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南阳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3-12-15张一玮
周 涵,张一玮
(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乡村处于党的战略方针实施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对我国建设发展至关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南阳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南阳市每年粮食产量50亿kg以上,约占全国的1%、全省的10%,其中小麦产量约占全国的2.5%、全省的10%,是全国粮食生产的主产区。南阳市乡村人口为699.73万人,约占全国乡村人口的1.3%,无论从粮食生产角度还是从乡村人口角度来看,研究南阳市乡村高质量发展都很有必要。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南处,一共有4014个行政村,农作物种植面积13.13×106hm2。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南阳市乡村快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乡村产业链短、乡村产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南阳市乡村产业现状和问题,提出南阳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1 南阳市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南阳市着手深化现代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积极打造全国特色农业发展强市。目前,南阳市正在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南阳市乡村发展存在的问题,不仅巩固粮食、油料、蔬菜以及牛猪羊禽四大基础产业,且积极发展花、药、果、菌、茶等特色产业,优化了总体乡村产业布局,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正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21年,南阳市粮食总产达到71.97亿kg,突破粮食产量的新高;油料种植面积35.53万hm2,蔬菜种植面积也稳定在23.33万hm2,除此之外,南阳市的特色产业种植规模也同样不断扩大,月季6666.67 hm2、玉兰1.6万hm2、栀子3333.33 hm2、猕猴桃9466.67 hm2、山茱萸2.67万hm2,其特色产业种植规模都位居河南省第一。
1.2 产业类型多样化
南阳市乡村产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在新野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逐步实现蔬菜产业生态化。在内乡县,着重发展油桃产业,其中油桃产业种植面积高达10 hm2。在淅川县,以林果和中药材以发展重点。在南召县,则以发展兰花为重点。据统计,南阳市在全市范围内共建设了粮食、中药材、蔬菜、花卉、茶叶、水果、水稻、花生、水产业等415个特色产业村。
1.3 产业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南阳市积极探索“林+N”生态扶贫,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创新“林蚕菌、林苗景、林药果、林养游”四个一体化发展模式,创办农业产业化企业35家,创办新型合作社1555家,构建新型乡村产业利益共同体,带动当地村民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户均年收入增收5000元。
1.4 品牌产业发展迅速
在绿色、生态、有机的发展理念下,南阳市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品牌产业。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气候以及专业的种植技术,南阳市的越来越多特色农产品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认可。目前,南阳市已创建市级知名农业品牌126个,省级以上知名农业品牌52个。南阳市的“两品一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分别为161个、61个、11个,位居全省第一和全国前列。
2 南阳市乡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乡村产业链过短、三产连接不紧密
南阳市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产业链短、乡村农产品附加值低、质量效益不突出。目前,南阳市大多数村民依旧以卖乡村农产品的为主,收入低,不能享受乡村农产品产业化生产带来的增收。其中第一产业链短,农民基本以卖农产品原材料为主,没有后续农产品的供应链。第二产业链与一、三产业联系不紧密,农产品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利用。即使有些乡村存在着产品加工产业,但是其规模通常比较小,加工设备较为落后,村民加工技术也不成熟,深度精加工产业链短[1]。乡村第三产业整体发展过于落后,乡村产业没有得到充分的整合,村民与农业企业之间联系十分薄弱,其农产品更多以未加工形式在当地市场进行销售。
2.2 乡村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目前,南阳市仍旧存在乡村产业发展不平衡,南阳市域内的乡村产业基本以种植业为主,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发展动力机制不健全[2]。在某些地区,还会出现乡村第二产业与一、三产业发展严重不匹配,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长此以往,乡村产业的结构失衡会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带来冲击[3]。此外,南阳市各个乡村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旧存在。南阳市目前依旧在推进“一村一品”的建设,形成一村带动数村、多村连片发展的格局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目前拥有品牌农业的乡村数量较少,大多数乡村仍然以种植小麦、水稻等基础经济作物为主。
2.3 人才和资本要素外流
乡村资源要素外流也是影响南阳市乡村建设的主要问题。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增大,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才都流向城市,形成了由乡村到城市单方向流通的局面。人才作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掌握新型农业技术和丰富营销经验的大量人才更多地选择在大城市中就业,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除人才要素外,更多的资本要素也同样流向了城市发展,农村资本、金融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用于农业、农村的财政支持偏少,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偏低,农业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仍然突出[4]。
2.4 乡村产业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抗风险能力差
南阳市乡村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基础较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将会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两大风险。市场风险,主要为基层政策制定者升迁变动的不确定性可加重乡村产业经营的波动性、不确定性。自然风险,则是自然灾害和社会重大事件带来的灾害,波及乡村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面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时,农业保险就显得极其重要,但在南阳市乡村中,农业保险的保障品种少、参保人数少,从而导致防范风险能力差,制约着乡村高质量发展。
3 南阳市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3.1 深化一、二、三产业结构改革,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乡村高质量发展需要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有机结合。积极完善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从当地种植业入手,延长第一产业链,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休闲、健康、康养、旅游、物流等产业的结合[6]。同时,也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5]。除此之外,需要引导合作社在正确道路上发展,带领农民适应新时代农业要求,从而向高质量农业发展。
3.2 积极发展当地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引导乡村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容易跟风模仿,照搬其他乡村特色产业的成功经验,不能遵循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导致与当地乡村发展不匹配,从而使乡村产业发展步入误区。南阳市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地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满足融合主体的合理政策需求,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民增收互动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6]。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需要积极寻找既能够显示当地乡村特色,又可以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的种植产业作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从而延长第一产业链,深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进而连接电商等经营平台,建立当地特色品牌农产品。南阳市要继续推动“一村一品”的建设,积极使“一村一品”覆盖整个南阳市乡村,在推动过程中,要坚持多元化、多形式的因地制宜发展,共同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3.3 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资金作为新时代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因素,通过政策引导,积极促进乡村要素回流。首先,在财政方面,政府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逐步增加。多层次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把用途相同但渠道不同的资金集中起来[7]。农村产业兴旺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内部要素,也需要不断引入农村外部要素,农村外部资本、知识、技术等进入农村有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并提高农业创新能力,也有助于拓展要素配置空间并提高要素配置效率[8]。
除此之外,需积极完善乡村金融机制,健全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乡村金融服务面,充分解决农业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引导乡村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将资金重新投入乡村产业发展中,积极服务“三农”事业。人才建设也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对乡村党支部进行培养,稳固乡村发展的组织基础。并要做好乡村职业农民的培养,通过夜校等学习方式,向农民传授新型种植技术,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院校,可作为定向培养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委托院校[9]。
3.4 配套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完善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
宏观政策对乡村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政府政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影响着产业发展的规范与方向。政府政策需要细致考察各个乡村的基本情况,推出真正适合当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与此同时,为了确保乡村产业政策的顺利实施,需要对某些真正推动乡村产业积极发展的政策赋予法律保护,避免当地领导变动,导致政策发生巨大变动,从而使当地乡村产业经营出现动荡。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出台一些相关乡村产业抗风险的政策。建立乡村自然灾害补偿机制,设立乡村自然灾害防范基金,充分提升乡村产业抗风险能力。并加大乡村农业保险的保险品种数,让更多的农产品类加入农业保险的保险范畴,积极在各村推广农业保险,加大农业保险的覆盖程度,积极落实农业保险补贴补偿。除此之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需要完善的地方农村金融管理体制来保障,可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而深化对农村合作金融的监管来提高乡村产业的稳固性。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深刻认识乡村产业的重要地位,走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汇集各种要素到乡村,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激活乡村发展潜力,定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