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挑战与对策

2023-12-16郭凯悦

现代交际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转型数字化

□郭凯悦 王 芳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 南京 211816)

在智慧教育成为热点话题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转型是思政教育不可回避的关键一环。因此,思政教育在虚拟场景与现实教学的数字耦合中呈现出内容、系统与价值的多方变动,教育主客体也需在变化中培育信息意识,提升自身数字本领,进而构筑一个先进体系与人文关怀并重的新型思政世界,最终实现科学有效的主导意识形态传达目标。探究数字化视域下思政教育的理论内涵,直面其在转型浪潮下的时代性挑战并努力应对,是思政领域面对数字冲击的正确态度与行为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内涵

(一)数字化

数字化最初以革新性技术的样态出现在全球视野之中,它致力于推进社会数据化、个体信息化,打造智慧高效的社会生活。随着人文社科地位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延展也越来越成为学界焦点,结合数字化研究思政教育的转型升级必然是重中之重。数字化作为新时代信息世界的热点话题,是需要首先阐释的核心概念。数字化与某些概念纵然含义相近,但不能完全等同,其内涵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方面,数字化的独有内涵体现在其与整个思政教育系统的内嵌与耦合上,信息化概念可以与其对照。所谓信息化,是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依托信息科学和产业,促进社会的网络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的过程”[1]。可以看出,信息化是数字化的基础,它侧重于将线下工作直接转化为数字化需要的线上素材。只有将不同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信息集成为相应的可度量的数字、数据,才能奠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坚实基础。[2]在思政领域,信息化展现出“技术教育相分离”的特点,即信息化与教育的结合是外部结合而非内在嵌入。信息化工作能够将信息技术简单移植并叠加进思政活动,却无法在思政教学中达成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更无法令教育思维、过程、方法实现全方位优化。而数字化概念则不同,它具有渗入教学系统的内嵌功能,能够将因时而变的社会信息化成果渐次融入整个思政教育系统。全方位的融入行为使数字化工作展现出“技术教育相耦合”的特征,教育系统内每位参与主体、每个教育过程、每条工作线索均需进行内在数字优化与外在协调合作,数字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另一方面,数字化内涵从思想教育的过程性视角也可得到分辨,数据化概念是与之对比的典型素材。两个概念虽只一字之差,却明显身处同一逻辑关系的两个不同位置。在思想教育数字化全过程视角下,数据化承担阶段性任务。庞大体量的数据是散乱的砖石,必须经历建构与融合才能真正升级为数字化宫殿。值得注意的是,数据化可以发展出多个结果,数字化只是其中之一,不过数据化还是被普遍认为是数字化的阶段性工作。综上所述,思想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概念覆盖面广、交融性强,其核心特征是将物质世界的现实事物向数据信号转化,再依据现实事物的内部构成进行数据组合与信息加工,利用虚拟符号将客观事物虚拟化,重现于数字世界。数字化是构建过程的发展结果,还指代数字的存在状态,其效能渗入社会各个方面,是21世纪科技进步的典型体现。

(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概念充分强调“转化”的核心地位,构筑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前身。相较于数字化本身对“需要转化”的强调,数字化转型概念对“怎样转化”做出了细节上的进一步解答。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工作者先将现实世界用数字语言进行转换,再用数字工具进行以物质结构为蓝本的建模活动。“转型”以数字语言转换了客观对象的基础信息、内在构成、运行规律,并尝试利用数字技术对现实事物的矛盾、运动及趋势进行探索与优化。同样,“转型”进行的数字模拟与构建并非另起炉灶、新建体系,它的所有操作背后均为客观物质世界生发的思维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形式虚拟但内容现实,只是借助数字模型开展内容体系的全面升级,以期为现实社会中老生常谈又难以处理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在目标内涵方面,数字化转型后的事物效用并非未转变时期事物效用的等量代换,而是效用提升。数字化转型能够为大部分事物提供数字技术独有而现实世界缺乏的边际效益,原有事物可以随数字化转型循序渐进地释放出高于原本的数字效益。该效益与事物数字化程度呈正相关,效益的产出也没有违背物质世界原本的运行规律,反而为教育事业的元素链接、系统升级发挥帮扶效用。其次,在适用范围方面,数字化转型并不对所有物质适用,转型是有范围的。虽然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潮流汹涌而来,但由于现实事物具备自身的特定运行架构,因而转型工作无法令全体要素均与数字耦合。有些要素在数字化转型中或许并未实现效益的改变,有些甚至会抵抗、排斥转型,这种情况下的事物就在数字化转型的范围之外。最后,在具体落实方面,转型工作需要理性规划、逐步实施。考虑到数字化转型时至今日并未完全成熟的客观现实,且社会成员对新鲜事物的理解需要一个过程,转型工作的开展不可冲动冒进,应随着技术进步有序规划并落地实施。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它以思想、政治与道德为核心输出内容对客体对象施加影响,这些内容即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由两个子概念构建起来的复合概念,指“通过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内容、目标、方式、情境等要素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内在结构发生深刻转变,形成以数字信息和多维场景为驱动的新生态”[4]。它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科基石,以数字化转型为时代特征,反映、模拟与解构是其概念内含的三个维度。

