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视域下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12-15郑军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场主种粮意愿

张 舜,郑军伟

(郑州市农业科技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15)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国务院发布《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对耕地“非粮化”问题提出发展意见。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规模及数量逐年增加,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发布会数据显示,家庭农场截至2022 年底已达到390×104家。但家庭农场为提高经济效益而逐渐产生了“非粮化”生产行为,普遍重视经济作物而忽视了粮食作物,为引导家庭农村积极开展种粮生产,基于粮食安全底线围绕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展开调查是极有必要的。

1 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研究理论基础——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属于一种系统化认知活动,主要涉及认知环境及认知主体。分布式认知的主要内容包括参与认知、形成认知的各个要素,如个人、环境、工具、文化。

1.1 影响因素提取

家庭农场主的认知影响其行为,受到不同方面认知的影响,家庭农场主将会做出不同的决策。家庭农场主认知影响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行为,包括种粮行为。本次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影响因素主要提取个人、地域、资产、文化。

1.2 同心圆模型

随着分布式认知理论的发展,其衍生出多种分析模型,其中同心圆认知模型应用最为普遍。同心圆认知模型即最简单的同心圆图像。在此基础上,按照影响认知的逻辑关系及主次程度,将各个要素“填”入同心圆中。

在同心圆模型应用下,将提取出来的“个人”“地域”“资产”“文化”各个影响因素置于同心圆模型的不同圈层内,共同对家庭农场主的认知产生作用。

1.2.1 个人

在同心圆模型中,“个人”占据核心部分,表现为个体经历、内部特征对人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从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角度来看,即家庭农场主的个人经验及特征能够对其种粮意愿产生直接影响。

1.2.2 地域

在同心圆模型中位于“个人”的外部,在整个同心圆中处于中间位置,其注重区域内部社会环境及资源约束对人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结合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分析来看,即区域范围内的农业政策环境、自然种植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农场种粮意愿。

1.2.3 资产

家庭农场发展初期资产薄弱,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资产逐渐增多、资产结构日渐多元化化。此时,资产水平同样可影响人的认知,且资产力在“地域”“个人”这两个影响因素之间起到媒介作用。从家庭农场种植种类选择角度看,当家庭农场主投入大量资产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后,其通常对改种粮食作物具有抵触心理。

1.2.4 文化

文化主要是指一个组织长期发展实践期间所产生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内容的综合,具有一定的惯性。影响家庭农场种粮意愿主要是乡土文化。

2 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影响因素假设模型

结合分布式认知理论与同心圆模型做出假设,构建种粮意愿假设模型,初步分析个人、地域、资产、文化这4种因素对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影响情况。先将个人、地域、资产、文化4 个要素转化为更具体的表征,即个人特征、地域特征、资产水平及乡土文化[1],然后对这4 个要素与种粮意愿间的关系提出假设,具体如下。

假设1:家庭农场主认知受种植经验、生活经历等要素影响,而在当前形势下,受到利益驱动,家庭农场主不愿放弃种植经济作物而改种粮食作物,故家庭农场主认知与种粮意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2:地域特征涉及各类自然条件及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若地域特征适宜,且政府政策宣传效果较好,则会对家庭农场种粮意愿产生正向效果。

假设3:家庭农场经营期间不可避免地会购进各类资产,如机械设备等。而受到现有资产结构的局限,家庭农场资产水平与种粮意愿之间可能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4:乡土文化是指中华人民浓厚的乡土情怀,其对种粮意愿可能产生正面影响效果。

3 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实例分析

3.1 实例概况

为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特选取某区域内家庭农场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为电话访查和入户调查,由此获取问卷信息。调查区域内家庭农场869 户,经营土地面积46.33 km2。家庭农场多种植经济作物,并形成了以棉花、麻类、烟叶、药材、油料(芝麻、油菜、花生、蓖麻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具有显著的“非粮化”特征。在此次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调查中,主要采集调查各个家庭农场的经营状况、基本信息、风俗文化、政策环境等信息。经采集调查,共回收问卷172 份,剔除低效、无效数据后共获得156份有效问卷。以下围绕调查问卷信息展开分析[2]。

3.2 确定变量

粮食安全底线视域下分析研究家庭农场粮食种植意愿时,主要探究地域特征、乡土文化、资产水平、个体特征4个因素(潜变量)对家庭农场粮食种植意愿的影响情况。

3.2.1 地域特征

主要是指家庭农场所在地的资源约束条件以及社会环境,可影响农业种植农作物类型的地域特征因素为农业社会服务质量、水土资源条件和由政府政策及行政命令构成的社会环境。选取政府政策作为地域特征因素内容的原因是部分区域采用政策引导的方式避免“非粮化”现象的产生,该类政府政策可在区域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粮食作物种植氛围,能够影响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

3.2.2 乡土文化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其在长期发展期间在一定区域内早已形成了浓厚的乡土文化,对于家庭农场主而言,乡土文化能够影响其种植行为。

