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研究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3-12-15谢丹琳

图书馆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变量图书馆服务

谢丹琳,张 宇

(吉首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由此可见,乡村文化振兴是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肩负着重大使命;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1]。而公共图书馆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具有提供信息服务、传播信息资源和培育文化自信等功能,是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1 国内外文献综述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造福人类的公益性事业。当前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下,公共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更为突出。目前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建设与乡村振兴进行相关研究。

在国内,如李甜、赵瑞雪(2023)[2]强调数智时代下,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重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依据国家战略需求,打造数字乡村,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这一文化平台的建设,因地制宜,为乡村振兴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重要精神支撑。杨超超、李俊(2022)[5]将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领域相结合,利用知识图谱对相关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分析,并对未来图书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提出合理构想。李明达(2022)[3]基于符号互动论视角,对公共图书馆乡村阅读推广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机制保障建议。李炜(2022)[13]以红河州基层图书馆建设为例,针对红河州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当地图书馆服务的有效模式,更好地激发红河州图书室在乡村公共文化振兴中的潜在效能。向宏华(2022)[6]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基于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二者融合的新视角,探索二者作为文化建设主力军,助力村民提高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以期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严贝妮、刘青青(2019)[9]结合宏观和微观角度,对影响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因素进行绩效评估,并指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国外,Salzano Rachel、Brazier David(2022)[17]运用主题分析法确定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三个内容,即休闲服务,信息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有助于为包括被迫移民在内的新移民群体提供重要服务,提高他们在新社区的信任水平,构建社会资本。Bain Alison L(2022)[18]将注意力转向加拿大郊区公共图书馆,利用参与式观察和对图书管理员的半结构化访谈,指出了公共图书馆不仅仅是其建成形式和馆藏的物质性,在日益扩大的任务范围内,还可以通过微观的政治实践来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包容性以及与公民的情感交流。

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与乡村振兴为当前图书馆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于二者的研究大多以具体某一地区为例,以分析单一实践案例为基础,缺乏宏观视角的系统性分析研究。本文以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建设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公共图书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实践依据。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

公共图书馆建设指标主要涵盖总建筑面积、人均藏书量、文献资源数量方面,均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实质性影响。我国在公共图书馆相关配套基础建设上速度较快,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需要加大,要与之相匹配。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也有助于乡村振兴发展。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必要路径,对扩大公共图书馆占地面积、增加图书馆文献资源数量、提高人均藏书量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而这些因素又都是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李金花[14]指出,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县级公共图书馆转型升级提出新的要求,打造契合战略思想高度的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设1:

假设1:增加公共图书馆建设固定资产投资额可以对乡村振兴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2.2 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我国相关研究证实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如严贝妮和刘青青[9]在文中关注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互联网为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公共图书馆建设对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张猷星[15]利用2009—2018年30 个省市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 方法对公共图书馆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数据模型表明公共图书馆通过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科技创新产生促进作用,文章还利用空间计量方法验证公共图书馆具有的空间溢出效应。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研究假设2:

假设2:公共图书馆建设对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3 实证策略

3.1 计量模型构建

参考现有文献[12][15][16],本文对公共图书馆数量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检验构建如下回归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SVi,t表示t 时期i 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核心解释变量NPLi,t表示t时期i 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数量,Xi,t包含一系列控制变量,包括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受教育年限、乡村人口数、固定资产投资额、一般预算收入。此外,模型还控制了地区固定效应δi和时间固定效应μi,以及未观测到的随机误差项εi,t。

被解释变量SVi,t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为综合指标,其中Y1为劳动生产率,Y2为千人村卫生室人员,Y3为平均受教育年限,Y4为文化教育支出比例,Y5为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参考相关学术成果[12],遴选出包含乡村振兴的指标体系,计算出相关评价指标权重,对各指标分别赋权,合成被解释变量Yi,t。

表1 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本文指标体系构建主要有法律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三个遴选依据,法律政策依据是指依据党和政府文件中涉及公共图书馆与乡村振兴的阐释,理论依据是指依据学术界关于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影响、公共图书馆文化扶贫、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等理论成果,现实依据是指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实际操作性,主要用于具体衡量中代理指标遴选。

3.2 变量选取与测度

3.2.1 被解释变量:乡村振兴发展水平(SV)

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千人村卫生室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来表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该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维度[1]。因此,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相关数据,本文沿用劳动生产率、千人村卫生室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城乡居民收入对比作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替代变量,记为SV。

3.2.2 解释变量:公共图书馆数量(NPL)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相关数据,在遵循数据选取相关原则(相关性、可获得性等)的基础上,选取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作为核心变量,既可以展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水平,也可以体现出地方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效能。因此,本文选择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作为解释变量,记为NPL。

3.2.3 机制变量:固定资产投资(FDI)

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机制变量,搜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记为FDI。

3.2.4 控制变量

依据控制变量的选取原则,本文研究选取的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乡村人口数、政府干预度、一般预算收入。经济发展水平(ED)用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表示,文化发展水平(CD)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来表示。

3.3 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利用Stata 17,选取1995-2021 年中国31 个省(市、自治区)837 个省份-年份均衡面板数据作为基础样本数据,样本资料主要来自EPS全球数据库平台,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世界银行数据库,Wind信息数据库,以及各省的统计年鉴。在回归分析中,各变量均取对数,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结果见下表2。