第一,“反映”强调思政教育转型是以数字映象助力教育信息紧密联系的过程。思政界中的海量教育信息虽处于广泛而普遍的联系状态,但也存在具体事物联系微弱甚至“信息孤岛”的现实问题。思政教育的数字化转型针对现实联系之困境,运用数字资源与科学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全体信息进行虚拟化反映,令大量教育信息在虚拟世界投射孪生映象,并借助映象的独特数字优势强化各个教育信息间的联系。第二,“模拟”强调思政教育转型是在还原整体思政教育活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模拟思政教育活动未来发展的过程。在教育信息通过反映环节得到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符号与“全场景”拟象对思政教育进行全方位复盘,并利用虚拟场景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思政教育事件,推断未来思政教学的时代困境与破解进路,使思政教育真正在虚拟世界里“活起来”,延展了社会成员的未来眼界。第三,“解构”强调数字化转型不仅能进行要素关联与活动复盘,更是由表及里地解构出思政教育的内在机理与底层逻辑。数字化转型先是用科技手段解构大量教育活动,然后用大数据分析出教育活动内在运行规律,最后总结出思政教育的理论空白和逻辑缺陷,并有针对性地填补理论空白、优化逻辑缺陷。数字化转型致力于以技术推进思政教育全逻辑、全流程的精准升级,打造全链条、数字化的思政教育大工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挑战

(一)教育双方的活动方式受到冲击

1.教育者教学身份模糊,教学效果不佳

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下教育者的教学身份模糊。数字化时代降低了思政活动的教学门槛,模糊了思政教育者的自我身份认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思想教育的资源获得范围更加广泛,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导致教育活动参与对象基数庞大、参与者身份交叉复杂等现实状况。从各种数字平台、客户端涌入思政活动场景的社会成员们拥有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阅历,各人内在的思政教育素养存在巨大差异。如今,社会成员乘着数字化东风一跃成为现代思政教育的内容创作者、理念传播者、事件评论者、工作监督者,一人肩负多重身份。这种剧烈的身份转变传递出一个信号——社会中并非只有传统思政工作者才能传授教育思想。多向度的教育信息疯狂地填充思政领域,在事实上大幅降低了思政教育的门槛。被分担了部分“教学工作”的传统思政工作者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容易模糊自我认知、弱化身份认同,认为教育者头衔人人均有,自己和他人也无甚分别。这种思维误区会令其忽视自身相较他人独有的专业性学科优势,弱化其“学科质检员”与“把关者”的学界地位。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下教学效果不佳。思政教育需要加快脚步追赶数字化发展趋势,思政教育者理应成为这项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应及时培养并提升自身的素质素养。受限于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教育者不能立即实现新兴技术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并最终影响教学效果的呈现,因此教育工作有待提升。有些教师面对新鲜思潮会产生畏难情绪和技能恐慌,在精神层面对掌握数字技能没有自信,这种心态直接影响教学积极性的发挥;而有些教师则本领不足,虽将数字化教学引入思政课堂,展现了先进、有科技感的课程形式,却未能及时更新自身思政教育理念。他们使数字化转型停滞在思政教学形式上而非内容上,教学方式还是强调单一的理论传输,教学目标只看重知识收获数量而非思维能力提高。数字化不深入的情况既导致思政教学的重心由内容理解向外在形式倾斜,受教育者不能在思想觉悟层面获得真正自觉的提升。

