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然保护区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3-12-15王春晶万基中
王春晶,万基中
(青海大学 农牧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课程。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形势下高校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等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提出了明确意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2]。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是党的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伟大成就的历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弘扬党造福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教育学科,引导大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同时,为在自然保护区学专业探索开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史”(以下简称“生态文明建设史”)这一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一)专业课覆盖范围广
自然保护区学专业主要开设“森林环境”“社区管理”“执法技能”“野外调查工具使用与安全知识”“森林植物”“动物识别与调查”“植物识别与调查”“脊椎动物学”“自然保护区管理概论”“野生植物引种栽培”“野生动物饲养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知识”等专业课程,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知识覆盖面较广[3]。
(二)培养目标明确
自然保护区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同时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和一定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强,勇于实践,科学修养和综合素质较高,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以及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等领域从事管理、研究与教学工作的综合型人才。
(三)就业前景好
我国对自然保护区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科学规划建设和集约化经营管理方面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正从重视规模扩大向数量和质量并重转变,适应自然保护建设和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方法,迫切需要懂专业、高素质的人才,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专业的人才大有可为。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领域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有效措施,是生态文明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重要的建设内容和领域[4]。
其他诸如生态学、农学、林学、水利等多学科的专业,都具有涉及生态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和具体实践的特点。所以,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从而自觉总结历史经验,主动把握历史规律,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5]。
二、高校自然保护区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的必要性
在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探索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有利于深入推进以“党史”为重点内容的“四史”教育的新路径,是对现有已开设“4+1”思政必修课内容的有益补充[6]。
(一)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通过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学习教育,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立志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奋斗。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有益尝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关键课程,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探索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在自然保护区学专业教学中,坚持与时俱进,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新发展理念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也是对思政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深化和创新。第二,有利于结合实际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转换,调整创新课程体系,顺应了围绕“四史”等重点内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完善课程教材体系的要求,同时突出了专业教学导向,开拓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三)对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必要补充和拓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学生学深悟透,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一是拓展补充了已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更加贴近实际专业和学生特点,课程的针对性更强。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史”作为教学重点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包括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的历史,以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党的精神谱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发展中的深刻体现,使“四史”教育具有更深刻的内涵。
(四)更加注重“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有利于专业知识学习及“四史”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与专业学习能够有效衔接,融会贯通,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知识学习走深走实,增强为国家建设甘于奉献的责任感。以课程形式学习教育将更加贴近专业实际,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学科化,使学习教育进一步深化,有效解决学习教育难以入心入脑、受众少等问题,使学生加深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促进以“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取得实效。
三、探索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教学改革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教学改革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以问题为导向,力求科学安排,注重把握关键环节。
(一)科学安排教育内容
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内容安排,应与已经开设的“4+1”思政必修课,以及“四史”选择性必修课内容各有侧重、突出特色、有效衔接、避免重复。在教育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把握两个环节:一是注重把握当前“4+1”思政必修课中关于“四史”的内容,以及必修课和“四史”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史”的内容;二是注重把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及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二)注重教育对象特点
正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活动,提升教育效果。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想主流积极向上,但价值观更加务实,偏重就业导向,有重专业课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象;二是具有越来越强的独立自主分析、思考和行为活动的能力,呈现出更大的活力和更强的创造力;三是呈现出更强的使命感,毕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
(三)重视教学环境变化
要与新时代国家发展大局、强化新发展理念的现实环境要求衔接,充分利用环境开展教学活动,注重把握教学环境的新变化、新规律。一是必须从国际国内两个发展大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环境中去深刻认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史”教育的重要性;二是注重把握信息化、网络化教学趋势给教学环境带来的新变化。
(四)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利用媒体资源上好网络课,强化针对性,采取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以及传统的教师讲授与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相结合等方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史”理论、实践和先进典型等的有益探索、成果展示及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史”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探索需要注意把握的关键环节
(一)课程设置要目标明确
必须符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文件规定,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把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根本目标。通过学习“生态文明建设史”,引导学生以新的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绿色发展的新理念,增强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抓好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设置要结合各学校实际和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确保选择性必修课建设符合规定要求。一是在确保必修课内容设置稳定的基础上,彰显特色,讲求实际效果。二是要体现不同学段特点。研究生、本科生学习要各有侧重,贴近学生实际;课程内容要注重衔接、递进和优化。三是课程内容设置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跟进理论武装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需要,紧跟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与时代同行,适时更新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置。
(三)抓好教学资源配置
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的教学改革,资源配置是关键。一是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史”教育实际情况,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史”相关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组织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史”教育资源库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史”教育教材体系。二是开发、整合利用本地的革命博物馆、生态园、特色林场、自然保护区,以及“四史”文献、纪念遗址、典型事迹、革命精神等学习教育资源,将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史”的丰富、真实、生动的教育资源有效地整合利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史”教学。
(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一是确保师资队伍配备。注重德才兼备,配备专兼职教师,聘请生态学教育专家、专业研究人员等充实教学队伍,选优配强教学力量。二是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培训教师,并重视后备教师队伍建设,为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教学改革提供师资保障。
(五)抓好课程教学落实
必须搞好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地区和学校依规扎实推进。一是加强对课程落实的指导,对课程组织、前期准备、质量要求等做出具体的规划指导。二是落实主体责任。根据有关规定对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做出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为实施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三是实施方案要具体。要因地制宜,抓好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落实,制订教学考核方案,推进教育教学落地见效。
(六)抓好教学效果评价
做好教学效果评价,确保高质量推进。一是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教育者和教学管理者要帮助教师克服困难,认真履行教学职责,为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教育教学提供支持。二是建立对教学改革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爱岗敬业,并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评价体系设计上体现专业化,力戒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真实地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结语
推进探索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7],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需要,是现有“4+1”思政必修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深入拓展,是对高校学生进行“四史”学习教育的路径延伸。通过探索开设以“生态文明建设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性必修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类似情况提供参考,其根本目的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更好地落地生根,推动其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