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画中的隐逸情怀
——陆治《唐人诗意图册》阐幽

2023-12-14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册页图册附图

孙 彩 琪

(陕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苏州博物馆馆藏的《唐人诗意图册》,是明代画家陆治以唐宋诗句为题所作的一系列诗意画。

陆治(1496-1567 年),字叔平,号包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博学经文,擅长诗画。陆治年少时喜游历山水,考取秀才之后乡试屡次不第,由此造成其人生志向及作品风格的转变。“陆治幼承家学,聪慧而明经义,考取秀才之后却考运不佳,屡次乡试落第,而这也是他中期画风发生转变的主要因素”[1]。陆治晚年隐居在苏州西郊的支硎山,种菊自赏,虽贫却保持着独立自由的精神。《唐人诗意图册》是陆治晚年所作的小青绿山水图册,此时的陆治已告别科举仕途之路,将自身隐逸山水的文人意趣通过诗意画传达出来。

一、以诗作画表达隐逸之情

诗意画,是以诗句的内容作画,将诗词与绘画结合起来的一种画作。诗意画兴起于北宋中后期,至明代中期,诗意画尤其受吴门画派喜爱,“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均有诗意画作品。陆治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的拥戴者,画风深受其偶像的影响,颇为中意诗意题材绘画。陆治喜欢结合自身对诗情意趣的理解,选取合适的意象进行组合,用可视的艺术形象呈现具有本人风格的画面形象。其《唐人诗意图册》就是以诗句为题而作的图册,共12 开,每开题唐宋诗句一联,以清幽宁静的画境体现隐逸山水情怀。

《唐人诗意图册》之“买鱼”册页(附图1),署有“嘉靖丙辰三月望前一日,包山陆治作于西畹斋”。嘉靖丙辰年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陆治生于弘治九年(1496)。可见,陆治绘制此图册时年已六十有余,是其晚年画作的代表。该图册取材范围不仅来自唐诗,还包括宋代诗词,册页选用的诗词包括:王维诗两首;杜甫诗三首;李郢、杜牧、唐韩、杜荀鹤诗各一首;北宋贺方回、徐俯、蔡确诗词各一首。陆治结合所选诗句及自己的理解,经过精心构思,绘制出一幅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

陆治还根据作画的需要,结合一些典故将诗词原句加以改动,以便更好地通过画面表达诗词的意境和自身的情感。例如,《唐人诗意图册》之“嫩绿”册页的诗句源自贺方回的《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陆治以“淡黄杨柳暗栖鸦”这一诗词意境,结合元代作品《西厢记》的唱词而作画。《西厢记》的唱词为:“嫩绿池塘藏睡鸭,淡黄杨柳带栖鸦。仔细着夜凉苔径滑,绣鞋儿踩坏了牡丹芽。”陆治选用“嫩绿池塘藏睡鸭,淡黄杨柳带栖鸦”的意境而作画,略去了诗词中关于人物活动的描绘,突出画境中“静”的一面,渲染出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氛围,表明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

《唐人诗意图册》之“白沙”册页(附图2)中,诗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出自杜甫的《与朱山人》(亦称《南邻》)一诗。整首诗体现出主人翁安贫乐道、真诚好客的性格特征,表现了相送时友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陆治依此诗句作画,巧妙利用了杜甫诗中所体现出的安贫乐道思想及夜晚幽静的意境。再看陆治所画的册页:整幅作品以细笔勾勒,青绿着色,用墨色皴染背景,营造出一幅皓月当空、柴门送别的场景。册页右下景物是刻画的重点,篱笆、茅屋刻画精致,院内竹子丛生,两棵松树挺立其中。取茅屋、竹林、松树等物象旨在表达屋主人高风亮节的品行。红衣带黑色巾帕男子应为朱山人,着白衣者为友人,两人鞠躬作揖表作别之意。除刻画送别场景外,画面一半以上由淡墨染成,月色朦胧,烟雾弥漫,水波荡漾,空阔萧瑟之景与沉稳的花青设色一同营造出淡泊平静的氛围,使得画面传达的不只是友人作别场景,更表现了屋主人平淡宁静的隐逸生活。这一册页抛开了诗句的原意,成为陆治表达自我情感的媒介。