2.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片面,虚拟现实混乱

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下接受的信息比较片面。数字化下受教育者所获信息明显具有同质化、圈层化倾向,易导致社会思想疏离。国家希望思政活动打造出信仰社会主义、维护政权统一的社会整体,其中暗含着主导意识形态对公民思想的一体性希冀,即全社会在躬省自身、规范思想的同时也包容他人观念,在主导意识形态一致的前提下开展和而不同的现代思政事业建设。然而,社会成员在某一社会结构中必定分属不同生产位置,分工导致其天然的认识程度、文化程度以及价值选择的不同。大数据作为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持,其精准识别的优势辐射乃至覆盖各个客体的网络行为,如个人浏览记录、个性化搜索等。凭借受教育者个性化的网络行为,大数据解读出他们各自的独特行为偏好,最终合理推断并还原他们各自的思想轨迹与思维习惯,并替每一个受教育者“私人定制”专属信息库。数字化将受教育者不甚在意的网络内容筛选并过滤掉,造成信息供给个性化的现状,进而达成精准供给的数据推送效果。这样的推送虽契合个体取向,但从长远计,受教育者在获得自身愿意观看的网络信息的同时也在丧失对自身应该观看的网络信息的选择自由。自身接触的网络内容严重缺乏多样性,变得盲目而单一,愈发同质、片面的数字化内容终将加速社会原本的圈层聚集趋势,致使受教育者在思想认同与价值观念层面产生明显分化,形成信息茧房样态的互不相融的观念圈层。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下混淆虚拟与现实。数字化思政营造的虚拟教学场景具有高度仿真的特征,或许会令思想政治受教育者过度沉浸于虚拟世界,并产生虚实不分的思想混乱问题。受数字化浪潮的驱动,思政界的现代化转型重心落在利用数字技术升级教育资源上,沉浸式场景应当作为思政资源升级的重要载体。沉浸式场景将仿真式体验和智慧式教学两大优势融入思想政治的教学实践,实践活动参与者会感受到自身处在虚实结合的教育空间之中,这种数字化思政空间为受教育者创造体验多种思想教育场景的机会。它使受教育者不拘泥于特定的物理场域或现实空间,因此大家必定会收获相较于本人认知能力来说超出阈值的感官刺激。这种超越性刺激建构而成的思政场景使受教育者恍若身临其境,每位成员均能够以虚拟身份在数字教育场景中进行教育实践。数字化思政情境以感官刺激为依托,为人们提供展现个人思想、自由发挥本领的广阔舞台,人们可以在数字空间内开展思想内容的重构与生产工作。但这种个人本领的发挥与感官刺激密切相关,一旦教育者走出数字场景,远离立体刺激,他们或将体会与数字思政南辕北辙的现实场面的巨大冲击,产生巨大的心理波动。数字化的确为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个激发活力与想象力的伊甸园,可是人们不能永远沉溺于虚幻的天国之中,更不能一味地在看上去贴近现实的镜像世界里无限获得孤独的快乐。我们终将回归现实,在客观世界中处理包含时代风向、突发情况、隐性规则在内的复杂思想政治问题。截至目前,数字化教育仍存在形似神不似、虚实混沌的问题,作为体验者的社会成员也容易被其逼真的场景所迷惑。因此,思政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面对的转型问题就是“虚实如何平衡”的问题。

(二)教育内容的系统生态受到破坏

1.教育方向易混沌

开展数字化思政转型工作暗含着令教育方向混沌的潜在风险。以网络信息为例,作为教育内容在数字转型中凝结出的典型成果,它在帮助教育内容增添存量的同时也无法规避因渠道广泛而造成的网络教育信息鱼龙混杂的问题。庞杂混乱的数字化信息就像干扰思政教育的噪声,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思想政治演奏的主旋律。这种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信息游荡在思政领域,存在使教育主体思想走向混沌和偏颇、动摇思想教育方向的风险。

