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徒制背景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实践与应用

2023-12-15吴迪胡军珠

中国市场 2023年36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课赛融通

吴迪 胡军珠

摘 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但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升级进程加快而带来的岗位需求,似乎仅依靠学徒制已不能满足。文章通过对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岗课赛证”融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的阐述,为更多正在或准备进行改革的专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徒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36-019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36.195

1  引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要紧密围绕产业升级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与创新力度。作为职业院校如何在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不断突破,如何适应产业升级和国家发展提出的新需求。

宏观上国家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二十大以后我国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意见》不仅重申了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要由“谋业”转向“人本”,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指出职业教育改革重心应由“教育”转向“产教”,办学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吸纳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出台,作为外在动力,推动着职业院校为了生存而加快改革进程。

“岗课赛证”融通作为职业教育给出的答案,很好的回应了新的发展阶段该如何提升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问题。文章以学徒制背景下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数字零售业务”课程为例,对“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与应用进行阐述,以期为更多职业院校的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改革提供有效的指导,培养出更多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需要。

2 “岗课赛证”融通内涵与逻辑关系

“岗课赛证”融通是随着产教深入融合需求和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制度等作为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器”而被广泛认可的,其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在市场人才需求侧和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深度融合,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融合育人模式。“岗”即市场岗位能力需求,“课”指的是学校课程及教学体系,“赛”指的是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证”是指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为主的专项职业技能的能力水平证明,四者相互独立,但又有机关联。

理清“岗”“课”“赛”“证”四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提升对职教改革的理解、增强适应性。基于行业企业调研抓取岗位需求,并以此为导向,校企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所需专业技术技能为主线,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手段,整合校企教学资源与要素开展人才培养,以证书为人才的行业验证,并作为职业生涯起点助力其后续一定时期内的发展,以竞赛为培养质量的高端展示平台,作为少数优秀人才的亮点托举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岗”“课”“赛”“证”四者将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竞赛标准与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四个育人要素融合;将企业培训内容、教学内容、竞赛项目与 X证书培训内容的融合;将生产过程、教学过程、赛训过程与 X 证书考试流程的融合;将企业考核形式、课程评价方法、竞赛评分标准与技能鉴定方式的融合。进而推动着企业、学校、大赛、证书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环境、文化五大资源要素全方位的融合。

3 国内“岗课赛证”融通的主要模式

伴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内已有部分职业院校开展了有意义的尝试与大胆的实践,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3.1 “课证融通”模式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職业院校在“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重构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开展分段、分层教学,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3.2 “赛教融合”模式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职业院校,在“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人才培养与技能大赛系统衔接,将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大赛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评价等,以大赛为引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3 “赛证课相通”模式

以山东职业学院为代表的一批职业院校在“赛证课相通”模式中,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设计“技能逐级递进,能力渐次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过程盘点、多方评价”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学校的专业课程与技能大赛、企业认证(证书)相衔接,以行业认证、技能竞赛的能力和素养要求为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课程教学—技能竞赛—企业考证”的相通培养。

这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应看到其中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改革的地方。首先,上述模式中只完成了“岗课赛证”四者部分融通,未实现“岗课赛证”全过程融通;其次,“岗课赛证”的融通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而部分学校进行的融通模式中合作对象并不明确,缺乏有针对性的岗位需求分析;最后,突出“岗课赛证”中的其中一项,四者之间的系统性未能体现,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4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必要性

4.1 物流行业特点决定了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是提高企业员工岗位能力,降低企业培训成本的重要途径

物流行业具有岗位种类多、工作内容杂、入门门槛低等特点,传统的培养方式通常围绕仓储、运输等行业需求开设课程,缺乏“精准化”培养,导致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学生认为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错位,进而导致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后往往存在晋升慢、晋升空间小、薪酬待遇低等现象,造成大批毕业生在就业后的1~2年里出现频繁更换工作直至脱离这个行业的“待不久、留不住”情况。行业内高技术技能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培训成本增长,员工从新手到熟手的培训周期变长,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和忠诚度较低。开展针对具体岗位需求的“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可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

4.2 开展“岗课赛证”融通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让不少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多且杂,对所学技能和能胜任的工作岗位缺乏对应,导致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毕业后能胜任的就业岗位,造成了在校期间的学习、取证具有盲目性;另外,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学生缺乏对行业和岗位的深入了解,无法甄别行业证书的“含金量”,出现盲目取证的情况,加上各种机构举办的取证培训,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压力。

