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共同富裕
——内涵、路径与优化方向
2023-12-18杨飘飘
杨飘飘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0 引言
中国从改革开放致力于减贫脱贫到现代化建设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收入的增长与分配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2020 年,我国已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共同富裕的起点。2021 年8 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第十次会议,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提出“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从战略部署角度表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以期在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改革的初衷便是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放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国有企业掌握着归属全民所有的国有资产,引领着关系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等核心领域的发展方向,在保持个体经济效益稳定增长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让国有企业的发展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手段,也是实现共享改革成果、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近年来,国企混改进一步深入,“双百行动”打造出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混改标兵,“科改行动”造就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型国有企业前驱,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落实“1+N”政策体系①2015 年起,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引领、若干文件为配套的“1+N”国企改革政策体系逐步形成。的全面实践,由点到面、纵深推进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布局已逐步形成。但理论上,学术界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效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层面,认为国企混改会通过完善激励机制、选聘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1],通过发挥异质股东的治理效应降低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进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2],通过改善内部控制质量和治理结构提高国有企业绩效[3-4]。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深耕多年,是否进一步推动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只有较少学者进行了实证验证,但理论分析推导不够系统规范,且只以员工收入的增长来衡量共同富裕过于局限[5]。故本文通过梳理国有企业混改内涵、混改政策演进历程、国企混改助力共同富裕的路径,为国企混改助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混改进一步赋能共同富裕提供优化方向。
1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与改革历程
1.1 国企混改内涵
何谓混合所有制经济?何谓混合所有制改革?二者是何关系?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首先要厘清上述三个问题。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财产权归属非同一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态,在我国特指国有资本或集体资本与任意非公有资本相融合的所有制经济。从宏观层面来讲,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经济组成成分由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组成的所有制结构,也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外在体现。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讲,混合所有制是一种多样化企业资本组成形式,将公有制和私有制统一表现为股份制,并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进行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微观举措,即国有企业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由单一的国有股东持股,转变为国有股东和非国有股东交叉持股的组织形式。混合所有制改革历经四十余年的不断深化,混改内涵绝不是单纯的不同性质资本的混合,而是不同运营机制的深度融合,优势资源的互补利用。“混资本”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手段之一,只有资本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资本持有者进一步参与企业管理,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运营机制。但是资本的融合需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否则很可能造成形式上的“混资本”,非国有股东会让步于拥有政府背景的国有企业,造成“国进民退”违背混改初衷的局面[6]。2019 年国资委印发《中央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操作指引》,明确了以市场化的方式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实推动国有混改企业转变运营机制,深化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
1.2 国企混改历程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解放国有企业生产力提出的举措,当时各级政府掌握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自主决策权的丧失严重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为解放生产力扩大企业生产自主权,扩权试点、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改革成为1978—1983 年期间的主要改革手段。为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1984—1992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将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定各级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1993—2012 年期间混改主要是以调整优化国有企业产权结构为突破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控制力为基础实施的企业制度变革阶段,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已初步完成,接下来将面临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2013 年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揭开了新一轮国企混改的序幕,确定了以“混资本”促进“改机制”的系统性部署,通过分类推进混改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形成可复制经验,全面推广①1978—1983 年相关文件:《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关于实行工业生产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等;1984—1992 年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关于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分配和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意见》等;1993—2012 年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2013 至今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等。。
