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辨治系统性硬化症

2023-12-15马姝楠张春艳刘春平韦尼马卫国常悦叶冠成张宏

环球中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阳化扶阳阳气

马姝楠 张春艳 刘春平 韦尼 马卫国 常悦 叶冠成 张宏

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皮肤和内脏器官纤维化、微血管病变及自身抗体的出现是本病的基本特征,其中以皮肤增厚变硬为突出表现,内脏损害的潜在发生风险很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年限[1]。目前西医治疗以免疫抑制、抗纤维化、扩张血管等为主,研究证明中西医联合治疗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不良反应[2]。本文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阐述对SSc的认识理解,以期为SSc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1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

阴阳是气对立统一的两面,兼具物质和功能的双重内涵。“阳化气,阴成形”概括了机体物质代谢的两个基本过程。《类经》注解:“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阳温煦通达,促使有形阴精弥散为无形之气,维持脏腑百骸功能,推动气血津液运行,即“阳化气”;阴凉润聚敛,凝聚无形之气化为有形阴精,濡润滋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即“阴成形”。二者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共同推动机体生长壮老的生命活动,达到“阴平阳秘”的整体协调状态。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平衡,若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阳气温煦推动减弱,聚生痰湿瘀血甚或癥瘕积聚;若阳化气太过、阴成形不足,气化亢盛,“气有余便是火”,暗耗精血津液。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应用于冠心病、肿瘤、痛风等多种疾病的辨证和治疗,开拓了新的辨治思路。一方面诸脏阳化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本质,张宜帆等[3]指出冠心病以胸阳不足为本,和莹等[4]认为肾虚阳亏是类风湿关节炎阴寒流注的根源。另一方面阴成形太过使有形邪气蓄积,现代医家往往将疾病病理改变与阴成形太过相联系,姜泉教授[5]认为单钠尿酸盐结晶和痛风石形成是阴成形太过、湿浊痰瘀凝聚的结果,繆曦迪等[6]提出肿瘤是阴性病理产物的积聚。现代医家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出发,将阳气与阴邪视作循环无端的统一体,治疗遵循扶阳抑阴之总则,强调助气化、祛实邪并举。

SSc在古籍中多有近似记载,《素问·痹论篇》言:“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吴彦夔《传信适用方》所描述的“人发寒热不止,经数日后四肢坚如石,以物击之似钟磐,日渐瘦恶”状似SSc皮肤硬化和萎缩的表现。SSc于外累及皮肤,于内牵涉脏腑,临床表现符合诸脏阳气不足、阴邪积聚内生的病机特点。现代医家辨治SSc总不离阳虚、阴寒、痰浊、瘀血和肺脾肾三脏,而应用“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论解释SSc病理机制、指导辨证治疗,在于强调阴阳同为一体、此消彼长、互相影响的动态改变。

2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失调是SSc核心病机

2.1 阳化气不足是SSc发生的根本原因

《类经附翼·求证录》言:“可见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阳化气”在“阳化气,阴成形”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在于阳性温而主动,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医学真传》有云:“阳气不伤,百病不作,阳气一伤,群阴即起。”阳化气不足,温煦、推动无力,精血津液不能转化为无形之气,脏腑机能减弱,阴成形相对亢进,有形物质凝聚过多。

“阳化气”不足是SSc的发病基础。SSc患者首发症状常为雷诺现象,遇寒冷或情绪应激所诱发的发作性指(趾)末端苍白、青紫伴皮温下降,肢端苍白提示动脉痉挛,青紫提示静脉血流淤滞而缺氧。SSc雷诺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化气不足,阳气不达于四末,又不能御寒于外,寒凝血瘀。SSc患者最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是皮肤病变,分为水肿期、硬化期和萎缩期,各分期之间不存在明显界限,绝大多数SSc患者会有皮肤增厚、硬化表现[7]。不同时期的皮肤病变其病机有所差别,但始终与阳化气不足这一发病基础密切相关。

SSc水肿期受累部位皮肤肿胀绷急,肤温下降,甚则毛发生长受限、汗腺消失,皮肤干燥无汗。病期在初,病位在皮,肺气不足、营卫失调、反复感寒是其主要原因。SSc与肺脏关联紧密,咳嗽、气喘是其常伴有的症状,约有57%的SSc患者因肺部疾病死亡[8]。肺气属阳,其化气之功可以布散卫气、水谷精微于体表及温化水液,肺气虚馁则皮毛失于润泽、水湿内蕴。卫阳根于肾,“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卫气在营卫失调中具有主导地位[9]。SSc患者素体肾阳亏虚,卫阳不固,风寒湿邪客于分肉之间,皮络痹阻,水湿泛溢而皮肿。

