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球课程教学实践与理念创新的研究初探

2023-12-14鲍大卫翟一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0期
关键词:网球动作运动

鲍大卫 翟一飞

(南京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23)

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的宫廷,与生俱来带有优雅、沉稳的气质。这些气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网球场上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文明用语的礼仪。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李娜、郑洁、彭帅、晏紫、张之臻等选手在国际赛场接连斩获佳绩,我国的网球运动也逐渐走向高潮。高水平的网球赛事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感官的刺激,更能使人们精神愉悦。然而,荧屏上“犀利的正反手击球”“出其不意的网前截击”“炮弹式的发球”“优美的步伐”等标准的技术动作和日常球场上所见的“慢悠悠”的网球节奏、紊乱沉重的步伐有所相背。因此,高校网球课程需要教什么,是教会学生欣赏高水平网球赛事中运动员专业的击球方式,还是让学生能够在业余网球场上做出百花齐放的击球动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教师认真去思考。在从事高校网球课程教学的这几年,面对一成不变的网球教学与考核标准,以及选课学生不时反馈的对学习新动作与课后练习的需求,不少教师可以用“迷茫”二字来形容。

1 当前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1 课程理念方面:目标设置模糊,定位太过笼统

体育课程理念,是对“体育课程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具有思想导向的特性,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和引导着体育教师和学生[1]。体育课程理念对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样,对体育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课程教学设计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现阶段网球课程来说,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在遇到网球课程理念或者网球课程与教学目标等问题时,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教会学生网球技术动作。”不过,学生掌握到何种程度才能达成这个要求,或何谓“教会”、何谓“学会”,这里的“会”是什么样的概念?分界点如何界定?在球场上一个回合算会还是十个回合算会?又或是拥有标准的击球动作算会,还是拥有全面的各项技术动作算会?面对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教学者和管理者很难清晰明了地应对。

事实上,在课程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很少思考此类问题。接踵而来的是教学内容和课程考核与评分标准很难统一,同样给课程设置也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以南京大学为例,网球课程分为初级班、课外辅导课和普通生校队3 个专项课程层级。初级班(底线正反手为主)学习网球基本动作;课外辅导班有教师现场辅导,可以有效巩固和提高技术动作,学生自愿参与,带着一定的兴趣来参加活动,目的是锻炼和娱乐;普通生校队更加注重网球竞技水平的提升,为普通学生参加阳光组的比赛创造了必要条件。三个层级看似按部就班,合理推进提高,但是初级班同学基础薄弱,课外辅导班大多有一定的基础和高昂的兴趣,外加固定的球友,训练队人数少、要求高。

网球运动参与者很难找到合适的球伴,因此初级班的学生很难融入课外的群体,课外辅导班的学生同样很难融入训练队中。其中,初级班是体育课程中的选修专项,有学分制度;参与课外辅导课的同学是自由的,由兴趣主导;训练队是自愿参加,但是有一定的激励政策,如何让三个不同层级的学生相互融合渗透?如何来激发初级班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球运动中?如何破局“网球课程结束,网球运动随之结束”这一现象。这些,对网球课程设置和授课教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1.2 教学内容:忽视球感和兴趣的培养,过于专注标准动作讲解

球感(Sense of Ball)是指球类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2]。球员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知觉,外在表现为对拍面的控制,内在表现为对拍子击球力量与旋转的一种控制能力。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进阶者,球感都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兴趣是指对事物的喜好或关注的情绪,表现为人们选择某种事物或活动的态度,以及能使人精神集中、心情愉悦、紧张等的情绪反应。网球是一项入门较难的球类运动,需要坚持不懈地学练,才能掌握各项技术。坚持要靠兴趣,有兴趣才能坚持,否则两次课后学生就会灰心丧气,更谈不上坚持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课程内容的网球和作为教学内容的网球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进入课堂的网球项目,在学期教学大纲中与教学安排画上等号,这一点已经明确。网球运动是一种新兴体育项目,因其高雅、严谨、时尚、健康及富有乐趣的特点,被誉为“贵族运动”,并深受大学生喜爱[3]。从网球项目的发展看,从12~13世纪法国宫廷萌芽雏形,到英国户外草地网球成长,再到19世纪形成了完善的规则,项目由开始的单打发展到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混双,最终由英国把这项运动推向了世界,并成为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

