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达模型看二语词义直通与构建新途径
2023-12-16雷鸣
雷鸣
(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
1 词义通达与词汇通达
词义通达(semantic access)或叫词汇语义通达就是在文字理解和口头交流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在接受二语词汇时,能提取其语义的一个过程。
与此概念有接近感的,是词汇通达(lexical access),词汇的通达直接促成了言语的产生。言语的产生(language production)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被用于表达思想,表达的方式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概念化,言语组织和发音,其中的第二个阶段(言语组织的关键环节)即是在词汇系统中进行挑选从而确定适当的目标词,这个过程,就被称为词汇通达[1]。亦即整个过程是思维转换成词汇,进而再转换为声音或书面文字的词汇化过程。其整个过程首先是所需表达语义对心理词汇进行激活,进而在激活的词汇中进行选择,最后是语音编码从而进行口头发音或书面拼写。
可以看出,两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互为反向。但方向的两头,都连接着相同的内容。一头是词汇表征(lexical representation),其意指语言在词汇水平上的信息特征,包含词汇的词形、语音等信息在大脑中的存在形式; 另一头是概念表征(concept representation),指的是语言的语义概念特征,即语言的语义特征在大脑中的储存[2]。而双语者拥有两套语言系统,因此至少在词汇表征层面分为一语词汇表征及二语词汇表征。而其各自对应的概念表征是共享模式还是分离模式,甚至是部分共享加部分分享模式,现今仍存争议。
2 词义通达三模型及对应的不同思维模式
词义通达三模型这几方的连接和互相沟通即通达的方式和途径,也同样是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最经典的不外乎三种表征模型,分别是词汇连接模型(见图1)、概念调节模型(见图2)和修正层级模型(见图3)。前两者由Potter 等人[3]提出,后者由Kroll 及Stewart[4-5]提出。
图1 词汇连接模型
图2 概念调节模型
图3 修正层级模型
如图1—3 所示,其中的C 表示概念,L1 和L2则分别表示一语和二语。首先三个模型都呈一个正三角形模式,而之间的横线则表达“通达”这一概念,横线的位置表达了通达双方的身份,以及最为关键的,也即研究之重点:一些关键元素之间能否直接通达。
在词汇连接模型模式(图1)中,双语者的二语词汇(L2)要通达其概念表征(C)必须经由对应的一语对译词(L1),即在一语对译词(L1)的帮助下才可触及其语义(C)。如这一模型是正确且自然的双语者二语词汇通达模式,则双语者在二语学习过程中学习二语词汇的同时掌握其对应的一语对译词极其重要,二语学习者在接触到二语语词后需要尽力瞬间高效反应出其一语对译词,从而借道通达语义。这其中的效率基本取决于二语语词和其一语对译词的连接强度,也即熟悉度,他们之间的连接强度越大,L2 到达L1 越高效,进而达到从L2 到L1 再到C 的整体瞬时省力效果,学习者在高效及节省脑力消耗的同时也对这一操作模式更具信心。在此前提下,这一模式也将会是二语学习者的二语语词学习思维方式及操练模式,并在日后的不断反复强化及操练中最后形成习惯。
同样的,概念型调节模型(图2)则代表着另一种思维方式及对应的思维路径及操练模式。在此模型中,如图所示二语词汇(L2)和一语对译词(L1)之间是互不相连的,但其两者均与他们共同的概念表征(C)相连接。如此模型是正确且自然的双语者二语词汇通达模式。在此模型之下,双语者在学习二语语词时是否需要知道一语对译词不再重要,甚至可以认为对一语对译词的了解是一种干扰,因其将破坏L2 直通C 概念表征的单一路径性,对二语语词的一语对译词的了解与熟悉将会对二语习得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一做法即刻意避开这种影响。同时,其也必将影响反向的二语输出方式,包括二语直接输出及L1 一语到L2 二语的翻译模式,即如何在二语输入时完全没有和其对应的一语建立和加强连接的同时,能够将L1 一语翻译成L2 二语,以及如何在直接输出即二语口语表达及写作思维中完全避开L1 一语的启动效应而直接由C 概念触发出L2二语的产出。
