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教改策略探究
2023-12-16郭玉格
◇郭玉格
根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融合创新的必由之路,是破解长期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瓶颈,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迫切要求。《实施方案》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地位,提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必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一、艺术设计产教融合的必要性
产教融合以整合资源为目标,其实质是指相关产业与职业教育多维链接,从而实现深度合作、互通互融合,在保持产业与职业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互为支撑的产教关系。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推动艺术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其培养任务尤为重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育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是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专业,是一门集艺术与技术、创新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可对接工业制造产业、艺术文化产业,体现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育人。
为了推动新时代供给侧改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需走出人才培养困境,突破教改瓶颈,根据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调整和完善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艺术审美与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灵活性。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不仅针对课程内容的更新,还应合理调整课程大纲、重构课程体系、拓展课程资源等,使课程内容更贴合于设计企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二、艺术设计产教融合的困境表征
产教融合是当今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普遍存在“重教轻产”“校热企冷”“合而不融”“合而不实”等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人才供需错位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备受青睐,艺术设计行业也开始逐步转向以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随着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推进以及“互联网+”、3D 打印、AI 智能化等趋势的加速,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趋势,艺术设计领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目前,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较慢,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往往难以满足新时代艺术设计行业对于岗位人才的需求,无法适应艺术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教学内容与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匹配、教学方式与艺术设计行业以及相关企业的需要相脱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等诸多问题。
(二)产教融合意图相偏离
由于产教主体多元化以及价值诉求多向化,产教融合合作的工作目标与内容相背离,实践过程中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产”是指产业,“产”方带有经济性质,服务于商品生产经营,具有直接性、短期性、收益性等特点。产教融合过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往往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诸如办学经费、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相关措施。此外,校企合作经验不足,办学积极性不高,开展人才培养主动性不强。“教”是指教育,“教”方是以培育人才为主体,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对象广、高投入、效益周期长等特点。这种双方关注点的本质不同是导致产教融合意图相偏离的最主要原因。
(三)产教融合内容表面化
在当前技术与产业快速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人才培养供给侧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不明显。这种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方式往往浮于表面,停留在简单、浅层的合作项目上。常见的校企互动式、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合作等校企合作模式,转变为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的模式。然而,部分校企互聘教师由于对产教融合重视程度不高,甚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导致学生的艺术设计核心岗位能力不足。例如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较少深入生产一线考察观摩,并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较少参与课程大纲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研制、专业课程内容重构、实习实训资源建设等工作。因此,难以提高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塑造。
三、高职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新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产教融合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发展目标。
(一)建设产教融合机制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健全以企业为重要主导、职业学校为重要支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中心任务的产教融合创新机制”。其一,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依托优势资源,学校主动对接本地区的示范区技术创新产业,针对支柱型产业跨学院、跨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借助区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借助城市科技园、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成教育产业与企业密切协作共同体,构建职业教育产业行业聚集融合、优势互补的新格局。通过健全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机制,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保持与市场需求的及时对接。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其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职业院校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类型和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服务于新兴产业和生活服务业等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人才,增设先进新兴专业和人才紧缺专业,淘汰不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供给过剩的专业。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采取“双元”培育、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项目制”、“轮岗制”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量身定制”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其三,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广泛开展产教融合研究、企业工作室、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等校企合作项目。产教融合项目融合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确保专业办学活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行跨界融合,搭建共享型实践创新平台,营造“双螺旋”结构生态模式。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找准产教融合着力点,将艺术设计专业衔接产业链、将艺术设计学院办在产业园区里。由“企、校、行”三方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实现艺术设计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全覆盖,建立灵活、高效的校企联合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运行保障机制。
(二)重构教学体系
1.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其一,通过解构岗位能力需求,重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多元化复合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把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的典型工作内容(岗位职责)、“1+X”证书技能任务以及设计师职业能力标准等要求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分析艺术设计专业中“1+X”产品创意设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要求学生理解文创产品概念,掌握与文创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将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工作领域中“数字化设计”的基础职业技能转化为课程内容,将技术元素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职业技能。基于文创产品设计流程及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单元,通过系统化设计融入产品创意设计学科知识。其二,追踪行业前沿,优化教学内容。将国际顶尖艺术设计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等元素融入课堂,同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持续更新行业前沿技术、标准、规范。例如,AI 时代潮流下,出现了Midjourney、RoomGPT 等多款便捷和智能化的设计工具,AI 技术在减少劳动力、提高设计过程的效率的同时,对艺术设计创作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都应该掌握基本的人工智能信息技术[3],有必要将AI 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融入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开设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以应对产业变革。其三,聚焦职业素养,德技双修。聚焦设计师职业素养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开设职业素养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例如当下建筑装修市场存在秩序不规范、装修品质不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装修施工质量不达标等现象,建筑室内设计相关企业要求员工不仅具有过硬的职业技术技能以及较高的审美能力,还应具有吃苦耐劳、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等综合素质。因此,通过学习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装饰工程项目施工、验收的规范及施工安全知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具有诚实可靠、谦虚谨慎、积极进取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2.建设课程资源
坚持与时俱进,适应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助推“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其一,创新教学方法。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育及实践教学,开展实际项目。项目聚焦国内外艺术设计行业技术发展动态,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国际交流水平,促进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二,扩宽学习平台。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开展网络教学和远程教育,开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服务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共享优质资源,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其三,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为了配合相关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打造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示范中心,带动艺术设计相关产业领域的实习实训。针对艺术设计学科及学生特点,建立专业实训室,开展项目化实践教学。项目实训的过程中,将岗位所需的工作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就业讲座及相关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
(三)打造师资队伍
通过打造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企业导师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将艺术设计产业链中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技术和产品支持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4]。其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托龙头企业和高水平学校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定制化、个性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展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学历和文化水平。同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质量。其二,采取灵活的聘任机制。高职院校公开招聘一批行业企业业务骨干、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采取兼职任教、参与项目等方式邀请其到校担任企业导师、兼职教师,提供实践经验和行业洞察力。由企业专业人员参与教学,参与制定专业的课程架构和体系(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开发等)、参与教材的研发,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实际岗位工作,促进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其三,开展送教进企。职业院校主动为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职工素质,助力企业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采取赴企业办班、上门培训等形式,积极承担企业职工职业素养提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等职业培训任务,全面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及职业道德水平。
四、结语
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面对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产教融合政策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变化的必然选择。为此,要推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能够推动学校与企业衔接,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