职业球员的技术各有特点,并非一成不变。如球王费德勒教科书式的技术动作加上飘逸的步伐,深受球迷的崇拜;而红土之王纳达尔夸张的正手击球动作能制造强烈的上旋,同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为职业选手的技术动作大都追求击球效果,而不是固定模式,至于动作孰优孰劣,则很难界定。面向群众体育世界的网球运动,则更加注重娱乐性与锻炼。因为有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才能吸引大家参与,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当前的高校网球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关注学生球感与手感的培养,导致学生机械地学习、重复动作,无法掌握网球运动的精髓,体会网球文化之美[4],那又如何能在课堂上规定学生的技评标准呢?现实情况是,网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选课学生,还是授课教师,都会受到学期教学效果和考核要求的限制。大多会将精力集中在传授不同技术动作和学练巩固提高上,教师一般也会围绕某一种技术动作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从完整的动作演示,到动作的精细分解,最后再到动作组合;从分腿垫步,到上步引拍,再到挥拍击球,强调技术动作的细节与要领。对此,笔者不禁要问,对于奥运会的职业选手都很难统一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师,是否还要以这唯一的标准动作来要求和评价学生?进入体育课程的网球,不应局限在僵硬的技术动作教学上,而更应该把球感、步伐和游戏以及底线对打加入其中,来充实网球课程,使课程内容更为多元化,更能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和参与网球运动的兴趣。

此外,球感和空间感对网球初学者同样非常重要,但是在常规教学中,关于培养球感和培养空间感的内容和教学手段都显得单薄。授课教师也往往会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若在室外网球场教学,阴雨天气对网球课程教学进度会产生影响。因此,为了合理地安排进度与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得已压缩课程内容。教师和学生为了应对教学进度的安排,都有点儿疲惫不堪,学生就算理解了网球技术动作要领,勉强能进行底线对拉击球,也无法达到底线对打的理想效果,动作很难流畅自如,造成击球效果差,无法展示优美的击球身姿,后期很难有兴趣坚持这项运动。

1.3 教学方式:强调动作纠错,教学手段单一

在普通高校开设网球课,通常会面临班级学生众多、上课时间有限以及网球技能基础薄弱等问题。以南京大学开设网球课程为例,每班限定学生30 人,每学期18周,每周2个学时,每班高达九成以上学生未接触过网球。一般来说,所有运动技能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学习者要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体收到的刺激必须具有规律性、连续性才有效。然而,网球课程若是室外课程,受天气影响较大,再加上期中与期末的课程考核,每学期有效上课不超过10次。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要想学会底线发球和网前截击等技术动作,并且在掌握基本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自主练习提高成绩,这10次实践显然达不到“自动化”的效果。因此,在课程内容与任务不变,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选课学生个体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学生在球感、空间感、协调性和掌握动作技术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很难跟上课堂上的教学节奏,如果课后练习不够,会造成学习效果不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注重新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教师讲解要领并示范,全体学生集中模仿后实践,教师巡场纠错,学生再次练习,教师再次巡场指导、纠错,如此循环往复,指导学生能够掌握流畅的动作。然而,常常被忽略的是:网球教学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球感、空间感不足和手脚配合不协调的问题,要将“用手打球”的理念转变为“用脚打球”。脚到不了位,手上动作再完美也于事无补;提高学生的预判能力,也就是空间感和球感,预判到球落到大概的位置,能跳多高,跳多远,然后脚上作出反应,到位击球。通过培养“先动脚再动手”的习惯,可以真正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并提高球场上的预判能力。然而,单一强调动作纠错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球课堂的现场教学效果。