SSc硬化期皮肤增厚硬化,肤色暗沉,麻木不仁,面部因皮肤纤维化而导致张口受限、口周放射性条纹;疾病迁延至萎缩期,皮肤菲薄萎缩,关节挛缩。硬化期和萎缩期以皮肤失养表现为主,乃气血羸亏或邪阻而气血不至所致,其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气血乏源,温煦力弱,津血运行不畅,卫表固护失常,而致痰瘀阴寒阻于皮肉之间,皮肤失养。SSc病情进展出现不欲饮食、反酸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者出现硬皮病肾危象。

2.2 阴成形太过是SSc发展的必经环节

阳化气不足,无力制衡阴成形,湿、痰、瘀等浊阴之邪凝聚过多,又阻碍阳气气化,形成恶性循环。肺脾肾三脏阳气不足,水液失于温煦,阴成形太过,津液不归正化,SSc初期与外湿相合,泛溢肌肤,皮肤肿胀、皮温下降。水湿蓄而成痰,痰随气行,无处不到,客于经络,凝于皮肤,伏于脏腑,《类证治裁·痰饮》曰:“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致使SSc症状多变,涉及皮肤、肺、肾、心、胃肠道等多个部位,受累部位病理表现为过量胶原和其他细胞外物质沉积,组织发生纤维化[7]。SSc以血管病变为其特征之一,存在血栓形成、收缩舒张功能不全、组织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恰与中医瘀血理论相通。瘀血生成与“阳化气不足,阴成形太过”有关,阳虚阴寒凝聚,肺脾肾运血无力,痰浊阻滞经络,共同推动瘀血形成。

痰瘀互为因果、胶结难解,是SSc病变部位广泛、病情迁延难愈的根源[10]。痰瘀阻于经络,气血不能畅达,皮肤失荣则增厚硬化、肤色暗沉甚或萎缩,更有肌肤甲错、顽麻不仁、自觉刺痛的瘀血阻络表现。雷诺现象以及后期与之并存的肢端缺血同样和瘀血相关,表现为肢端青紫、麻木疼痛,甚或壅遏血脉、热盛肉腐致指端溃破流脓。痰瘀随经络循行,阻于关节则关节肿痛、活动不利乃至关节挛缩、骨面破坏;阻于肺脏则咳嗽咳痰甚或喘促,肺间质纤维化、肺动脉高压是SSc常见并发症[11];阻于胃肠道则吞咽困难、腹泻便秘,从轻度胃食管反流到严重肠道功能障碍均可出现[12]。

3 温阳抑阴法指导SSc治疗

治病当提纲挈领、把握关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乃事物消亡变化的本源,亦是辨证施治的纲领。SSc是一个阴阳失衡的过程,追本溯源,阳化气不足为其根本,故以温通阳气为治疗原则,通补共施,阳气旺盛而流通,促进机体气化,振奋脏腑机能,助阴翳消散;辅以祛瘀化痰,治其标证。扶阳抑阴相辅相成,恢复“阳化气,阴成形”功能。

3.1 通补共施,温阳化气

3.1.1 温补元阳而助气化 SSc发病因素与基因易感性有关,同时存在免疫紊乱现象,可以并发轻度不明原因的蛋白尿甚或SSc肾危象、肾功能不全等肾脏损害[13]。《医门法律》有云:“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现代研究认为中医肾与遗传及免疫功能关系密切[14-15]。临证治疗SSc应注重温补肾阳,一则温养周身内外以治SSc畏寒乏力、肤冷肢凉、腰膝酸软等阳虚之象;二则“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元阳旺则气化足,阴寒、湿痰、瘀血得以消散;三则助脾肺阳气;四则治肾虚兼痰瘀痹阻之肾实质损害。

温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底方,加入鹿角胶、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杜仲之类。鹿角胶温补气血、阴阳双补、通行督脉;淫羊藿、巴戟天补肾阳兼能散风寒湿邪,淫羊藿入肾经气分强筋骨,而巴戟天入肾经血分通督脉;补骨脂温肾暖脾、固肠止泻;杜仲温肾阳而强壮筋骨、入气分而燥化湿邪。温补肾阳药各具特点,或祛外邪或补他脏,或入气分或入血分,依疾病特点做出合适选择。

