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隔姜铺灸治疗寒湿型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研究
2023-12-17李佩佩庄晟坚盛俊
李佩佩,庄晟坚,盛俊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浙江 温州 325000
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为临床常见病,其发生与椎间盘退变联系密切,常因椎间盘内结构发生改变、组织代谢紊乱等,引起炎症介质释放并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从而产生持续性腰痛,造成患者行动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对于DLBP 患者多采取保守治疗、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都可有效减轻疼痛,但无法减缓或逆转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减少和髓核细胞的丢失[2]。DLBP 属于中医学腰痛范畴,风、寒、湿、瘀为主要致病因素,寒湿证是临床中的常见证型之一,中医治疗DLBP 的疗效已获得肯定[3-4]。针灸疗法可刺激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是治疗DLBP 的有效疗法之一[5]。本研究观察针刺联合隔姜铺灸对寒湿型DLBP 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考《实用骨科学》[6]制定DLBP 诊断标准。既往腰部外伤史;下腰部及下肢膝以上疼痛,常有烧灼感,无明显神经定位体征;咳嗽、喷嚏等有增加腹压的动作、久坐、腰椎前屈和弯腰搬重物等均可使腰痛加重,平卧休息时疼痛可减轻;神经系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偶可见非皮节神经分布的感觉障碍;X 线检查多显示正常,少数可见无特异性的椎间隙变窄,排除腰椎峡部裂、腰椎滑脱、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及其他腰椎异常;CT或MRI 检查可见腰椎间盘退变性影像;MRI 显示椎间盘信号降低。
1.2 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7]腰痛病辨证为寒湿证。证候: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而迟缓。
1.3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及辨证标准;18 岁≤年龄≤65 岁;就诊前1 个月内未接受过与本病相关治疗者;能正确评价自身疼痛及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依从性的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血液、内分泌、消化、免疫、呼吸等单一或多系统原发性疾病患者;合并有精神类疾病,或者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患者;背部皮肤存在大面积破损或伴严重皮肤病患者;对针刺不耐受或对生姜及艾烟过敏者。
1.5 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7 月—2022 年10 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寒湿型DLBP 患者70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3 例;年龄21~65 岁,平均(42.83±11.94)岁;病程7~19 个月,平均(12.83±3.79)个月。观察组男25 例,女10 例;年龄22~63 岁,平均(42.26±11.65)岁;病程8~18 个月,平均(12.17±3.46)个月。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 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塞来昔布胶囊(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96)口服,每天1 次,每次200 mg。
2.1 对照组给予针刺疗法。取穴:华佗夹脊穴L2~5段、命门穴、腰阳关穴、脊中穴、腰俞穴、肾俞穴(双)、大肠俞穴(双)、委中穴(双)、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全身放松。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棉签常规消毒,用0.25 mm×25 mm 或0.25 mm×40 mm 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行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其间每10 min 以平补平泻法行针2 min。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隔姜铺灸。取新鲜生姜约1.5~2 kg,洗净晾干后用绞肉机打成渣,去汁后备用;嘱患者裸露背部俯卧于治疗床上,帮助患者调整为舒适耐久体位;使用合适大小的玻璃火罐在患者腰背部督脉及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来回行闪罐疗法,至局部皮肤微红,并在疼痛部位留罐3~5 min;用75%乙醇消毒患者背部施灸部位,用无菌纱布覆盖整个背部,在施灸部位放置特制的铺灸灸架,灸架内铺厚约2 cm 生姜渣,范围覆盖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正中到两侧旁开3 寸,其上平铺宽10~15 cm、厚1.5~2 cm 的艾绒,从大椎穴铺至腰俞穴,形似长蛇。点燃艾绒顶端,任其自行燃烧,艾绒燃烧完全为1 壮,共灸2~3 壮,时间约1 h。灸治过程中,患者如出现灸治部位灼热难忍,可将灸架轻轻提起,在灼热部位垫上一层纱布,以防患者烫伤。灸治结束后,将灸架取下,用新纱布或毛巾轻轻擦干背部,嘱患者注意保暖,4 h 后方可沐浴。嘱患者取回生姜渣,当日及次日睡前分次加热水或煮水后泡脚15 min。
2 组均隔天治疗1 次,每周治疗3 次,共治疗6 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定,研究者首先画一条长10 cm 的线段,标有10 个刻度,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0 分表示完全无痛,10 分表示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临床使用时只需让患者在直尺上标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应的位置,医师根据患者标出的位置评出分数。②腰部运动障碍情况。选择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进行评价,观察指标涉及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得分越高障碍越严重。③寒湿证评分。参考《24 个专业10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8]拟定,证候有腰部冷痛重着、腰部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遇阴雨天加重,依次分为4 个等级,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 分,总评分12 分,总分越高症状越重。④炎症因子。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常规离心冷藏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参考《24 个专业105 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8]制定疗效标准。优:患者的腰痛完全消除,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良:患者的腰痛症状轻微,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轻度活动障碍以及对工作生活无影响;可:患者的腰痛症状减轻,直腿抬高试验可疑阳性,活动受限并且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差:腰痛无好转,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优+良+可)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71.43%(P<0.05)。