3.2.3 资产水平

主要是指家庭农场经营建设期间所涉及到的资产投入,包括农业生产建筑、农业机械设备等物质资产,以及精力、时间等非物质资产。对于家庭农场而言,资产水平是影响种植生产活动的主要因素。

3.2.4 个体特征

该因素主要是指家庭农场主对于种植作业的认知,家庭农场主能够直接决定是否种植粮食作物,因此,家庭农场主的个体特征能够影响种粮意愿[3]。

3.3 构建模型

结合同心圆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地域特征、乡土文化、资产水平、个体特征4 个因素对家庭农场粮食种植意愿的影响程度,并在验证与确定因素之间关系的同时,尽可能确定该同心圆模型的准确度。基于模组化、先验性特征验证同心圆理论模型,模型构建采用多元统计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路径分析及融合因子分析,同时运用协方差数学方法进行分析,以此保障影响因素分析程序的严谨性。

本次亮相的是ADVINI起源系列起源系列的来自波尔多丘、梅多克、圣爱美隆、超级波尔多的4款小产区酒款,以及小树林单品。

3.4 结果分析

3.4.1 假设验证

(1)个体特征。非标准化路径系数经模型因子分析结果为-0.245。这一数据表明个体特征对种粮意愿的影响是负面的,即提升1单位个体特征则相应地会降低0.245单位种粮意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10%),由此可知,家庭农场主的个人经验、经历等个体特征对其种粮意识影响较大。对个体特征观测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若家庭农场主文化程度较高、个人经历相对丰富,其种植作物类型态度则较为冒险。该类农场主对粮食作物种植具有一定排斥心理,即使在新粮食安全观指引下,仍偏向于种植经济作物等非粮作物,继而验证了“假设1”。

(2)地域特征。非标准化路径系数经模型因子分析结果为0.275。这一数据表明地域对种粮意愿的影响是正向的,即提升1单位地域特征则会相应提升0.275单位的种粮意愿,存在1%的显著性水平,因此可判断地域特征与家庭农场种粮意愿之间的存在的关系为正相关。对各项观测变量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后,发现家庭农场自然条件(如水土资源条件)越好、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越高则越能够提升种粮意愿,完成了对“假设2”的验证[4]。

(3)资产水平。非标准化路径系数经模型因子分析结果为-0.162。这一数据表明家庭农场资产水平对种粮意愿的影响是负面的,即提升1单位资产水平则会相应降低0.162单位的种粮意愿,且该关系显著性水平较高(5%),因此可判断资产水平与家庭农场种粮意愿之间的存在的关系为显著负相关。对资产比例、管理经验、销售投入、资产损失程度等观测变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分析,分别为0.63、、0.48、0.53、0.79。家庭农场在种植经营期间需具备较好管理经营方可得心应手地完成原有作物的种植工作,若改变作物种植类型,则需重新掌握并积累管理经验。家庭农场在经营期间已形成了现有作物的销售模式,若改变作物种植类型需重新构建销售流程,从这一角度来看,家庭农场对改种粮食作物类型较为排斥。家庭农场存在较多的不可回收或专用性资产,若由经济作物改为粮食作物,将会给家庭农场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由此可见,实例调查分析完成了对“假设3”的验证,家庭农场资产水平与种粮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资产水平越高,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越低,不会主动改变“非粮化”种植行为。

(4)乡土文化。标准化路径系数经模型因子分析结果为0.301。这一数据表明乡土文化对种粮意愿的影响是正向的,即提升1 单位乡土文化要素则会相应的提升0.301 单位种粮意愿,显著性水平为1%。对乡土文化观测要素进行分析后,发现土地情结、从众心理、乡土文化活动会使家庭农场主受到文化氛围影响而认真从事粮食种植活动,且可借助村规民约等形式而引导家庭农场加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假设4”相符。

3.4.2 信效度检验

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检验模型信度,发现在该模型中,资产水平、地域特征、个体特征3个潜变量维度的克隆巴赫系数均大于0.6,乡土文化及种植意愿的克隆巴赫系数接近于0.6,信度检验达标,证明模型各个维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运用KMO(Kaiser Meyer Olkin)统计量判断数据相关系数及离散程度,发现资产水平、个体特征维度的KMO 统计量大于0.7,地域特征纬度的KMO 统计量超过0.6,而种粮意愿维度的KMO 统计量大于0.5,接近于0.6。进一步进行Bartlett检验,最终确定模型显著性水平值低于0.001,该模型有效性达标,可用于因子分析。

