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

2023-12-14刘芸陈灿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0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建构时代

刘芸 陈灿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640)

国家认同危机是新时代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建构国家认同居于首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得以广泛开展,高校体育不仅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手段和精神载体,其作为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得到广泛认同。

国家认同是新时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政治文化基础,社会发展进程中由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体制改革危机、群体行为和文化价值危机、网络负面效能危机等是改变和重塑国家认同的重要诱因[1]。全媒体时代,高校普遍呈现着“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全媒体的技术赋能正在改变大学生的交往实践,重塑着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结构形态。高校体育赛事作为新时代展现高校形象、国家形象的重大标志性活动,也是振奋民族精神、促进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契机。因此,加强高校体育赛事建设,促进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的理念是其必然选择。同时,以体育为载体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助力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体育赛事是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

1.1 高校体育赛事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现代国家是在民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升华和目标[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认同是指对本民族及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同。近些年,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我国每年的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高校成为多民族共生的场域。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高校教育理应承载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之精华的感悟和传承的重任。体育是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赛事则是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校体育赛事传播祖国的悠久历史与中华文化,强化民族与国家观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根植于每位大学生的人生目标,促进大学生关注国际热点与公共事务,推动大学生的国家身份感知与价值实现,以此塑造大学生对自己、社会、国家的正确情感心理与行为。

1.2 高校体育赛事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精神在文化的沃土内成长壮大,并贯穿于文化始终。体育精神根植于体育文化。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3],体育赛事更是文化符号认同与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对于高校体育赛事活动而言,大众参与的过程正是理解、认同中华文化的过程,高校体育赛事的开展增强了不同文化部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了其融合与归属,体育赛事仪式更是以中华文化为底色,勾勒出代表中华文化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如规则、伦理、标志、标识、标语、风俗等,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高校体育赛事的参与者也在这一场域中,超越个体身份差异,形成了群体文化身份认同。

1.3 高校体育赛事有助于夯实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在新时代,高校体育的强化、巩固和提升国家认同应在“五个认同”的框架内展开,即通过体育运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政党观和制度观[4]。新时代,在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教育现代化与体育现代化都突出了融合发展的新理念。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充分融合的综合系统,高校体育则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充分融合的催化剂,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高校体育赛事正是彰显高校体育“以体养德、以体启智、以体塑美、以体促劳”综合育人价值的重要舞台[5]。教育强国与体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实施落地离不开国家制度的支持,高校体育赛事的发展对夯实社会主义制度认同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2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现实困境

2.1 信息的精准投送不利于大学生对国家的真实感知

数字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当下时代呈现人人兼媒的社会现实,在全媒体时代,信息资讯呈现不再随机推荐,而是基于算法推荐的精准投送。大学生的个体兴趣爱好在当下精准投送技术的广泛运用下得到固化,从而降低了对网络多元信息的敏锐度,在一定程度上,精准投送的信息处理方式满足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化需求,但也极容易产生社群分裂与价值分化的风险,与当前时代所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离,不利于大学生产生国家认同。福柯提出的“规训”理论强调,规训不仅存在于监狱中,而且广泛存在于对个体的空间干预中,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精准投送使得大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个体兴趣使然的规训状态之下,使得工具理性替代了价值理性,弱化了个体的思考,在这种技术控制下,大学生遗忘了对个体身份的感知,产生了个体价值的迷茫,从而阻碍了大学生对国家的真实感知。

2.2 多元共生的文化浪潮降低了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依赖

全媒体时代的多元媒介共生,加速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给大众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产品,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自觉带来了巨大冲击。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在全媒体时代,文化的优势更多地依赖于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由于在经济和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更容易通过互联网推行西方主流文化与价值意识,借助商品、影视文化等形成流行与时尚的文化影响,从而冲击我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资讯获取的便利,使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西方价值观念与自我价值的冲突和辨析。而大学生本身正处于民族观念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其鉴别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处于可塑期,极易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影响。泛滥的多元文化浪潮长期包裹着大学生的成长空间,长此以往,这种文化入侵将会模糊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降低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依赖。

2.3 网络文化的依赖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的价值体认

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6.4%[6]。网民中手机上网人群呈现大规模的进一步增长,手机在网络技术的革新下,其商务与娱乐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逐步从广度发展转为深度拓展,互联网也将全世界连接成一个没有地域和国界差别的全球性媒体,这使得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网络资源优势渗透价值观念和扩张文化影响成为可能。全媒体时代也是一个泛娱乐化时代[7],这是信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网络文化以碎片化、媚俗化等方式满足大众的需求,但在资本逐利的背景下,将极为严肃的事情用娱乐的方式进行传播,将弱化受众的社会责任以及媒介的社会责任。例如,对网络明星的崇拜、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戏说,以及以恶搞来博取眼球的短视频等给大学生带来感官刺激和娱乐享受的同时,分散了大学生对国家关注的注意力,长此以往,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的精神依赖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将容易形成对自我价值的困惑与人生意义的迷茫,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的价值体认,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

