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格的精神分析美学在蒙克作品中的体现

2023-12-16谢一帆

大观 2023年8期
关键词:蒙克荣格母题

◇谢一帆

一、荣格精神分析美学

荣格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进行了多次修改,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对现代西方文化中心理分析学的全新认识。荣格是当代精神分析思想的一个重要变革和推动力量。

(一)集体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止步之处,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两层: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前者指个人体验,后者指与生俱来。荣格将集体无意识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表现出来的“对创作而言的残酷的激情”,将“他命定要牺牲幸福和一切普通人生活中的乐趣”以及对完美艺术境界的追求,归因于作者具有一种极度强烈的情结。

集体无意识体现的是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积累的集体经验,对于个体意识来说,最早可以回忆至婴儿时期的记忆,而集体无意识是包括婴儿时期之前的记忆,即现代人类与原始人类之间的某种记忆继承。个体无意识构成人性私密的一面,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集体无意识则展现了全体人类普遍的一面。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称为“原型”或者“原始意象”。原型即最初的模式,是能够对世界某些方面做出反应的先天倾向。

(二)原始与原始意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荣格将原型理解为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如无意识一样,这种心理活动是从最原始的人类祖先继承而来。对于现代艺术中常出现的象征,不能仅从形象的寓意中去理解其美学特征,它还具有某些深层的含义,只有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出发,将原型与象征结合,才能理解其象征的本质。荣格认为,象征表达的就是在集体无意识下的原型,是原型外化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人类或者说艺术的表达恰好是在不停寻找一种可以充分展现意识中原型的象征。

原始意象理论涉及较多关于艺术、审美方面的知识,理解荣格的美学思想首先要掌握原始意象理论。荣格以两种模式去探究艺术创作中个体意识的审美以及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深层原始意象:一是“心理的”模式,二是“幻觉”模式。前者的素材来自人类平时的生活体验、情感领域,来自生活场景,艺术家通过个人的艺术手法将其表达出来。后者指来自能够让我们回忆起梦境、黑夜以及内心深处恐惧的“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原始经验”。荣格发现后者在诗歌及各类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幻觉性,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原始体验则是艺术家们创作的深层次源泉。

(三)人格类型与创作

荣格认为人类精神与人类世界的联系发展朝向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世界的主观方向,向内部倾斜;二是外部环境,向外部倾斜。荣格将这两种内倾、外倾称为“心态”。前者是主观的,后者是客观的。除了心态外,荣格提出了人格的八种类型: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荣格认为艺术家大都属于“内倾直觉型”与“内倾感觉型”。而这类人常不为世人所理解,不被外部环境干扰,躲进自我的世界。两类审美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基于人的无意识自发活动,是人类适应自我与外部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弗洛伊德也同荣格一样认为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是无意识,认为具有原始意象的集体无意识组成了艺术创作。艺术家用自我表达方式与艺术语言将原型意象转化为让人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传递人类共有信息。

在荣格身上可以看到很多精神分析学家的影子,荣格建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中的文化观和美学观对现当代西方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荣格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超越历史的深层结构联系着现代人与原始人。荣格揭示了艺术的象征原理、艺术家、艺术品以及观赏者之间的关系,对现代艺术对人类的“补偿调节”进行了具有更新意义的说明。

二、荣格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蒙克作品

蒙克的艺术与德国连在一起,主要是因为他多年来在德国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并影响了德国年轻的艺术家。蒙克艺术的发展脱离不开20 世纪前后的主要风格:自然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尽管在蒙克艺术中可以发现不同来源的影响,但绝没有任何肤浅的模仿问题。他只引入可以完全为自己所用的东西,以融入个人风格。因此,他一直能保持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时又融入当代艺术发展。除了画面中本有的色彩技法以及一定偏好的构图程式,蒙克一直关心人的生活,这也是许多艺术评论家和观察家绕不开的一点。蒙克对人的关注,从某方面也体现出荣格对于艺术家的分析:内倾直觉型,艺术家剖析自己的内心。在圣克鲁宣言中,蒙克开始形成这一观点——感觉和情绪总在艺术中占据核心位置。“不应该再画家具场景、读书和妇女针线活之类的作品,相反,应该描写活生生的人呼吸、感觉、受苦和爱恋。”蒙克的绘画风格以及表达方式也逐渐附着于此,以物理现实出发,服务于沟通心理状态这一目标。

(一)母题与心理场景

蒙克在各种媒介中重复着自己的母题,这也有助于蒙克“神话”的确立。众多研究蒙克的学者推测重复的母题或许是以求灵感,或许是源于冲动、宣传与获利。有学者将母题的某一版本画作代替另一版本,发现即使创作环境不定,母题也是唯一重要的。表面上可以替换的母题,就是浮动的记号,脱离了艺术家具体的社会、精神或经济状况,也因此可以支持推测的论点。蒙克的母题由此便处于时间之外,强化了蒙克作为唯我论者和自我生成者的观念。

