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婺红色家书融入地方高校“五航”思政教育体系的实践研究

2023-12-15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家书红色育人

周 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浙江 金华 321017)

八婺红色家书是八婺地区革命先辈和先进人士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新时代奋进历程中,写给自己亲朋好友的私人书信,是情感抒发与思想传递的媒介,是金华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家书作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1]。为充分发挥八婺红色家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在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育人价值的基础上,以实践调研为切入点,不断推进八婺红色家书与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八婺红色家书的精神实质与育人价值

(一)八婺红色家书的精神实质

1.舍生忘死的家国情怀。一封封红色家书,穿越历史而来,透过文字,我们感受到无数仁人志士倾注笔尖的思念,更触碰到八婺先烈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先辈以救亡图存、保家卫国为己任,以舍生取义、马革裹尸为荣光,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内涵意蕴。正如吴谦烈士在给妻儿的信中写道:“……请你不必挂念我,我死为革命而牺牲,为民众谋利益而死……下世同你再会好。”[2]19家书中展现出不畏牺牲的浩然正气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也透露出作者对妻子的恋恋不舍与款款深情。生逢乱世、难以两全,正是在无数先辈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奋争中,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仍生生不息。

2.信仰如饴的赤诚初心。八婺红色家书承载着无数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展现出先辈信仰如饴、赤心存道的精神品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由陈望道先生在义乌老家夜以继日翻译而成,这对共产主义理想在国内传播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沉浸工作中的他竟将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吃却丝毫未觉。当母亲问红糖是否够甜时,他不假思索连声答道:“够甜了,够甜了!”这种忘我的精神让信仰有了味道[3]。正是这样一种甘之如饴的信仰,指引着陈望道等先辈对真理孜孜以求,英勇投身革命实践。在回复金华市民郑振乾的信中,他写道:“反动派……要你怕,要你不敢动。不过,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字里行间彰显着大无畏精神。

3.清正严明的治家之风。金华自古文风鼎盛,崇尚清正家风,深受八婺清风浸润和红色精神影响,八婺先辈形成了从严律己、从严治家的优良家风。在他人眼中是传奇,在儿女心中,冯志祥是慈父,更是严父。他一直教育子女,凡事要靠自己努力。因此,儿女们从小到大,非但没有得到特殊“照顾”,反而比他人多几分磨砺。他在给子女的信中写道:“……根据实际情况创造‘五好家庭’作依据。……具体办法半年小结一次,年终总评一次,结果告我好吗?”[2]195一纸泛黄的家书,满载父爱的温情和严厉。纸短情长,通过家书表达牵挂;言深爱重,借助家书催人奋进。红色家书透露着先辈清正严明的治家理念,潜移默化中对家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4.信义和美的品行作风。“信义”是婺学的思想精华,是八婺地区在数千年农耕文明中沉淀下来精神特质;“和美”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金华人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八婺红色家书以其质朴无华的文字真实记录并彰显了先人信义和美的品行作风。“一代报人”邵飘萍深受“文以载道”精神感染,萌生“新闻救国”的理想后,给妻子汤修慧写信道:“欲以新闻记者终其身,世不士王侯,高尚其志,君亦赞成否?”其志诤诤,跃然纸上。此后,他毅然投身报业,传播新思想,针砭时弊,唤醒民众,期间屡遭迫害而不悔,终以身殉报,展现了八婺地区“既已信奉,便当义无反顾”的人文特质。

(二)八婺红色家书的育人价值

1.重现八婺红色记忆。八婺地区是一方红色热土,红色家书是第一手红色文化史料,蕴藏丰富的历史细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4]。与一般史料相比,家书叙事通常从细节铺陈而来,家书作者往往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见证者。这些书信真实记录了先辈的内心和生活,真切反映了历史变革如何影响、改变着一个个小人物的人生轨迹。因此,学界将其称为“不会说谎的历史”和“最真实的党史”。见微知著,八婺红色家书借助文字的力量呈现鲜活画面、重现红色事迹,带领我们走进革命年代,有益于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八婺历史,有效拓宽思政育人的知识传播载体。

2.强化道德榜样引领。八婺红色家书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意识的体现,蕴含着先辈赤心报国、敬业奉献、艰苦奋斗等高贵品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高度契合,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红色家书内容往往具体而细腻,或是表达作者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子对家人的关心和惦念,或是表达对师长、对朋友、对邻里的尊敬与关切……丰满多面的形象,增强了道德榜样的人性化,消除了英雄人物的疏离感,满足了读者的亲和需求,使得榜样人物可信可靠可亲,可感可知可学。红色家书以其特有的真实性与生活化,增强了道德榜样的亲和力和榜样教育的具体性,强化了榜样引领作用。