3.1.2 温补脾肺而化痰湿 培土建中法则有二,一在于温补脾阳,一在于健运脾气,同时克伐邪气易伤及脾胃,又当时时顾护。治疗SSc当温脾阳、健脾气,使气机调达、清浊复位,患者出现胃肠道症状时更应重视调补脾胃。

SSc病变部位主要在皮毛,肺部并发症多见,肺气阳虚衰同样是SSc病机之一。肺气虚者当补益肺气,病久气虚及阳或脾肾阳气不能温暖肺阳,肺阳虚者当温补肺阳。洪广祥教授[16]认为“治肺不远温”,无论是肺气虚亦或肺阳虚,治之不离温法。温肺阳,补肺气,能实卫气、化痰浊,助水湿瘀血运行,皮痹迁延不愈、内舍于肺而成肺痹,更应从肺论治,同时脾肾双补以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四君子汤、理中汤治疗肺脾往往有多效并举的特点。SSc患者内有正虚不足为本,外有风寒湿邪痹阻为标,正虚则无力祛邪外出,扶正之法标本兼治,正如黄芪甘温,补益肺脾,既能祛邪外达,又能御邪于外,《本草纲目》言黄芪“治伤寒尺脉不至,补肾脏元气,是里药”,大量黄芪温补肾阳,可谓一举多得。党参肺脾双补,专注于里,效速力强。白术为后天资生要药,补脾兼能健脾,张锡纯[17]认为白术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气,乃培土生金之意。茯苓健脾又能渗湿,扶正祛邪并举。冯兴华教授[18]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治疗痹证,他认为是方补气而不虚里、扶正又能祛邪。干姜为脏寒要药,助上中二焦阳气,温中散寒,温助肺阳,又能引附子入肾而祛散肾中寒邪,张仲景所创甘草干姜汤治疗肺中虚冷,甘草甘缓助干姜热力绵长而不至过热,二药辛甘化阳,为温补肺阳常用经方[19]。

3.1.3 散结通脉而消阴翳 《医理真传》云:“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阳气补中有通方具气化之效,故温补阳气基础上应注重通达阳气。邪实者祛邪即为通,痰瘀因阳化气不足而生,又作为新生病理因素留而不去、壅滞脉道、阻遏阳气,形成阴阳失衡的恶性循环,除痰、化瘀等散结祛邪之法,具有直接消散阴邪和间接促进阳气畅通的双重作用,常选用辛散温通、温化逐痰、活血破血之品,与治标之法不谋而合。

温通经脉能开通闭阻之经络,畅达气血之道路,助阳气化,除脉中痰瘀留滞。桂枝是通脉要药,入血脉温通阳气,入气分宣通卫阳、辛开玄府、祛散寒邪。SSc早期或以雷诺现象为主证时常用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方中芍药破血中阴气结,细辛发越肾气而提散肝肾血分风寒,通草通利九窍而行气于卫,共助桂枝通脉[20]。《本草正义》载:“附子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本草求真》又言:“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将附子通经作为其补命火的前提条件之一,足证其扶阳不可脱离通脉之功。附子大辛大热,走而不守,既可复已损之阳,又能激发阳气运行,是治疗周身表里阳虚阴盛病证的第一品药。

3.2 化痰祛瘀,抑阴散凝

痰瘀等有形病理产物贯穿SSc疾病始终,痰瘀互结,抑遏阳气升发,痹阻皮肤脏腑,皮肤失养、脏腑受损,加重病情,延长病程。化痰祛瘀之法应长期应用,一为治“阴成形太过”之标,二为祛邪散结而通阳。SSc病程中早期使用旨在未病先防、防病渐进,当SSc患者出现皮肤板硬、难以捏起、肌肤黧黑之象以及损伤脏腑时,更应加强化痰祛瘀之力。