众人所知蒙克童年经历的惨痛,荣格情况也不容乐观:父亲去偏远地区方教区牧师,母亲精神失调,很长一段时间,荣格是家里唯一幸存的孩子。荣格有几次濒临死亡的体验,促使他对死亡、葬礼仪式、梦等神秘现象非常感兴趣。荣格认为个体无意识包括以下内容:因失去强度和被遗忘而变成无意识、由于压抑意识从中撤离而变成无意识、没有强到能够构成意识却部分进入心里的感觉印象。人的各种情结构成了个人无意识。“情绪是无意识心理的活的单元”情结是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无意识群,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原型一直是集体无意识跨不过去的河,荣格指出原型是精神世界中普遍存在且无论何时都在传承的形式,在神话研究中它们被称为“母题”。前文介绍过原型是同一种在内心不断重复的经验构造的心理反应的潜在可能性及先验形式。生活中有多少种典型环境,就有多少个原型。无穷无尽的重复已经把这些经验刻进了我们的精神构造中,它们在我们的精神中总以充满意义的形式出现。

很多人将蒙克视为19 世纪80 年代最有前途的自然主义画家,但蒙克真正的突破是更具象征主义的绘画,比如重复多次的母题:《呐喊》《吻》《病房中的死亡》等。“我画见过之物,而非眼见之物”,这句话经常被引用说明作品的核心。贯穿于蒙克作品中的主线来自他儿时和早年的一些痛苦经历。这些常见的母题中不乏常出现蒙克强有力的心理场景,例如《呐喊》中夸张的透视、对比强烈的颜色和线条在他的多幅画面中都有所呈现。在《呐喊》《绝望》《焦虑》等画作中,仅从画面就能感知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绪,这种画面即使放在今日也依旧有力。

在室内场景中,蒙克加入他的心理空间,《病房中的死亡》画面中含有极大纵深感的透视线条,画中的人物被挤压在前景,透露着幽闭与恐惧。不出意外,这种手法在蒙克所绘的室内场景中反复使用,主题从生病、死亡到激情、欲望都无一例外。画面整体使用棕色和绿色的对比,烘托出房间沉重和阴郁的氛围。

(二)肖像画中的角色

蒙克绘画作品中含有大篇幅的肖像习作,随着蒙克专业水准的提升,蒙克的绘画对象由家人转向专业的模特。蒙克画中的人物像舞台演员一样,需要通过造型和姿势表达情绪和态度,画面中好像只是再现了模特的真实行为。这些模特让蒙克的创作引人注目,以至于被错认为是与他早年经历有关的作品。个人无意识包含曾经进入意识的内容,也包括没有进入意识的内容,荣格的个人无意识论或许给了蒙克创作《病中的孩子》的理由。

在整个艺术生涯中,蒙克不断观察自己的特征。自画像也可以作为自我扮演,作为情感或社会的“装扮”,其与外在环境、内在刺激都有很大关系。20 岁的蒙克将自己展现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中,把自己画成生病的虚弱者、失眠者和孤独者,如同心理报告一般强烈而直接地展现着自己的恐惧和作为艺术家身份的态度。在1895 年布罗姆奎斯特展览上蒙克展出《吸烟自画像》和石版画《骨骼手臂自画像》,两幅画作中明显传达了蒙克关于艺术家身份的想法。

带有象征式的骨骼手臂和肖像画上的签名都把这幅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相联系,也给了这幅画纪念碑的特点。作者在抽烟油画中试图用模糊的背景和烟雾以表达自己的态度。这两张画充满了可以以多种方式解读的编码和符号,体现了尽管生命短暂,但作品能够使艺术家长存的观点。在晚期自画像系列作品《在钟与床之间》中,人物的姿势看上去很僵硬。画面中他直立在住所内,穿着日常,通过轻描淡写的方式深刻表达出自己淡定面对恐惧半生的死亡。回顾蒙克的创作经历,其漫长的人生和所有的艺术活动都呈现在其自画像之中。

三、蒙克画面的精神力量

凡·高早在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开始向大众传递潜意识这个观念之前就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在画布上。凡·高的出发点是绘画,画其所见占据主导地位,而蒙克是主动且毫不吝啬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在大众面前。

阴影作为无意识原型的一种,其在生活中是受到理性文化压抑的,与此同时,一种完全没有阴影的生活是缺乏生气的,没有自然活力和创造力,没有强烈的情感和直觉,由此人们的生活就会缺乏色彩、刻板机械。蒙克的画作中最打动人的就是直接且有力量的表达,不压抑的情绪,其毫不避讳暴露自己。直面并一直探索自己精神世界的蒙克,将主观的感知、不安情绪大胆展现在画布上。蒙克的画作坦然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包容和理解着往往被世人想要隐藏、丢弃的阴影,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并没有对这类阴影展现出极度包容和理解。

蒙克不仅是一个开辟了现代艺术表现主义风格、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家,更是一个能够直面磨难的自由灵魂。或许家庭及环境的原因造成了他的无意识状态,正如荣格对于无意识的理解:来源于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传承下来的意识。不论真实原因是否来自童年的不幸,蒙克都勇敢地在画面上展现了他的内心情绪。反复出现的母题可以看出关于原型的端倪,对于外部环境带来的恐惧,不断重复的经验和经验产生的原型不断折磨着蒙克的内心,由此对于死亡的见解被他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家往往通过自身的艺术语言表达原始意象。蒙克的画面之所以有如此的感染力,或许归因他不断用灵动、强有力的笔触、造型简单却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造型以及怪诞的颜色和有压迫感的构图揭开观赏者内心底层的原始意象,从而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猜你喜欢

蒙克荣格母题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蒙克与《呐喊》
树林里那看不见的稻田
蒙克的《呐喊》
Zhejiang Publishes Chinese Edition of Edvard Munch: Complete Paintings
荣格十九周年谱新章
荣格 厚积薄发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荣格云商 聚焦农业互联
荣格宫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