1.4 考核评价:过于注重达标与追求动作标准

一般网球课技能考核由达标和技评两块组成。所谓的达标考核一般采用击球成功率的方式进行,考查学生对球的控制能力,而技评就是考查学生打球时身体对球拍的控制与发力,击球时动作的流畅以及击球效果(落点、力量、速度与旋转)如何,等等。问题是,学生动作不是很标准但是能在底线对打十多个回合,能体会到网球带来的乐趣,这样的学生大概率会坚持网球运动,已经达到了网球课的目的,但以现有的考核体系,他们未必能达到优秀,也有可能良好都达不到。因此,注重达标、追求动作标准是否合理,这里要打问号。在课程考核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底线对打能力很强,已经体会到网球的乐趣,但是动作却并不完美的学生,对于这类的初学者,评分不一定能很高;有些学生在考核时网球技术动作非常标准,评分很高,但由于缺乏移动与很好的球感,底线对打能力很弱,无法充分体会网球乐趣,何谈坚持网球运动,这与大纲终身体育的理念相悖。所以淡化网球的最终目的,单一追求动作标准的合理性显然值得质疑。

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效果评估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正如前文提到的,模糊的课程目标定位问题实际上也导致了对网球专项课考核要求的不确定性。因为关于“学会网球”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尚未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从而很难为学期考试设定明确清晰的标准限定,于是就无法清晰地界定学期考试标准。一方面,所谓“会打网球”,对初学者来说,是教科书式的动作重要还是底线多拍回合重要,任课教师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未能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对网球初学者(初级班)应该如何制定考核标准呢?如果单从体会网球乐趣的角度看,从提高球性、空间感以及脚步的移动能力和身体对球拍的控制能力来学会网球运动,能在底线多拍击球,这原本就是掌握网球运动技能的展现方式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由此可见,我们的课程考核更加不能淡化网球的最终目的。

标准评定的得分高低与被评定项目的竞技能力之间并非一一映射关系。因此仅仅通过技术动作的标准来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网球运动技能,显然存在问题。此外,网球运动的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体育运动的网球不仅仅是标准动作和底线对打那么简单,它更是热血、拼搏、态度、合作、团结、契约和规则的体现。无论是在业余赛场还是在职业赛场上都很少有项目通过单一技术动作来取得胜利,因此,把单一的固定标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否合适呢?通过一学期网球课的学练,大部分学生并未获得理想的网球运动技能和习惯。过于重视技术却忽视育人,过于重视标准却忽视实用,单纯地以“教会学生网球技术”来概括高校网球课程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体育发展的新要求。

2 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教学理念创新的初探

针对如上所述当前高校网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我们的高校网球教学需要改变思维。该文拟通过面向“礼仪实践”、面向“健康生活”、践行“亦生亦师”的教学理念,来阐述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教学的思维改变。

2.1 面向礼仪实践

礼仪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对礼仪的要求更加广泛,礼仪规范化更加受到重视。在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知书达理、以礼待人的基本素养。网球是世界四大贵族运动之一,诞生在贵族宫廷,本身就带有贵族的气质,礼仪是网球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灵魂标志,更是自我修养的一种锤炼。当前学校教育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相对忽视礼仪教化,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发挥礼仪的教育功能[5]。高校网球课程教学理应将网球礼仪纳入其中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并发挥其教育功能。自我修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球场上表现在对环境爱护,球友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一过程同样也是育人过程,与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相得益彰。

2.2 面向健康生活

人的生命历程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组成的统一体[6]。高校的网球课程是对大学生 “身与心”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影响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学习交流、生活观念。众所周知,参与网球运动对身体有很多益处,可增强体魄、改善心肺功能,可缓解压力、增加自信、促进心理健康,可充分施展个性、使身心得到放松,亦可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是一项适合3~90岁,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因此,网球是一项可以终身坚持的运动项目。

