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研究

2023-12-18李亚倩

西部学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资本家劳资资本主义

李亚倩 张 昱

(1.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00;2.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石家庄 050000)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阻滞不断呈现新的样态,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始终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其关系的本质都是剥削压迫。尤其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更加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的隐藏性和不道德。由此,我们可以再次肯定,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关系的本质不是平等自由,而是剥削压迫。

一、劳动工人与资本家的雇佣伦理关系

“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是剩余价值学说。”[1]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已经向前发展,但是无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发生怎样的改变和进步,马克思揭示的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生产分为两种。其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通过最大限度地延长劳动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其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工作日的时长是定量,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劳动强度,在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基础上,相对地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相对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雇佣劳动工人所需生活资料的生产时间。第二个方面是雇佣劳动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即相对延长资本家剥削劳动工人的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作为剥削和被剥削过程的统一,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生产过程的劳资雇佣关系与相对延长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劳资雇佣关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应该分别研究它们的雇佣伦理关系。

(二)资本与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资本不是单纯的物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资本的实质并不在于积累起来的劳动是替活劳动充当进行新生产的手段。它的实质在于活劳动是替积累起来的劳动充当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手段。”[2]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3],而“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产生,是资本价值增值过程的主要产物……资本就必然地同时是资本家”[4]。在这里,既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剥削劳动工人来实现增值,同时也揭示了资本家的本质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当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资料时,并不是资本。但当生产资料作为剥削劳动工人的手段时,才是真正的资本,才具有人格化。人格化的资本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是一种能不断增值的特殊物,但是,资本必须有人运转承接,才能实现增值。所谓资本的人格化就是使人成为资本的代表,只有人成为资本的代表,资本才能实现自身的增值,否则就失去了灵魂。

“作为资本化身的人就是资本家”[1],资本家最大限度地剥削劳动工人,使资本实现快速增值,这是决定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伦理关系的主体条件。作为资本家,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运转过程中的动机是商品的价值和增值的价值,资本家之所以关心商品的质量,其最终目的依旧是为了保证商品的利润。因此,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存在的本身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的伦理内容,也形成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伦理关系的实体性内容。

(三)资本家与劳动工人的关系——剥削与被剥削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伦理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伦理学界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劳动工人是指通过出卖自已的劳动力而获得生存所需生产资料的人,劳动工人本身的劳动力作为特殊的商品,能增值的核心就是劳动。资本家就是人格化的资本,是资本的意识存在。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所生产创造的是人们所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它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形成的,也是作为真正人与人之间雇佣伦理关系的基础。但是,社会制度的不同,其雇佣伦理关系的本质也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于资本家来说,雇佣劳动工人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于劳动工人来说,被雇佣是为了得到购买生产资料所需的工资。因此,资本家与劳动工人之间实质上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伦理关系。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工人与资本家的雇佣关系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劳动工人在雇佣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资本家的监视下完成的,一切听从资本家的安排和指挥,如资本家要求加强劳动的强度等。第二,劳动工人在雇佣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劳动工人无权享有,全部归资本家所有。这时劳动工人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便成为一种剥削的手段,生产资料将变为剥削者。

资本家认为,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雇佣过程实际上就是让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增值”[5]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主要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其最关心的是跟利益相关的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工人之所以被资本家雇佣,是因为能满足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和资本增值的需求。因此,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伦理关系是阶级关系的对立。前者是被剥削阶级,后者是剥削阶级;前者是被雇佣者,后者是雇佣者。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看清各种被外在的形式遮蔽的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伦理关系的本质,能看清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本质是不平等、不和谐的。

二、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日的伦理界定

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下,要对劳动力价值与劳动日进行伦理界定。还必须回归到雇佣生产的过程中才能清晰地界定。

(一)凝聚在劳动中的劳动力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指“维持劳动力占有者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6]。“人们刚刚开始交换,他们本身也就被交换起来了。”[7]这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也是很恰当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剩余价值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其他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霍布斯说,劳动力的价值“等于他的价格,就是说,等于对他的能力的使用所付的报酬”[8],这里所指的实际上就是劳动工人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依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劳动力的时间,换句话说,是由劳动力所需的必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所决定的。此外,影响劳动力的价值还有两个因素。一个因素是劳动工人发展劳动力的费用,这是由不同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其费用也会随之改变。另一个因素是劳动工人本身的劳动力存在着强弱的自然区别。总之,劳动工人所拥有的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生活所需基本资料的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条件下,劳动力的价值既是经济范畴,又包含着道德的因素。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工人所拥有的,劳动工人的价值是社会范畴,劳动力的价值却是经济范畴。同时,劳动工人还代表着社会的其他关系,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劳动工人作为人,是目的;作为劳动力,是手段。这就存在着一定的伦理关系,在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劳动工人的价值高于劳动力的价值,这样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是合乎道德的。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中,劳动力的价值往往比劳动工人的价值高,这样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是不合乎伦理道德的。

