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线同侪评价在“康复功能评定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2023-12-15张佳钰刘吉辉曾虹玲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同侪评价者分数

张佳钰,刘吉辉,曾虹玲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健康学院,上海 201815)

近十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和学科知识的跃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开始注重培养通用技能:信息素养、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1]。《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2]。

近年来在线教育成了教育领域的新形态,越来越多的师生的教和学开始依赖各种线上教育平台,并且实现了在线互动和远程教学。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果有效评价的形式成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和成果评价方式主体比较单一,主要以授课教师为主,且不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评价,过多地关注最终的理论考试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3-4],这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学习要求。

“康复功能评定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并且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导致学生普遍出现理论成绩突出但实践能力较弱的现象,因此目前各大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康复中心都存在缺少业务能力较强的康复治疗师的现象[3]。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研究以“康复功能评定学”课程为依托,探索在线同侪评价方法的设计与实践,以及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一、同侪评价的意义

同侪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评分标准对作业或者任务评分的过程[5]。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马志强等[6]的研究表明,同侪评价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其学习成绩,以及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对开展高质量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侪评价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同伴评分和同伴反馈。前者主要通过打分形式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后者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评论,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的形式。本研究的同侪评价主要针对同伴评分的数据进行分析。

同侪评价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策略,不仅是一个评价工具,更是一种学习工具[4]。在作为评价工具时,通过教师提供的评分标准指出同伴的任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作为学习工具时,学生在了解评估标准的过程中不仅加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基于同伴指出的问题或提出的建议进行自我反思和培养批判性思维[7]。

之前大量关于同侪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教育领域,在不同程度上验证了这种评价方法的积极作用[4,8-10]。第一,学生打分可以提高教师的效率,并且学生花在任务评价的时间会更多,因为他们只需要评价一份作业,评分会更细致[1]。第二,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更快的反馈周期可以增加反馈接受者接纳的可能性。在一项在线课程(MOOC)的对照实验中发现,在24小时内提供反馈的学生会提高最终成绩,但是超过24小时则不会。第三,增强学生认知,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在之后的任务中进行纠正,更准确地完成作业和提高任务成绩[11]。第四,改善学习态度,同侪评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合作氛围,而不是学生为成绩竞争的氛围,此外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学生会反思自己的作品,这种反思会激发改进的行为。第五,在教师评价中,学生会过多关注成绩而忽略反馈,且教师的反馈是严谨的书面评价,与此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同伴给出的意见,这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任务的焦虑躲避感[8]。

同侪评价的优点有很多,但同侪评价在“康复治疗学”课程中应用很少。本研究将同侪评价应用到“康复功能评定学”课程中,以期能够起到同样积极的作用,为后续康复实践类课程的开展提供指导与借鉴。

二、“康复功能评定学”中同侪评价的应用模式

(一)教学设计

“康复功能评定学”是一门4学分的课程,总共64学时,每年约40名学生上课,由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授课。这门课程是学生的绩点课程,在为期16周的课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课1∶1配比。教师在开课前就将该课程的总评成绩的组成情况进行公布,其中,实操考核20%、同侪评价任务20%、期末考试60%。在评估实验中发现设计良好的教学设计和标准的评价标准具有更高的有效性[1]。因此,教师精心选择了三个评定模块:人体形态学测量、肌肉力量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并设置了同侪评价的任务。首先,所选的这三个评定方法都是康复评定中最基础的,应用较为广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这些评定方法具有非常清晰明了的评定步骤,可以设定明确的评分标准。最后,选择的评定方法都是可以在健康人身上进行操作并且可以得到具体数值的,可以让学生扮演标准化病人,使学生操作更贴近临床实际情况。

(二)实施过程

本研究以36名大二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参加“康复功能评定学”课程中,作为本课程的总评分数的一部分,每2~3名学生分为一组(自由组队)需要拍摄3个评定方法的视频作为同侪评价的作品,并提交至超星学习通的分组任务中,再通过系统自动分配同伴作品进行匿名同侪评价。

为了让研究进展更加顺利并且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授课教师在进行每一次同侪评价任务之前对每个学生进行同侪评价的培训和评分标准的说明,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高效地进行同侪评价,熟悉流程,准确评分。以肌肉力量评定的任务为例说明培训的具体步骤:首先,教师会向每一组学生说明什么是同侪评价和同侪评价需要完成的任务:拍摄任意一个肌肉的力量评定视频上传至学习通并完成学习通分配的另一个小组的作品评分;其次,教师会在学习通发布肌肉力量评定操作的评分标准,同时通过播放标准化操作视频逐一解释如何进行有效评分和打分点。在解读评分标准时,教师会演示一些常见的操作扣分的情况。同时,学生在进行同侪评分时,还需要提供具体的扣分内容和改进建议。