网球作为一项户内户外皆宜的隔网挥拍运动项目,不仅可以避免身体接触对抗造成的损伤,还可以享受户外的新鲜空气;网球作为一项有氧和无氧相互交替的运动,运动量可大可小,运动负荷容易掌握,适合不同身体素质和各个年龄层次的人群参与,因此,参与网球运动不仅可以改善自身的新陈代谢和心肺功能,还可以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延缓机体衰老;网球运动需要不急不慢、有条不紊地进行,初学者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自我进步,因此网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之心情愉悦,健康生活。

除此之外,网球还有一些其他功能,例如可以帮助人们结交球友,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疏导心理情绪,这些已成为网球健身公认的功能。如今,网球作为一项时尚的运动健身项目,在大学校园内快速发展普及,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之一。大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合理地安排网球锻炼的时间和强度,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而且能培养自信、结交朋友,还可以达到增强心血管系统,提高身体协调性和灵敏性,增强体质等目的。打网球不但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7]。

在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网球项目已占据了相当重的位置。从南京大学网球专项选修课与球场的课外活动情况来看,首先,学生选课相当积极,下手慢的很难选上;其次,南京大学的8片网球场几乎都处于满员的状态,这足以反映出普通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和热情。该文提出的这种面向生活的网球课程与教学转向,其实质和“大学体育生活化”[8]议题内在相通,都在强调运动健身和体力活动的普及性,网球运动也可以作为休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日常体育活动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现实学习与生活质量。

网球和其他大部分体育项目不同,很难在短期内看到学练成效,从不会打网球到会打网球,有着较长的时间过程,一旦掌握了网球技能,网球就成了健康生活习惯,很容易伴随一生。对于初学者而言,每次练习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通过适当地引导,学生很容易走进网球世界并坚持下来,让网球成为终身锻炼的手段。由此,网球项目在面向健康生活的课程理念中,理应扮演重要的角色。

2.3 “亦生亦师”教学理念

“亦生亦师”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主体的主动学习[9]。要将网球场上育人理念长期坚持下去,首要解决学生从不会打网球到会打网球的问题。“亦生亦师”的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此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打球动作优美实用,更能指导其他同学入门练习。因此,在上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并教会其观看技术动作优缺点的方法。如此下去,才能解决网球教师匮乏,学习课程少的短板,还可以提高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网球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现实情况出发,网球课程从第一节课开始,就应将“亦生亦师”的技能知识训练贯穿始终,如此,就更能体现网球课程在普通高校的基本意义。

建议增加网球课程中实用教学内容的比重。在新目标、新理念的背景下,要想重建高校网球课程和教学模式,必须优化重组传统网球技能教学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第一,初始阶段,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正确的动作印象,然后再进行基本技术动作培养,使其具有正确的技术动作。第二,让学生懂得怎样做才能动作优美且击球准确,才能控制住拍面,达到良好的击球效果。第三,适当考虑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纳入学期考核标准中,如观看击球技术,指出击球时优缺点,如何练习改进等。不过,这种内容的选择与组合可能存在增添学生的学习负担以及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究。

3 结语

网球项目自诞生以来,带有优雅礼仪、健康生活的文化气息,并具有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项目特点;网球在我国群众基础较为薄弱,但大力发展校园网球,让其成为学生终身的一项活动,这样待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就能够为进一步带动社会网球发展做出贡献。

改变我国高校网球课程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快速提高网球兴趣和技能。该文提出面向“礼仪实践”、面向“健康生活”、践行“亦生亦师”的教学理念,是育人、课程与教学理念的三种目标,同样也是三个维度,而不是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出发点是立足于网球文化的宣传,掌握网球专项技能,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锻炼、健康生活的价值观教育。至于在网球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中,不仅需要优化与组合课程内容,还要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乃至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上进行优化,我们将在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与思考,求教于教育同行。

猜你喜欢

网球动作运动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动作描写要具体
不正经运动范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