3.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八婺红色家书是八婺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生动的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5]红色家书呈现出先辈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勇往直前的身影,榜样力量引导大学生认同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家书中蕴含的坚定信仰源自革命先烈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领悟与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执着追求。学习红色家书,有助于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寻求真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拨开迷雾,从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很快提升,与世界各国频繁交往,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愿望随之增强。但是,我国翻译市场高素质翻译人才奇缺,不能满足需要,培养专业性、应用型、高层次的翻译人才迫在眉睫。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3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标志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MTI)在我国正式设置。MTI的培养目标十分清楚,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专门翻译人才,包括科技、法律、经贸、新闻等领域,要求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4.指引共建图强之路。八婺红色家书是不同历史阶段八婺先辈奋斗征程的缩影。不论是革命年代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上下求索,还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民生恢复、政治安定的艰难摸索,又或是改革时期对国富民强、政通人和的积极探索,先辈始终以奋争之姿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留下了无数催人奋进的红色记忆,在百年征程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八婺红色家书中奋勇争先、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新时代金华精神的丰厚滋养。应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和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生动素材,更好地扛起新时代地方高校育人使命,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服务区域发展,助力当地“共建”达成“图强”目标,打造红色文化育人样板。

二、八婺红色家书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研判

当前,高校对红色家书文化日渐重视,金华高校在八婺红色家书与思政教育融合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但总体而言并未用好用足用活该文化资源。课题组基于金华地区8所本、专科院校的调研分析,总结融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课堂融入浅层化

八婺红色家书能否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是教育者开展育人工作的关键,事实上虽然许多教师有将其融入课堂的意识,但付诸实践不多。少数实践也存在融入浅层化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简单处理红色家书文化资源。教育者对红色家书缺乏研究、开发与整合,奉行“拿来主义”,原封不动照搬资料,通常只是简单展示或诵读,学生熟知度不高且多停留于“听过”的最基础层次,教育效果不佳。第二,注重思政课程融入,忽视课程思政引入。除了传递知识,高校所有课程皆具有育人功能,但现实中学生鲜少能在非思政课堂上接受红色文化教育。不少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流露畏难情绪而驻足不前,“失守”了协同育人重要前沿阵地。

(二)实践项目同质化

随着地方红色文化进校园的深入推进,学校各部门有意识地举办如学习八婺红色家书等红色主题活动。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与沟通协调,各部门往往各行其是,相关实践活动出现同质化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重数量轻质量。不少高校举办活动频次不确定,特殊年份与节日较为密集,其他时间极少甚至于无,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差别较大;以参观浏览为主,形式单一、主题雷同,学生易心生困惑与倦怠;教育主体“单干”明显、“合力”欠缺,教育资源分散,影响面窄,实效性不足。第二,重短期轻长期。组织者因为考核等压力重视任务短期内完成,忽视长期规划和活动品牌经营,缺乏规范化、常态化、系统化教育,很难真正使得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三)组织育人形式化

总体而言,近些年金华地区高校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组织育人方面做了不少尝试,但红色家书应用偏少,具体实践存在形式化问题。其表征有:第一,脱离学情“闭门造车”。未秉承“以生为本”育人理念,对学情缺乏调研,凭主观臆想举办活动;未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一味地以僵化严肃的组织教育规训学生,忽视家书丰富的生活化、情感化因素,组织活动高冷无趣,缺乏温度和吸引力。第二,“走马观花”收效甚微。部分高校组织举办的红色家书育人活动,充斥走过场式参观、学习,导致学生一知半解,收获少;缺乏考评机制,难以把握活动实效,后期反馈追踪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弱化了二次教育功能。

(四)红色网媒边缘化

校园网媒拓展了教育时空,但也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目前金华高校校园网媒关于八婺红色家书的身影并不多见,但部分高校已通过微信公众号、学校官网甚至依托喜马拉雅等平台迈出了宣传第一步,然而发展滞后性问题较为突出。第一,话语体系陈旧。红色家书传播仍延续宏大叙事模式,抽象深奥的政治话语与大学生偏好的网络用语相距甚远,令受众敬而远之;灌输式传播和单向对话模式普遍存在,缺少互动渠道,难以满足平等交流诉求。第二,内容呈现方式传统。未充分利用互联网视听融合优势,只简单刊载作者简介、书信原文和插图等内容;个别高校能利用“有声图书馆”以声传情,但在视觉方面依然缺少形式变化,视觉震效缺失,作品播放量始终低位徘徊,红色网媒呈现边缘化趋势。

