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技术影响因素分析
2023-12-15范海云
范海云
(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山东博兴 256500)
0 引言
玉米的合理密植对于玉米产量的提升有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其中对周边环境的要求较多,同时,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优化设计,满足玉米生长的要求与条件,使得玉米秆生长更快,在单位面积中,产出更多玉米。在单株玉米种植中,由于品种的原因导致其产量与品质有所差异,需要对其形状进行选择。
1 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分析
1.1 原因分析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其产量与品质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其中玉米品种的影响较大。在玉米种植期间,有的玉米品种适应当前种植环境,因此,其产量较高,品质也较优良。但是,有的品种在某地区进行玉米种植时,其产量与质量往往不达标,这是由于该品种的玉米在生长中对于环境要求较为严格,不仅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还对于气体、空间要求较高。另外,在过度密植中,玉米植株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导致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
1.2 产量影响
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其中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玉米叶片的面积就会增加,虽然对光合作用加快,但会因叶片较多,玉米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在光合作用时,虽然玉米叶片光合作用较为充足,但其果实饱满度会受到影响,营养物质无法集中到果实中。简单来讲就是单株的玉米在环境不同的影响下,果实生长速度不同。植株越多,对其生长竞争压力也就越大,产量也会下降,因此,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控制会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
1.3 品质影响
在玉米种植中,种植密度过小虽然能保障玉米的品质,但却严重影响其生长数量,这对于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提升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如果种植人员为提高产量,将种植密度不断扩大,在玉米种子的生长中,需要进行阳光与土壤肥力的竞争,对于水分竞争也较为激烈。一些竞争力较差的玉米种子,无法得到充足的营养成分,导致在生长发育中,出现营养不良的状况。玉米果实颗粒不饱满,灌浆不充分,导致在销售中,无法获得高价,严重影响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
2 控制玉米种植密度提高产量品质的措施研究
2.1 科学选择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
选择良种进行种植是保障产量与品质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选种方式进行种子筛选,提升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从而激发种植人员的种植热情。在某玉米种植地区中,种植人员在选择时往往缺少科学的方法,技术人员为其提供专业的技术手段与设备,指导进行良种筛选,根据种子抗倒伏、抗病虫害等新型功能的特性进行选择,这对于种植品质与产量的保障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另外,为提升玉米产量,对于其耐密植能力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技术人员多次选择下,将耐密植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选择出来,通过试验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显示,满足了各项选择参数要求的特点,这对于提升当地玉米产量极为有效。该玉米种子在选择完成经过种植后,不仅能提升玉米的生产数量,对于其品质也能得到保证。经过对果实的抽样调查、对比试验显示:每亩平均5000~6000株玉米,其品质优良的比例达到94.6%,而且充分具备密植不倒、产量充沛的特点,为当地玉米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2 全面掌握种植土壤信息
在玉米种植前期,对于土壤肥力与土壤特点的调查极为重要。在某种植玉米的地区中,技术人员与专家在玉米种植前,特意进行土壤属性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土地肥力较为丰沛,对于玉米生产产量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土壤酸碱度对于玉米种植产量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技术手段不断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充分适应当前玉米品种的生产与种植。而种植人员要在技术人员的引导下进行科学密植,对于提升产量与当地农业经济有着较大帮助[1]。
2.3 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密植
随着我国对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的重视,往往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升玉米种植产量。在某地区进行玉米种植时,根据当地特点进行密度设计,主要采取以下方式:第一,由于当地是我国南方地区,因此,在进行播种时主要将时间控制在3到4月份,根据当地环境将种植密度适当扩大,这对于提高玉米产量与生长质量较为重要。主要以试验的方式进行密植方式的创新,这有利于解决单株玉米的生长矛盾。其生长能力与生长水平,会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另外,在试验结果中明确显示,密植方式的玉米粒干重上升,玉米的灌浆率也在持续上升,对于玉米生产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通过调节密植方式,实现对光照强度的控制与利用,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使得玉米产量持续上升。由于玉米属于高产作物,对于阳光利用率要求较高,因此科学合理的密植方式设计对其生产极为有利。第二,其密植方式主要是对大行距与小行距进行适当调节,使之避免出现封行的情况,有利于玉米根系对地下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2]。