形象礼仪审美价值观的三级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形象礼仪审美价值观内容体系
(一)知——自知与自爱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记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清醒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有智慧。《论语· 子罕》说:“知者不惑”,强调智慧的人不疑惑。“知”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坦诚,体现自知之明、自信与自爱。
个人要对自身的形象有全方位的了解并能依据自身条件进行改善。个人的外貌、身形由遗传决定,但适度的修饰能有效弥补缺陷和不足,凸显自身优势。个人可通过面容的护理、选择符合自身脸型、体型、职业的发型以体现和谐的整体美。着装要符合个人的外在和内在条件,如身形、肤色、职业、年龄、品位等,选择合适的色彩、风格、材质等,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彰显个性。
“知”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气质风度。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美高于色泽美,秀雅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美[9]。端庄的坐姿,传递大方自然、文雅稳重的形象;挺拔的站姿,带来积极向上、精力充沛的印象;潇洒的走姿,传递从容不迫、矫健轻快的美感。
(二)恭——恭敬与尊重
《尔雅》说:“恭,敬也。”《论语· 颜渊》里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恭受礼所节制,也就是说礼也得按规定而行。“恭”指的是恭敬,谦逊有礼,体现的核心要素就是“尊重”。
形象礼仪即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仪容端庄,彰显社交生活中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体现着个人修养。商务职场中整洁端庄的仪容、清新淡雅的妆容打造、清爽干练的发型,需注重体现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场合的尊严感与得体性。社交场合中的表情主要由眼神、微笑构成,眼神是“心灵之窗”,正如《礼记· 曲礼下》云:“凡视,上于面则敖,下于带则忧”,目光的运用、注视的时间和区域彰显着对对方的态度;微笑体现在与神情、气质、语言、举止等相结合,笑眼传神,体现自然与真诚。
(三)和——和谐与秩序
《尚书· 尧典》记载:“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和”是以“礼”“制衡”的结果,古人最初并不把“乐”看作抒发情感或供人愉悦的东西,而是赋予“乐”沟通人神、促进人神和谐的神圣功能[10]。《论语》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现出君子在人际交往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智慧。《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核心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和谐[11]。
“和”代表秩序与和谐。“和”体现在着装、行为举止与周边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着装与环境的协调,即服饰的TPO 原则,适应不同时间、地点、场合,个人角色要与服饰匹配,展现服饰的社会性。个人的仪态彰显行为主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角色规范与社交情景规则,如手势是体态语中最丰富且最具表现力的传播媒介,是与人沟通交流时生动形象的语言传递,手势需结合不同场合、区域和文化恰当地使用。
三、大学生形象礼仪提升路径
大学生提升个人形象,可通过三个路径实现: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树立个人形象审美观、内外兼修提升自我。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个人形象决定着传递给他人的信息内容,形象传递出一系列的个人信息: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有助于自我整体感的形成。形象管理的范畴包括外在形象、举止行为和沟通表达。第一,需要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认识自己的外形、体态、气质、性格、兴趣等,提高自我认知的智慧,不盲目跟风,选择适合自我的形象设计;第二,要提高对自身形象的关注程度,加强对美学和美感的理解力,包括个人在社交中对衣着、仪态、言行、礼节等一系列涉及个人外在形象因素的能力,提升社交沟通来往能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二)树立个人形象审美观
审美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视觉层面交流,包含服装、化妆、发型、饰品、仪态等;二是心理层面交流,积极健康的心态情绪是着装符合场合的基础。形象审美观的提升,需以培养优雅的仪表风度、良好的个人形象和文明的行为举止为目标,激发和唤醒个人对“美”的追求,掌握形象与身份、职业、场合的关联,进而培育人的审美理想,认识、感受、体验、实践“美”,从而使人超越功利的局限,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三)内外兼修提升自我
美是外在与内涵的综合体现,个人形象美是商务、社交、休闲不同场合的得体形象的表达。通过学习、阅读传统优秀文化,结合时代精神风貌,加强对形象礼仪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个人内外素质,探讨审美观念与社会经济环境、地域文化息息相关,总结分析适用于当今社会仪表美的审美标准,体会审美价值观体系内涵,透过形象礼仪的表象,解读其所承载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从而使内心精神得以升华,真正将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统一起来,实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四、结语
审美价值观是形象礼仪实现的理念与路径,大学生应通过礼仪的审美内涵不断加强个人形象的提升,在以“仪”的形式与内容的前提下,更加强调“礼”的内在品格与道德的养成,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