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画学经典,赓续美学精神
——顾恺之“传神论”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传承与运用
2023-12-16卞春玲
◇卞春玲
一、顾恺之“传神论”的美学价值和研究意义
中国绘画理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而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明确提出“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这一工笔人物画“传神论”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基础,蕴含着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核心思想和审美标准,深刻而详细地阐明了工笔人物画造型艺术的根本追求,精炼地阐释出工笔人物画家的创作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采用的具体方法,促进了工笔人物画独特民族风格的形成,影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气韵论”和“意境论”的产生和发展。
顾恺之“传神论”涵盖工笔人物画临摹、写生、创作、学习的各个阶段,不论是在绘画理论教学研究中,还是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写生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更是以“传神”为人物画创作的第一要论和绘画品评标准,直接影响了谢赫“六法论”中“气韵生动”这一审美命题,为中国山水绘画理论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绘画理论的发展,古代文人画家审美取向的形成,无不彰显出“传神论”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中国工笔人物画教学中,传承经典美学理论,赓续中国艺术精神,探究顾恺之“传神论”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的实践与运用,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着工笔人物画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规范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追求。
二、顾恺之“传神论”在工笔人物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工笔人物画、中国画论课程教学和调研发现,部分高校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存在“重技法,轻理论”、学生绘画理论学习薄弱、工笔人物画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顾恺之“传神论”与工笔人物画实践教学断层发展
艺术理论来源于实践,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可反过来指导艺术实践。如果教师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学习不够精准,对人物画的美学精神理解片面,则会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存在各种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主观因素。部分高校在美术教学中过于注重绘画技法教学,使学生在工笔人物画写生乃至毕业创作中出现工笔人物画作品立意不明、内涵浅显、审美缺失等问题。二是客观因素。在设置工笔人物画课程时,部分高校缺乏对中国画论课程与工笔人物画课程内容的科学统筹安排,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绘画实践,从而产生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脱节的现象。
(二)绘画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在技法实践中未能学以致用
第一,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画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与中国传统哲学、艺术美学等知识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深厚的艺术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对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学习不够系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深入讲解和创新教学内容,从而无法加深学生对绘画理论的认知。
第二,从中国画论课程的教师选聘情况来看,部分高校缺乏对该课程教师的选聘规划。同时,部分青年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存在经验不足、讲解不够深入等问题,致使学生对某些传统绘画理论难点、美学精神一知半解。
第三,从课程类别来看,中国画论课程多属于选修课程,难以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充分重视,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笔人物画教学效果。
第四,从学生角度来看,部分通过机械训练选拔出来的美术生缺少科学的观察思维,存在思维固化、学习被动、基本功相对薄弱,以及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相对欠缺等问题,不利于实现理论创新,并且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提升绘画效果。
因此,要想深化中国画论教学与工笔人物画课程教学改革,只有从实际出发,协调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清除阻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统筹好中国画论教学和工笔人物画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的美术人才。
三、提高对顾恺之“传神论”在工笔人物画实践教学中的认识,传承经典
顾恺之“传神论”是人物画创作的核心理论,也是学生在创作工笔人物画时必须学习的内容。因此,在开展工笔人物画教学时,要重新审视顾恺之“传神论”的艺术内涵和艺术价值,充分认识其在工笔人物画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探析“传神论”蕴含的主要画学思想和美学精神,明确“写形”与“传神”的内在联系,明晰“以形写神”的途径。
首先,在学习工笔人物画之始,必须深入研究顾恺之“传神论”的内涵,梳理好“写形”和“传神”的内在关系。顾恺之的“传神论”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论画》这篇著作中。在工笔人物画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深入理解“形”与“神”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形”“神”之间的密切关系,深入解读工笔人物画蕴含的艺术精神、美学思想。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在这一绘画理论片段中,顾恺之明确提出了工笔人物画写生、创作的艺术追求是要做到“以形写神”。这里的“形”是指生动鲜活的人物形态,即写生、创作中所要描绘人物造型;“神”是指依据人物形态、体态特点所表现出来的与之相对应的内在精神品质、个人气度等。“写神”就是要生动表达出不同人物的精神气质,为人物“传神”。
