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告白》中的空间越界研究

2023-12-16李皓月

长江小说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越界身份

李皓月

[摘  要]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小说家伍绮诗(Celeste Ng)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一出版就引起了美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小说围绕华裔混血女孩莉迪亚之死,从性别、种族、家庭、伦理等多个维度,展示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混血家庭的悲剧。小说文笔细腻、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叙事手法巧妙,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大多从女性主义、叙事逻辑或社会伦理角度进行探讨,少有研究者从权力边界以及打破边界的角度出发,研究作者对少数族裔等边缘群体的描写,以及少数族裔在其笔下是如何打破边界,尝试越界的。鉴于此,本文将运用空间越界理论,分析主人公詹姆斯一家在受到压迫和规训的情况下,是如何尝试打破边缘群体的地理界限,摆脱少数族裔身份带来的束缚和性别不公造成的歧视,实现身体和精神上双重的解放,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

[关键词] 越界  空间  权力  身份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3)20-0027-04

《牛津学术英语词典》将越界(Transgression)解释为“超出道德和法律上所能接受的限度”。在西方文化中,越界这一概念历史悠久,圣经中就有与越界相关的故事。亚当和夏娃不顾上帝的禁令偷食智慧果,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圣经认为,亚当和夏娃越界是因为人类有原罪,而原罪是人类一切罪恶与灾难的根源,也就是说,越界在西方文化中,代表了犯错、堕落和沦陷,有消极的意义。

如今,越界有了许多意义,从行为角度来讲,越界指的是藐视规则和法则的行为;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讲,越界指的是跨越疆土和国界,实现位移。由此看来,越界的概念,并不只是消极的。到了21世纪,学界关于空间相关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相较于传统叙事学对时间的关注,如今的叙事学研究更关注空间的叙事。福柯将空间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研究体系中,他批驳了西方文化中将空间视作死亡、堕落、固化客体的思想,勾勒出空间的权力谱系。在福柯的思想谱系中,空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福柯认为,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人的身体在本质上与牲畜的肉是一样的,即人的身体是最早的权力对象。因此,在15、16世纪之前,酷刑仍然是权力统治身体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酷刑被人们视为与犯罪本身一样野蛮。于是,肉身的惩罚不得不改变形式,惩罚也变得越来越克制。在这种情况下,商店、学校、教堂失去了以前的功能,住宅被赋予了新的阶级定义。

本文将从个体空间越界、地理空间越界和心理空间越界三个维度分析《无声告白》中詹姆斯一家的越界情况,帮助读者了解美国现代社会种族关系和性别关系的变化。

一、个体空间越界

福柯认为,凝视就是权力,别人的凝视带来的不是主体的意识,而是一种规训,即权力的压迫,这是一种特权阶级对普通群众的无声的压迫。《无声告白》中,詹姆斯和他的家人被来自社会的一系列目光所凝视,而这些目光大多数都是不友好的,是具有压迫性的。从小学到现在,詹姆斯一直尴尬地生活在别人的目光下,他永远像动物一样被人注视着、观察着。詹姆斯出生在一个从非法渠道入境美国的华人家庭,当时的美国社会,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十分严重,而作为一个华裔,詹姆斯感到尤其自卑。同学对他充满了好奇,在劳埃德学院的第一堂课上,一个女孩盯着他哭了,说道:“你的眼睛怎么了?”詹姆斯一家是米德尔伍德小镇上唯一的华人家庭,他们的肤色、容貌和身份与周围所有人都不同,注定了他们与当地社区格格不入,他们经常受到外界的“观察”和“凝视”。首先,詹姆斯和玛丽莲的异族婚姻使他们成为当地关注的焦点。1958年,当詹姆斯和玛丽莲决定结婚时,不同种族之间通婚在美国某些地区仍然是不合法的。即使在哈佛大学里面,他们约会时也经常引起别人的注意,对于这对情侣,周围人的眼光总是诧异的、不理解的。他们的婚姻更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当他们决定结婚时,玛丽莲的母亲强烈反对,她不能接受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黄皮肤的人,最后,玛丽莲与母亲彻底决裂。婚后,全家人决定外出旅行,却发现自己成了景点。一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很多异样的目光,这些目光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正如小说中所说:“在每家餐厅,女服务员都盯着她的父亲,然后看着她的母亲,然后看着她(莉迪亚)和内斯、汉娜。就连小汉娜也知道这双眼睛意味着什么,知道这双眼睛在怀疑什么,就连她也知道他们不会再选择旅行。”面对这些不友好的目光时,大多数时候詹姆斯一家选择了沉默寡言、置之不理,仿佛只要他们无视就可以当作这些不友善的目光不存在。

