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唐传奇《谢小娥传》的悬念设置及精神内涵

2023-12-16马丽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唐传奇

马丽

[摘  要] 唐传奇在中国古典小说创作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它上承六朝志怪小说创作,下启元明白话小说创作。相比于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不仅反映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人物塑造和情节结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是真正意义上中国古典小说的鼻祖,奠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基调。本文通过对唐传奇名篇《谢小娥传》的分析,把握传奇作家李公佐的创作风格,体会他高超的创作技巧,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刻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唐传奇  谢小娥传  悬念设置  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0-0007-04

中唐时期是传奇创作的兴盛期,这一时期,名家名作涌现,传奇的文本也更加注重反映现实生活。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品,神怪类和爱情类占大多数,历史类也较为丰富,但侠义类却较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侠义类传奇就是李公佐创作的《谢小娥传》。李公佐留传下来的传奇不多,现在仅存四篇,分别为《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古越渎经》和《谢小娥传》,虽然数量有限,但却十分具有代表性,魯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其“多所著作,影响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曰李公佐”[1],充分肯定了其传奇创作的价值。

《谢小娥传》主要讲述了豫章人谢小娥在跟随父亲和丈夫往来商贾之时,遇到强盗,父亲和丈夫都被贼人残忍杀害,她自己也身受重伤,九死一生艰难地活了下来。父亲和丈夫死后托梦,将杀害自己的凶手编成字谜告诉她,谢小娥广求智者解谜,但始终没有成功。唐元和八年,“我”登游瓦官寺亭阁,帮助谢小娥查出杀害她父亲和丈夫的凶手是当时官宦子弟申春和申兰,于是小娥女扮男装,到浔阳郡寻找仇人。她在申兰家中做工潜伏,赢得了申兰的信任,并伺机报仇。终于有一日,她趁申兰和申春醉酒之时,杀了申兰,活捉了申春及其朋党,成功为父亲和丈夫报仇。报仇后,她受到当时浔阳太守张公的赏识,免受刑罚。回到家后,当地的豪门望族争相向谢小娥求婚,但都遭到了谢小娥的拒绝,她自愿前往牛头山出家求道。元和十三年五月,“我”途径泗滨,遇到了谢小娥,谢小娥当面向他表达了感谢。几日后,谢小娥离开了泗滨,自此再也没有人见到过她。作家李公佐借谢小娥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塑造了一位礼法榜样,借申春、申兰的结局来警示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守礼法的乱臣贼子,表现出对于元和中兴的期望与设想,以及对于清明社会的渴望。

一、 《谢小娥传》的悬念设置

1. 借助梦境设置悬念

唐传奇中有许多描写梦境的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而丰富,作家往往通过对梦境的刻画来影射现实,借描写梦境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作家对梦境的设置具有巧妙性,通过设置梦境,可以挣脱现实的束缚,在展示自己创作才能的同时,赋予故事更灵活的推进方式。唐传奇中既有主要描写梦境的作品,也有将梦境作为主要情节的一部分的作品,前者如《南柯太守传》和《枕中记》,以入梦开始,以梦醒作结;后者则如《谢小娥传》,描写梦境的情节虽不多,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

父亲和丈夫被杀害后,两人托梦给谢小娥,在梦中告知小娥杀害自己仇人的线索,想要谢小娥为自己报仇雪恨。设置梦境是为了增加故事悬念,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能依靠托梦的方式得以实现,而父亲和丈夫之所以能够托梦给小娥,是因为作者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使恶人能够侥幸逃脱制裁,最终还是要自食恶果。作者通过设置梦境宣扬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期望教化世人,让人们相信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事最终会以梦境的方式实现。

2. 依托隐语制造悬念

父亲和丈夫在托梦给谢小娥时,并没有直接告诉小娥仇人的姓名,而是以隐语的方式呈现。“杀我者,车中猴,门东草。”“杀我者,禾中走,一日夫。”之所以不直接告诉谢小娥仇人的姓名就是为了增加悬念,这条隐语不仅是为谢小娥设谜,更是为了引出后面的情节。为了破解隐语,小娥等待了许多年,在遍求智者解谜却未能如愿时,引出了叙述者“我”,以及“我”对于谜题破解的关键作用;而在等待的过程中,她的仇恨也在不断地累积,隐语的使用使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也为后续报仇埋下了伏笔。

3. 悬念设置的作用

3.1 推动情节发展

梦境的设置和隐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唐传奇相比六朝志怪小说的一大进步就在于其对故事曲折性的追求。运用梦境和隐语不仅使小说故事丰满完整,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曲折。《谢小娥传》中作者仅仅运用一场梦境和两句隐语就大大丰富了故事的情节,如果没有这场梦境,小娥就无法获得隐语,而无法获得隐语就无从得知杀害自己父亲和丈夫的仇人是谁,这不仅是对谢小娥的考验,同时也是对读者解谜能力的考验。一场梦境引出了为谢小娥解谜的“我”,引发了后面女扮男装为父报仇的情节。梦境的存在不仅使故事情节更富有起伏变化,还能使故事逻辑线更加清晰合理。