新时代以来,抖音、微博领衔的数字化媒体蓬勃发展。这种融通多元表达方式、生动传递海量信息的数字化教育固然为受教育者带来强烈而迷人的感官冲击,但数字媒介的信息准入要求宽松也是客观现实。一些违法分子正是钻了信息采纳标准降低的空子,大肆利用云计算、智能筛选等技术散播暴力低俗内容,传递不实信息乃至进行电子诈骗。首先,此类负面的、消极的信息流动分散了全社会对主导意识形态话语的注意,弱化主流思想地位;其次,对媒体的监督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施加更多压力;最后,负面信息流动会令个体潜在地降低对主流思想核心价值的认同感,更难以帮助受教育者获取合理认知、培育正向价值、增强思辨能力。此外,数字拟态教育下的个体可能将信仰混沌的心理状态无意识地传达至其他个体,影响新时代受教育群体对国家思政的认可程度。以上各个层面的风险终将对思想内容的教育方向产生干扰,最终混淆正确的发展方向。

2.教育结构易消解

开展数字化思政工作暗含着令教育结构消解的潜在风险。互联网作为数字化浪潮之成果典范,天然蕴含着展现分散特性的技术手段和呈现形式,这种分散特性驱动教育信息向碎片化形式发展,使我们的系统变得松散,结构遭到消解。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思政教育以高速高频进行内容更新。空间大、传送快的网络优势促使信息发布者高速度、高频次更新思政信息,生动鲜活的网络呈现特征亦诱使信息发布者优先展示最抓人眼球的部分思政内容,割裂了内容整体性。在互联网驱动下,海量思想政治碎片信息长期保持高速更新的状态,受教育者几乎浸泡在已被肢解加工的信息碎片的海洋中。这样的教育行为既过分重视感官刺激,弱化了精神思考,又使得“信息要素在流通中出现缺失遗漏”[5]。这种状况极易使受教育者接收到不成体系且以偏概全的思政教育信息,整个思想教育结构逐渐朝着有偏向、无体系的方向发展。从教育主体来看,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多选择在空闲时间浏览短视频、进行浅阅读以接触时事、关注思政,这种短平快的教育信息传递形式会缓慢地降低人们的自主思维能力,隐蔽地模糊社会问题意识。从教育结构来看,零碎散乱的内容分布将不利于思政内容全方位、整体性要素流动,易造成教育内容丢失错漏的情况。正因如此,内容庞杂、架构严密的教育思想结构会慢慢产生问题。

(三)教育价值的人文意蕴受到忽视

1.正视人文意蕴受忽视的客观现象

我们必须要看到“数字化转型致使思政教育的人文意蕴受到忽视”这一实际情况,不能回避现实。数字化革新或者信息革命一旦与社会领域发生接触,必然首先引起相应场景的优化升级而非意识形态层面的思维变更。当数字化转型落实在思想政治领域,社会成员的注意力同样也放在思想教育的外观呈现变动上,如大众关注的数字技术融入思政后引起的教育形式变化。从呈现样态看,思政转型首先展现出运用信息技术打造多维教育场景的工作成果,如雨课堂、数据库、思政校级联网系统等,富含科技感的外观呈现本应优化教育效果。可是思政教育与数字技术存在巨大的知识逻辑差异,因此二者在有机融合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相耦合的问题。这种逻辑上的不适应容易诱使思政队伍在面对新事物时对自己的原有本领产生怀疑,掉入“技术至上”的陷阱,误入“技术决定一切”的迷途。例如,有些教师为给思政课堂增添新意、提升学科吸引力,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教学形式的技术创新上,最终使课堂内容被过度干预,呈现出空洞无物、娱乐至上的特征,与提升思政效果的希冀背道而驰。

2.厘清人文意蕴受忽视的现象成因

在意识到技术过分干预内容的同时,思政教育还要搞清楚这一现象的成因,认识到数字思政中人文意蕴的关键地位。思想教育中“重技术、轻人文”趋势的产生并非偶然,“技术至上”误区的出现是由于教育工作者把握不好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内涵,欠缺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育本质的本领。这种内化本领的缺乏来源于数字技术的局限性与教育队伍对技术的过度推崇和机械运用。