表2 变量统计性描述

4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4.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依据表3 可以看出,在第(1)列和第(2)列中,公共图书馆数量(LnNPL)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表明公共图书馆通过自带的属性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引入控制变量分析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作用,发现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LnX1)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表明农村居民教育文化消费的支出带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LnX2)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平均受教育年限(LnX3)的回归系数为正,但不显著。乡村人口数(LnX4)和一般预算收入(LnX6)对乡村振兴发展有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即乡村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不利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额(LnX5)的回归系数也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提高固定资产投资额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提升。

表3 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基准回归结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对公共图书馆数量对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为了验证这种影响机理,建立一个中介效应的模型,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见表4。在第(3)列中,公共图书馆数量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公共图书馆数量与乡村振兴发展显著正相关。第(4)、(5)、(6)列验证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是否有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且数据结果显示,这三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即能够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最后,在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线性回归模型中加入中介变量固定资产投资额(FDI),并对相关回归系数值及其显著性变化特征进行考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表4中第(8)列和(9)列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小于第(3)列的数值,说明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

表4 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建设模型检验结果

表5 核心变量Moran I指数检验结果

表6 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7 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

4.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首先,检验公共图书馆数量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之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本文对核心变量进行莫兰(Moran’I)全局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1995-2021年公共图书馆数量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Moran’I 指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大于0,数值为0.1-0.3,说明核心变量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次,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空间自回归系数和公共图书馆数目的空间互动关系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表明我国农村地区既存在着外部的相互影响,又存在着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交互效应,同时乡村振兴发展自身也存在邻近的空间溢出效应,从而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

4.3 异质性检验

中国国土面积南北跨度大、东西跨度广,不同地区发展条件有显著差异,本文结合区域异质性特征,依据相关划分标准,对全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异质性检验。回归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对当地乡村振兴的发展虽然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没有东部和中部地区显著。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条件较西部地区有更大优势,公共图书馆建设更加完善,因此,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的积极影响更大也更容易凸显。

5 稳健性检验

5.1 缩小样本空间

为了测试实验结果是否稳健,通过缩小样本空间对样本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去除31 个省(市、自治区)1995-2000 年的数据,将样本空间缩小至2001-2021年,共651个有效数据,接下来进行回归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与上面的检验结果相差不大,显著性系数仍然通过了99%的置信水平,说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5.2 内生性处理

考虑到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乡村振兴的发展会反作用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因此,本文进行地区、年份双向固定效应的回归检验,选取工具变量,即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数据)进行2SLS回归。结果表明,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实验结果依然稳定,即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发展影响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依然显著为正,证明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积极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所选取工具变量的合理性。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公共图书馆具有公益性、开放性、非竞争性等特点,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31省1995—2020 年度省级面板资料为依据,对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从理论上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模型对其进行多维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公共图书馆建设能够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提高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二,公共图书馆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假设成立;第三,加大固定资产投入是公共图书馆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

6.2 对策建议

第一,深入推行总分馆制。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规定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编制政策,加大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按照填平补齐原则,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文化站、图书室的网络设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新建或扩建;推进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制建设,遵守“文献资源集中统一配置,人员总馆管理,制定统一的工作规范,文献资源通借通还”的管理制度,促进优质文献资源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延伸;改善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之间的松散关系,从松散联系向紧密沟通转变,加强对总分馆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管理,积极推动考核结果与负责人奖惩挂钩,充分调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结合当地地域特点、乡村居民需求、图书馆藏书量等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的方式,通过分馆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村民基本文化需求创造良好条件,使公共图书馆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构建乡村文化振兴联盟。由地方市级图书馆学会主导,各区县公共图书馆联合,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区位发展条件,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立阅览室、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组建图书馆联盟。解决村民“距离远,阅读难”的问题,实现各基础文化设施之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避免馆藏图书长期不更新且类型单一的问题,提高文献资源匹配度,同时还可以丰富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文献贮藏,让村民有书可读、愿意阅读,提升村民文化素养,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培育村民的文化自信,更好的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第三,培养本地文化人才,组建文化振兴团队。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在基层公共图书馆中,不乏研究地方非物质文化、民风民俗、口述历史的馆员等人才,他们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进行收集和保护工作,增加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图书馆服务有效对接,从而更好为读者提供地方文化咨询服务,提升村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认知;同时有些图书馆员还可以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精准捕捉村民的阅读兴趣,并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进行推广,拓宽乡村居民的文化视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推动地方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乡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气象。

第四,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依靠大数据,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等平台,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路径,开发信息服务功能,积极畅通村民文化需求反馈渠道,提供专门的信息咨询服务,以人为中心,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立图书馆网站,打造县域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设施和手段,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村民开展互联网操作等相关技能的培训,鼓励村民使用搜索引擎、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数字化平台进行知识搜寻,探索数字化阅读新服务方式,如“听读”有声读物、少儿动画片等,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同时用户还可以在平台上提出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进一步优化;另外,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面向社会积极招募基层文化服务志愿者,走进乡村、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大众的诉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服务活动,比如举办读书日主题活动,品味经典名著、地方特色文化等,举办专题讲座,激发乡村居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创新有利于全民阅读工程的长期开展,使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能增效。

猜你喜欢

变量图书馆服务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飞跃图书馆
SL(3,3n)和SU(3,3n)的第一Cartan不变量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