(五)文化渗透空心化

目前,高校关于八婺红色家书主题文化建设不足,氛围营造不够,渗透过程中,出现了“空心化”现象,弱化了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第一,校园物质文化“重表轻里”。许多高校校园建筑、基础设施表面“富丽堂皇”,但内容苍白,忽视与地域优秀文化的融通,鲜见地方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部分高校融入方式单一,虽有形式多样的红色长廊、红色家园等建设,但通常只在宣传栏展示几封红色家书或是张贴倡导学习的标语,“文化建设”变成了“文化装饰”。第二,校园精神文化“有外无内”,即引入的文化与校园实际相脱节。高校缺乏对红色家书与校园实际场域融合的深挖,搞成了“两张皮”,难以实现融合发展。

三、八婺红色家书融入地方高校“五航”思政教育体系的具体策略

为有效应对八婺红色家书融入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存问题,基于“三全育人”原则和“十大育人体系”,结合实践探索经验,构建“五航”思政教育体系,全面增强红色家书育人实效性。

(一)“思政+教研”夯实课程导航

1.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首先,将八婺红色家书深度融入思政课。做好整体规划,明确教学计划,充分挖掘融合点,将其贯穿教学全过程;用好用活该文化资源,发挥其在地性与强亲和属性,把握理论传播与感性体验的平衡,促进“知情意行”的渐进生成。其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专业课及其他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既包括通用育人元素,如家国情怀等教育元素;也包括特色育人元素,如学科特色、课程背景等与家书作者相关的历史印记,自然渗透式教育“如盐入水”。最后,建立分工协作联动机制,实现专业课、思政课与各类通识课程同向同行,实现综合育人价值。

2.实现教学与科研互促互长。一方面,立足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教育者应结合教学目标,选用红色家书相关素材,进行详略处理与合理编排。同时,回应学生诉求,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如借助信息技术驱动教学创新,依托实践活动拓展课堂教学时空等,提升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加强科研,打造研究高地。增强一线思政教师科研意识,收集、整理、开发红色家书资源,深挖内涵与价值,探寻传承路径,进而指导教学;组建研究团队,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注重研究其时代价值,关注学生现实需求;积极搭建校际合作平台,注重红色家书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与共享。如此,形成从书信原文到教学素材再到实践探索,继而理论升华的教育闭环。

(二)“规范+特色”助推实践启航

实践育人旨在引导大学生在亲历过程中感知与领悟,不断提升思想理论水平。目前,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推动八婺红色家书有效融入实践育人过程。

1.健全机制,规范实践育人。首先,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协调各学院、各部门关于八婺红色家书的实践活动,避免活动重复性、同质性,整合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其次,高校应加强与红色实践基地合作,积极创设实践课堂,走进纪念馆、档案馆、遗址遗迹等,增进了解;走进烈士故乡、故居等,寻访红色印记、烈士后人等,深化认同。如“红色资源三寻访”(寻访人物“真味”、故事“原味”、文化“意味”)是浙江师范大学开展党史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依托此成熟实践范式开展八婺红色家书传承活动。最后,构建实践常态化机制,打造传承系列,确立“八婺红色家书”主题教育模块。基于实际定期、分批展开实践,聘请思政教师专业指导,培育学生先锋宣讲团,发挥朋辈示范作用。

2.结合实际,打造特色活动。首先,结合专业群特色,组织“一院一品”“一支一特”地方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突出“八婺红色家书”“必修”地位,将红色精神与学生专业素养共融共促。如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可充分发挥影视专业优势,打造深受学生喜爱的红色家书系列微电影与舞台剧等。其次,立足区域特色,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创建地方特色活动品牌。如义乌作为陈望道先生故乡,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红色家书相关活动、传承望道精神有着天然地域优势。最后,反映时代特色,教育者指导学生关注当下热点、难点,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借助红色家书历史素材解答现实问题。如引导学生探究红色基因传承与示范新农村建设,弘扬红色家书精神与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等理论与实践命题。