3.4.3 影响因素分析

3.4.4 种粮意愿调查结果

(1)大部分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较低。为坚守粮食安全底线,调查区域政府提出了经济作物转种粮食作物缓冲期,力图借助缓冲期而解决“非粮化”问题。但经调查发现,不愿种粮的家庭农场仍占据多数,大部分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较低,对于缓冲期这一引导性政策持有观望态度。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家庭农场区别于普通农户,其更为追求经济效益,粮食作物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于经济作物,而调查结果,大部分(约3/4)的家庭农场认为粮食作物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无法满足家庭农场经营建设要求。家庭农场建设时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农业机械及先进技术设备,若改种粮食作物,可能出现经营损失,如这些经济损失由家庭农场承担,其种粮意愿相对较低。从认知角度来看,发现大多数家庭农场主认为保障经营收益不可依靠种粮,认为粮食种植与高层次消费需求之间不存在关联,导致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较低[5]。

(2)少部分家庭农场愿意逐步改种粮食作物。经调查确定大部分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较低之外,发现仅有少部分(约1/20)的家庭农场表示愿意将经济作物改为粮食作物,此外,部分家庭农场表示愿意在缓冲期内逐步尝试种植粮食作物。对该部分家庭农场产生种粮意愿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后续进行种粮意愿引导。

个体经验因素。部分家庭农场主在长期农业发展经营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粮食种植经验,同时该部分家庭农场主经济作物种植技术水平不高,因此,受到政策指引后,家庭农场愿意种植粮食作物替换经济作物。政府政策宣传。政府长期的相关政策宣传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粮食安全保障氛围,使部分家庭农场主已认识到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性,受到环境氛围影响,家庭农场主逐渐改变“非粮化”行为,舍弃部分农场经济利益而响应政府号召,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而增加粮食作物[6]。政策补贴。现阶段,为转变“非粮化”现象,政府出台财政补贴政策,种植一定规模粮食作物可获取政府补贴,及符合规范的粮食作物机械作业也有相应的作业补贴等,多种补贴叠加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家庭农场因改种粮食作物带来的损失,继而起到提升家庭农场粮食作物种植意愿的作用。由此可见,强化粮食安全宣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家庭农场主形成种粮意识,同时应从利益损失角度入手,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弥补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而产生的损失,继而有效增强种粮意愿。

4 增强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建议

结合上述家庭农场种粮意愿分析,现已基本确定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引导家庭农场加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4.1 个体因素角度

4.1.1 加强宣传教育

部分家庭农场主受到自身认知理念影响而无法正确认识粮食种植行为,将其认定为收益低、低价值的生产种植活动。针对该因素,应加强宣传教育。在家庭农场集聚地区域开展种粮培训活动,用于传授高质量种粮技术,使家庭农场主认识到粮食种植的高产量、高稳定性优势,转变家庭农场主对粮食种植的错误认知。

4.1.2 加强种粮补贴

相较于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经济效益相对较低,但我国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粮食作物补贴等)。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背景下,为缓解“三农”问题,粮食种植补贴额度有所提升,种粮效益与粮食作物种植之间的经济效益差异逐渐减少。考虑到个体因素(家庭农场主)对种粮意愿的影响,需对种粮补贴政策进行强调,以此削弱个体因素对种粮意愿的负面影响。

4.2 地域因素角度

强化政策宣传及落实,在区域范围内营造浓厚的种粮氛围,以此增强家庭农场主对粮食作物种植的认可。为保障政策落实效果,可搭建监督机制,借助卫星遥感等技术动态观测农田种植情况,结合家庭农场种植规模确定粮食种植要求,推动家庭农场种植粮食作物。

4.3 资产因素角度

考虑到家庭农场在长期发展经营期间,购进了诸多农业机械设备用于种植经济作物,若全面强制要求家庭农场改种粮食作物,则会给家庭农场带来较高经济损失。因此,对家庭农场进行种粮引导时,应杜绝“一刀切”管理模式,分阶段转变作物种植类型,逐步推进家庭农场粮食种植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站在家庭农场角度制定改种粮食作物补偿方案,降低改种损失,继而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

4.4 乡土文化角度

借助乡土文化调动家庭农场的种粮意愿,柔性化引导家庭农场认可粮食种植作业。在此期间,以村规民约为切入点对家庭农场种粮思想进行引导,辅以乡土文化活动,在区域范围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家庭农场种粮意愿。

5 结语

综上所述,认知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性影响,可从认知角度探究家庭农场种粮意愿情况,结合同心圆模型及假设模型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案例区域内能够影响家庭农场种粮意愿的要素主要分为4 个方面,即地域特征、乡土文化、资产水平、个体特征,其中地域特征、乡土文化可提升家庭农场种粮意愿,而资产水平、个体特征能够显著降低种粮意愿,为缓解当前“非粮化”问题,应依据调研结果从地域特征、乡土文化、资产水平、个体特征4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猜你喜欢

农场主种粮意愿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Farmer Rescue营救农场主
吴灵敏:爱折腾的农场主
揭秘:90后农场主做农业失败的5大启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我的青春不迷茫——访90后女农场主谌海露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