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子春》中的中国文学元素探究

2023-12-16邢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吕洞宾龙之介芥川

邢硕

(广州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420)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夏目漱石、森鸥外并称为日本近代的“三大文豪”,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其生平所创作的148 篇小说和童话中,有近两成的作品与中国文学有关,取材于中国文学的作品具体如表1 所示,将中国作为故事发生地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如表2 所示。其中,《杜子春》改编自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文章讲述了原本为富家子弟的杜子春在家道中落、走投无路时,遇到仙人铁冠子并获其帮助,重新领悟人生的真谛,决定本分做人的故事。芥川并不是将原文进行简单的翻译,而是对多处内容进行了改编,并增添了其他和中国文学相关的元素。在小说中芥川引用了中国的唐诗,情节设置上亦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联。

表1 取材于中国文学的芥川龙之介作品表

表2 中国作为故事发生地或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作品表

此外,芥川龙之介还创作了与中国相关的短歌、俳句、随笔、汉诗和游记等,可以说芥川在其创作生涯的整个过程,其作品均与中国的文学作品息息相关。

1 《杜子春》作品概述

芥川龙之介的童话作品《杜子春》于1920 年7 月发表在儿童杂志《红鸟》上。芥川本人在1927年2 月写给河西信三的信中提到“拙作《杜子春》,虽借用唐代小说《杜子春传》中的传主为主人公,然而,三分之二以上情节为创作”[1]。

《杜子春传》是唐代传奇小说,其故事梗概如下:杜子春是周隋年间人,年少生活放纵,其家资耗尽后,求助于亲戚,但并未获得帮助。无奈,在寒冷的冬日,独自徘徊游荡在长安的街中,偶遇一拄杖老人,老人给了他三百万钱让其度日。然而,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被他挥霍殆尽。再次遇到老人后,又得到了一千万,但他又再次花光所有。第三次,老人给了他三千万,这次杜子春看破物欲,将钱用于布施。并为报答老人的恩情,随其前往华山炼制仙药。在修炼过程,老人警告他无论遇见何人、何物、何事都不能发出声音。之后杜子春经历了神将威胁、鬼怪作祟、天地异变、妻子受难等考验。最后,他因目睹自己的孩子被摔死,无法控制情感而发出声音,致使试炼失败。最终,老人离他而去,留下杜子春黯然神伤。

芥川龙之介将《杜子春》故事的发生地点改在洛阳的西城门下。本为富家子弟的杜子春,在家财散尽并欲轻生时,遇见了仙人铁冠子,在被赠予一车黄金后,重新回到富人阶层。但他并没有珍惜,经过一两年的任意挥霍后,再次一贫如洗。贫穷的杜子春又在同样的地点,再次遇见了铁冠子,并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杜子春又重蹈覆辙;三年后,钱财又被他花了个精光。在第三次遇见铁冠子后,杜子春拒绝了金钱的赠予,而是欲拜铁冠子为师希望成为仙人。在被带到峨眉山上后,杜子春经历了噤声的试炼。即使遇见猛兽、恶鬼、地狱等恐怖景象后,杜子春依旧没有发出声音。但当他看到了变成瘦马模样的母亲不顾安危依旧担心自己时,杜子春喊了一声“娘”,致使试炼失败。此后,铁冠子非但没有责怪杜子春,而说道如果他再不发声就要将其毙命。故事的结尾,铁冠子慷慨地将泰山脚下的一处桃花盛开的屋舍赠予了杜子春。

通过以上两个版本的比对可知,芥川龙之介在《杜子春》中,对原作《杜子春传》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修撰。下面将围绕文中被芥川引用的唐诗以及结尾处铁冠子赠予杜子春开满桃花的茅屋两处内容进行分析论述,以期找出芥川在文章中运用的中国文学元素。

2 《杜子春》中运用的中国文学元素

2.1 唐诗

芥川龙之介《杜子春》中,铁冠子在携杜子春飞往试炼地点峨眉山的途中,吟唱了如下诗歌:

朝游北海暮苍梧

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关于这首诗的含义,芥川在《红鸟》的附记中写道:“少男少女读者权且将它当作 ‘宝宝别哭不怕痛’之类的俗语。”[2]芥川希望小读者们把这首诗当作符咒一样的内容就好,不需要理解其意思。但作为成人读者来说,却不应如此。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仙人在早晨自北海游历多处后,夜晚住宿苍梧。关于第二句的内容,笔者会在后面进行详细分析。第三句指诗人虽然三次进入岳阳,却没有人认识他。第四句表示诗人一边吟诵诗歌,一边飞过洞庭湖。