其一,数字话语转换有一定局限,难以全面承载并表达思想政治领域潜在丰富的话语内涵。思想政治主要依靠虚拟平台和信息技术等理性客观要素开展转化工作,转化对象为思想理念、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等意识形态内容。前者包含理性客观的特征,后者流露感性主观的色彩。问题是教育内容由传统话语向数字话语转变时,技术会排除掉“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些情感波动与灵感迸发类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内容编码。信息过滤行为的出现也揭示出人类思想的复杂性与偶发性难以被数字驾驭的事实。数字技术无法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纳,自然无法实现思想内容的全面转化。其二,数字化对外展现的信息容量大、数据分析强等优势极大增强社会上的“数字崇拜”风潮,思政界也不能例外。人们对教育内容的转化难度进行了过于乐观的预计,认为只要将数字的工具性发挥到极致,使其与教育达成外部嵌合即可顺利转化。诚然,利用大数据对教育内容编码、利用互联网创建线上思政平台等操作充分展现了当下思政内容与数据浪潮的外部嵌合,可这些行为只停留在内容收集与表层分析上,仍未深入内容机理与教育环节,直接导致数字话语平台难以传达意蕴深刻的思想内容。数字化应成为教育的提升工具,教育却不能过分依赖工具、崇拜工具而忽视人文思想关怀,思政教育还需深刻认知、不断寻觅数字浪潮与人文价值的契合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教育双方驾驭数字的整体实力

1.教育者强化自我定位、提升数字本领

在教育者方面,应打造强化自我定位、擅长数字技术的专门化教育队伍。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内心要坚定自己的身份定位不动摇。数字化固然风高浪急,推动了许多不同职业、年龄的社会成员体验教育者的职能,但作为接受系统理论培训、富含一线课堂经验的专门性人才,思政教师必定具备他人所不及的优势。各位专任教育者务必在思政转型的大背景下坚信自己依然是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应构建不可或缺的卓越队伍,自我定位要明晰。专门教育队伍会系统化地与学生进行内容交互,在学生获得有效数字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加强自己的身份认同。因此,应在教育他者的数字化实践中增强对自身定位的认同感,并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夯实自身教学地位。客观来讲,教育者可借助数字时代提供的大数据动态监测技术对教育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控,归纳出数字思政视角下学生需求的新变动、教师供给的新特征及内在规律,最终总结出适应数字化的宏观教育工作方案,确保思政与时代接轨,提升教育有效性。微观来讲,教育者的清晰自我定位来源于自己在每个教学步骤做出的贡献。他们用网络广泛收集信息以选取教育内容,以大数据调研大众喜好来决定教育手段,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效果精准评估,这些均能帮助教育者提升教育自信,巩固身份定位。

另一方面,需要提高思政队伍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教育实践的本领。数字化为思政教育者带来以技术运用恐惧为代表的转型阵痛。面对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的畏难、不自信心理,教育者需要从观念上开始打破数字化技术难以掌握的偏见,用创新的眼光、开放的视野,积极勇敢地面对新思政,迎接数字化。教育者无需惧怕失败,只需在困境中明晰数字资源如何作为教育工具,数字平台如何承载教育活动即可。要理解数字化相关的运行架构并掌握其运行步骤,明白数字技术何以运行、如何运用,更要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思政活动的分析、汇总与合理推测,培育用数字工具开展教育工作的思维模式。例如,思政教师在认真学习大数据技术后应将动态分析功能用于研究受教育者的认知特征与思维趋势,借此探索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变化,总结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主题,用体现学生需要的思政议题启发其讨论、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固然要大力运用数字技术,但运用不是依赖更不是迷信。思政工作者要明确数字化之于教育活动的工具性、服从性地位,要明白数字浪潮不可撼动立德树人目标。

