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研究

2023-12-16刘璞,杨晓

关键词:思政课人工智能创新

刘璞,杨晓

摘 要: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面临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多元化需求以及主体性需求的困境。智能分析、智能协同、智能互动等人工智能技术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向个性化、多元化、主体性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撑。运用智能导学法、智能诊学法、智能伴学法、智能助学法推动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23)01-0098-06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2019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目前已有的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思政课教学研究的论文,主要聚焦于教学管理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观念革新、教师素养提升、知识体系升级、教学场景建构等相对宏观的方面,而对于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研究还不充分。因此,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主体性学习需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较大空间,且意义重大。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各地高校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和吸引力,但思政课教学仍面临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主体性需求等困境。

(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着忽视学生差异性的弊端,形成了教学“规模化”与学生“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受“班级授课制”模式的限制,教师主要采用“点对面”“一对多”等方式向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传递,而对于学生是否有效掌握了教学内容,更多的只是依赖“听其言、观其行”等传统方式进行经验判断。由于缺乏数据获取、分析等技术支撑,教师不能深入挖掘、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成效,因此在精准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等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便显得尤为困难。从学生的角度看,高校思政课教学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等不对等关系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自由,致使师生之间“点对点”的平等互动交流在课上课下都难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这样,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差异提出多层次的学习要求、推送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个性化学习,就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难点。

(二)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更好地实现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的限制,单一化教学方法和多元化学生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从教学展示方法来看,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教材、粉笔+黑板、挂图等传统单一的展示方法,实现了从“文字时代”向“影像时代”的转变。但由于部分老师仅将技术视作一种强化理论灌输的方式,简单地将“人灌”变成了“电灌”或“机灌”,以致“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等现象仍普遍存在。从教学传递方法来看,由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班级大、学生多等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地点中只能将教育内容通过简单的灌输进行传递,很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有效的知识信息傳递给学生。从教学评价方法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主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对教育信息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满足由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差异化学情衍生出的多元化需求,便日渐被提上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日程。

(三)难以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

当前,高校思政课受教学环境、科学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模式、教学空间、教学环节上存在着难以满足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困境。首先,在教学模式方面,传统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只重视对教学知识的单向传递,忽略了学生的交互性需求,以致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教学共鸣。其次,在教学空间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教师和众多学生长期处于一个教学空间内,一方面使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教师陷入完成教学任务与实时答疑解惑难以兼顾的紧迫境地,以致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教学共情。三是在教学环节方面,部分思政课教师仍以教材内容为全部教学内容、以考试结果为唯一考核依据,对学生主要采用填鸭式的“硬灌输”,而学生则主要通过聆听、背诵、记忆等“硬接受”方式来学习,以致师生之间难以产生教学共振。针对这种情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多主体协同、多空间融合、多环节融通,形成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的模式,满足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已经成为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二、人工智能助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所在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前沿和制高点,其智能分析、智能协同及智能互动等技术适用于信息化教学,可以适应学生学习兴趣和接受方式的变化,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思维定式,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向个性化、多元化和主体性变革提供有力支撑。

(一)智能分析可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推进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的现实要求。智能分析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跟踪和获取教学场景中目标对象的相关信息,精准、科学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刻画出每位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差异,帮助思政课教师探索和运用“个性化强、精准度高”的教学方法,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创造条件。

在教的方法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利用识别面部表情、处理自然语音、追踪动作手势等技术,捕捉学生在不同状态下的数据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方便教师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心理状况等,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帮助教师从依靠经验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以学生为主的个性化教学方法转变。

在学的方法方面,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构建实时反馈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动态、开放、即时的学习氛围,通过分析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行为数据,合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适应、主动发现、主动思考、主动研究等个性化学习转变。

(二)智能协同可以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增强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灵活性的前提条件。智能协同技术可以通过人与机器之间的相互协同合作,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应用场景,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虚实结合的多场景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多主体协同可以使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时代,“师—机—生”协同模式超越了“人—机”间的使动关系,智能机器人作为助教,通过对学生的文本分析、笔迹分析、话语分析等,可以精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助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协同完成从讲授到启发再到探究的整体过程,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师生的角色互换。

多空间协同可以使教学场景的多元化成为可能。思政课学习空间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如课堂、展览馆等物理空间,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信息空间。借助物联感知技术能够将思政课堂上的教与学状况转化为信息数据,实现对思政课堂的实时监测;利用VR/AR技术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模拟再现,实现对在物理空间中难以理解的信息的情景感知。

多环节协同使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成为可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线下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随机切换,使“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思政课教学逐步朝着“备—教—练—测—评—管” 等多环节发展,为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不同的教学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三)智能互动可以提升思政课教学方法的主体性