图2 “白沙”册页(纸本设色26.1×27.3cm)

另外,为更好表达自身的情感,陆治在创作诗意画时会对诗句进行改动和重组。《唐人诗意图册》之“流水”册页(附图3),所题诗句源自徐俯《春日游湖上》的诗句:“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陆治在作画时改换了用词并且调换了词句顺序,改为“流水断桥人不渡,柳荫撑出小舟来”。“小舟撑出柳荫来”突出小舟的运行,侧重动态描绘;而“柳荫撑出小舟来”突出的是柳荫形成的静态环境。在平静的水面上一叶小舟缓缓驶出,使断桥柳荫构成的画面更显幽静,以此映衬画家内心的宁静和飘逸。陆治把原诗句中的“春雨”改为与“断桥”相应的“流水”,以“流水”增添了象征岁月流逝的意象,凸显看淡世事、乐在归隐的内在情感。

图3 “流水”册页(纸本设色26×27cm)

由《唐人诗意图册》的册页内容可知,陆治摘选唐宋诗词为作画题材,结合自身的隐居生活,绘制出意境悠远的诗意画,以此表达内心深处的隐逸情愫。

二、画面艺术彰显隐逸风格

有学者对陆治画风作了分期,认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为陆治绘画成熟期,即由临摹古人阶段转向实景写生、师法自然阶段[2]。《唐人诗意图册》为陆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前后所作,可归为其绘画成熟期作品,隐逸风格色彩浓厚,此风格也切合陆治晚年心境。

(一)精妙构图凸显闲适氛围

陆治的诗意画在构图方面受南宋山水小品影响较深。绘画方面为边景式构图,讲究以小见大,构图精妙。另外,陆治善于将人物活动与自然山水结合起来,用笔随意,勾画简练,以精妙构图使人物形象透露着稚拙之气,用寥寥几笔点绘出隐逸生活的闲适。

如附图3(“流水”册页),以边景式取景为主,画面截取山崖一角,并以大量留白来塑造湖面、远山或空谷,营造空寂、清远的意境。同时,受文徵明影响,陆治注重对形态的安排和塑造,在构图上显出许多巧思,使得画面生趣且耐人寻味。在“流水”册页中,陆治将“一河两岸”图式变化改动,构建了一副断桥流水的唤渡景象。图中柳树婀娜旖旎,广阔而平静的水面徐徐撑出一只小船;红衣老者自山中而来,神态悠闲自然;童子摇手唤舟,童真之态淳朴可爱;画面洋溢着逍遥自在之感。唤舟人与船夫对望,山间的杂树和对岸的柳树遥相呼应,随风而动的纤柔柳枝与浓淡相间的树丛形成一动一静的对照,凸显俗世生活与山林生活的差别。整幅画以对角线构图,景物安排具有明显的对比性,映射出归隐生活的宁静闲适。

《唐人诗意图册》构图精妙,善于通过刻画人物及景物营造闲适的氛围。该图册的大部分册页带有简单的人物,即使所题诗句中未出现人物描写,陆治在作画时也会增添与画面融合的点景人物。在“柴门”册页中(附图4),诗句“柴门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万木中”本无人物描写,陆治作画时在画面左边河岸处增添了一名身着蓝衣长袖的长者,此点景人物似乎在牵着动物闲逛。这一悠闲的人物活动场景为空疏的画面增添了想象的空间,使清闲安适的隐逸生活令人更加神往。

图4 “柴门” 册页 (纸本设色26.1×27.3cm)

