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历多维视角,形成思辨意识

2023-12-18姜宗泽

教育界·A 2023年3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摘要】“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教师不能仅仅将思维训练局限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生发观点的层面,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文章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时可以采取的分析思辨内容、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表达三方面策略。

【关键词】多维视角;思辨意识;核心素养;语文课程

作者简介:姜宗泽(1994—),男,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设置了“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一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全面,将思维训练局限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生发观点的层面,对学生思辨意识和辩证思考能力的关注不够,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发展。要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认真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顺应学生的认知規律,紧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形成思辨意识,发展思辨能力[1]。

一、分析思辨内容,形成思辨意识

(一)从情节内容开始思考

文本的内容和呈现内容的言语形式,都是作者思考得到的重要成果。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寻找值得深入思考的内容,从不同维度挖掘值得思辨的点,带领学生在了解文本的情节和内容的过程中进行思辨,助力学生思辨意识发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两小儿辩日》讲述了两个孩子围绕太阳的大小展开的辩论,是引领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范本。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表演文章中的故事,深入分析两个小孩的论证过程。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具体地陈述文章中孔子对本次辩论内容的看法。在组织这个辩论活动时,教师既要从辩论者展现的论据、论证逻辑出发说明问题的关键,也要适当介绍地理、天文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形成科学的认知。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应当带领学生整合不同观点,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判断,真正认识到: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现象,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在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时学到的两首古诗《题西林壁》和《雪梅》的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两首诗流传甚广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让学生初步形成思辨意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事物的基本特点。

(二)从内在矛盾开始思考

一些作者在创作时,为了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会将人物的内在矛盾隐藏起来,读者需要在字里行间找到线索,才能真切地理解人物行动的内在动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他们可能无法单纯依靠自身的阅读经验找到文本内部的矛盾点,教师应当在带领学生阅读相对复杂的文本时,将隐藏在文本中的矛盾点提炼出来,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矛盾点,让学生初步形成思辨意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桥》这篇课文有着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老支书在面对灾难时表现出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作者在描写人物时,展现了人物言行前后矛盾处,比如在最开始,“小伙子”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老支书将其“揪”了出来;而在后来,面临危急时刻,老支书却把“小伙子”一把“推”了出去。这样的细节内容,学生在自行阅读时可能会忽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关注这两个动作,思考这样矛盾的举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学生将人物的动作细节与情节发展联系起来后会认识到:一开始,老支书把“小伙子”“揪”出来是为了控制场面,让普通群众顺利脱险;而后面把“小伙子”“推”出去,则是在普通群众已经脱险、只剩下父子二人的情况下,老支书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看似矛盾的两个动作其实从两个维度展现了老支书的高尚品质,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人物身上的矛盾点,带领学生思考这些极具思辨价值的教学内容,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

二、组织教学活动,发展思辨素养

(一)设计问题,带领学生逐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带领学生逐层深入地探究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辨[2]。

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中的《池子与河流》这则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提出这样的问题:“课文中的河流与池子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出发,提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请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说说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以及你这样想的理由。”这一问题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树立从不同视角关注问题的意识。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追问:“那么,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之外,我们是否可以选择第三种生活方式呢?”这个问题比此前的问题更有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这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发展创新思维十分有益。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难度逐渐上升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思考,由此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模式下的观点,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形成合理的认知。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角色

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进行思辨,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避免让学生继续接受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机械、生硬地灌输的知识点,而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教授同样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的寓言故事《陶罐与铁罐》时,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在‘遗落’几年后被发现,铁罐看着自己锈迹斑斑的身体和光洁且完整的陶罐,它可能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依据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进行对话。这一情境与课文情节有所不同,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铁罐的变化,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自己和他人,教师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言行。

(三)捕捉情感,让学生体会文本内涵

文本并非无情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本是作者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即时心境和内心思维活动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带领学生思考人物的情感世界,捕捉人物说话、做事的真实用意,让学生通过揣摩、分析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伯牙鼓琴》一文讲述了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感人故事。学习这篇古文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俞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深情厚谊。但许多学生也会对故事的高潮—俞伯牙“断琴绝弦”不太理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以及拓展资料分析俞伯牙的内心世界,深入揣摩俞伯牙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真正理解俞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情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辨性問题:“俞伯牙为了樵夫锺子期,将自己最心爱的古琴摔碎,你觉得值得吗?”在分析这一情绪化的行为时,学生会逐渐意识到,俞伯牙正是通过这样的举动表达自己对挚友锺子期的怀念与不舍之情。

借助这样的思辨性问题,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和拓展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真正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与角色的深入对话。

三、鼓励学生表达,提升思辨品质

(一)鼓励学生整合和提炼相关信息

要让学生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教师需要先教会学生提炼和整合相关信息,确保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基础,而不是只得一知半解就草草发言。

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基于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带领学生学习提炼和整合相关信息。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他们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时不需要做到面面俱到,也不应直接将收集到的资料念出来,而是应当根据介绍对象的特点,对资料进行必要的甄别、筛选、提炼,并适当绘制图表。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明晰“介绍一个地方”的具体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威尼斯的小艇》中作者使用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应当在提炼资料的主要内容后,确定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深入介绍;回顾《牧场之国》中作者使用的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自己应当结合自身的审美经验再次加工收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回顾《金字塔》这篇课文中的两段文本,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自己可以如何整合资料,得到有效的结论。

(二)引导学生加工自己的观点

人们除了能够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抒发情感,还可以用语言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构建科学的认知体系,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使之更加完善。

在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组织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思辨: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比如认为班干部轮流制会使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的岗位;其次,提出相反的观点,比如班干部轮流制会使班级管理不够稳定等;最后,结合两方面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科学、全面的结论,比如虽然班干部轮流制会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机会,但容易让学生在岗位上浅尝辄止,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帮助学生完成有层次的表达

在学生形成合理的观点的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完成有层次的表达,逐渐掌握有效的表达技巧。

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丁香结》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后习题“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分析在面对困难时自己可以采取怎样的态度。为了引导学生完成有层次的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面对的困难以及自己面对困难的感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困难给自己带来的坏处和好处,再据此综合分析自己的感受是否出现偏差,以及自己此后应当如何辩证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最后,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分析《丁香结》这篇文章中的“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句话,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获得丰富的学习感悟。

结语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细致地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找到适合进行思维训练的知识内容,组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表达,让学生经历复杂、综合的思考过程,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思考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雯.指向学生阅读思维发展的学习活动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9(2):27-29.

[2]高修军,索永.图画在语文转化式学习中的价值思辨及策略支持[J].教学与管理,2022(23):40-43.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