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肥一体作业模式难点及发展方向
2023-12-15史云天乔清旭齐瑞锋安帅霖
史云天,乔清旭,齐瑞锋,安帅霖,孙 鸿
(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吉林长春 130000)
0 引言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资源节约问题尤为重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灌溉用水量占总淡水使用总量的80%,而灌溉水利用率仅为50%左右。农田肥料使用方面,我国传统粗放式施肥方式,肥料使用量较大,每公顷肥料投入约高出世界平均肥料使用的四倍左右,而且肥料利用率低,其中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分别为40%、20%、50%。我国目前的施肥方式,造成肥料资源浪费较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破坏农田土质、污染周边水资源、对农产品的品质问题也有所影响。为提高水、肥料的利用率,我们有必要去研发更高效的水肥一体作业技术[1-2]。
随着国家对农业领域的支持和帮助,我国正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而现代化农业的核心以科学为主,所以在农艺方面,务必实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无人作业。水肥一体作业技术可同步完成灌溉、施肥作业,其原理是将水溶性肥料按所需比例溶入水中,通过滴灌方式将药液作用到植株根部。通过结合智能控制技术、远程监测技术等、自动化调节设备,避免水资源浪费、提升施肥效率、实现无人作业、达到了增效、增产、节约资源的目的[3]。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1 国外发展现状
目前美国、西班牙、以色列、日本、德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对水肥一体作业模式研究较早,这些国家总体发展趋势是:设施标准化、大型化;作业机械化;设施环境监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生产工厂化。
以色列于1960年开始投入使用水肥一体作业模式,目前处于领先水平,在无土栽培、种子培育、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智能化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作业方式主要采用滴灌输送液料,通过文丘里水泵和水压输送水源的方式,使水肥缓慢作用到植株根系。这种作业方式降低了土壤的破坏性,保证了植株根系的湿度、透气程度、温度及肥料充足,减少蒸发带来的水分流失,减少肥料投入,保护水资源,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目前水肥一体技术的普及程度达90%以上。
以色列的自动控制技术公司Eldae-shany生产的肥滴佳、肥滴美、肥滴杰等产品,实现了精准施水施肥作业。开发的水肥一体化作业设备,可对作物生长环境实时监测的效果,并将信息传递至处理器,根据不同环境情况来调节肥料投入量,实现了无人作业的灌溉施肥模式。
美国的水肥一体技术发展较早,于1950年开始尝试小规模灌溉施肥作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美国的该技术也位居世界前列。著名的灌溉公司有KRAIN、rainbird等。依靠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研制的水肥一体机,实现了大面积灌溉施肥作业,可实时监测并调节植株根部土壤环境,保护植株生长,并达到节水、节肥的目的。
在亚洲地区,韩国、日本也开发了一整套水肥一体作业系统,并投入农业生产中。其中日本的无土栽培技术具有代表性,其控制系统采用多位机控制模式,上位机控制下位机,并且可对植株生长环境进行监测,通过采集各个监测软件的各传感器,了解并掌握植株生长情况,可自动调节水肥喷洒效果,实现了精准水肥一体作业[4]。
1.2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研究水肥一体技术相对较晚,从1974年开始研究[5],发展至今也取得较大进步。目前,我国水肥一体设备主要应用到滴灌、微喷灌、裸带滴灌、地表下浅埋滴灌作、膜下滴灌。涵盖作物包括玉米、谷物、果蔬、花卉等几十种。
我国东北部作为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在使用水肥一体作业模式初期,主要采用膜下滴灌作业方式,该作业方式对水肥利用率较高,相比于常规作业,其节水达50%、节肥达30%。在设备方面,主要以压差施肥罐较多,该设备使用维护简单、成本低,但压差施肥罐的出肥口较小,单次出肥量少,需多次倒肥,作业效率低,出料浓度不均匀[6]。
近年来,基于智能控制技术、遥感技术等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与水肥一体设备相结合的作业模式,也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李锐利用单片机控制技术设计的水肥一体作业设备,可实时监测EC值及pH值,并根据需要,闭环控制水肥含量,且满足一定含量精度。杨青杰基于PLC控制技术,基于模糊控制方法,设计的水肥一体设备,经试验测试,其作业效果良好、施肥均匀、超出预期效果。黄金鑫等采用膜下滴灌作业方式,利用无人机实时监测植株长势,结合水肥一体设备根据植株不同生长期,优化水肥含量,实现玉米高产并同时做到节水、节肥的目的。
目前,国内水肥一体技术正处于发展高峰期,同时也出现了以安徽省艾瑞德为代表的水肥一体设备公司,该作业模式配套设备正逐步走向市场。但我国使用水肥一体设备的仍处于少数。由于设备不完善导致智能化程度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而且设备价格较高,该技术并没有全面推广使用,许多农户使用该设备,仅仅是用在家用小型温室大棚,并不用于农业生产。