经过大量的实验表明,双语者的这三方的连接方式实则兼而有之。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结合前两者的第三种模型,即修正层级模型(图3)。在该模型中,共享的概念表征(C)及一二语的词汇表征(L1和L2)之间均有互相通达。如此模型正确且自然,则对双语者而言二语语词通达其概念意义的途径实则至少有两个。于是,到底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双语者会自然选择和执行哪一个途径,以及到底哪个途径是最佳或是正确的,就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对象。
3 到底是哪个模型不确定
修正层次模型似乎是更为广泛接受的解释,该模型显示出词汇连接模型和概念调节模型同时存在这一事实。并且提出二语熟练度对通达方式有显著影响, 而大量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6-7]。具体而言,在熟练度低的情况下(较多发生在双语者的二语学习初级阶段),学习者极大可能需要借助二语的一语对译词来获取对应的语义表征,而在熟练的后期,二语的词汇表征与其语义表征之间的直接连接会显著加强,尽管二语与一语之间的词汇表征连接不会因此而消失,但这进一步阶段的二语学习者将能够实现二语概念表征到语义表征的直接连接,也即通达。由此带来的,还有一语激活强度的减弱。简而言之就是双语者二语越熟练,越是明显地体现为概念调节模型的通达方式,相反的越不熟练则越体现出词汇连接模型所呈现的方式。也因此,整体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而非非此即彼的过程。
亦还有更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第四种模型(见图4),即当二语中的语词(L2)在一语(L1)中没有恰当对译词时,该类二语语词之语义通达则亦为直接通达。在这种模型之下,原来前三种模型相同之处,即概念表征(C)为两种语言共享的形式被打破,概念表征本身也出现了分离,出现了额外的概念表征(C+),由此,模型由原来的3 个要素增加到了4 个。而两个概念表征之间的差异和L1 和L2 的词汇表征之间的差异亦有所不同,C 要明显大于C+,而此差异在L1 与L2 之间无法体现,因为C+只对应不存在一语对译词的L2 词汇表征,因此其容量规模必定显著较少。但无论如何,至少部分的L2 的语义通达之路又多了一种情况。
图四 模型四
4 影响通达的因素众多
即便如此,后续更多的实证研究还发现,通达的实际情况还要复杂,并且并非完全由一直认为的二语熟练度决定。二语是否含特有语义词汇等特殊情况所决定,而是还会受到诸如双语者的二语习得年龄的影响[8],受双语者认知水平高低影响[9],受双语者的二语接触程度与方式影响,受二语词汇的词频影响[10-12],受不同类型二语词汇表征方式的影响[13],受一语和二语相似度的影响[14-15]等。
由此可见,通达方式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并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相信影响因素还会继续细化和增加。可以说整个过程充满了不可预测性甚至随机性,如任何两个或数个因素因双语者个体特殊情况而在其身上出现新的叠加或非常规组合,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影响因素左右通达方式,比如,性别、一语独有特色、一语与二语之间特殊异同、个体特殊学习经历、个体文化因素、个体宗教信仰因素等。
5 从理论(逻辑)上探讨采取强行连接模式
实际上,无论情况怎么变化,影响因素多么繁杂,从上述几个模型所显示以及逻辑上的分析,通达的路径不外乎还是4 条。而其中的两条是二语词汇(L2)直接通达其概念表征(C 和C+)。鉴于此,本文提出可采取引导式通达模式,即在双语者进行进行的包括二语词汇学习、二语词汇输入、二语词汇巩固加强性输入训练等活动中,引导学习者避开二语词汇表征(L2)与一语对译词表征(L1)连接,从而直接建立二语词汇表征(L2)与其语义表征(C 和C+)的单一连接,并对此连接不断巩固和加强,从而实现主观构建的引导式二语语词与其概念表征直接通达。这正如一语语词是直接通达其概念表征的,双语学习者对于二语语词能达到相同的效应从而让二语的体验无限地接近一语感受,这始终是外语学习者孜孜不倦的学习追求。虽然其会对一语二语之间的翻译,以及二语的口头及书面输出模式带来一定程度的思维和策略层面的影响,但就影响原因而言,由于通达过程中前者一二语之间的翻译转换主动避开了二语语词与其一语对译词之间的直接连接,因此在两种语言的翻译切换过程中无法享用由于已经建立好的一对一的匹配而可实现的几乎瞬间机械式反应的翻译效果,尽管这种翻译操作产生的结果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最佳还未可知; 而对于后者二语的口头及书面输出,以及二语学习者或双语者来说,在二语的输出过程中借助一语语词来激活二语语词的操作策略不可争辩地占据二语输出活动相当的比例。总体而言,通过建立二语语词与其语义表征的直接连接,从而让二语的掌握程度带来一语的掌握水准所带来的体验无疑拥有不可争议的价值。
