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的路径

2023-12-18朱其伟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工作能力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

朱其伟

【摘要】本文阐述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并分析成因,提出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的策略:明确岗位职责并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强化思想认识以提高职业技能、科学创设就业评价体系以激发内生动力、强化外部保障以提高内在自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 工作能力 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7-0105-04

国家十分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全员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格局。辅导员通常承担了就业工作中的就业材料收集、系统数据录入与更新、岗位推广和就业引导、简历制作、职业规划等工作,这就需要辅导员探寻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提高就业引导、教育等的工作成效。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教师已成为高校开展学生就业基层工作的常态。强化辅导员的责任意识、明确他们的角色定位、提升他们的就业指导能力对推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一、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辅导员自身对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认知偏差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繁杂,除了负责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要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活动管理等,很多时候辅导员还兼任基层党支部书记或委员等职务,从事党建业务。庞杂的工作内容使得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边界变得模糊不清。部分辅导员对就业指导工作经常存在“顾不上、忙不过来、抽不开身”的现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知窄化为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材料以及在就业系统录入就业信息。于是很多辅导员认为只要收集整理好学生的就业材料,再把就业信息准确录入就业系统就可以了,甚至将其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最高目标。而这也常常是学校评判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是否完成的“最高标准”。辅导员“重就业结果,轻就业引导”的倾向明显,存在就业工作让位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就业引导和学生发展规划让位于就业结果的工作认知偏差。

(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要求辅导员需具备“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职业能力,并就开展工作的能力状况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能力等级标准。对照标准,辅导员把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当成了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指标之一,展示了较强的责任心和积极主动的工作意愿。但实际上,很多辅导员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不及时,不了解新的就业形势、特点、问题等,缺乏对前沿就业工作的敏锐把握和深刻思考,进而难以对每名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精准施策和引导。于是辅导员往往对就业政策进行大口径宣传,而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引导上采取“一刀切”“一把抓”的做法,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就业指导效果自然不佳。总之,很多辅导员虽然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但由于各种原因难以达成预期工作目标。

(三)宽口径学生工作与就业专项业务融合不够充分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非常广泛,从岗位职能上划分,有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引导、理论和实践研究9个模块的工作职责内容。广泛的工作职责使得辅导员需要“扮演”多重角色,他们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党团班级建设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又是危机事件应对的“消防员”,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几乎所有涉及学生的事务最终都会“落”到辅导员身上,许多临时性、应急性、零散的工作任务也往往会找到辅导员。辅导员成了“办事员”“中转员”,这客观上挤占了辅导员聚焦就业指导工作和研究就业新政策的时间,他们不得不把大量时间花在发送通知、催缴材料等工作上。

(四)重入职条件轻后期培养激励的外部环境创设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辅导员的入职基本条件,往往会设置比较高的岗位要求。入职辅导员岗位的政治面貌要求往往是中共党员,且至少是本科以上学历。大多数辅导员有比较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能立足更高的视角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也能从社会经济需求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岗位成长要求和职业生涯。而要成长为理论水平高、职业发展规划和就业引导能力强的就业导师,还需在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和个人成长教育引导以及思想政治工作上有战略性的思考和统筹,把就业指导工作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层层推进。这就需要学校重视辅导员的成长。但很多高校对辅导员后期的培养与激励缺乏重视,对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相关培训组织较少,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量考核也比较简单,也没有细化相应的岗位职责与设置相应的待遇,其工作付出在绩效津贴报酬上也很少得到体现,很多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出色的辅导员的奖励方式只是在学校层面进行“就业先进个人”评选,而这种单一的奖励方式对辅导员的激励作用十分有限。

二、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存在认知偏差

角色认知是個体对自身角色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是产生角色行为的前提。如前文所述,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老师、组织者、知心朋友、引路人、心理疏导员等。