(二)高度凝聚劳动强度的劳动日

劳动日是指劳动工人在一天内劳动的具体时间。劳动工人的劳动日是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构成的。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工人每天的劳动时间是固定的量,但是劳动强度却加强了,劳动强度也有一个最低和最高的界限,最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如果把必要劳动时间中的劳动强度作为最低界限,肯定是不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决定了必要劳动时间只能是劳动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否则资本家就无法压榨劳动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值。劳动日中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是可以确定的,关键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劳动工人的身体界限,即生理界限。高强度不停地榨取同一劳动工人的劳动力,从人的生理上来说是毁灭人性的。第二方面是道德的界限,即雇佣伦理的界限。工人并不是机器,人无法同机器一样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劳动工人的劳动强度是在生理界限和雇佣伦理界限之内变动的。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家出于无限的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最关心的依旧是如何最大强度地使用劳动工人的劳动力。资本家以商品交换规律为根据,在他看来,既然已经按照劳动力的日价值购买了劳动力,那么购买的劳动力都应该归自己占有,同时也有权从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在这方面,资本家是冷酷无情的。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家将利益放在首位,不尊重人的本性,体现了劳资雇佣之间的剥削关系。

三、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本质

在马克思主义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理论是立足于资本主义制度大生产和大发展的背景而写就的。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旧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今天依旧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依旧对现实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攫取利益和扩张的本性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其所衍生的不平等伦理本质不会发生改变,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劳资雇佣伦理关系依旧服务于经济利润。

(一)雇佣伦理关系的道德粉饰

长期以来,资本家对劳资雇佣伦理关系加以粉饰,以使其行为动机更加符合道德伦理。资本主义社会中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静态的货币转化为动态的资本,并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实现增值。在资本家看来,这是完全符合商品交换规律的,是完全符合道德伦理的。由此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粉饰。

货币在流通的过程中实现了增值,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过程确实符合商品交换的规律。因此,在庸俗经济学家眼中来看这是合理而完美的。然而,取得剩余价值只是对作为资本家的购买者来说是公平的,对于被雇佣的工人而言,资本家使用各种手段使资本人格化,将工人的服务变成一种剥削手段,对普通的服务与被服务赋予不平等的伦理关系。我们应当看到,庸俗经济学家们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雇佣伦理关系的特性,企图跨过不平等和剥削的雇佣本质,试图将生产资料在劳动中提供的使用价值服务直接引申出剩余价值,这样只能看到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合道德性,而忽视了这一关系的本质。事实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能够提供何种服务取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同时,也受到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伦理关系的影响。黑格尔指出,“一种行为的动机……就是我们叫做道德的东西。”[9]对于资本家而言,他们的道德动机就体现在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关系上,而产业资本的存在既推动了资本家和雇佣劳动工人之间的利益对立,又包含着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雇佣伦理关系异化的经济根源。

(二)雇佣伦理关系异化的显现

对于庸俗经济学家一贯强调的,资本家预付货币是为了产生更多的货币,资本家为社会上的贫穷大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生活必需品等观点,甚至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学者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视为“为满足属于一种较普遍需求的个别需要所作出的较抽象而集体的劳动”,马克思一一进行了驳斥。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服务,而在于怎样的服务。在这种劳资雇佣伦理关系中,劳动工人是服务于资本家的意志,并非资本家与雇佣劳动工人之间相互服务,而是资本家对雇佣劳动工人无限制的剥削和奴役。一方面,资本发展成控制雇佣劳动工人的关键权利。劳动工人的意志完全被人格化的资本所压制,资本的一方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劳动工人一方只尽义务而完全不能享受权利。另一方面,资本家依靠其自身权利,不断施加给劳动工人其自身难以负荷的工作量。在这种剥削关系下,资本家和工人形成了不同于奴隶主与奴隶,地主和农民式的外在平等而内在剥削的雇佣伦理关系。

四、结束语

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下,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依旧存在着无休无止的斗争,这种无休止的斗争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如果这两个不同阶级之间是平等的,那么力量就会起决定的作用。总之,这种实体性的劳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雇佣伦理关系,不仅要靠双方的力量和权利来决定调整的幅度,而且要靠资本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来改变。从整体的资本家和劳动工人之间的雇佣伦理关系来说,这种斗争关系将雇佣伦理关系转化为政治关系。当代一些西方的社会学家只看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比较,却忽视了劳动工人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受剥削、被压迫的真实地位。这样彻底掩盖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中的劳资雇佣伦理关系的本质是不平等,是剥削。

猜你喜欢

资本家劳资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对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发展的思考
阆中市:劳资专管员培训会召开
企业人事劳资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及完善策略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劳资伦理法律规制探讨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