3 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功能解析

3.1 承载国家意志的赛事仪式,强化国家政治认同

学校仪式在“共在”的情境下生产出生动形象的政治共同体,逐步深化师生从形象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信仰的国家政治认同[8]。体育赛事往往通过开幕式、颁奖典礼、比赛规则等形式不断强化参赛者的国家意识,从而从情感上维护“想象的共同体”[9],高校体育场地由此承载着大学生文化生活与国家意识的功能。高校体育赛事从开幕式的组织形式、升国旗奏国歌、各院校风采展示、共同的赛事主题话语等方面,无不将国家的政治思想、原则、文化等以生动形象的象征符号进行表达,以此促进大学生对国家的整体认知。承载国家意志的高校体育赛事仪式,在高校这一场域内,总是在规定的时间与一定的行为和传播规则下周而复始地开展。这种重复的仪式,在一定空间内能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深深扎根于大学生的心里,以秩序与规则的力量将集体记忆、历史与当下、感性与理性充分融合,从而引起大学生政治情感的共鸣,强化国家政治认同。

3.2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早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就以一种独特的符号形象展现于全世界,在奥运会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福”“和”文化的基本理念,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同。伴随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内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高校体育赛事也不再局限于奥运会项目的开展,更多的是采用一种综合类的体育竞赛形式,这使得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彰显。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多元造就了文化的多元,面对大学生极强的可塑性,在高校教育多维度强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方面,高校体育赛事无疑为之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平台。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能借助赛事组织及媒介话语的叙事策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以及创造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与国家文化认同。

3.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国家情感认同

体育在树立国家形象、塑造民族精神上有着独特的效果和作用。体育赛事能够为国家认同的建设提供载体,相反,国家认同又能进一步促进体育赛事的发展。从近几年城市申办和举办国际赛事,到高校利用自有场馆资源申办承办各级各类赛事的趋势,不难看出,体育赛事与城市的发展逐步从延伸广度走向拓展深度。高校体育赛事中雄壮的国歌、激情饱满的赛事叙事、庄严的列队,刻画着国家正义的形象,展现了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威,增强了师生在同一时空的凝聚力。同时,高校体育赛事通过人际和组织传播建构了代表国家认同的符号,并能通过全媒体的技术手段传达给外界场域,从而引起与不在场的高校集体的共鸣。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传播通过整体的组织安排,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增强国家情感认同,凝聚更多民族力量。

4 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的优化路径

4.1 建设高效的高校体育制度体系是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保障

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离不开高校制度及其所决定的高校体育制度体系的建构、优化与诊断,高校制度体系的合理性是影响以体育为载体的大学生国家认同取向的重要因素。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的落地,除了依赖于其日常体育制度、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文化因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建设高效的体育制度体系,这是衡量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高校体育制度体系应以标准化的制度文本进行整个制度体系架构设计,对整体制度进行梳理,规范其工作流程,制定各相应环节的管理办法,注重与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健康第一等理念融合,强调全员、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育人,以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为目标,完善各环节的制约与监督,以系统的观念建设高校体育,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同时,全媒体时代的体育赛事传播依赖于高校的体育制度体系来聚合大学生的目光,培育其个体体育兴趣爱好,强化其个体身份的感知,明确其个体价值,以此助力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

4.2 强化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工具价值

全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源自不同社会的文化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包裹着个体空间,人们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媒介技术和传播手段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归属和文化归属[7]。体育赛事是身体和体育文化的庆典,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价值。全媒体视野下的高校体育赛事本身是一种实体工具,通过强化高校体育赛事传播,能极大地促进个体价值认同。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赛事,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嵌入多元信息中,以大学生所熟悉的互联网空间和话语表达建构起个体与国家的联系,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标识强化国家认同和身份认同。另一方面,通过高校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净化以体育为载体的西方政治文化与价值观念,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培养其传承中华文化之根的意识。最后,加强高校体育赛事与数字化的融合,完善其资源数字化与管理智能化,创新以体育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实现以体育智、以体育心,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3 重视高校体育赛事的媒介叙事和国家意识表达

媒体通过话语说服建构身份认同,通过话语叙事培育情感认同,通过公共言论强化集体认同[10],高校体育与国家认同的良性互动也依赖于赛事的媒介叙事。同时,高校体育赛事是国家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场域,其能够借助体育精神的力量,在理想、信念、价值、道德观念上将大学生紧密团结在一起。重视高校体育赛事的媒介叙事,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话语的组织,以赛事主题的形式置于公共空间,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从而将国家意识具体化。加强高校体育赛事的媒介叙事表达,向大学生展示全面、生动的国家形象,引导大学生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进行深度融合,增强其身份认同与情感认同。高校体育赛事是强化民族历史记忆、培育公民意识、增进大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重视高校体育赛事媒介叙事的表达、传播、监督,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需要,以此建构大学生的国家认同。

5 结语

高校大学生群体向来有着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同。然而,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面临信息茧房现象,信息的精准投送阻碍了大学生对国家的真实感知,多元共生的文化浪潮降低了大学生对国家的情感依赖,网络文化的依赖弱化了大学生对国家的价值体认。高校体育赛事作为大学生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载体,在全媒体时代,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国家认同的功能,通过高校体育制度体系的优化,不断强化高校体育赛事建构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工具价值,拓展高校体育赛事的媒介叙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从而实现高校大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统一,并进一步增强高校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以此助力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增强文化自信与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建构时代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建构游戏玩不够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