3.2深化人物形象

梦境和隐语的设置对于深化谢小娥坚毅顽强的性格特征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父亲和丈夫虽然托梦给了谢小娥,但并没有直言凶手姓甚名谁,要找出真正的凶手还是要靠谢小娥自身坚忍的意志。她广求智者为自己解谜,却始终不得解,在这种艰难的境况下,谢小娥始终没有放弃,仅仅凭一场梦,谢小娥就坚定走向了为父亲和丈夫报仇之路,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更何况是无依无靠的谢小娥。一场梦境和两句隐语为塑造谢小娥坚毅不屈的性格特征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 《谢小娥传》的精神内涵

1. 女性意识的彰显

1.1 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与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大多只能作为男性的附庸出现,女性的价值和意义被严重低估,甚至被人轻视。唐代经济发达,思想也空前开放,相比于前代,女性受到了更多关注,其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自然而然,这一时期的传奇作家也将关注的视角更多放在了女性身上,他们尊重并认可女性价值,将自己对社会的理想和期望借女性的行为表达出来。唐传奇中的女性性格十分多样,如蒋昉《霍小玉传》中塑造的经典角色霍小玉,在面对负心人时,态度十分坚决,她既不卑躬屈膝,也不自怨自艾,而是以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导致自己不幸命运的李益予以坚决的批判,她身上展现出的是下层女性对自己悲惨命运的反抗。到了中唐时期,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偏向于侠女类型,如裴铏所作《聂隐娘》,聂隐娘武艺高强而具有正义感,作者用侠女形象来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期望,以此表达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强烈不满。

《谢小娥传》也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觉醒。谢小娥作为一名女子,目睹了父亲和丈夫的无辜惨死,但她并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也没有沉溺于伤痛之中,而是努力活下来,积极寻找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方法。在父亲和丈夫向她托梦后,谢小娥难以以一己之力破解谜题,只能广求智者,哪怕多年未能获得结果,也没有放弃,这是谢小娥意志顽强和信心坚定的体现。在获得“我”的帮助后,谢小娥终于知道杀父仇人是谁,但她没有想过要借其他人的力量来实现自己报仇的目的,只想靠自己的力量来达成目标。她女扮男装,潜伏在仇人身边两年,隐忍筹谋,最终大仇得报,这是谢小娥独立性和坚毅性的体现。谢小娥追求精神的独立,不依附任何人,只靠自己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丰富的体现,也是唐代女性意识生发的表现。

1.2 唐代女性意识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谢小娥作为女性,身上体现出了鲜明的进步意义。她易装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行为是对当时男权文化的挑战。虽然唐代社会女子地位有所提高,但处于主导地位的依旧是男性,男性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因此获得社会地位,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但谢小娥在决定报仇和知道仇人是谁后,始终没有想过依靠他人的力量,这是她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她潜伏在仇人身边两年,没有被任何人发现她女子的身份,并且她报仇的行为不是粗暴地以武力杀害仇人,相反,她暗自记住所有朋党,将他们一起绳之以法,这是她机智与聪敏的体现。谢小娥在复仇完成后,拒绝了豪族的求娶,选择不嫁,她决意不依附于任何人,她对于自身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婚姻,不再局限于传统女性所追求的家庭美满。谢小娥在复仇过程中和复仇完成后所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她独立意志的体现,最终选择出家的决定依旧是对自身独立地位的追求,谢小娥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女性意识觉醒因素。

然而传奇创作者多为男性,不可避免地在表达女性意识上有局限性。他们所描写的女性形象是男性想象中的女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觉醒。作家描绘的女性形象始终是以男性的审美视角为基点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扮男装的作品不在少数,但不论是代父出征的花木兰、追求自由的祝英台,还是为父报仇的谢小娥,她们在反抗男权文化的同时,始终逃离不了男性戴在她们身上的枷锁。木兰领兵作战,为国立功后,不能像男性一样加官晋爵,而是要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回到传统观念对女性的理解之中。木兰易装从军的行为也体现了男性认为女人不能抛头露面的想法。木兰走上战场是无奈的,而女扮男装则是保全自己的唯一方法,女性想要获得和男性一样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转换身份,一旦自己的女性身份暴露,那么就只能回到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之中。而试图追求自由爱情的祝英台,结局却更加悲惨,她最初易装的目的是获得和男性一样的教育机会,她与梁山伯的爱情既是对自由的追逐,也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然而这种大胆的反抗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梁山伯死后,祝英台坚定地殉情而死,自由的爱情不被接纳,对于封建礼教大胆的反抗也只能归于虚无。