对于詹姆斯来说,从小到大来自外界的“凝视”和“观察”是对他华裔身份的不认可和歧视,因此,他也不认同自己的身份:他不想承认自己的中国血统,所以从不让父母接送他上学;他从来不用中文和父母交流,会做同學们做的事情——听收音机、看电影、玩棋盘游戏,并试图成为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认为自己在美国社会中是低人一等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弃儿,以残羹剩饭为食,只会机械地背诵考试答案,再靠运气通过考试。而通过拙劣地模仿训练,他又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进入到美国白人社会的圈层之中,即使不是这样,至少也触碰到了圈子的外围。但是,他骨子里仍然觉得自己并未得到美国社会的认可,所以玛丽莲失踪后,詹姆斯接到了一些无声电话,他从不向警方报告这些电话,因为他怀疑警察对帮助他没有多大兴趣,他们只不过是想完成差事,或者从这桩奇怪的联姻当中,找出更加令人咋舌和离奇的蛛丝马迹。詹姆斯意识到自己有与其他美国人格格不入的种族身份,通过假装自己也是美国人,试图摆脱自己的华人身份。

二. 地理空间越界

1882年,美国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在美国种族政策的阻挠下,华人移民美国变得尤其困难,詹姆斯的父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非法进入美国的。这是一个第一代移民因美国政府的阻挠和各种政策的压迫而变得无比困难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所有非法移民都不敢抬头做人。小说中,1938年,詹姆斯的父母收到一封信,信中说詹姆斯的父亲可以去一所包容性学校做一些地面修理工作和机器维护工作,而他的母亲可以在学校厨房工作。在那个工作稀缺、人人饥肠辘辘的时代,对于移民者,特别是对于不能说流利英语的非法移民来说,搬到其他城市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在那里他们不认识任何人,没有任何亲人朋友,甚至连个熟人都没有。但詹姆斯的父母选择搬家,因为信中的最后一段提到了教育优待:如果员工的孩子能通过入学考试,那他们就可以免费上学。詹姆斯的父母知道他们孩子处于一种自卑、顺从、挣扎的状态中,没有底气也没有骨气。

特权阶级竭尽全力将多数人限制在社会底层,阻止他们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企图永远将他们限制在社会底层,但詹姆斯的父母却想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此,他们卖掉了家具,从遥远的地方搬到了劳埃德学院附近。从熟悉的环境搬到异乡,不仅是简单的地域性的越界,他们想要的是通过反叛、逃离、挑战和推翻等级制度来改变社会给他们的约束,反叛白人控制的社会。

詹姆斯的父母的确成功了,但对于第二代移民詹姆斯、第三代移民莉迪亚来说,情况并没有好转,他们受到的规训更为严重。他们住的地方米德尔伍德镇位于俄亥俄州中西部,这个小镇人烟稀少、交通闭塞,那里的人狭隘、保守、充满偏见,骨子里难以接受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却又对他们充满好奇,想要深入了解他们,并企图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詹姆斯一家就时常处于无处不在的监视之下。詹姆斯作为一名华裔美国人,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作者让读者从詹姆斯的视角进入整个小镇,让读者体验到小镇中权力的运作和无处不在的监视。当詹姆斯在米德伍德学院任教时,他受到学校的监视。他会被学校接待员怀疑是否是本校教师,接待员下意识地认为他是一个来参观的日本访问学者,而不是本地学者。当他介绍自己是教美国历史的教授时,其他人的脸上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一个外国人在当地教授美国文学,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在婚姻方面,看到他的全家福时,大家都一脸狐疑,认为一个华人有一个非华人妻子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就连他的华人助理路易莎也对他的白人妻子感到困惑和惊讶。由于这样“怪异畸形”的家庭结构,詹姆斯一家在小镇上没有朋友。他们从不与邻居有任何往来。每次出行,他们都会受到四面八方的监视。他们一家人无疑成了邻居们聚餐时谈论的话题。后来,即使莉迪亚投湖自尽,报纸的报道也更多地关注莉迪亚的华裔身份,而不是表示同情和哀悼。詹姆斯一家仿佛在无处不在的权力监视中生活。这种权力的行使极其隐蔽,但却无处不在。这种无形之中的力量,可以瞬间击垮一个家庭。