2 国有企业混改助力共同富裕路径分析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经过多轮探索实践后,主要改革方式有三种:引入非国有资本或战略投资者、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和员工持股。这三种混改方式是否可以通过“提高职工薪酬促进共同富裕”,抑或使“国有资产增值促进共同富裕”有待考究。合理的薪资报酬对员工个人幸福感的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维持,乃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产的产权属于全体人民,国有资产的增值是共同富裕的基石。
2.1 混改提高职工薪酬促进共同富裕
由于行政干预,国有企业常常伴有“半企半政”的特性,其薪酬制度也表现为“半市场化半行政化”结构,部分企业和岗位采取“一刀切”的工资制度[7]。这种政治偏向的薪酬结构偏离市场不符合经济学的最优薪酬契约理论,无法对高管和职工产生激励效应。而非国有资本对成本的敏感度无疑会完善这种薪酬结构,使薪酬结构趋向市场化,加强员工的薪酬业绩敏感性,促进“民企”共进。除此之外员工持股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个路径,当管理层或技术骨干持股后,他们拥有的股权价值与企业绩效为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自身利益与企业目标趋于一致,缓解了委托代理冲突,经营和投资行为会更倾向于提高企业本身价值,继而享有更多的分红。在日常管理中也会有更强的动机加强职工监管以提高生产率,这种生产要素贡献的增加也会增加企业员工的收入,从而促进共同富裕。
2.2 混改使国有资产增值促进共同富裕
国有企业在引入非国有资本或战略投资者或IPO 后,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会降低。一方面,非国有股东的逐利性会优化混改企业经营方向,使应国家发展战略而生的国有企业从资本较为密集的产业区段走向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最优的市场,加强自身能力,剥离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政策负担;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其背后往往有政府背景作为支撑,市场竞争意识薄弱导致资源配置低下。国有企业引入异质股东会获得优质互补的智力资源和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同时因其长期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异质股东的加入会产生“鲶鱼效应”,倒逼国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绩效,而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绩效激励效应会使其收入增加,进一步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国有企业混改促进共同富裕优化方向
3.1 完善要素贡献分配机制
合理的初次分配制度可以有效促进共同富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并在实践发展中有了新的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参与收入分配的要素通常会明确概括确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列示了“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七大要素,并提出要素报酬由市场评价贡献决定。吴星泽指出按要素贡献确定分配的前提是各类要素市场是真实存在且完善的,否则会造成要素价格扭曲[8]。国有企业要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到混改过程中来并打造公平完善的要素市场,通过专业培训、员工持股等方式增加参与收入分配的要素种类,扩大中低收入者的要素收入,预防收入分配偏向资本、管理等强势要素,造成收入分配不均衡。
3.2 重视异质文化、制度的融合
文化、制度的良性融合不仅可以提升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还可以降低混改企业的沟通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继而实现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现阶段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早已不是简单的混资本,而是不同性质企业经营机制的混合,其所带来企业文化的差异、制度的冲突不容忽视。就企业文化而言,国有企业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向往往受到国家经济战略上的引导,非国有企业强调个人价值和竞争活力,通常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投资经营;就经营制度而言,国有企业一般采取集中管理模式,政府作为出资人干预生产经营,员工参与度与积极性较低,非国有企业内部自主管理,权衡沟通成本和效率制定经营制度,相对较为灵活,员工有较大的活力参与管理。国有企业在引入非国有资本或实行员工持股时要给予对方相应的话语权,和异质股东共同制定混改企业独有的企业制度和塑造混改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3.3 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传导
同样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国有企业相较于私营企业最大的特性是要同时兼顾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创造经济价值时要综合考虑对利益相关者(全民股东、债权人、企业员工等)、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国有企业引入非国有资本时,应当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示范效应,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以身作则,带动参股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ESG 价值理念,使之在活跃市场经济的同时自主提高员工关注度,保障职工权益。诚信纳税、积极参与企业公益活动促进收入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共同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4 结论
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放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所在。国有企业改革既要提高自身生产经营效率和企业绩效,也要“兼济天下”,切实推动全体人民共享国有企业改革成果、共同迈向富裕之路。本文通过阐述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系剖析了国有企业混改的内涵,按照混改重点内容和相关政策文件的颁布时间将混改政策的演化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研究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共同富裕的两条路径:其一,混改可以通过完善原国有企业的薪酬结构和员工持股方式提高职工薪酬促进共同富裕;其二,混改可以剥离原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使国有资产增值促进共同富裕。最后,为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通过混改促进共同富裕,本文提出国有持股的混改企业应当完善要素贡献分配机制,这是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关键。此外还要重视异质文化、制度的融合和促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传导,文化、制度的融合可以充分发挥优质资源的互补效应,提升员工认可度和企业效率。社会责任的传导可以提高非国有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进而更有效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