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分析与研究

2023-12-18葛宏义蒋玉英季晓迪张徐涛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大赛互联网+

葛宏义,蒋玉英,季晓迪,张徐涛

(河南工业大学 a.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b.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当前,全球化经济已成为不可改变的现实,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创新创业,间接带动就业发展。现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在逐年增加,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1]。201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将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2]。2015—2022年已成功举办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累计有940万个团队、超3 900万名大学生参赛[3],前七届的参赛学生人数和参赛作品数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互联网+”大赛已成为最具影响力,认可度最高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4]。通过参加“互联网+”大赛,具有发展潜力的创新性项目不仅可以获得部分创业资金的支持,还可以受到该领域成功人士专业的指导,进而促进学生项目的孵化与落地。“互联网+”大赛是高校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使大学生创新产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顺利孵化;将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连接,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大赛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社会人才需求现状,进而提升个人实践能力,提前体验就业、创业模式,为将来高质量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图1 前七届“互联网+”大赛的参赛学生和参赛作品数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不足

如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学生对创业和就业有了更新的认识。政府出台多个有关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创业者一定的资金支持;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紧跟国家要求而逐步革新,通过积极宣传各种竞赛、举办社团活动等,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现阶段,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资源平台利用率不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中国大学慕课、B站等网络平台拥有大量创新创业的信息,但是学生对其信息的利用率不高。一是学生缺乏搜索信息的能力[5]。学生在校大多以学习必修课程为主,电子产品较多用于娱乐,缺乏用其搜索有用信息的意识。二是学生对平台不够熟悉。面对大量的信息,部分学生不知道搜索什么类型的网站、在网络上如何搜索以获取各种招聘及创业相关的信息。因此,虽然现在创业、就业的信息丰富多样,但最终学生了解到的信息少之又少,导致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

(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如今教育已取得显著成绩,已有大量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但是,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因素,部分高等学校中的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教师缺乏创业经历、企业实践经历等。(2)难以对学生的创业知识及实践进行评测。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型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创新创业技能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但仍缺乏学生对创业知识的考察与落实。(3)对创业就业信息的传播力度不够。目前,高校虽然具有学校就业管理部门及学校创建的就业网,但大学生对以上获取信息的平台不够熟悉,多数学生临近毕业才开始去了解近几年的就业信息或资源,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或者创业时空有一腔热血,实施起来却无从下手的局面。

(三)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思维活跃、富有激情等优点,但是其劣势也非常明显。多项研究表明,接近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6]。原因如下:(1)缺乏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必修课程的学习,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这就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创业中对财务知识、管理知识、运营知识等内容掌握不足。(2)创业方向的选择与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学校内对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市场需求和产业导向等信息了解较少,因而在选择创业产品时往往存在创新性不足或者可行性较低的问题。(3)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高。大学生是具有丰富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但其在资金、经验、社会关系等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大学生创业必须以创新为着力点,走技术创新道路。

三、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

创新创业以及就业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毕业后的就业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何使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同时培养其开放性思维,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为目前高等学校、教育部门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

(一)提高创新创业资源的利用率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正在逐步向“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等项目转变,网络上有多种多样的资源供学生参考与学习。如何提高学生对大量创新创业资源的利用率,是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平台的了解程度。提高学生对就业信息平台的认识是提高创新创业资源利用率的前提,就业或者创业之前,高校学生需要对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和感兴趣的行业有足够的认识,可以通过知乎等专业的信息平台,了解相关行业的招聘信息及发展方向。

河北工业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提出了“三维四阶五提升”培养模式[7],如图2所示。该模式有利于激发新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推动科技力量和创新文化的发展。另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是结合高校的多个学科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各个行业发展而量身定做的比赛,设有新工科类项目、新医科类项目、新农科类项目和新文科类项目等。高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应主动了解“互联网+”大赛等国际性创新创业类比赛,及时获取创新创业类竞赛的信息,为就业打下基础。

图2 “三维四阶五提升”培养模式

其次,信息检索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8]。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高校图书馆人员可以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普及图书检索等信息的使用,针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程,采用因地制宜的多种方法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意识。完善相关的创新创业系统。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设有学生创新创业咨询中心及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相关的创新创业类的信息不仅在学校网络平台发布,确保每名学生都可以了解创新创业类大赛。

(二)高校依托“互联网+”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和指导

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方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指导,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对我国人才质量培养和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主动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协会组织等联合探索,形成优势互补、成本分担、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工作格局[9]。加强对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鼓励和支持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科技成果产业化。高校应该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建设新工科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结合学科特点与优秀企业合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新和创业,优化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积极与相关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吸引企业家、风险资本家等人才作为导师,使用线下线上组合进行精确培训,实时讨论和交流创新创业的知识和经验。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大力宣传优质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号召本科生、研究生结合所学专业及研究方向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项目。学校邀请专业的创业孵化公司给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在想法创意、方法方式和财务分析等方面做具体培训,真正为学生解决创业类问题。学校还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加强与粮食行业联系,整合优势学科的各方面的有利教学资源,为学校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立足粮油食品等优势学科,促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凭借“互联网+”,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

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科技赋能,通过“互联网+”等契机,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强化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政府鼓励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了解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坚持不懈的态度是创业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态度积极乐观、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遇事不慌,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以积极的态度主动解决问题,充分地挖掘和展现个人潜力。

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为响应“互联网+”大赛,为学生创造了许多有利的条件。比赛初期,学生可以主动参加学校开展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营,该训练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互联网+”大赛获奖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由创业孵化公司的专业人员向学生教授创业初期、孵化,产品的创新度、合理性,公司的开设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学校还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主动去咨询,向专业的教师请教,切实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创业。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是配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比赛,是响应时代发展为高校学生量身定做的比赛。该比赛将高校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高校课程与行业发展进行融合,为高校学生营造了在创业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业的发展环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应以“互联网+”为载体,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资源,建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大力支持学生创业。高校学生应该以“互联网+”大赛为舞台,顺应科技发展潮流,把握各种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机会,敢于尝试,积极实践,提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创业。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大赛互联网+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