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
2023-12-15殷强张果薛桂芝
殷强 张果 薛桂芝
摘 要:本研究从税收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入手,针对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课程内容与征管实务没有实现同步、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主动意识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提出明确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论与实务相融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体现教学研究的创新性,不断丰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主动性等改革措施。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一流本科;税收管理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政产学研用的税收学一流专业建设模式研究”(编号:2021SJGLX425);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年度校级本科教学工程专题项目“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殷强(1972— ),男,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财政分权;张果(1985—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税收管理;薛桂芝(1982— ),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税制改革与经济效率评价。
实施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在政产学研用的理念下,将生产、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面向市场搭建多元化人才培养平台,能够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更高层次的教育指导。课程教学是政产学研用的重要一环,不断探索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模式与方法,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障。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是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融合课程教学和实践需求而提出来的研究项目。作为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税收管理课程涵盖范围广,兼顾专业理论性与实务操作性,与税务机关正在推行的“智慧税务”建设一脉相承,进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税收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与特点
税收管理课程融合了财政学、税收学、会计学、法学以及管理学相关内容,教学内容既立足管理现实,又体现了管理前沿,为财税专业学生学习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课程主要包括税收管理的基本理论、税收基础管理、税款征收、税务检查、税务行政处罚、税务行政救济、涉税专业服务、税收文化等内容,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实践性强。税收管理课程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以纳税人视角,关注税款征缴过程中的涉税流程,包括税务登记、纳税申报、行使权利与义务等实务操作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与具体业务办理程序。从税收征管实践上看,我国的税收管理集法定性和变革性于一体,一方面以国家法律确定和规范税收征管行为,实现依法征税、依法纳税;另一方面,随着现实环境和技术手段的变化与更新,税收征管流程不断优化,征管效率不断提升。因此,课程教学要实现制度确定性和实践变革性相融合,既要引导学生认知管理过程的法律规范性,又要使其明了各项业务的实务操作性。
二是案例引导性强。税收管理课程具备大量的实际案例,通过分类整理,能够很好地衔接相关课程章节,内容无论是用于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自我实践都能够满足各项需求。案例教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升其对税收征管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现实案例结合起来,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启发巩固知识点学习。
二、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过程中的不足
第一,课程内容与征管实务没有实现同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如税务机关在推动税收征管和服务不断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以数字化推动税收征管方式创新、流程优化,实现了从税务人上门“收税”到纳税人网上“报税”的征管方式改变,经历了“经验管税”和“以票管税”两个时期后,正在向“以数治税”迈进。然而,这些征管实务并没有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导致课程教学与征管实务相脱节。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教材上看,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学生对于我国税收征管现状的理解存在偏差,未能及时洞察最新政策变化。从教学手段上看,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语言描述无法实现课程的实操效果,不适合实务性强的课程教学。从师资能力上看,由于大多数任课教师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虽然对税收管理的制度性、法律性能够准确把握,但对税收征管实践讲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程讲授难以达到精准全面。
第三,学生主动意识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税收管理的制度设计本质,熟悉税收法定程序,理解并能够解决税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但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只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没有重视并培养学生感知税收格局变化的能力,缺乏有效引導学生积极思考专业问题的实际内容,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差、专业应用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学习内容活学活用的目标。
三、优化税收管理课程教学范式改革的措施
第一,明确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理论与实务相融合。彻底改变“主动讲与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法,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经典案例为参照,构建税收管理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即以税收管理课程内容整合和优化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多元化教学方式为手段,依托强大的教学资源平台和税收实务部门平台,为学生提供从课堂到课下、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的学习系统,全面颠覆“学生在课堂上学,教师只能在课堂上教”的传统模式。同时,引导学生边学习理论边实践应用,彻底摆脱理论脱离实践、学与用“两张皮”的尴尬境地,培养学生专业认知素养,提高学生从理论学习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提升税收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来说,首先通过课堂系统阐述税收管理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全面了解税收管理程序及法律制度;其次在实现掌握基础知识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生认识税收管理问题的视野,加强实践问题学习,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最后通过案例教学和校外专业实训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第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体现教学研究的创新性。一是改变教材内容滞后于税收征管现状的局面,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使课程教学内容适应国际国内税收征管形势变化,体现出专业认知的前瞻性和教学研究的创新性,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前沿政策和最新制度。二是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当前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单一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课堂上采用案例引导、媒体发布、专家解读等多种形式有层次地讲解课程内容,打牢学生税收管理理论基础并提高其专业认知能力。三是提升教师队伍实践教学素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合理处理好税收管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提升授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与实务素质,鼓励专职教师“走出去”,同时将税务实务工作人员“请进来”,推动双方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第三,不断丰富课程设计,提升学生主动性。首先,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税收管理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功能优势,突出信息化、交互式、体验式的教学特点,同时在多元化、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目标设计下,确定教学方向,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实现信息化教学。其次,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摒弃“满堂灌”“填鸭式”“重知识、轻能力”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拓展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综合选择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变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最后,建设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围绕税收管理程序,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进一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名家观点,以专题形式分模块拓展、优化税收管理课程内容,增强知识的全面性。同时,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完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库等,将这些教学资源相互关联,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平台,不断丰富教学信息。
教学范式改革是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为一体的制度改革,税收管理课程兼具教学性和实践性,是践行政产学研用理念的重要实践。今后,课题组将继续探索本科教学范式改革的路径,为进一步践行政产学研用理念、提升課程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陶昭华,吴强.税收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财会学习,2018(35).
[2]王靖.大学教学范式的概念内涵与转变框架:基于库恩范式理论的镜鉴[J].中国农业教育,2022(5).
[3]谭韵.以应用为导向的税收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5).
[4]桑瑞聪,潘瑞姣,刘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9).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