6 引导连接具体方式
引导式通达模式在操作层面,在未知二语词汇语义的情况下,是如何绕开一语对译词(L1)而直接通达其概念表征(C 和C+)的呢? 从研究者针对通达模型而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可知,二语熟练程度高的双语者大比例属概念调节模型,而熟练程度低的双语者则是词汇连接模型 (Chen,1990 年;Kroll&Curley,1988 年)。与此同时,研究亦显示,如二语词汇属高频词汇,则二语亦可直通其语义表征[16]。也因此,任意一个二语词汇在熟练熟悉的情况下,是可以或说至少更加倾向于直接通达语义,这一点无论对于二语熟练者还是非熟练者均适用,即真正关键的问题不是整体的二语水平,而是具体词汇对于二语者而言的熟悉程度。这其中,高频词汇毫无疑问极易偏向两种学习者都熟悉的词汇。
另一方面,任何一个非高频的二语词汇,通过求助于其二语定义信息,均可获得被高频词汇进行阐释的定义。由此,任何一个非高频或者熟悉度低的二语语词,在被偏属概念调节模型通达语义的高频词汇或熟悉度高的词汇的定义的协助下,亦即借助这些词汇本身即可直通其自身概念表征的事实下,即可实现此非高频或者熟悉度低的二语语词概念表征直接通达。用图形表示则如下(见图5)。
图5 语义通达途径构建
假定L2x 是属于某一双语者不熟练的二语语词,或L2x 属非高频词汇类别(这意味着大部分双语者对它们都不熟悉),则L2x 通达其语义表征会偏向词汇连接模型,即借道其一语对译词(L1x)从而实现L2x 到C 的通达。而另一方面,任一二语语词都拥有被更高频使用的二语语词(L2y)进行意义阐释的定义,而这些定义中使用的更高频或直接就是高频的二语语词(L2y)本身就由于其对于双语者的高熟悉度而可以直达其概念表征,即L2y 可直达C 或C+而无需借道L1y。由此,主观地引导双语者在处理无法直达概念表征的二语语词时,不借道其一语对译词,而是借道其定义中的二语高频词,凭借这些高频词或熟悉词能够直达概念表征的属性,从而实现被定义的不熟悉二语语词的直达概念表征的新途径构建,亦即图5 中的L2x 借道L2y 从而通达C 或C+,而无需启动任何的L1x 或L1y。
7 通达及构建的细节
在通达模型构建过程中,众多细节不可忽略。
(1)任一非高频或者熟悉度低的二语语词的定义中必有一核心高频定义词。例如非高频词汇ballad,无论二语熟练者还是非熟练者,在对其进行学习输入时,无论是首次接触还是熟练者的巩固性的重复输入加深,均可避开其对应的一语对译词词汇表征,直接通过其自身的二语定义实现语义通达。以牛津在线学习者字典(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上此词条的第一义项为例,可得ballad: a song or poem that tells a story。其中,核心定义词为song 或poem,特别是其中的song,属于绝对的高频词汇亦即熟悉度高词汇,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果及自我观察均可知,该词本身即可实现语义直接通达。而被定义之二语语词ballad 在song 的协助下,即可通达其概念表征的最核心部分,亦即ballad 是一种song。
(2)核心部分之外的定义词亦是概念表征的一部分,且用于区分核心部分二语语词和被定义二语语词之间的差异。如上例,定义中除song 和poem 之外,还有定从部分that tells a story,此部分亦属高频词汇,亦即也可实现语义直接通达。至此,结合核心部分直接通达的语义,加上此非核心部分通达的语义,即可完整构建非高频词汇ballad 的语义,从而实现二语语词ballad 与其语义表征的直接通达。