总体来说,我国水肥技术尚不成熟,水肥一体设备仍不完善,其中智能化监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无法做出准确判断;智能化程度不高,许多水肥比例、灌溉、施肥的模式仍需要手动操作;且配套设备故障率高,难以修复。所以我们有必要研制出更加智能、可靠性更强、精度更高的设备。
1.3 全面推广迫在眉睫
就目前水肥作业来看,我国仍以传统粗放式的施肥、灌溉为主。许多地区仍存在漫灌、畦灌、沟灌、淹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作业效率低下,水、肥资源浪费严重。目前,发达国家,其水肥一体化作业模式已全面推广使用。根据国际排灌数据统计,全球喷灌面积已达5300万hm2以上,芬兰、以色列等国家,其推广使用面积已达到90%,而我国使用仅为10%。在施肥方面,我国肥料用量较大,但肥效利用率较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为实现节水、节肥、减少人力投入、减少环境污染、增效增收,全面推广水肥一体作业模式是我们重要的一步,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2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2.1 目前我国水肥一体作业存在的问题
自1980年进行水肥作业试验研究,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不断完善,相关设备也逐渐走向成熟,发展至今,我国灌溉面积已达2700万hm2。目前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2.1.1 施量不均问题:我国目前水肥一体化系统以滴灌供料为主,但由于输水管道较长,管道入口压力大于管道端口,使管道压力不均匀,造成滴灌管两侧端口处供给量不同,出现施量偏差。长期作业,出现起始端作物长势较好、末端作物长势较差的问题。
2.1.2 智能化程度较差、监测部件不完善:我国水肥一体化推广使用时间相对较短,设备相对落后,监测装置、控制技术不成熟,缺少更精准、更智能的监测及操作设备。水肥一体化设备作业时,连续均匀向植株根部输送水及肥料。由于检测设备不完善,无法实时监测物料供给量及液料的比例浓度。根据当前作物生长阶段情况所需,无法判断出施水施肥量是否充足,易使植株根系土壤的水、肥过盈,造成土壤环境易发生盐渍化及植株根系窒息的风险。
2.1.3 滴灌方式存在的问题:长期滴灌作业,缺少松土、剪根、除草等作业,田间土壤易板结,影响作物生长发育。
2.1.4 滴灌设备存在的问题:地面滴灌存在毛管、灌水器易老化问题;浅埋滴灌存在无法观察喷头出水量情况及维修困难的问题;由于故障率较高地面滴灌、浅埋滴灌使用较少。结合增产增收、维修、长期使用等方面,目前许多地区采用膜下滴灌的作业方式。但该种滴灌方式是在薄膜温室作业,在作物收获后期,许多薄膜埋入土壤,回收清理困难,对后续作业造成一定干扰,并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2.1.5 推广使用问题:目前,我国生产经营单位以农户个体为主,思想观念相对保守,文化程度较低,难以接受新型作业模式。而且水肥一体技术,操作困难,对种植专业程度要求较高,许多农户接受较慢。并且现有水肥一体设备仍不成熟,灌溉面积较小、滴灌管、滴灌喷头易损坏、使用及维护成本较高。综上几点,造成水肥作业模式推广困难。
2.2 我国水肥一体作业模式的发展方向
为推广水肥一体作业模式,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2.2.1 国家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从水肥作业模式的经济效益上来看,该作业模式节水、节肥、节省人力、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我国应提高对水肥作业模式的重视程度,加大推广力度,主动介绍并宣传该技术。为促进水肥一体设备推广使用效果,需制定相应扶持政策,给予设备资金、购买优惠程度,提高农业补贴,促进农民接受该技术,并积极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
2.2.2 技术上完善并优化:水肥一体作业技术涉及多个领域,是控制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多项技术的结合。目前,我国水肥一体作业技术仍不完善,对作物施水量、施肥量的监测不足,对水肥比率的控制不达标准,实际作业时出现水肥使用过剩、水肥不足等问题;设备方面,供压水泵、滴灌管、滴灌喷头设计方面也有待提高,水泵压力不足;滴灌管、喷头使用年限较短、易堵塞、损坏等问题严峻。综上所述,要进一步提高水肥推广使用情况,加强水肥技术的完善、设备的优化,才能使之走入市场,达到全面普及的目的。
2.2.3 水肥一体化作业模式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别较大,其中种植情况、种植环境、施水、施肥情况差别较大。为全面推广使用该作业模式,还需深入了解各地区实际作业环境及作业需求。
2.2.4 农业工作者思想的转变:提供技术培训及支持,加速转变农业工作者传统农业作业思想理念及做法,传播推广水肥一体作业模式,进行知识讲座及相关技术培训,在农村设立水肥试验点,让农民进一步了解并接受新型作业模式。
3 结语
农业作为我国经济基础,农业生产中的农业用水、农用肥料的投入呈增长趋势。在目前对环境保护问题、资源节约问题的前提下,发展水肥一体化作业模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国民经济、生态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水肥一体作业技术研究较晚,目前仍存在技术不成熟、设备不完善等问题,希望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水肥一体化设备将朝着大型化、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使水肥一体化的作业模式在我国全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