2.受教育者正确看待技术、把握虚实平衡

在受教育者方面,应培育正确看待技术、把握虚实平衡的新式受教育者。第一,受教育者要建立接纳数字思政的观念,不要因为数字技术是陌生事物就心生抵触。要坚定数字意识,厚植数字观念,积极接受转型之后的思政资源,自觉适应信息技术为典型代表的教育内容展示平台,并熟练使用各平台对自身理论水平进行科技上的更新升级。有了思想教育在内容方面的基础,受教育者更要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加以内化,培育顺应时代趋势、搜索数据资源的思维能力。受教育者应意识到数字化浪潮为思想政治提供了巨大的教育助力,这种意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数字转型在教育领域展现的信息联合、平台共享、精准分析等多种优点的认同感,让数字化与思政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促的生态链条。第二,数字革命固然具备巨大优越性,可也需关注到数字化具有两面性的现实,明白转型后的数字教育具有圈层局限性。因此,受教育者信赖数字工具却不能迷信数字工具,要始终将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把数字工具的价值置于次要地位。面对数字化教育信息的大量产出与高速传播,受教育者务必要严守数字伦理,明晰技术使用的思维红线,在享受大数据人性化推送优势的同时,也要不断辨别这些教育内容的质量,更要在互联网中积极地与不同圈层的受教育者进行内容互动,以降低被单一化内容所“俘虏”的风险,最终凝聚起社会层面广泛的思想共识与政治一体性自觉。第三,要培育善于把握虚实平衡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生活在虚实相融的思政环境之中,因此打造思政领域虚实结合的数字生态是培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该生态的核心内涵在于虚拟世界与客观现实同时发力且双向支持的场景构建,受教育者正是通过沉浸于交互场景而享受涵盖数字与现实的双重思想教育优势。该优势的教育效果显著体现为人们对思想领域虚实关系的有效把控,不会让人们轻易为网络乱花而迷人眼。正是这样的场景构建,为思想政治搭起穿梭于仿真场景和现实环境的桥梁,有利于数字技术更好地激发现实世界的教育潜力,也有利于现实世界的教育活动转向快捷高效的信息叙事。二者相互映照又相互补充:将思政教育的叙事方式、场景构建进行数字连接,令广大受教育者置身于虚实相融的教育环境;受教育者在接受新型数字生态熏陶的同时,切勿沉溺在数字化带来的新奇体验与官能刺激之中,要透过数字生态富有感染力和共享性的教育场景,激发并增加自己吸收思政知识的热情,让社会主导价值更有效地被理解,令教育成果深入人心。受教育者可以从高度仿真的线上教学场景中获得如临现实的思想感悟,在几近时空穿越的全景式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并将自己从数字世界获得的思政感悟关联到实际生活中,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践行思政感悟、把握虚实平衡,明白虚拟体验与社会主导思想相结合的有效程度,实现真实世界与数字场景的有机结合。

(二)打造教育内容导向明确的系统生态

1.塑造鲜明引领、生动感召的教育方向

在方向层面,应塑造鲜明引领、生动感召的教育方向。一方面,教育工作应稳定把控数字化下的教育导向,强化主导价值的引领能力。数字化大容量、强运算的特征赋予其卓越的内容整合优势,该优势可帮助课程开发人员编写兼具理论翔实与形式吸睛两大优点的教学素材,此素材相较数字转型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教育吸引力。但由于智能产品与网络技能在事物价值属性鉴别上存在弱点,思想教育就不得不在数字信息甄别方面进行思想约束与指引,使教育不偏离主流。综上,思想政治的发展亟待优化包括核心价值、主导思维的一系列方向正确、内容优质的意识形态系统,并以此作为数字大潮下构筑新形态思想教育大厦的理论基石,远离数字信息辐射出的泛娱乐化、模糊思想边界的意识形态歧途,规范教育导向。

另一方面,教育工作应精准利用数字内容的优势定位突出思政教育的感召能力。如果引领力能令社会成员知其然、明白其该走什么路的话,那么感召力就是能令社会成员在道理上知其所以然,理解并服从国家的教育安排。数字时代的强大信息网络帮助思政工作发展出具备算法推荐优势的庞大信息池,开发者可凭思政数据网络能量全方位搜寻特定信息,智能化分析取向偏好,多维度勾勒目标形象,打造符合教育活动要求的专门化推荐清单。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对症下药,高效筹备切中教育者心理追求,达到其认知程度,回应其思维困惑的数字思政教学活动。应利用该清单合理匹配教学资源,努力给学生解析主流思想的学理性,使学生认同教师所讲,真正实现说服学生、思想内化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其践行所学的思想,将感召能力发挥至最大限度。这就是数字化思政发挥感召能力的实践路径。