5 学徒制背景下的“岗课赛证”融通

区别于传统学徒制,文章所指的学徒制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有学者曾总结出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定群体为对象、以职业院校为助推器、以规模化培养为绩效。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是将“育人”作为核心,并以此作为遴选合作伙伴首要条件;创新招生招工渠道,让更多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科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学交替、设计师徒带教体系;建立以学徒岗位职业标准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办学的组织体系;适应“大国”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模化的需求。开展以学徒制为背景的“岗课赛证”融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以需求为导向,以技能为主线的“岗课赛证”融通实践

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是北京最早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自2017年与物美集团开展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构建以基于店长岗位要求的“工作资质”为主线设计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以职业素养提升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践。

6.1 岗位要求与课程标准对接

专业通过对合作企业调研认为“岗位要求”包括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能(素质与能力)两部分。校企共同对采购助理、运营助理、商管、账管、理货、数据分析等学徒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需求,结合《物流行业职业岗位标准》,制订学徒班学徒岗位标准。根据学徒岗位标准,分析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归纳理论和实践课程,依据学徒认知的心理逻辑顺序组织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构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

综合素能主要包括对于公司政策服从性、工作稳定度、服务态度、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意愿等方面,对此专业课程采取项目教学,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认真执行流程,认真分析总结,以此培养职业素养、流程意识、成本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将这些素质与能力从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至基础课程与拓展课程,实现了综合素能培养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

6.2 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以岗位需求为依据,参考企业员工考核标准和学生学情,校企联合根据授课内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考核与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评综合得出,其中,过程考核由企业师傅、任课教师、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涵盖了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技能、对公司文化的认可程度、服务意识、团队精神、个人的学习意愿等方面,根据所授课程对应的岗位对学生能力侧重点不同及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试卷、答辩、实操、岗位竞赛、取证等多种形式开展,通过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直观地发现自己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同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教师了解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检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企业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发现与岗位匹配度更高的学生,为后续学生定岗、入职做好铺垫。

对符合条件的课程将考、赛、证结合,使三者回归服务人才培养的根本。此处的“赛”是指以企业内部开展的技能比赛为基础校企联合举办的技能比赛,将企业比赛与校内比赛相结合,以赛代考实现校企生三方的共赢。同职业学校的“国赛”“省赛”相比,这类比赛考核内容更契合企业的需求,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更加严格,也更能发挥比赛在促学、促教等方面的作用,让竞赛活动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与行业发展,这也与“国赛”的改革方向一致。另外,这类比赛基于真实的岗位需求对专业核心技能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举办这样的比赛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与提升,有利于在“国赛”“省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取得更高的成绩,学生通过参加校企联合举办的比赛可以快速实现个人技能提升。

考、赛、证结合的“证”指的是由企业人资部门认证的内部证书与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級(中级)证书。从证书内涵上看,企业内部证书是面向某一项工作内容或某一个岗位颁布的旨在对企业员工的能力进行衡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相比“1+X”证书更具有普适性,适用于从事物流行业大多数岗位的需要,两个证书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取证组织难易程度上看,企业内部证书对参与取证的人数、取证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等都更宽松,可以降低由第三方主导的取证给学校带来的不便,同时节省学校为了组织“1+X”取证而购置软硬件的经费。

通过一次考核同时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优秀学生的遴选(竞赛)、技术技能水平的认定(取证),使学生在考试的同时取得更多“收益”,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内时间,并且减少参加取证培训的费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降低学校和企业的育人成本。

6.3 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质量监控方案,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形成双主体、多阶段的质量监控体系,对人才培养质量施行有效监控。成立由学院和企业人员共同构建的监督组,对学徒在学校及企业的理论教学、实训实习及管理工作进行监控与检查,同时监控从招生招工、工学交替、认知实习到顶岗实习等阶段的培养质量,保障学徒制全过程实现高质量水平。