三、心理空间越界

当身体的磨炼阶段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权力对灵魂的磨炼,这让一些人能够心甘情愿地从身体到精神都服从权力。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少数族裔,主流社会仍然不承认他们,他们仍然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到别人的歧视,时刻处在别人的监视之中。当然,除了种族差异之外,他们还会受到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的约束。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会允许任何人跨越种族界限,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少数族裔不得妄想进入上流社会。这一点在詹姆斯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为了进入劳埃德学院,詹姆斯必须先通过入学考试,这就像后来美国对待华裔美国人的各种隐性歧视政策那样,充满了各种针对性。看到试卷的题目,詹姆斯立刻意识到了学校的狡诈,一个普普通通的六岁的华裔孩子,怎么可能会这些题目?可能只有老师的孩子才能正确做出来,而对于锅炉工、餐馆帮工或看门人的孩子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工人的孩子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校长会说:“对不起,你的孩子考试不及格,所以他不能被免费录取。”在第一代移民因美国的各种政策而举步维艰的时代,华裔美国人的形象是“模范少数族裔”,因为他们认真、勤奋、节俭、温顺、宽容,詹姆斯的这段经历,是华裔美国人获得“模范少数民族”名声的原因:华裔美国人必须比白人更努力、更优秀、更刻苦努力,才能获得同样的资格。詹姆斯做到了,即使劳埃德学院的入学考试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很难,即使父母只是工人的詹姆斯没有像老师的孩子那样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精心的辅导,他仍然通过了考试。因为“他读了所有他能收集到的报纸,读了他父亲从图书馆借的所有书”。他最终成功进入了劳埃德学院,从而实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反抗,在规训面前,越界是少数群体打破界限、跨越边界、赢得表达权力的一种方式。

小说中的父子、父女关系的冲突,并不是以中国文化为荣的父亲与以美国文化为荣的孩子之间的冲突。事实上,詹姆斯、内斯和莉迪亚都在美国出生和长大,他们认同美国文化,渴望融入美国,身上没有表现出中美文化的冲突,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他们因为种族而受到的歧视。小说中,詹姆斯、内斯和莉迪亚都面临着血缘与认同的冲突。他们没有在白人世界和自己原有的身份之间挣扎,而是努力融入美国和美国文化。然而,他们融入美国的努力却因自己是主流社会的“异类”而受挫,他们遭受歧视和排斥,无法融入当地社会。需要提及的一个细节是,在这部小说中,当詹姆斯意识到女儿在学校不开心,并且可能会经历像他一样作为少数族裔的创伤时,他逃到了路易莎的公寓,路易莎为他提供了一种中国食物,即叉烧包,直到看到路易莎的微笑,詹姆斯才意识到自己说了中文的“叉烧包”。他已经四十年没说过中文了,但令他惊讶的是,他的舌头仍然能卷出自己熟悉的形状。叉烧包对于詹姆斯来说是与生俱来的血脉的象征。不管他如何假装自己是美国人,事实上,他仍然是一个华人。这里,伍绮诗利用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表明,即使身在异乡,也要学会找回自己,避免迷失自己,要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寻找出路,反抗压迫和规训,尝试建立自己的自我认同,实现自我救赎。

参考文献

[1] Chae Y.For a critical multiculturalism:politiciz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D]. State College: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2005.

[2] Chee A.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Celeste Ng[N].The New York Times,2014-08-17.

[3] Foucault M.The History of Sexuality:An Introduction[M].New York:Random house,1978.

[4] Foucault M.Power and Knowledge:Selected Interviews & Other Writings 1972-1977[M].New York:Random house,1980.

[5] 蔡曉惠.美国华人文学中的空间形式与身份认同[D].天津:南开大学,2014.

[6] 卢婧洁.当代亚裔美国文学中的种族越界与性别越界[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7] 唐书哲.规训与抗争: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语言、文本和空间越界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9.

[8] 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9] 徐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华裔美国文学话语流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责任编辑 陆晓璇)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越界身份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跟踪导练(三)(5)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