古语有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瘀血为阴邪,非温不散”,消散阴邪当温燥化痰、温经活血,选用半夏、陈皮、白芥子、川芎、当归、延胡索之类,取二陈汤、少腹逐瘀汤之意。其中半夏、陈皮燥化痰湿、健运脾胃;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善行而豁痰;当归辛润,其性温主动,养血活血。SSc皮肤病变乃气血不足之过,又言瘀久必虚,故常以四物汤补养气血。当然化痰、活血药并不因此囿于温性药,亦可温凉并用,取其性而去其味,比如失笑散中五灵脂偏温散、生蒲黄偏凉血。胡荫奇教授[21]善用白芥子、胆南星配伍治疗SSc,认为二药配伍善治经络及皮里膜外之痰。SSc病程长,血瘀重,久病入络,用三棱、莪术、鬼箭羽等破血之品除络中瘀滞,加入虫类药搜剔经络、直达病灶、效佳力强。此外,积雪草、鸡血藤是多位医家治疗SSc常用药[22-23]。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积雪草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合成胶原,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24];禤国维教授[25]认为鸡血藤补血而不壅滞,行血而不破血,又能调节免疫、改善造血功能。

3.3 兼顾养阴,阴阳双补

SSc治疗仍需兼顾养阴,其意有五:一因病久必阳损及阴,尤其疾病后期皮肤萎缩变薄、毛孔萎缩、干燥无汗、毛发脱落,有肺肾阴虚之故;二因《景岳全书》中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补阳勿忘养阴;三因SSc阴成形太过,正常的阴精阴血相应减少;四因肺熏肤泽毛功能的实现需要肺阴濡润;五因温燥药久用易伤阴液。

故SSc应注意补肾养阴生精、滋养肺阴脾阴。熟地黄、鹿角胶甘温滋润,肉苁蓉、菟丝子阴阳双补,生地、女贞子、墨旱莲滋阴不敛邪,酌情选用,共奏养阴益精填髓之功。甘润平和之品最善滋阴,伴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肺阴虚表现者用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等,伴食后痞满不舒、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燥等脾阴虚表现者用山药、莲子、白扁豆、茯苓等。

扶阳抑阴当取阳和汤之意,宋欣伟教授[26]认为该方温补不敛邪、祛邪不伤阴,为治痹良方。笔者认为该方鹿角胶、肉桂温补肾阳,且鹿角胶补阴中之阳,同熟地补阴求阳,肉桂宣导血脉,助麻黄宣散通阳,白芥子行于皮里膜外而豁痰散结,全方补虚祛邪并举、补中有通、阴阳双补、选药巧妙。阳和汤符合SSc病证特点,取其方义而不拘泥于原方,尤其适用于四末不温、肢端冷痛者。临床中SSc需分期论治,水肿期以营卫失调、外感邪实为主,治以祛散寒湿、调和营卫,辅以健脾补肺而化湿浊、助卫阳,着加消散痰瘀之品;硬化期以脾肾阳虚、痰瘀凝聚为主,治以温补脾肾、化痰软坚、破血祛瘀,辅以补益气血;硬化期迁延至萎缩期,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治以阴阳双补、化痰祛瘀。SSc以肺脾肾阳虚为本,痰湿瘀痹阻为标,扶阳在于治本,又意在正盛邪去;抑阴在于治标,又意在邪去阳通,扶阳与抑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机体“阳化气,阴成形”功能的恢复。

4 小结

“阳化气,阴成形”是对SSc核心病机的高度概括,肺脾肾阳气虚损,温煦气化之力不足,诸脏功能减退,阴成形相对亢盛,痰瘀水湿痹阻经络。诸脏阳虚和阴邪凝聚是互为因果的统一体,阳化气不足是阴成形太过的根本原因,有形阴邪聚积又阻碍阳化气过程,以阳化气为主导,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当谨守病机,扶阳抑阴之法贯穿疾病始终,重视对不同病期脏腑、虚实主次的辨别,扶阳在于温补与温通并行,阳气旺盛、转枢如常则化气足,助阴邪消散;抑阴在于化痰、祛瘀等法,阴凝乃诸邪杂糅,非独有一邪,多法兼用而有所侧重,邪去阳通,治标之中蕴求本之意;扶阳抑阴之外不忘养阴,阴液归于正化以濡润肌肤、助阳化生。

猜你喜欢

阳化扶阳阳气
通阳化浊方与四妙勇安汤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家兔的粪便代谢组学比较研究
“阳化气,阴成形”理论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理论探讨软组织肉瘤的发病机制及治法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阳化气,阴成形”与中医肿瘤关系探究
早上洗澡伤阳气
从人体阴阳本体结构谈扶阳派唐农教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经验
从共振原理看扶阳理论的治病机理及其对血管性痴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