一个人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认知程度决定了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和执行力。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归根到底是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不足。这容易导致辅导员的思想站位不够高,易被不同的工作内容所困扰,出现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认识不全、就业工作目标制订过低等问题,将就业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割裂开来。如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停留在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签订一份就业协议”“顺利离校”等浅层次工作内容上,把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完成就业材料收集和录入就业系统等硬性指标。

(二)辅导员的角色行为能力不强

角色行为是个体基于某种角色的实际行为,个体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角色行为的前提。如辅导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部分辅导员因循守旧的工作方式使得角色的行为能力不足,表现为:对新业态、新岗位缺乏与时俱进的了解和捕捉,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把握不准、不敏感。加之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以及就业渠道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学生当中出现的享乐主义思想、错位荣辱观等给辅导员开展精准就业指导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若辅导员相关知识更新不及时、本领跟不上,就会对新的就业形势预估不准、对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和求职意愿把握不牢,容易造成角色行为与实际行为不相符的情况。表现为:就业指导停留在被动“赶进度”层面、录入数据等常规环节,就业指导既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又不能让学生满意,导致辅导员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领路人的角色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三)评价导向导致辅导员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有差距

角色期待是外部环境对个体所扮演的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角色表现是个体为达到角色要求而采取行动的过程。辅导员的角色期待来自学校、学生、家庭以及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期望和要求影响着辅导员的表现和对自身角色的体验。辅导员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线执行者,相关政策需要辅导员传达;学生遇到问题时通常会在第一时间请求辅导员帮助;家庭希望辅导员是孩子的人生导师,良师益友;社会希望辅导员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和管理等。这是辅导员工作职责广泛、工作内容纷繁复杂的主要原因。

由此,一些辅导员养成以效率为导向和以提高行政事务指标完成率为基本逻辑的工作方式,以“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替代就业指导工作成效,这就导致在具体事务和工作中容易缺乏工作主线和宏观把握,导致事务性工作与价值引领融合不够充分。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上,弱化了辅导员开展“思政味”的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难以量化的工作内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积极作用,导致学生的就业动力不足,造成辅导员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有较大差距的现实。

(四)管理混乱导致辅导员角色实现不佳

辅导员的角色实现必须是角色与行为的统一。辅导员对内要面对学生管理难度增加的局面,对外要面对新的就业形势、新的社会要求等,就业指导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融合变得更为迫切,这对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培养一支全能型的辅导员队伍。

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辅导员岗位晋升、学习培训及个人成长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包括激励措施)还落实不到位。比如,在管理上,部分学校在就业信息收集、整理、沟通上还存在部门障碍或者技术壁垒,人员间、部门间相关工作相互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三、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明确岗位职责,准确把握角色定位

辅导员正确认知自身角色定位和岗位性质是开展就业指导的基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较多、联系最直接,在“扮演”的多种角色中,辅导员的核心角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高校师生关系中最亲密的一种,他们从事着感动心灵的事业,这一角色定位使得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具有“角色优势”。同时,辅导员与学生朝夕相处,开展就业指导时具有“互动优势”。辅导员通常还掌握着学生的学习动态、性格、优缺点、家庭情况等,具有“信息优势”。辅导员要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定位,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专业背景与求职意愿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细致的就业指导,把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和解决就业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

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详细列出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责,要求辅导员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中“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以及相关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许多高校在学校层面也制订了《一线专职辅导员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职责。但涉及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所罗列的要求时,仅为“组织评写学生操行”“就业材料归档”等容易量化的工作内容。对此,在学校管理制度中需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开展学生就业观引导、提供规划指导、激发学生就业动能培育等工作内容;还应加强辅导员入职岗前培训,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订过程考核机制,聘请一批懂就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由其作为“就业督导员”或“就业导师”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过程进行跟进、指导和监督,确保辅导员切实履行职责。