(三)“生本+载体”落实组织护航

2017年年底,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相结合,充分强调组织育人重要性[7]。教育者应破解八婺红色家书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强化组织育人功能。

1.践行“生本”教育,激发育人活力。首先,切实贯彻“以生为本”育人理念,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精准把握学情,科学策划活动,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其次,注重与学生日常相融合,体现生活化元素,兼顾理性分析的同时,凸显家书丰富的情感因素,拉近距离,触动学生心灵。最后,适应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联合网络育人,不断增强组织育人吸引力和渗透力。积极创建红色家书网站、党建App和八婺红色公众号等教育平台,也可利用政府、社会等组织的线上党建资源,如借助金华市委组织部发布的线上“红色地图”,八婺百处红色基地,触网可及。

2.拓展育人载体,提升教育实效。首先,创建专业社团,优化育人载体。红色家书学生社团以学习、宣传和弘扬八婺红色家书为宗旨,以思政课教师为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和实践展演等活动,有助活动专业化、持续性开展。其次,以党建带群建,丰富活动载体。以党建辐射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增强群团组织建设的政治性与思想性。党团组织协同布局,将八婺红色家书有机融入主题党日活动、党课、青马工程等活动中;党团领导下各类学生组织,立足组织特色与优势,避免同质化前提下展开各类相关传承活动,扩大受众群体。最后,设立拓展学分,创新考评载体。将相关活动纳入素质拓展教育当中,院团委会同活动组织部门根据考评标准,包括活动中表现、活动后提交的学习日志与理论考核结果等,对考评通过学生给予必修学分认定,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转型+创新”引领网络领航

当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其生活方式深受网络影响。因而要全力打造八婺红色家书校园网媒传播高地,牢牢把握高校网络育人阵地。

1.推动校园红色网媒话语转型。首先,推动宏大叙事与生活叙事相结合,保持二者之间的张力,积极发挥生活叙事贴近现实的优势,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价值认同。其次,改变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适度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用语体系传播红色家书,消除疏离感。最后,增强互动,缩小话语权预设距离。创设红色家书互动与反馈版块,鼓励学生点赞、评论与转发等,促进多向传播,减少学生“被接受”体验;优化主题设置,将红色家书与学生当下密切关注的话题相联系,制造“热点”议题,让受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2.促进红色家书呈现方式创新。首先,宣传团队应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推动红色家书的具象化表现。创新运用大学生喜爱的卡通、动漫、微电影等形式,用更亲和活泼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其次,鼓励全员参与,多样化演绎家书内容。将宣传活动与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志愿活动等相联系,发动广大学生成为宣传团队的“智囊团”,从中择优选编定期发布,引领学生从要我“听家书”转变到我要“讲家书”,掀起学习热潮。最后,校园网媒既要紧随新媒体发展变革,更新红色家书呈现方式与传播形式,也要避免泛娱乐化倾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

(五)“传承+弘扬”推动文化远航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面临的新要求。八婺红色家书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高校应引领学生从中汲取奋进力量,增强文化自信。

1.打造文化景观,传承红色家书精神。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教育者要增加红色家书相关文化景观设计,校园建筑、基础设施和标志性象征等,处处可融入有关元素。其次,创新、丰富融入形式,鼓励师生建言献策、亲身参与,如制作画报、手工、音视频作品等,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引入语音自动讲解系统和其他视听融合设备。最后,环境建设应突出八婺红色家书的在地性和历史具体性的特点,选取带有具体场景的、故事性的元素,增强其亲和力。

2.塑造精神家园,弘扬红色家书文化。首先,将红色家书精神与校园实际相融合。“真正的文化是要自己创造的”[9],不能简单移植外来文化,应充分挖掘校史校友校情与之关联之处,凝练蕴含地域特色的大学精神,积极推进地方高校文化建设与发展。其次,丰富主题文化活动,增强红色家书吸引力。适时举办主题讲座、“有奖竞答”和家书诵读等活动,激发学习热情,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样化宣传活动,扩大周知度。最后,实践中弘扬红色家书精神。准确提炼其内涵与价值,融入适切育人场域,鼓励学生知行合一,积极践行。如生活场域体现信义和美的品行作风,学习场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活动场域发扬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等。

总之,高校思政教育者要继续深化八婺红色家书相关研究与实践,结合新时代地方高校育人新使命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推动“五航”思政教育体系的良性运行,突破“立德树人”之困,实现育人成效最优化。

猜你喜欢

家书红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一封家书
《家书》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