2.打造配置合理、科学共享的教育系统

在结构层面,应打造配置合理、科学共享的教育系统。一方面,应建立一个数字化推动的、向各界开放的、多维立体的、资源配置合理的思政教育系统。对多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不可忽略的要点问题,因而建设教育系统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具有偏重人类精神的学科特征,这决定了有关它的体系建设必定关系到人类思维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如何配置多方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教育体系的转型工作,数字技术为思政教育汇聚并整合涉及学术界、社会面、教育方、行政端的多元数据库,并依照大数据对受教育者需求的分析判断按需要配置相应的学术理论、教育知识、实践资源,打造综合性思政教学方案,推进系统化数字教育工程。例如,努力挖掘并收集各个地方、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资源,再将这些资源编码进入数据库,建设各地各学校专属的数字图书馆,支撑起数字时代新用户的思政学习场域;深挖全网范围内蕴藏的教育事例与实践资源,创作出取材新颖、形式吸睛、思想深刻的微课等线上课程,为年轻一代配置受其青睐的思政大餐;利用云存储开展素材丰富、有效匹配、合理供给的教育工作,提升思政事业发展系统性。

另一方面,应不断优化共享数字教育的实施机制,建立资源科学共享的系统,让优质的系统真正用在教育实践当中。在数据库打造已初具规模、个性化思政课程稳步推进的前提下,“如何共享”就成为令各项思政活动付诸实践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资源的精巧配置固然是对应时代需求的一剂良方,可在当下,社会中仍旧存在思政素材利用程度不高、在线库存内容交错重合、网络资源无法进入大众视野等现实难题。对于相关问题,政府提供的官方政策明确给出了答案——以资源共享为内核,建立一个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真正达成动态化共享、高效率共享、差异化共享的教育效果。国家应借网络之力大范围、高频次地进行思政宣传,指引广大社会成员接触教育平台,亦可顺应数字时代的教育规律新变化,持续更新各级单位教育系统的准入规则与认证标准,理清各系统的辐射范围,减少各方资源重叠的问题,规范教育内容质量,明晰各层级系统管理边界,做到差异化共享。为便利用户挖掘自身感兴趣的思政热点,网络系统更要补充新鲜血液,拓展搜集领域,铸就多主体共建共享的、绿色健康的、校内外信息交互的数字思政公共服务与科学共享机制,促进教育系统化。

(三)强调教育价值人文意蕴的首要地位

1.明确数字服务人文的教育原则

在原则层面,应明确数字必要、人文重要、数字服务人文的基本原则。涵盖区块链、云存储、物联网等新兴科技的数字浪潮升级了网络时代社会成员的生存场域,也相应地推动了思政教育进一步接受技术影响,产生了在技术作用下生成的教育新形态。如今,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是了解数字并运用数字的能力,优秀的数字素养是思政转型路上的关键一招。因此,作为参与者的思政教育各主体一定要把培育数字素养作为新时代提升思政本领的中心工作。教育团队需要彻底领悟数字化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中的必要性,更要明白一个关键性问题,那就是数字化散发的非凡能量是为人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与数字时代相适应,是运用其技术开展有关人的思想培养工作。教育者应借数字化机遇锻造新型育人本领,汲取数字化赋予教育信息收集、整合、交互等环节的独特优势,打造发扬个性又加深思想认知的高品质教育范式,彰显人文意蕴。教育者还要在人文目标的指引下运用好人工智能、模拟场景、精准评测等衍生技能,让人们在思政学习中更好地释放自我个性,提高育人质效。

2.运用数字技术合理传递人文意蕴

在实施层面,既要大力发扬数字技术优势,又要谨慎应对数字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彰显思政教育的人文意蕴。在明确了数字与人的关系之后,数字思政工作还需合理把握数字浪潮的两面性。人们既要认识到充分发挥信息采集、归类与整合的长处,将新时代的政治理念、主流价值与社会主导思想意识科学渗透进新颖的社会素材之中,又要明白作为新兴事物的数字技术具有的时代局限和功能短板,警惕数字技术天然隐含的潜在风险,诸如隐私安全、数字鸿沟等。尤其要规避技术喧宾夺主的问题,不能为达成所谓的数字转型而不顾一切推进形式转化,因为盲目的改变会忽视思政教育本身的人文关怀,掩盖思想政治天然的教化功效。教育者不可一味追赶潮流,将思想规范与民主观念生硬编码为符号,将数据意蕴等同于精神意蕴,这样会淡化、歪曲教育内在的人文关怀。我们要有选择地运用数字工具,突破感官层次的吸引走向数字化给予的价值引领层次,提升自身对于主导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肯定,增强思想认知方面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转型数字化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