某玉米种植地区根据种植玉米的品种进行密植设计,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品种的玉米呈现出植株高大、叶片数量较多的特点。密植设计专家表示,该品种的玉米密植性较差,为提升其产量需要重新进行科学的设计,保证其生长状态良好。对此,种植人员重新进行了密植设计。第三,对种植面积与种植数量进行计算,专家对设计结果进行评测,保证密植设计的科学性。经过测量,密植专家经过专业技术评测后给出标准答案,发现玉米种植面积与密植植株的数量关系为每亩4000株。专家对玉米光照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根据其叶片投影面积,了解其遮光性能较好,光能在玉米田地中的分布较为平均,该密植度能够将光照使用效率大幅度提升。第四,结合玉米植株产量进行分析,避免出现提高玉米植株品质,而使其产量下降的事件发生。密植专家根据当前技术水平与种植特点,对种植人员进行理论知识指导。计算玉米叶片的面积将其与土壤种植面积进行结合,按照特定公式进行计算,找出其存在的关系,为玉米密植提供数据参考。经过计算后,密植人员按照每亩3500株玉米苗进行种植,种植效果极好。在玉米植株生长期间,技术团队进行观察,保证玉米苗的存活率,对密植设计中的玉米苗进行监管,为次年玉米密植提供准确数据。
2.4 优化田间管理方式
优化田间管理对于提升玉米种植产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某玉米种植地区,技术人员与种植人员之间展开合作,对田间管理方式不断优化,主要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种植人员在进行播种时,将考虑玉米种植地中的透气问题,保持玉米地中的空气流通,使其产量与品质得到保障。另外,在田间管理中,需要根据种植密度进行适当的水分补充,虽然该地区常年降雨较为充足,但为其补足水分,对于提高产量与质量也较为重要。第二,玉米地的施肥管理需要控制到位。在玉米播种前期进行施肥,增加土地的肥力,使得密植效果更佳。在追肥期间,根据玉米苗的生长状况进行处理,单位面积下的玉米产量计算主要是株数与平均单株产量的乘积,因此,通过土壤肥力的提升增加其单位面积的产量,是提升其产量的重要标志。同时,对于其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吸收也极为有效。
2.5 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
2.5.1 技术准备。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病虫害产生的可能性也会越大,因此,通过不断创新病虫害防治技术,能有效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与品质。例如,在某种植区域,由于玉米种植密度过大,导致不少玉米叶片长期得不到阳光,使其叶片上出现病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技术人员对此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显示,该病斑主要是病害导致的,需要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对病叶进行处理。种植人员对其进行化学防治,通过化学药剂的配制,并使用喷灌技术,将药剂喷洒到玉米叶片上,实现病害防治。另外,玉米螟对于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危害也较大。在该地区中,玉米虫害防治一直以来成效显著,但随着种植密度持续变大,虫害处理的成本也在持续升高,因此,在病虫害处理时,从玉米种子根本上进行解决,其效率较高。对此,技术人员与种植人员对抗病能力较强的玉米种子进行挑选,并将其应用到种植技术中,改善了密植玉米的生产质量。对于生物防治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生物防治的应用,对于虫害防治力度较大,为当地种植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3]。
2.5.2 物理防治。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较大,但病虫害不仅对玉米产量造成影响,而且对玉米品质产生危害。为有效治理病虫害,应根据病虫害特点进行分析,应用物理防治手段,解决部分虫害的影响。例如,在某玉米种植基地中,种植人员对玉米田地病虫害进行观察,发现夜蛾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夜间对玉米植株造成不利影响。尤其是在玉米生长发育阶段,受到夜蛾的影响较大,对玉米的健康生长造成阻碍。在病虫害防治专家的研究下,计划采用物理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主要原理是利用夜蛾的趋光性原理,在夜间利用灯光吸引夜蛾聚集,并使用杀虫剂或火焰进行灭虫。传统的夜蛾处理方式主要是药剂杀除,由于杀虫剂的使用方式不正确,种植人员缺少专业理论知识,在杀虫剂使用上存在一定误区。在病虫害防治专家的指导下,种植人员结合种植基地的夜蛾情况进行专门诱捕。由于夏季,气温较高,玉米田地中的夜蛾数量较多,且繁殖较快。因此,按照每亩放置4~5台发光装置来安排诱捕,种植人员需要在晚上7点进行开启装置,按照情况定时杀虫。使用先进的设备对夜蛾进行消杀,避免对玉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在种植现场中,种植人员对杀虫情况进行了解,不断总结经验为次年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经验。
2.5.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的应用原理主要是利用生物链对生物数量进行控制,这种方式较为科学,且专业性较高,一旦错误使用,就会造成生态的失衡,导致玉米产量的下降。因此,在生物防治手段应用时,需要按照专家的指导进行。例如,在某玉米种植基地中,玉米粘虫对玉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且粘虫的爆发时期较为长久,长期使用药剂消除会间接影响种植玉米的品质。对此,种植人员向当地农业部门请求帮助,病虫害防治专家指导种植人员对玉米粘虫进行调查,按照随机取样的方式推算玉米种植田地中粘虫的数量。种植人员按照要求统计出玉米粘虫的数量,专家根据玉米粘虫数量确定引进赤眼蜂的规模。赤眼蜂作为玉米粘虫的天敌,对粘虫数量的控制极为有效。专家计算完成后,对种植人员进行交底。种植人员按照计划,以每周引进500只赤眼蜂,连续引进3周的形式开展。在引进后的1周,种植人员对玉米生长态势进行观察,发现其粘虫数量得到控制。在3周之后不需要扩大引进规模,后续的粘虫数量控制只需要赤眼蜂的子代即可。生物防治的成本可控,且防治效果较好,是玉米品质与产量的重要保证。
3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品质的影响进行描述,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解释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针对此,通过科学选择玉米品种与种植密度,全面掌握种植土壤信息,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密植,优化田间管理方式,病虫害防治技术创新等方式,来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