在“传神论”这一美学论断中,顾恺之明确论述了绘画创作中“写形”和“传神”的密切关系。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写形”是描写人物之外形,是人物造型的基础,也是实现为人物“传神”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传神”是工笔人物画创作的目的与追求,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越准确、越生动,就越能彰显人物内在的精神,人物神貌、气韵才会越生动。因此,“传神”应建立在形象逼真的写实造型基础之上。从某种意义上讲,“形”以“神”为目标,“神”以“形”为依托,为人物“传神”既是创作目的,也是“写形”的高级阶段或者终极目标。
其次,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阐明了实现为人物“传神”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这句话可以简单理解为欲使所描绘人物生动且传神,应做到双手作揖,眼向前看,前面有与动作相对应的物象,如若没有,传神之势就不能彰显。同时,在这句话中,要重点理解“所对”与“实对”的含义。“所对”不仅可以理解为人物“手揖眼视”时眼前所对应的物象,还可以引申为“生人”,即所描绘的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其精神气质的客观环境,也就是教师通常在工笔人物画写生和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要注意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与周围环境所构成的呼应和观照关系。“实对”主要是指与人物精神品质相契合、能够反映人物内在精神的环境。只有观照好物象“所对”,才能生动真实地表现出“实对”,空其“实对”的话,则难以捕捉到人物的生动气韵和内在精神。
此外,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也是严格按照这一美学标准品评人物画作品的。比如,在品评《小列女》这幅作品时,他认为对小列女的刻画“面如恨,刻削为容仪,不尽生气。又插置丈夫支体,不以自然”。具体而言,在《小列女》这幅人物画中,人物面部神情未表现出小列女的生动气质,在肢体刻画方面存在造型不准问题,不是很自然。对于《醉容》这幅人物画作品,顾恺之认为“作人形,骨成而制衣服幔之,亦以助神醉尔”。顾恺之遵循的艺术标准就是“以形写神”,即描写醉酒之人,应重点刻画与人物醉态相对应的真实“所对”,即醉酒之人的衣服应是随意搭在身上,通过刻画醉酒之人醉酒后衣冠不整的“实对”,成功表现出人物醉酒的神态特点。由此可知,在工笔人物画写生过程中,面对不同人物特点的模特,应综合考虑人物的年龄、身份、工作、性格特点等与其外在的面貌特征、体态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对人物形体进行准确描摹与刻画,并借助人物的周边环境表现出与之年龄、身份相对应的内在精神气质,才能实现“以形写神”的目标。
再次,顾恺之还注意到刻画人物眼睛时的用笔用墨与内在精神表现的关系。顾恺之在论临摹人物面部时,明确指出“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这一段话的具体含义是,在临摹人物面部,尤其是刻画人物眼睛部位时,要注意线条的长短、软硬、宽窄变化,以及线条与眼睛的高低位置、眼睛形状的大小、眼睛墨色的浓淡变化。写生时,画面中人物的眼睛之形与现实人物眼睛之形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则神气就会发生变化。可见,顾恺之对人物眼睛的局部刻画方面有着更为严谨的要求,无疑也规范着学生的绘画创作态度。因此,不论是在人物画临摹还是绘画创作中,学生都要注重形体刻画,并且在刻画不同人物“眼神”时,仔细推敲人物形体结构与内在精神气韵之间的关系,从而以精准的用笔、用墨、用线,突出人物之精神。在工笔人物画创作中,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注重“眼神”刻画在为人物“传神”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了解用笔用线与眼神刻画的关系,三是明晰墨色的浓淡干湿对眼神的影响。
最后,顾恺之还进一步阐释了造型不严谨对人物“传神”造成的严重后果。“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顾恺之在这句话中明确了造型不准的严重后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最大的失误就是“空其实对”,完全背离了客观真实的生动形态;较小的失误就是“对而不正”,即用了一定的方法去表现,但是没有特别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气韵。最后总结性地指出“一像之明昧,不若晤对之通神也”。一幅工笔人物画作品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真正做到“晤对通神”。这里的“晤对”是指画家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前提下,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深刻体悟所要描绘的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人物“通神”,达到“物我两化”的艺术境界,进而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在精神气韵。显而易见,这不仅是对绘画结果的简单总结,还是对工笔人物画的学习提出的更高美学要求。显然,要想达到“晤对通神”这一艺术境界,仅依靠课堂写生实践是无法实现的,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学习工笔人物画理论知识,拓展艺术思维,拓宽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深入理解顾恺之“传神论”的主要观点、美学思想,剖析其蕴含的深刻画理、美学追求,明晰工笔人物画美学精神,不论是对中国画教学还是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高校要正确面对工笔人物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充分认识绘画理论对绘画实践、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义;第二,积极开展中国画论与工笔人物画教学,统筹好理论学习和技法学习的衔接,为学生系统学习工笔人物画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第三,重视中国画论课程师资配备,多选聘理论基础深厚、扎实的中国画教师进行教学,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多为其提供研学的机会。同时,教师只有统筹好工笔人物画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在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深入学习中国艺术文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养,才能更好地传承工笔人物画蕴含的艺术精神,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