(3)在一些情况下,需要进行二次甚至三次目标二语语词的定义信息获取,直至锁定其核心高频定义词出现从而实现其核心概念表征的直达。如非高频词汇stein,以另一权威字典韦氏词典在线版(www.m-w.com) 定义为例,可得:stein: a large mug(as of earthenware) used especially for beer。由定义及语法知识分析可知其核心定义词汇为mug,而此时mug 并不偏向属于如song 级别的超高频词汇,在此情形下,则需要对mug 进行二次定义信息获取,同字典可得:mug: a cylindrical drinking cup。由定义可知其核心定义词为cup,而此语词属于song 级别高频词汇,亦即其直接通达概念表征成功。至此,低频二语语词stein 通过mug 再通过cup 成功不经由母语对译词直接通达其概念表征的核心部分,即stein是一种cup。而stein 概念表征的剩余部分则需通过定义的剩余部分语词进行通达从而获取,其中也不乏出现可能的二次甚至三次获取,如上例中的earthenware 或cylindrical 等。最终,两部分表征合并从而构建完整概念表征进而实现二语词义直接通达。
(4)二语定义信息获取过程中需比较不同权威词典定义信息,从而弥补因规避对译词表征而造成的可能的概念表征成分漏缺。如上例非高频词汇stein:
第1 个定义如上,来自韦氏词典 (www.m-w.com)stein: a large mug (as of earthenware) used especially for beer。
第2 个定义来自牛津字典(www.lexico.com)stein: a large earthenware beer mug。
第3 个定义来自牛津学习者字典(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stein: a large decorated cup for drinking beer, usually made of earthenware and often with a lid (= cover)。
第4 个定义来自剑桥词典(dictionary.cambridge.org)stein: a very large cup, usually made of clay and often decorated, that has a handle and a lid and is used for drinking beer。
第5 个定义来自柯林斯词典(www.collinsdictionary.com)stein: an earthenware beer mug, esp.of a German design。
由上可见,这四种权威字典对stein 的定义中核心高频定义词均为cup 或mug。而非核心定义部分则有所不同,其中,第3、4、5 定义中的波浪线部分都是上文举例中所使用的第1 个定义中所不包含的信息。因此,从最完整的stein 概念表征构建角度,stein的完整概念表征需是cup/mug 加上第3 定义中“ often with a lid”,第4 定义中“often decorated and has a handle” 以及第5 定义中 “especially of a German design”。
(5) 非高频二语语词概念表征实现直接完整构建与通达后,仍需后续刻意巩固。其加固重点在于加强其与自身核心高频定义词概念表征之间的连接。以上例为例,即加强stein 词汇表征与cup 概念表征之间的直接通达连接,也即巩固stein 是一种cup 的意识;之后再辅予stein 与cup 之间的差异信息概念表征,即上面的3、4、5 定义,从而在加强核心概念表征的同时也得到表征的完整构建。
8 结论
本文从词义通达经典三模型出发,并引入前人分析的第四种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二语语词至少具备两条通道直达其概念表征。而二语语词的语义直达又是二语学习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其不单高效省力,且母语一般的体验亦是二语学习成功的最好证明之一。同时前人研究的结果显示通达的方式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影响最大的依然是对二语语词的熟悉程度。有鉴于此,从逻辑上推理出:通过借助熟悉度高的二语语词来协助熟悉度低的二语通词直通语义表征,避开其绕道一语词汇通达表征带来的时间及脑力消耗,也避开了因为两种语言语义在很多情况下无法一一对应或者无法很好对应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这种借力通达的途径中,笔者亦列出了诸多值得注意的细节并辅以范例说明,其关键点在于整个语义的通达是一个构建的过程。此构建的过程从核心语义开始,然后扩展到附属信息的扩建,最后一直到有可能在数个二语定义的帮助下才能完整地构建整个目标二语语词的语义。而在此操作下所构建的语义概念表征,除去一旦构建成功后其与对应词汇表征建立直接连接所实现的高效与省力外,将会比借道一语对译词并直接使用一语对译词的语义所得到目标语义更加精确与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