(二)强化思想认识,提高职业技能

业务能力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工作见效落地的关键。面对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增强自身本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开展就业指导。除应聚焦毕业生需求,为学生提供暖心、贴心的服务,辅导员还应对就业政策进行深度解读,厘清就业工作逻辑以及了解其各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辅导员要深化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虽然辅导员的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与传统的教师工作内容和形式有区别,但仍是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其核心工作仍然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职业认同感和进取心是思想认识升级的动力源泉,可在“思政育人课”“第二课堂”“职业规划”中不断强化辅导员对教师身份的认同感。

其次,面对大量琐碎的工作,辅导员必须具备合理安排时间、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的能力。这要求辅导员有“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处事能力,能在繁杂的工作中抓住“牛鼻子”。也就是说,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应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工作抓手,通过系统谋划,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学习、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例如,辅导员可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提升学生未来就业所需具备的能力;可采取无领导的小组讨论方式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观察和引导学生之间的对话和行为,重点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或志愿者为他人服务,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心;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履行承诺等方面的情况,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科学创设就业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应在日常管理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祖国建设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种具有教育功能和引领性质的就业指导工作映射出辅导员的工作立场与价值标准,是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培养辅导员的重要方向。因此,就业指导工作中辅导员的价值导向、教育引导、工作创新以及工作态度等理应成为考核评价的重点内容。

首先,在就业指导工作成效评价体系中,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政元素”的评价权重,让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具“思政味”,摒弃以往以就业落实率“论英雄”的“任务式”评价方式。

其次,学校应重视榜样的力量,可选树优秀辅导员典型,对其加大宣传,激发辅导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注重挖掘基层辅导员的高效做法和特色经验,加大对这些经验做法的宣传力度,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重视交流平台建设,辅导员之间加强业务交流,拓宽就业指导思路,扩大辅导员的工作视野。例如,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选树辅导员榜样的同时,对就业考核评价权重进行了划分,分别为二级学院(系)占30%、学生占40%、职能部门占30%,由此形成了多方面、多层级、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考评结果将作为辅导员奖惩、晋级、职务聘任等的重要依据。

最后,学校有必要发放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津贴,并保障辅导员投身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定期召开就业指导工作交流座谈会,对辅导员加强就业指导能力培训等,促进辅导员的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一致。

(四)强化外部保障,提高内在自觉

辅导员的角色实现必须要做到外部引导与内部自觉协同并进。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工作繁杂,但都是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就业指导同样是围绕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和职业发展困惑展开。二者的服务对象一致,目标重合。

首先,学校层面应深入挖掘二者的耦合关系,通过顶层设计深化二者的工作机制,从而达到以就业指导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目的,在协同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次,学生工作处与招生与就业指导处等学校职能部门应携手构建针对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交流互动平台,使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互学互促,通过工作内容上的融合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展开。例如,学生工作处与招生与就业指导处为精准帮扶学生构建互动平台,方便辅导员进行日常帮扶、完成学生的奖助学贷等工作,并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开设求职面试技巧与实践等课程、举办重点群体就业面试模拟培训以及“宏志助航计划”精准帮扶现场双选会等,帮助精准帮扶对象顺利就业,做到精准帮扶无缝对接。

最后,辅导员要利用学生工作的形势、资源、优势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力度,通过“上课堂”“下宿舍”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精细化、接地气的职业生涯规划。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组织开展符合其认知水平的主题就业活动,对高年级学生可结合专业行业背景、企业发展、岗位需求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引导;利用学生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祖国建设发展需要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明晰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

总之,从辅导员的工作视角来看,对内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理解岗位职责和提升职业素养,对外需要学校改变就业指导工作评价方式、为辅导员成长创设良好的激励环境。只有清醒认识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社会价值,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独特影响力和辐射力。

参考文献

[1]胡海燕.新时代大学生就业教育模式创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2]李永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工作能力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关于高校行政秘书工作的思考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浅析如何提高国企政工师的工作能力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从校门迈进职门的角色转换过程研究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