提升教学方法的主体性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智能互动技术可以通过打造虚拟授课空间使学生在课中或课外的学习环节与外界发生积极互动,形成开放式的教学场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展示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构建思政课教学知识图谱、学习者信息画像等,对思政知识建模,并采用“图”的形式进行具体表达,从而给学生提供真实、直观、形象的课堂知识,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自然的课堂互动。

在教学传递方面,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平台可以实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采用随机问答、实时抢答、及时播报、同学互评等互动方式,将单一单向的教学传递方法向 “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样交互的传递方法转变,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反馈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智能互动技术,通过“操作类互动、认知类互动和情绪类互动”等多元互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三、利用人工智能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有效路径

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我们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和技术优势,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智能导学法

智能导学法,就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思政课教师的角色,通过提供課堂辅助和个性化的指导与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智能导学法,精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一方面,要以人机交互协作发挥教师的主导性。首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跨媒体融合,通过人机信息交换,协助教师在课程开始前详细、精准地掌握学情。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思政课教师角色,根据智能导学系统中储备的学科知识,快速找到教学切入点,对具有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最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调整教学进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另一方面,要打造智慧情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体验式教学情境、沉浸式教学课堂,形成虚实结合的课堂环境,强化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和感同身受的知识认知。

(二)智能诊学法

智能诊学法,是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数据,诊断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老师给学生推荐合适的学习路径和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智能诊学法,通过大数据诊断技术快速发现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知识短板,实现思政课教学的“精准滴灌”。

第一,构建系统的思政课教学知识图谱,智能诊断学习进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反馈转化为更加精准可利用的思政课知识图谱,既帮助教师精准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帮助学生更快厘清知识脉络、筛选有效知识点,从而实现“任务解决的精准定向”。

第二,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预测学习难点。利用集备课、教学、学习、研究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时分析学生学习的具体信息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从而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构建自主深度的学生画像,智能规划学习路径。先根据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关注度、注意力集中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情绪的波动,构建出学生的基本特征、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信息图像,再根据所获取的数据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和分析,通过算法计算出适合学生的最佳学习路径。

(三)智能伴學法

智能伴学法,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利用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用智能机器人陪伴自己,实时进行有效交流与学习的方法。例如,在AVI机器人、“智慧学伴”智能教育机器人的陪伴和引导下,学生对教育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诊断和总结。我们要充分利用智能伴学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主体性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第一,利用智能机器人自主陪伴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设置有层次的学习任务将机器人设定到学习提醒模式,当精神懈怠的时候,通过智能机器人的提醒来促进学习。在遇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时,则通过与机器人的自主对话、沟通和交流,加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利用智能机器人诊断学习行为。智能机器人具有“数据化采集、自动化分析及精准化反馈”等功能,集云端资源、大数据分析、学情监测、智能陪伴为一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机器人的这一特性设置实时反馈系统,帮助学生在学完一部分知识后,及时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知识短板,争取在接续的学习中扬长避短。

第三,利用智能机器人总结学习行为。我们要充分利用机器人的超级大脑,使之在陪伴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进行实时的学情监测、大数据分析,精准全面地汇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自动生成学习报告,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成特定的思政学习任务。

(四)智能助学法

智能助学法,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教师和学生以虚拟仿真的形式探索、了解、分析、获取和掌握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体验式学习需求的方法。我们要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资源共享、辅助教学等功能助力教学资源的方便快捷获取,在时间和空间上延伸思政教育的内容和范围。而要想充分发挥智能助学法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这一方法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内容:

第一,要认真构建虚拟仿真教学环境。首先是构建沉浸体验环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教学实际,创设具有沉浸感、临场感的教学场景,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可视化,给学习者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促进学习方式的优化。其次是构建自然交互环境。通过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对话交流,按照一定的交互方式,使学生在最自然真实的环境下展开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真实的学习数据,利用其高度沉浸性特征帮助学生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

第二,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要设计出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与理论知识高度契合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和再现赋能情景教学,形成线上立体的教学资源。课中,要借助全息摄影、仿真体验等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库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功能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和沉浸式体验,让学生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入课堂,使学生和教师成为课堂双主体。课后,则要利用智能大数据统计分析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情况,追踪记录学生复习及完成作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学生章节学习效果的总体分析评价。教师要据此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则要据此进行全面有效的自查、自省、自我完善和提高。

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在当今这个科技智能时代,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结合点,将新的科技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以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U Pu1,YANG Xiao2

(1.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Beijing 100029,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Guangxi 530001,China)

Abstract: The present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dilemma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diversified needs and subjective needs of studen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lligent analysis,intelligent collaboration,and intelligent interactio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change to personalization,diversification,and subjectivity. The use of intelligent guidance method,intelligent diagnosis method,intelligent companion learning method,and intelligent assistant method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eaching method;innovation

猜你喜欢

思政课人工智能创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