那么,这首诗出自何处?芥川为何将其加入作品之中?诗在文章的构成中有何作用?除了字面的意思外,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含义?笔者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2.1.1 诗的出处

关于诗的出处,文章中的注释处写有“吕洞宾(798—? )作。相传为八仙之一”[3]。

吕洞宾的诗收录在《全唐诗》卷八五三[4],内容如下:

朝游北越暮苍梧

袖里青蛇胆气粗

三入岳阳人不识

朗吟飞过洞庭湖

如画线部分所示,和《杜子春》中的诗相比较而言,只有首句的“越”和“海”的一字之差。关于此处的变更,张蕾指出:“芥川在《杜子春》的创作中,几处细节都或多或少参考了《西游记》的内容,这点是不可忽视的。这个部分的引用也具有关联性。”确实,与此诗接近的内容出现在《西游记》第二回[5]。

自古道:神仙朝游北海暮苍梧。……“凡腾云之辈,早辰起自北海,游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话语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

上述《西游记》的内容恰好是对铁冠子吟唱的诗中第一句意思的解释。芥川在 《爱读书籍的印象》 中提及:“我儿童时代爱读的书籍首推 《西游记》。此类书籍,如今我仍旧爱读。作为神魔小说,我认为这样的杰作在西洋一部也找不到。就连班扬著名的《天路历程》,也无法同《西游记》相提并论。”可见《西游记》对芥川而言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作品。

因此,笔者推断首句中“北越”到“北海”的改变,是芥川龙之介参考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第二回内容的缘故,以展现神仙的肆意洒脱。

2.1.2 “青蛇”的含义

诗的第二句为“袖里青蛇胆气粗”,下面将着重分析其中“青蛇”一词的含义。笔者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关于此词主要有两种理解。其一,同青蛇字面意思,即为青色的蛇。三好行雄解释:“袖中藏有青蛇,以雄大的气势驰骋于远方,用仙术从早到晚悠然自得地遨游于北海、苍梧、岳阳、洞庭湖等中国全土。”[6]在1958 年和1998 年出版的《芥川龙之介全集》[7-8]中则没有关于青蛇的注解。

另一种理解是成濑哲生提出的,他认为“第二句的‘青蛇’对应的是‘剑’的意思,将《杜子春》的‘青蛇’一词按照字面注释是错误的。这样的解释就变成吕洞宾使用的仙器是剑蛇了。剑是吕洞宾仙力的根源,也是其道教神的象征,更是他被称为剑仙的代表性的存在。所以提到吕洞宾的画像必定是持有剑才对”[9]。可是,在日本出版的文本中笔者并没有找到“青蛇”指“剑”的注释。

那么,“青蛇”一词是其字面的含义,还是指剑的意思呢?既然芥川引用的是中国的唐诗,查找中国的相关文献的话,就可以知晓答案了。《增订注释全唐诗》中注有“青蛇,指剑”。并且,芥川表明这首诗是吕洞宾所作。因此,若了解吕洞宾这一人物,应该会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增订注释全唐诗》中,对吕洞宾做了如下介绍:

吕岩,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回仙。又名岩客。据传为河中府(今山西省的永济西)人,唐德宗时湖南观察史吕渭孙,海州刺史吕让子。懿宗咸通年间应进士试,不第,遂归华山,遇隐士钟离权,得道成仙。

由此可知,与其说吕洞宾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倒不如说他是虚构的人物更合适。在中国,很多书籍记载着与吕洞宾有关的故事,内容大同小异。被人们所熟知的是,他是全真教五祖之一,携剑行于天下,被尊称为“剑仙”,得到极高的评价。

如上所述,基于中国书籍关于“青蛇”一词的注释和吕洞宾这一人物的属性,笔者认为“青蛇”指的是剑的意思。青蛇并不是真的蛇,而是一种比喻,指的是具有仙术象征的剑。所以,第二句诗的意思是装剑于袖中,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气质。

2.1.3 诗的深层含义

那么,作者为何将这首诗引用到文中呢?关于此,张蕾提出:“文章中首次亮出身份的铁冠子(称呼由‘老人’改为‘仙人’)说:‘不错,我是神仙,叫铁冠子,住在峨眉山上。’所以,需要在凡人杜子春面前或多或少展示出仙人的本领吧。他骑上一根青竹,转眼间就从洛阳到达峨眉山,以此展现出他的神通。通过吟诵这首豪迈奔放的诗,更能体现出铁冠子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空的飒爽英姿。这首诗无论是在作品第三、四章的连接上,还是在作品的浪漫、幻想的氛围烘托上,抑或是使读者加强铁冠子是仙人的印象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笔者认同这种见解。作为儿童文学的《杜子春》,通过描写仙人铁冠子携杜子春一边在口中念着咒语一边飞往远方的画面,除向读者展现了仙人的卓越仙术外,也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使他们不自觉地就进入了作者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此外,芥川引用的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隐藏有更深层的含义。