6.4 实践与探索——以“数字零售业务”为例

基于实际问题,创新实践校企联合育人新形式。熟练掌握物美的“飞书”系统使用是学生(学徒)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在以往的人才培养过程里,作为技能点融入了多门专业课程中,内容分散、技能点之间联系松散,学生学习效果不佳。此外,随着零售行业线上销售的行业发展需要,培养数智化人才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鉴于上述问题,专业与企业合作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设计。专业对原有课程体系做了修订,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岗位需求开发了“数字零售业务”“商品认知”等多门校企合作课程,其中,“数字零售业务”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技能课纳入必修课。课程以企业真实业务为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徒)掌握门店涉及的基础业务内容,各类销售主题商品线上直播策划、主播直播技巧、直播操作训练,为学生(学徒)的后续学习实践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企业标准,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标准。“数字零售业务”课程内容是基于企业培训手册内容,再由校企专家组结合学生(学徒)学情和岗位技能需要最终确定,课程围绕软件办公实操、直播实操等核心技能开发了10个项目,内容涵盖了企业门店业务、线上直播等多个业务模块。课程聘请企业导师担任主讲,教学标准与企业培训标准一致。

在真实场景下的课内实践,依托学校和企业的实训、实习条件,开展学生(学徒)的课内实践。充分利用学徒制培养的优势,学生(学徒)采取“11+5”的方式开展学校、企业轮训完成课程。在校完成理论的学习及部分软件基础知识学习,后5周到企业真实岗位开展师带徒式实践学习,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学生对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实践经验,使学生(学徒)的技能水平和学习质量得以快速提升。

创新课程考核形式,实现校、企、生共赢。首先,课程考核的专家组由企业品超营运部—朝大区区域经理、品超人资经理、总部校招招聘组组长、企业导师团队、学校教师团队组成,考核更具有权威性。其次,对接企业的“数智化零售人才成长潜力”“运营管理岗位适应能力”两个证书,课程结束由校企联合举办“品超干部岗位潜能评估”取证考核暨学生“运营管理岗位适应能力”院级比赛,学生(学徒)参与考核通过后既能取得“数智化零售人才成长潜力”“运营管理岗位适应能力”两个证书,对考核成绩优异的学生还可以取得院级比赛的获奖证书。

通过基于“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对“数字零售业务”课程的构建,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质量,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改革后学生明确所学技能同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实现了真正的“学有所用”,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因为不知道学到的技能能用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而厌学的问题。校企双方考评团队,提高了考核的严肃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最终考核的重视程度,有利于认真学习技能。将考核与取证、竞赛统一起来,学生通过参与考核,同时完成课程考试、取证和参与比赛三件事,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减少了学校组织取证、举办选拔性竞赛的工作。通过参与考核企业对学徒的综合素养有了更直接的了解,考核结果更具有权威性,有利于人资部门优秀遴选人才的同时,也可以为学徒成为正式员工后进行更科学的职业规划设计。

7 不足与思考

通过开展基于学徒制背景下的“岗课赛证”融通探索与实践,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促进了校企之间更深度的合作,提升了双导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使专业发展质量更上一个台阶。同时,也关注到了一些探索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政策的滞后性。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尚未出台针对“岗课赛证”的管理制度,现有制度更适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部分改革举措需要层层审批方能实施。希望各个学校能加快出台针对“岗课赛证”融通的有关政策,指导和规范改革的实施。

证书和竞赛的局限性。在现阶段改革中,虽然已将“岗课赛证”四者有机整合到了一起,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但以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未能把“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证书及诸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这样的高级别竞赛纳入其中。应在今后的改革中,向此方向努力,增强学生的行业适应性,服务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学徒制背景下“岗课赛证”融通具有先天优势,应进一步探索更具有普适性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专业“岗课赛证”融通改革的成功得益于学徒制的大背景,普通培养模式下的校企合作仍存在深度不够、合而不融、沟通不畅等问题,作为“岗课赛证”融通实践的专业,要进一步将改革深化,探索普通培养模式下的“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发挥示范与带动作用,助力学校的教学改革进程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总体情况[EB/OL].[2022-12-27].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5031/sfcl/202212/t20221227_1036406.html.

[2]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3]譚福河.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5]冯静.基于岗课赛证的物流专业《仓储与配送》课程建设探究[J].物流科技,2022,45(15):168-171.

[基金项目]2022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项目“基于行业/企业标准的院赛赛项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30)。

[作者简介]吴迪(1982—),女,汉族,北京人,学士,实验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学徒制人才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胡军珠(1979—),女,汉族,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课赛融通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