4.3 2 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VAS 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VAS 评分及ODI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及OD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及ODI 评分比较(±s) 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35 35 35 35 VAS 6.60±0.77 3.14±0.43①6.77±0.81 2.34±0.48①②ODI 34.43±4.49 13.31±2.36①34.26±4.46 9.31±1.73①②
4.4 2 组治疗前后寒湿证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寒湿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寒湿证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寒湿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寒湿证评分比较(±s)分
表3 2 组治疗前后寒湿证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35 35治疗前7.49±0.94 7.31±0.91治疗后4.69±0.55①4.06±0.52①②
4.5 2 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 水平比较见表4。治疗前,2 组血清TNF-α、IL-6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血清TNF-α、IL-6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TNF-α、IL-6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 水平比较(±s)
表4 2 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6 水平比较(±s)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对照组观察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35 35 35 35 TNF-α(ng/L)31.09±4.11 18.02±2.79①31.22±4.14 14.16±2.34①②IL-6(mg/L)4.14±0.51 1.03±0.21①4.06±0.49 0.59±0.07①②
5 讨论
DLBP 是慢性腰痛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生可能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相关[9]。DLBP 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虽在腰部,但发病之根本在肾,基本病机为肾虚腰府失养,风寒湿热等邪气入侵所致[10]。对于寒湿型DLBP 患者主要基于肾虚基础上,感受寒湿之邪,寒湿瘀积,致使气血不和、经络闭塞,造成腰部经络不畅,从而出现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11]。鉴于DLBP 发作往往由寒湿突然侵袭所致,急则治其标,中医临证常以散寒行湿、温经通络为主要治法。
本研究中针刺疗法取穴华佗夹脊穴L2~5段,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可发挥散结、消肿、通络作用,针刺能有效缓解腰部以及下肢的疼痛;命门穴属督脉穴,对督脉阳气的调节乃至全身阳气的统摄发挥作用,针刺能通调督脉之经气,促进腰部及督脉气血流畅,起止痛之功效;腰阳关位于督脉的腰段,具有补肾通督、助阳化气、强筋壮骨等作用;脊中穴位于督脉之上,督脉总督一身阳经,针刺可以调节人体一身阳气,发挥行气止痛的作用;腰俞穴属督脉腧穴,有补益肾气的作用;肾俞为肾之背俞穴,有益肾强腰的作用;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刺激此穴有强筋壮骨、利腰膝的效果;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下合穴,又为血之郄穴,具有通经活络、散瘀止痛之效;阿是穴是由于病理反射及病变部位经脉气血不通而形成的穴位,针刺腰椎局部的阿是穴发挥了腧穴的近治作用,发挥了通经络、行气血的作用。铺灸又称为督脉灸、督灸、长蛇灸等,在督脉的脊柱段施以“隔药灸”法,隔姜铺灸则以姜铺底,充分发挥了经络、腧穴、姜泥、艾灸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火力温和而深透,激发经气的传导,具有祛寒除湿、温经散寒、通痹止痛等功效;且铺灸的部位一般在项背腰骶部,从大椎穴至腰俞穴的脊柱正中到两侧,包括正中的督脉、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二经脉分布线及华佗夹脊穴。中医认为,人体脊为阳中之阳,而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阳经经气,是传输精气的重要通道,灸之可温补元阳。
本研究发现,治疗6 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VAS 评分、ODI 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联合隔姜铺灸对寒湿型DLBP 的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临床症状。DLPB 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力学机制主要是由于年龄增长、椎间盘退变或者长期姿势不良,导致纤维环内部力学平衡被破坏,从而刺激窦椎神经诱发疼痛;化学机制主要则体现在髓核退变可以刺激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炎症介质,并通过椎间盘裂隙,到达浸润增生的血管肉芽组织区域,刺激感受器诱发疼痛[12]。TNF-α 为炎性损伤介质,其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分泌炎性因子,加重炎症反应损伤,进而导致病理性疼痛[13]。IL-6 可有效激活并聚集其他炎性介质,对椎间盘的炎症反应有加重效应,亦能抑制纤维细胞对胶原的合成,使髓核基质中蛋白多糖丢失[14]。本研究显示,治疗6 周后,2 组血清TNF-α、IL-6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联合隔姜铺灸能有效抑制DLBP 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发挥相应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隔姜铺灸对寒湿型DLBP 的疗效确切,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与中医证候,并抑制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