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3-12-18倪伟敏朱维琴金仁村王娇娇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6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教学内容思政

倪伟敏,朱维琴,金仁村,王娇娇

(杭州师范大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引言

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或融入专业课中,并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专业课的“隐性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思政”协同合作,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于润物无声之间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1-2]。此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在我国全面展开,着力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3-4]。同时,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重视,高校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环保战线的中坚力量,培养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必要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本理念的指导下[5],科学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

“环境监测”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具备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质量监测和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及噪声污染监测的方法和基本原理,为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服务环境治理和环境管理。基于“环境监测”课程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知识结构方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建立具有完整学科体系和正确逻辑关系的复合型知识体系;在能力结构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的应用型能力。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6],可以丰富专业课程内容,让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复合应用型,让学习更有意义,使教学目的更易实现。同时,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会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心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环境监测”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7],如增强爱国教育、培养法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结合专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构建环境监测以学科知识元网络为框架,将思政元素点缀到主要知识元中,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课堂导学、课后自学,大力培养学生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实施能力、创新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全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对此,本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如下。

1.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优化设计。将生态文明监测融入“环境监测”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确了解环境监测所需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方向和领域,让学生逐渐融入环境监测的知识网络,明白什么情况下,应用什么样的知识点,解决怎么样的问题,以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2.引入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现有慕课教学平台基础上,结合“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对相关内容进行线上线下教学。教学内容充分结合相关案例,始终追踪当前环境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和实践,增强其环保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3.依据环境专业工程教育要求和环境监测的职业要求,设计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考核机制(包括调查、采样点选择、方案制订、采样、样品的保存和运输、分析测试及数据整理和评价等),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出发细化考核指标。在培养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增强社会公德、专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职业素养。具体教学目标见表1。

表1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合

根据上述思政教学目标,结合已有的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线上教学(慕课平台)建设的成果,梳理挖掘现阶段“环境监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切入点,详细内容见表2。此内容体系随着当前热点的出现、专业领域知识的更新以及学生反馈和评价,进行持续更新与调整。

表2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与切入点

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优化

1.混合式教学线上平台资源建设。鉴于慕课视频已制作完成,合理设计教学,在慕课平台中将深入挖掘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机融入线上教学。在慕课平台的教学项目中,持续更新环境相关热点问题、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历史事件等素材,组织学生开展线上或线下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加强对在线学习、作业、考试、研讨等过程管理。

2.改进思政教学方法。项目化教学一直是“环境监测”课程持续改进的突破点,是将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关联的重要环节。根据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的任务点,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校园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校园及周边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等项目的开展,先让学生自行进行分组,按照课上讲述的监测方案制定原则,设计可操作的监测方案。然后各组依次进行项目汇报,互相点评,最后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形成完整合理的监测方案。通过监测方案的设计项目教学,使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职业技能水平得到增强。

四、“环境监测”课程思政评价和持续改进模式

工程教育认证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为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5]。在“环境监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分析学生各种表现,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如,在项目教学前后,通过讨论项目设计思路,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发展轨迹,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认知方面的影响程度;通过项目过程中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体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评价课程思政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进行改进,进一步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形成一个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

结语

实践证明,思政教育元素结合慕课平台融入“环境监测”项目化教学内容后,“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转向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同时培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日常表现反映的思想观念变化以及行为的规范性,评价思政教学效果,体现了工程教育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为思政育人成效检验提出了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教学内容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