在线同侪评价的任务会在相应课程的实操课前发布,让学生提前自由组队,共分成17组。在发布任务后进行实操课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课堂的氛围会更加积极活跃[4]。在实操课程中,教师主要进行操作要点的讲解,比如讲授肌力评定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学时让教师把人体的每一块肌肉力量评定逐一展示,主要启发学生如何进行肌肉力量评定,不同分级时患者体位如何,抗重力状态、减重状态的定义是什么样的,不拘泥于课本上的单一动作,而是真正理解评定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未来临床上即使遇到不常用的肌肉评定,依旧可以得心应手地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康复功能评定学”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依靠实训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为了满足学生课后的练习需求,学院的实操教室会定期开放,周一至周五的上课时间是对外开放的,学生可以在实操课后进行视频拍摄前自己练习。

每一个在线同侪评价任务会给学生一周的时间提交作品以及一天的时间进行评价。教师会在学生完成同侪评价以后给该组作品打分,评分周期为一周。

(三)课程思政

将在线同侪评价应用到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中,不仅丰富了课程的评价体系,并且形成性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增强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了学生康复评定技术的实操能力[12]。同侪评价也在不同程度上将单纯的对学习的评价转变为学习评价,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线同侪评价的应用效果

(一)比较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分数

首先,每个任务均由3个评价者独立完成打分,分值为百分制。以肌肉力量评定的同侪评价任务为例,有4名学生没有评分。教师给出的平均成绩是95.5,两位学生的评价给出的平均分类似(同侪评价者A=90.5;同侪评价者B=89.1)。在Spearman的等级相关性分析中显示教师和同侪评价的分数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即同侪评价者A(r=0.50,p<0.02)和同侪评价者B(r=0.74,p<0.01)。

(二)评价者分数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17组评分主要分成5种情况:a.教师的分数高于任意一位同侪评价者的分数(N=12);b.教师的分数低于任意一个同侪评价者的分数(N=1);c.教师的分数等于任意一个同侪评价者给出的最低分(N=1);d.教师的分数处于两个同侪评价者之间(N=1);e.教师的分数等于任意一个评分者给出的最高分(N=2)。

(三)学生对在线同侪评价的感受

研究结束后,为进一步探究学生对在线同侪评价的看法与感受,对3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有32名学生完成了问卷调查,有效率为88.9%。大部分学生认为同侪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对他们的实践技能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30名学生(93.8%)认为非常好或较好,2名学生(6.3%)认为一般。并且大部分学生对同伴评价的打分也是持肯定态度的,其中,25.0%的学生认为是非常合理的,43.7%的学生觉得比较合理,21.9%的学生对同伴评分持中立看法,9.4%的学生则认为同伴评价是不合理的。

结语

本研究建议在康复实践类课程中推广在线同侪评价,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在提供反馈和支持学生深度学习时的效率,尤其是在课程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对康复实践类课程中大部分评价是有明确的准则和评分标准的,不是描述性的评价,因此提高评分标准是比较方便可行的。

在实践类大课中推行同侪评价不仅对教师有好处,对学生也有好处。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同侪评价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并且为学生的学习反馈提供了另外一种工具。本研究表明,同侪评估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评定操作要求,为自己的实践操作提供很好的行为准则。一般在大课中,有限的学时使很多学生无法得到教师足够的指导反馈。在同侪评价任务中,学生首先需要熟练操作评定内容进行拍摄,并且在实施同侪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内化评定流程,发现其他学生的问题并解释错误原因。另外,学生会获得他人评价并反思自己的操作。整个评价过程增强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关于学生对同侪评价的态度与之前的研究类似,王娇[8]的研究发现有部分学生对同侪评价的结果持怀疑态度,他们对同侪评价给出的相应反馈无法相信;也有学生更愿意让教师评价,因为他们觉得教师更具权威性。所以本研究的分数取同侪评分与教师评分的平均数,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侪评价的误差。另外,本研究中教师的打分普遍高于学生打分,这可能与本研究采取的匿名评价机制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侪评价中会存在社会效应,匿名评价可以减少一定的社会影响,比如同伴压力,这样会让学生提供更具建设性的意见,打分更加严格,并且具有更高的自我感知和表现,这一表现在高等教育中更为明显[13]。同时,教师花费在每一份作品上的时间会少于学生,这可能造成教师的评分会忽略一些细节。同时,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大二学生,没有进行多年级学生的对照,缺少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比较,使研究结论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补充。本文通过以上论述得出,将在线同侪评价应用到康复实践类课程中是有积极作用的。

猜你喜欢

同侪评价者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同侪互助 职初教师发展新动力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可怕的分数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算分数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
同侪互动培训策略在高校德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