(二)细笔淡墨勾勒山石风骨

《唐人诗意图册》的画面笔法细腻,长于对物象布局的安排,重视形式感,善于营造清幽宁静的画面氛围。图册中的山石渴笔较多而皴染较少,多用中锋勾勒形态,不做过多塑造,这与陆治早期画风有很大差别。陆治曾经模仿王蒙作画方法,常用绵密的线条塑造背阴处,使得画面清远却意境不足。《唐人诗意图册》在这方面做了很大改进,常用花青赭石塑造山体阴阳向背;远山用淡墨勾勒或直接用花青晕染,使得山石清透秀丽,整体呈通透感;用纤细有力的线条勾画山林树木的树干,再皴擦出树的质感,这样的画风恰好反映出陆治晚年傲骨挺立的隐逸风格。

《唐人诗意图册》之“停车”册页(附图5),是陆治对文徵明细笔继承与创新的代表。此页描绘了攲斜的山路上一童子在车边静候,周围树木错落有致,有一老者坐在崖边,画面开阔,云气弥漫,远山若隐若现,宛若仙境。画面左边五棵树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枝丫繁密而不凌乱;其中的松树用湿墨点染,与其他几棵树形成对比,显得干湿并济。红色的霜叶用朱砂塑造,在一些树枝上也点染红色作树苞,彰显出晚秋之枫的飒爽英姿。习习秋风带来的凉意与山林树木的傲然风骨共同映衬出令人心旷神怡的枫林晚景。画中人物在陡峭的巨石上安详端坐,如如不动,沉浸于悠远宁静之中,似乎能令人感受到其坚如磐石的内心,画面表达的隐士风骨跃然纸上。

图5 “停车”册页(纸本设色26.1×27.3cm)

《唐人诗意图册》的山石风骨峻削,这源于陆治晚年独特的棱角式山石画法。陆治继承文徵明细笔山水画法之后,又不断突破文氏笔法,吸收各家笔意,创造了独有的棱角式山石。石头棱角分明,转折处笔法肆意随放,不再注重对自然写生和立体感的塑造,画面带有独特的野趣和飘逸之感。在《唐人诗意图册》之“藤萝”册页(附图6)中,藤萝在方折生硬的山石间肆意生长,蜿蜒的枝条与坚硬的岩石刚柔并济,石上的苔点与杂树更增添了画面的野趣。这种棱角分明的画法使得山石转折生硬,裸露的山石带有锋芒感,这恰好造成了峻峭的绘画风格,彰显出陆治独立的性格和自由的心境。

(三)简淡设色体现清雅意象

《唐人诗意图册》承继了册页山水兼工带写的风格,画面用色较为浅淡,常为浅绛山水。画面大部分以淡墨渲染作背景,仅将山石顶部用青绿罩染,底部用赭石突出体积感,颜色的使用较为轻柔,少有层层积染的变化。画面中的大面积用色最多三种,并相互统一,少有突兀感,营造出清雅的画面意境。

《唐人诗意图册》之“流水”册页(附图3)用花青和墨刻画新绿柳条的柔嫩,轻薄的青绿色染出山间小路,赭石作山间底色,浓墨和青绿点染出浓淡相宜的树丛,再用渐淡的花青色晕染出若隐若现的远山。整幅画面色调清新,用色较薄而整体通透,结合唤渡情景,清雅之意扑面而来。

《唐人诗意图册》之“买鱼”册页(附图1),则是用淡墨染出平阔的水面和远景,对应了雪景寒林画将天、水画为“黑”的规律,衬托出白雪覆盖在茅庐和船面上,营造出明亮通透的积雪图景。画面纯用墨色,以细润轻柔的线条刻画景物,所画山石笔法随意,用淡墨少量皴染出山底作阴面,使用“接地为雪”的留白渲染雪地,在红枫的叶面上留不规则空白作落雪状。远山、屋顶、渔棚直接不染而留白,配合暗色的天空、水面,体现出严冬的清冷意象。而茅屋内用暖色茶座;屋中所坐文人头戴毡帽,身穿青衫;船头渔翁身披的蓑衣与头戴的斗笠皆为素色。整幅画简淡的设色使山林生活的清雅意趣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陆治以精妙巧思的构图、风骨峻峭的笔墨、清雅简淡的设色绘制《唐人诗意图册》,表现淳朴自然的精神意象,体现出浓厚的隐逸风格。