关于首句的“朝游北海暮苍梧”,前文已经叙述过其来源,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此时,笔者想进一步解析的是仙人一天自北海起,游历多地后,住宿苍梧的方法。据《西游记》的内容可知,其方法是腾云,即仙人飞于空中遨游四方。这一句诗表现了仙人随心所欲的境界。但在文中,铁冠子携想要成为仙人的杜子春骑在青竹之上,飞在空中,享受着仙人才拥有的潇洒快意时,杜子春的表现却是“简直吓破了胆,战战兢兢望着下界”。与铁冠子“任凭两鬓的白发在风中飞扬,放声高歌”的从容自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杜子春胆小懦弱。因而,笔者认为“朝游北海暮苍梧”这一诗句,既描述了仙人通过腾云的方式获得无拘无束的日子,又预示了杜子春不能成为仙人,为故事的结局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袖里青蛇胆气粗”的意思,正如上文描述过的,是将剑藏于袖中,展现了仙人勇敢无畏的气魄。此剑亦是被称为“剑仙”的吕洞宾的象征。芥川龙之介把吕洞宾这一人物借用到铁冠子身上是有更深层意图的。关于此,成濑哲生提出:“对世俗的救济,是道教神吕洞宾的属性,这应该是他受到百姓敬仰的最大原因。芥川龙之介引用吕洞宾的诗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知道作为道教神仙的吕洞宾的属性后,为了和《杜子春》的故事结尾相呼应的结果。虽然芥川表示,对年少读者来说,把这首诗当作符咒一样的东西就好,但对芥川龙之介而言,应是在小说中有意埋下的伏笔。”笔者赞同这种观点。从《杜子春》的文章中铁冠子几次对杜子春的救济这些情节来看,铁冠子和吕洞宾一样,拥有一颗救济世俗凡人的博爱之心。所以,芥川借铁冠子之口吟唱了吕洞宾的诗,以暗示铁冠子同吕洞宾一样的救济世俗的属性,完成了故事的结局。因此,可以说青蛇并不单单指剑,更是隐藏了铁冠子对杜子春救济的意图。

诗的第三句“三入岳阳人不识”的涵义是铁冠子三次进入岳阳,却没有人认识他。笔者认为句中的“岳阳”指故事的发生地洛阳,“人”指杜子春。这句诗的含义应是为了救济杜子春,仙人铁冠子三次出现在洛阳,但杜子春却领会不到铁冠子的意图。

诗的尾句“朗吟飞过洞庭湖”是指一边吟唱着诗,一边飞过洞庭湖。需要关注的是“洞庭湖”这一词语,从洛阳的西门到洞庭湖,大约有八百公里。而文中铁冠子只用了朗诵一首诗的瞬间,就飞过如此远的距离,足见其非凡的仙术。而且,可以说洞庭湖是连接人间和非人间的场所。因为紧接着文中就描写到 “两人骑上青杖,转眼便到了峨眉山”。也就是说,飞过了洞庭湖就到达了非人间的峨眉山。由此可见,通过最后一句诗,作者表达了杜子春即将离开人间,飞到试炼的地点。以此,为其将要接受严酷的噤声试炼埋下了伏笔。

2.2 与《桃花源记》的关联

在《杜子春》的故事结尾,杜子春虽因试炼失败而没有成为仙人,但铁冠子却将泰山脚下桃花盛开的一处茅屋赠给他。这处描写是原作《杜子春传》中没有的,而是芥川增加的情节。

桃花是春天常见的花朵之一。在中国,描写桃花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其中,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11]中,武陵的一位渔夫,误入一片桃林后,穿过一个山洞,发现世外桃源,那里无论男女老少都怡然自乐。他们称祖先因躲避战乱而居住在此地,再也没有离开过。渔夫在桃源住了几日后离开,并在沿途做了标记。当他再次前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杜子春》的最后,铁冠子说:“哦,幸好此刻想起来。我在泰山南山脚下有间茅屋。那间茅屋连同田地,统统送给你吧。趁早住进去的好。这时节,茅屋周围,想必桃花正开得一片烂漫哩。”对比可以看出,两部作品的描写具有相似之处。

