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引学,学教共生
——基于“三单一卡”促进数学“生问学教”的实践探究

2023-12-18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赵晓玲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3期
关键词:学教评价数学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珠江路小学 赵晓玲

一、驻足求索:窘境中明晰数学教学研究之方向

镜头一:一次对话——分道扬镳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

师:现在你还不用知道原因,以后我们会学到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吧!

镜头二:一次发现——一知半解

师:上节课我们不是研究过这个问题吗?你没有弄明白吗?这个问题跟例题一模一样啊!为什么你的答案对了,算式却是胡乱编出来的呢?

教室里,教师一脸无奈,学生一脸无辜。

两个小小的镜头,是日常数学问题教学中的缩影,却引发了笔者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此类现象原因的思考。笔者对如何走出当前教学窘境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问题意识培育载体“三单一卡”和新的学教方式“生问学教”。“生问学教”,即学生提出问题、生发问题意识的学教活动。本研究旨在通过“三单一卡”这一载体的设计和应用,对数学学习策略进行探索,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教师的教学力。

二、寻觅探索:实践中找寻“三单一卡”实践之路径

“三单一卡”主要指“问题三单”和“智慧学评卡”,其中“问题三单”为“问题采访单”“问题跟踪单”“问题回访单”。借助“问题三单”追踪学生问题提出的关键环节,借助“智慧学评卡”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通过“三单一卡”的使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助力后续的数学学习。

(一)“问题采访单”:采访学情,聚焦问题提出的生发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课前通过线下实测、线上云测的方式发放“问题采访单”。“问题采访单”主要有前测单、任务单、预学单等,以“微任务+微测试”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了解,把握学生的学情,根据知识抛锚点进行精准的学教设计。

1.前测摸底,摸清已有认知

摸清学生已有认知,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展学教活动,以学生的问题开展学习,学生学习兴趣也将更浓。

案例1: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估算”一直是学生最害怕的一类题。在教学前,教师利用问卷星设计“问题采访单”对学生进行摸底。通过收集学生数据分析发现,遇到直接说明“大约”的题目,学生大都会按要求用估算解决问题;而对“够不够”的问题,学生对估算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好,对是否要用估算、估大还是估小一知半解。通过调查得到素材,聚焦学生估算解决问题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后续教学。

2.任务驱动,寻找认知误区

微任务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留下问题,以自己实践探索过的问题开启学习,学生学习目的性更强。

案例2: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前,设计“问题采访单”,让学生画一画“心目中的四边形”,想一想不同四边形的特征,写一写想研究的问题。学生自主完成“画”“想”“问”这三项任务,对“四边形”内容有了深入的思考,学到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学教活动更精准。

3.预学显能,探知学习能力

不同的课型,结合“问题采访单”可以进行课前预学,在先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探知学生的学习能力。简单易学的知识可以直接依照教材,如一年级的“数一数”,而“搭配”则需要方法的引领。这种方式,在课前基本掌握识记型知识,同时也能捕捉学习中的问题,以此作为新授课中的重点进行学习。

(二)“问题跟踪单”:跟踪课堂,追踪知识本质的发掘

通过“问题跟踪单”,对学生课堂学习进行追踪。通过该载体的实时记录,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显,教师能够更准确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1.空白跟踪,探在认知断层位

虽然现在的学生在课后学得很多,但是他们对知识本质的问题大都一知半解,因此在问题采访中发现的一些知识断层,需要在教学环节重点关注。学习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根据课题进行辐射型提问,让更多的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推动后续学习。

案例3: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在教学时,教师引发学生对课题提问,记录在“问题跟踪单”中。学生提出了“用哪些字母表示数”“表示什么数”“怎么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数”等问题。本节课提出的问题大都在教师预设的该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课堂探索起来就有更大的动力。

2.重难寻踪,拨在知识抛锚点

通过“问题跟踪单”,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追踪,通过该载体的实时记录,将学生的思考过程外显,教师能够更准确抓住教学的重难点。

案例4: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

教学时,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问题跟踪单”,让学生图文结合进行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将这些方法整理后,鼓励学生表达并比较各自的方法,注重过程中的理解与分析以突破重点,学生结合图文理解很快就掌握了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问题回访单”:回访生长,助力问题学习的延伸

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化与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与否还需要继续监测。教学后,教师设计含较有针对性练习和追问所思所得的“问题回访单”,对学生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进行再次追踪。

对“问题回访单”得到的数据统计分析后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追踪,从关键问题中找到跟进学教的突破口。

案例5: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问题统计,进行针对性反馈讲评,借助钉钉平台,上传反馈资料。(如图1)

图1 针对性的作业讲评资料

针对估算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比如估算主体错位,导致算式前后矛盾。 学习估算应用题这部分,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估”的主体,也就是由谁来“估”。这个估算的主体,不是编者,而是学生自己。以问作答,分清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不同学生的疑惑,应及时询问或者收集学生在此处的疑惑,然后根据不同疑惑的学生进行分组解答;也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解答疑惑,更好地克服这个题目的困难。通过反馈讲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深入解决疑难,对估算解决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智慧学评卡”:评价学习,鞭策“生问学教”的推进

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有教与学,还需“评”,结合课堂操作与表达的引导,借助“智慧学评卡”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鞭策“生问学教”的推进。

1.处处需评,评价客观化

数学学习的评价,首先是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在本研究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先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考查。这时主要以纸笔练习为主的“智慧学评卡”,考量知识的内化程度,根据考核情况,评出“学问星”。

2.人人可评,评价全员化

通过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在“自评园”对学习中各方面表现评估。虽然学生还较小,但在不断自省的过程中,他们能感受自己每一次的成长,唤醒自己的学习内驱力,后续学习会更有方向。

3.时时有评,评价过程化

通过实时、及时评价,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生长,通过学习后的延时评价,给学生成长的时间,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认知与能力的提升。

很多时候,学生的即时评价还不够客观,因此需要学习冷却时间,过一段时间再评价。

三、继续摸索:反思中展望问题意识培养之前景

实践证明,“三单一卡”的设计对改进数学问题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学习逐步转型;变主体为主导,教师教学逐渐改革;变诊断为过程,学习评价逐步革新,解决了数学知识巩固不够到位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研究宽度可拓宽,积累的练习素材相对较少;研究范围可扩大,受个人能力与研究时间限制;研究方法需改进,利用好已有素材设计“三单一卡”。

数学学教的研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线教师为此不断地努力探索,更加注重学生问题的生发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相信在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下,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之路一定能愈加光明!

猜你喜欢

学教评价数学
“学教评”一体化:把握评价导向,把脉阅读教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美术课堂“教学”与“学教”的探究
变“教学”为“学教”
“学教”教学之“理念”
——记浙江省温岭市石桥头小学课改成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