三、点景人物表现隐逸乐趣

明中期吴门画派的画家多受文徵明“弄笔墨以自娱”思想的影响,在绘画过程中注重表达个人意趣,作品中一般会塑造标志化的点景人物。“文徵明通过对形态的强化,进而影响和改变了吴门绘画的书写性格,促成了吴门画风由‘书写到塑造’的趣味性改变”[3]。陆治结合自身隐逸情怀把图中人物塑造得悠闲自然,使人物的质朴形象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刻画出自然意趣。有学者指出,16 世纪苏州画坛孕育出独特的山水画风,“作品不讲求立体感,不抒发情怀;楼阁人物都天真质朴,表达出画家摆脱尘世的意图”[4]。陆治的《唐人诗意图册》正是这种画风的典型。他不重视山石、树木及房屋的造型塑造,而是致力于用简洁的线条刻画人物和自然的场景,意在表现山野生活的简单和逍遥。

苏州画坛对隐逸主题的追求与当时苏州文人消极避世的心态有关。当时的苏州文人大多科举不第或仕途受挫,对官场失去信心,因而在绘画作品中蕴含避世之情。陆治隐居支硎山之后,在山间对景写生,潜心作画,逐渐突破了文徵明的细笔作画样式,用笔大胆洗练,转折处方折尖峭,以独有的画风将内在情感及归隐生活的乐趣通过诗意图呈现出来。《唐人诗意图册》之“科头”册页(附图7),有诗句“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这是陆治个人思想在整个册页中的凝练,明确表达了隐居生活的自由以及不与世俗为伍的清高。画面中的红衣赤脚男子坐在松下歇息,未如诗句所述的披头散发之姿。这体现出陆治借诗句作题却不被诗句内容所束缚的做法,在活泼豪放的笔法下透露出其自由的心境,在对点景人物的刻画中表达出隐逸生活的意趣。

图7 “科头”册页(纸本设色26.1×27.3cm)

《唐人诗意图册》对山林生活的描绘细致传神,这得意于陆治对画面中隐逸符号——点景人物的刻画。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是画家抒发情感和表达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陆治在《唐人诗意图册》中常用表现隐逸主题的点景人物,画面中的人物多是隐者形象,这正是他自身审美取向的写照。图册中常出现一位红衣长袖带有发髻的隐士,他或与童子待渡,或送别好友,或驾船吹笛,或闲坐树下,彰显“无案牍之劳形”的闲游之意。画面开阔的山水景象中点缀着寥寥无几的人物,这种空寂之感渲染了质朴的隐逸之情,也增强了文人画聊以自娱的特色。

描绘清静闲适的隐逸生活,这是《唐人诗意图册》的基调。陆治将诗意画作为表达归隐生活的方式,借王维、杜甫等人诗中的景物形象,展现出淡泊宁静、游乐山水的隐逸生活。有学者对比过以杜甫诗句“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为主题而由不同画家所画的诗意图,发现这些诗意图风格各有不同,对陆治所作诗意图的评价为:“画面清冷孤寂,空旷悠远,较多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5]陆治所作《唐人诗意图册》的风格与文人士大夫的清雅情怀是相符的,正是晚年的隐居生涯及其在山林中对景写生的经历才使得陆治所作的诗意图带有真实而淋漓的元气。

由《唐人诗意图册》可知,晚年的陆治结合自身的情感而摘取唐宋诗词的内容,在绘画时融入胸中之意,以苍劲萧疏的笔力、清雅简淡的赋色等绘画技法,绘制出一幅幅意境清雅的山水画,刻画出平淡自由、隐于世间的乐趣,以此表达了自身的审美意趣和内在追求。

附图1-7(均为苏州博物馆藏):

猜你喜欢

册页图册附图
南宋 佚名 盥手观花图册
附图
附图
册页·即兴
天台册页(组诗)
附图
附图
延庆巨变册页
王来文作品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图册》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