芥川在其所写的书信中,也曾多次提及陶渊明的作品。在1913 年8 月,他写给浅野三千三的信中,直接引用了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中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长豆苗稀”。在同年12 月,他再次写信给浅野三千三,信中写道:“寒更无客一灯明,石鼎火红茶霭轻。月映纸窗梅影上,陶诗读罢道心情。”(下划线、引用者)“陶诗”即指陶渊明的诗。可见,芥川龙之介对陶渊明诗作的喜爱。1920年3 月,芥川写给小岛政二郎的信中,写有“‘溪边桃花如烟霏,芳草鲜美一孤村’这首怎么样? 是把《桃花源记》 译为俳句的”。通过上述书信内容可知,芥川不仅爱读陶渊明的诗,引用过陶渊明的诗句,更是直接将《桃花源记》的内容转译为俳句。因此,笔者赞成张蕾提出的“和《桃花源记》的世界相同,芥川的《杜子春》中,最后的画面有泰山、桃花、茅屋、田地,就像是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乡一样”的说法。精通中国文学的芥川,借鉴了《桃花源记》创作这部分内容,其可能性非常大。

众所周知,桃花源是理想家园的代名词,亦是隐世者的居住场所。杜子春被赠予的泰山脚下的居所,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地点非常接近。那么,杜子春是否能像《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隐世的人们那样,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笔者认为芥川将《杜子春》的结局设定为开放式的,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在故事的结尾,杜子春再次回到了洛阳的西门下,铁冠子说:“今日一别,你我不会再相见了。”便离他而去。也就是说,从此分开后,铁冠子不会再出现在杜子春眼前。对于身无分文且没有仙术的杜子春而言即刻到达泰山是不可能实现的。杜子春即使想去泰山,但如何前去是眼下最大的问题。因此,与其说铁冠子赠送了杜子春一处理想家园,倒不如说是铁冠子对杜子春进行的又一次试炼,即怎样前往泰山。对于从小衣食无忧、从不劳作的杜子春而言,现下如何生存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杜子春》不仅是改编于中国小说,其中出现多处内容亦与中国文学具有关联性。唐诗是选自吕洞宾所作的七言绝句,诗中从“越”到“海”的改变是参考了《西游记》第二回内容的原因。诗的内容也并非如符咒一般意思无可解,而是具有深层的含义。诗的首句“朝游北海暮苍梧”表现了仙人的逍遥自在的同时,也暗示了杜子春无法成为仙人的结局。第二句的“袖里青蛇胆气粗”,则用青蛇指代剑,明示了铁冠子同吕洞宾一样救济凡人的属性。第三句“三入岳阳人不识”表示为了救济杜子春,铁冠子出现在岳阳三次,杜子春却没能领会他的意图。那么,铁冠子对杜子春的救济究竟是指什么呢?结合故事的结尾可知,即在杜子春第三次拒绝金钱的赠予时,铁冠子所问:“往后打算甘于贫穷,安稳度日了?铁冠子自始至终希望杜子春过上的都是如此的生活。但杜子春却并未理解,且一意要成为仙人。之后,铁冠子给了杜子春最后的机会,通过吟诵诗的前三句来规劝杜子春打消修炼成仙人的想法。无果后,通过诗的最后一句“朗吟飞过洞庭湖”告诉杜子春离开人间,同时,也暗示了试炼的残酷。所以,芥川龙之介应是考虑到和《杜子春》内容的关联性,因而将吕洞宾的诗加入作品中的。

在故事的结尾,铁冠子赠予杜子春一处如“桃花源”般的居所,结局看似温情美满。但此处应是存有疑问的,即杜子春将如何前往这个地方。如果杜子春能够凭自己的努力到达此处,想必是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但对于身无分文的杜子春来说,也可能无法到达,那么,接下来会怎样生活则是一个未知数。

3 结束语

芥川龙之介在文中增添的中国文学元素,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学的深厚造诣。其中,唐诗的添加增强了作为儿童文学的作品的趣味性,如符咒一般的内容将年少读者自然而然地吸引到文章当中,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诗不是作者的随意之笔,而是在文章的构成连接上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章结尾处描写开满桃花的屋舍应是参考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相关内容。两者虽看似相同,但实质上却相差甚远。桃花源是“理想乡”的代名词,是人们所憧憬的“无忧居所”。但芥川所创作的则是看似美好,却未必能到达的一处家园。笔者认为,此处设定为整部作品最为精妙之处,虽然看似是圆满温馨的结局,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吕洞宾龙之介芥川
El maíz y el estigma del maíz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成就——八卷本《芥川全集》汉译概说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①论——以芥川、章炳麟的会晤对谈为中心
Résumés
狗咬吕洞宾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船老大智对吕洞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