《谢小娥传》中同样体现了男性视角下女性意识觉醒的局限性。谢小娥要达到报仇的目的,只能以男性的身份行动,女性身份对于当时的她来说是一种束缚。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是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应该抛头露面去行侠仗义。谢小娥有胆有谋,但唯一能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方法是女扮男装,而报仇成功之后她也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重新嫁人,回到家庭中,重新成为一位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另一条则是出家,远离红尘。这两条道路事实上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将女性重新禁锢起来,而作家李公佐之所以为谢小娥选择了出家这条道路,是因为他自己更加看重女性贞节名声的重要性。因此,谢小娥身上确实有着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面,但同样也体现了封建礼教的束缚性,而谢小娥最终的结局展现的更多的是作家女性意识觉醒的不彻底。

2. 佛教思想的展现

隋唐时期文化政策开放,佛教思想逐渐走向世俗化。佛教的世俗化发展使得底层普通民众有了了解和认识佛教的机会,而文人的创作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佛教色彩。《谢小娥传》受当时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有非常鲜明的佛教色彩。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信仰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交融,到了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慧远调和了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之间的矛盾,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唐时期,佛教影响范围更大,无论是士人还是作家,他们流传下来的文字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佛教因素也使创作于该时期的《谢小娥传》故事情节更加流畅合理。谢小娥受伤被救助后,流转乞食到了上元县,住在妙果寺中。据史料记载,妙果寺位于现在的浙江省温州市松台山南麓,始建于唐神龙年间,是一座佛教大寺。谢小娥住在妙果寺中,佛教思想不可避免地对她产生了影响。小说中,被强盗杀害的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以托梦的形式将杀害自己贼人的姓名编成字谜告诉谢小娥,他们虽然在肉体上已经死亡,但其“神”,即精神却一直存在。这一情节体现了作家受到的佛教影响,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合理发展。

此外,每当故事情节出现凝滞,或者无法顺利推进时,作家就会巧妙地利用佛教思想来推动情节发展。谢小娥获得谜题后遍求智者解谜却始终未能如愿,在情节陷入僵化的时候,作家巧妙设置了“我”的出场来为谢小娥指点迷津,这一情节设置并非全无依据,因为谢小娥有与人为善的性格特质,这是谢小娥善的果报。而谢小娥在得知仇人是谁后,乔装潜伏在仇人身边,最后凭一己之力报仇了,这则是申春和申兰恶的果报。

而就谢小娥本人来说,她的自身选择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在受到重伤之后,她在妙果寺中受到了救助;在谜题始终得不到解答的时候,她在寺庙中遇到了为其解惑的“我”。所以在她完成为父亲和丈夫报仇的心愿之后,选择皈依佛教。可见佛教思想渗透在谢小娥的思想与行动之中,而在谢小娥佛教思想的背后,更多体现的是作家李公佐对于佛教的认同与理解。

3. 作家思想的矛盾性

通过文本的塑造,读者看到的是一位坚毅果敢、敢于同封建恶势力作斗争的女性形象。作者歌颂了受压迫的普通妇女通过自身努力与社会恶势力抗争的决心,表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智慧与能力。作家却通过最后的“君子曰”来宣扬自己的贞节观:“誓志不舍,复父夫之仇,节也;佣保杂处,不知女人,贞也。女子之行,唯贞与节,能终始全之而已,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谢小娥伪装潜伏在仇人家中,不仅是为了复仇做全面的准备,更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贞节;复仇成功后,拒绝同族人的求娶,甘心入寺庙出家,也是为了保全自己的贞节。他在赞扬女性能力、肯定女性价值的同时,也深深受到儒家伦常思想的影响,将女子的贞节作为评判女性价值的最高指标。作家的思想倾向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安史之乱以后的唐代社会,藩鎮割据、宦官专权,国家内忧外患,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受到了挑战,而作家试图通过谢小娥形象来宣扬受到了挑战的封建伦理。正因为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使得其笔下的谢小娥形象存在前后矛盾的趋势。

三、结语

《谢小娥传》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唐传奇,以独具特色的叙事艺术塑造了一位坚毅勇敢的女性形象。这篇传奇在唐传奇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梦境虚构的情节依旧留有六朝志怪小说的特色,而对于复仇情节的描写则标志着中唐时期唐传奇由着重描写虚幻世界转而描写现实世界的特色,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反映的社会现实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典范,如明代凌濛初依据《谢小娥传》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李公佐巧解梦中言,谢小娥智擒船上盗》,王夫之也依据其创作了《龙舟会杂剧》,这系列作品均借用了《谢小娥传》的故事母题,在其基础之上做了符合时代价值的改编,由此足见这篇传奇作品影响之深、流传之广。

参考文献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2] 黄思雨,王宏.《谢小娥传》中的佛教哲学思想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6).

(特约编辑 刘梦瑶)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唐传奇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唐传奇中男性书写下的女性形象
唐诗与唐传奇的爱情观比较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唐代侠义小说中的自由精神与文人人格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精神分析视域下古典小说中梦的阐释——以唐传奇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