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哲学审视与文化反思
2023-12-14李海鸣
李海鸣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体育生活不仅是现代社会每个成员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组成之一,也将伴随个体度过生命的全程。当今弘扬主体性的时代内涵强调,回归主体生命,因此,生命教育是学校体育场域的重要维度。现代性起源于生命的解放冲动,当现代性成为一个问题时,解决的方案也将需要生命哲学的整体关照[1]。从生命哲学的视域审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疏离的问题,思考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的解决方案,让生命“诗意地栖居”在学校体育的场域中。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生命本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原点。在学校体育“塑造生命”的教育实践中,恢复学校体育中“主体生命”诗意存在的理想,既是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1 我国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哲学审视
1.1 自然生命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
自然的原初存在、依赖物的独立发展以及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这3 种发展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对人的生成发展的高度概括,与上述3 种发展形态相对应,人的生命活动链条展现了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3 种生命存在方式。人的3 种生命存在方式使人的生命处于不断变化的历史和具体的存在中,并蕴含着无限丰富的生命内容。在人的3 种生命存在方式中,人首先是一种生理性自然生命的存在,失去了自然生命,人也就成为虚无。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和人性的建构都是建立在自然生命这一物质载体的基础之上,人的自然生命不仅包括被简单看作肉体存在物的低级内涵,还包括被视为富有能动创新性存在物的高级内涵[2]。显然,与人的生命相关的活动都以人的自然生命为起点,宏大的人类历史的启幕也是以“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为起点,同样,学校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同样建立在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基础之上。在学校体育的身体规训和生命塑造中,从自然生命的低级内涵到富有能动创新的精神生命高级内涵的生成过程,建构了尊重和敬畏生命的价值体系,奠定了发展和完善生命意义的根基。
在“存在论”的立场中,世界统一于存在。任何现实的存在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场域中,现实的、自然生命的人即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对象性存在物,学校体育教育正是通过身体手段的自觉实践对现实的、自然生命的人这一对象性存在物完成了规定性改造,完成了从自然生命到社会生命的价值升华,以及对精神生命的超越。海德格尔将“存在”解释为当下的在场,而这个“在场”被表示为有现实人的出现,这样“存在者本身的存在”被认为是最先考察的对象,和认识中的首要概念[3]。因此,在学校体育的场域中最先考察和认知的对象自然是作为学生主体生命的存在者,没有学生自然生命的“在场”,学校体育教育也就失去了对象性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学校体育场域中现实的存在者,学生的自然生命的“在场”,也就形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逻辑上的起点。
1.2 社会生命的塑造是学校体育教育建构人性的自觉实践
在生命哲学的视域中,“人是什么”探讨的是人的本性的建构问题。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不同的生命存在形态和生命活动方式。渠敬东认为,人有其生命,往往是被社会赋予的,“就存在论来说,中国人原不是个体本位的,无论君亲师友,还是天地族群,都是人依社会连带关联而实现的自我构成。人因伦常关系……形成了自然、人际与天道之整全世界的关联”[4]。实践和超越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性,由于人的实践性,人的社会生命在超越自然生命的基础上以及与社会关联的实践中形成了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特殊表征。实践包含目的性,人的社会生命的底色正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实践”得以不断发展延续,人性的建构也是人有目的实践的结果,学校场域中体育教育的自觉实践是对人的社会生命的塑造,同样是人性形成和建构的过程。“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教育面对的3个根本问题,同样也是学校体育教育面对的问题。社会的进步终归表现在人的社会生命的发展上,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学校体育“使人成为社会人”的人性养成教育过程,其实正是对人的社会生命的塑造过程。
学校体育是基于人性的身体活动,首先强调的就是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中的重要作用[5]。学校体育是基于主体体验自省以及主体间互相交往的教育过程,学校体育在对人的自然生命的规训中提供了主体自省和主体间交往的机会。在主体生命的体验和自省中,体会失败和成功、坚强和软弱、勇气和懦弱等不同的生命感受,在返于自身、归于自身的自觉反省的认识下切入人性的深处,去把握社会生命的气息和脉动。同样,学校体育教育中主体生命间的交往和交流是主体生命的“原始冲动”,拉近现代社会彼此疏远的人际和彼此芥蒂的信任,建构遵循社会伦理规约的义理人性,在外在观念内化为自我以及自我意识的外化中形塑了人的社会生命的形象,建构了充满张力的社会生命的意义。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不可避免地带给人们与外在世界的矛盾冲突,诸如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以及对自然界生命的掠夺,不仅破坏了自然自身的秩序,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在学校体育教育对主体社会生命的塑造实践中,将体育规则和体育伦理道德渗透在主体生命的人性建构中,促成自我分裂和解体的异化人性调整生命活动的航道,引导现代社会中膨胀欲望带来的人性异化回归人性的本真,丰富和拓展人性的内涵。
1.3 精神生命的超越是学校体育教育对“意义世界”的追求
在生命哲学的视域中,精神层面的生命意味着对“人生至道”的生命体认和意义追问,是为人的存在寻找“精神家园”。因此,无论是对生命追求自由的倡导,还是对生命自我实现的宣扬,都指向生命哲学中的生命“意义世界”。人生是单向旅程,出发了就意味着没有回程,在这一航程中,是精神的灯塔在指引着生命的航向[6]。学校体育中对人的精神生命的超越彰显学校体育对“人成为人”的“意义世界”终极追求。学校体育教育在人的自然生命的生存基础上,通过对主体社会生命的塑造形成了体育自觉实践中对社会现象是非功过的功利性价值判断,通过对主体精神生命层面的意义追求,实现着超越性精神追求的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理念。学校体育教育在对人的主体生命的体育实践中引领人对至真生命本然的认知,对至美生命情感的体验以及对至善生命信仰的追随。体育倡导的更高、更快、更强,既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生理极限的挑战,也是人的精神生命对“意义世界”超越精神的追求。
因此,学校体育教育不是放羊式的快乐教育,享受乐趣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对人的自然生命兽性规训的基础上。细品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上正是苦尽甘来、人生至道的生命应然意义。如果说人的社会生命是基于实践功利和社会道德需求呈现的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那么人的精神生命则是建立在超越的人生意义精神追求的基础上展现的天地境界,是人类安身立命和最高支撑点的意义世界。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文明下,在人性欲望膨胀所致的对自然世界生命的无限索取中,人类自身也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是要寻求一种在保障个体自然生命的前提下,在不同生命主体之间互生共融的和谐局面。在生命底色和生命意义的疏离中,学校体育的身体规训和生命展演成为找回精神生命意义的重要场域,成为拯救人性的重要途径。
2 对我国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的文化反思
2.1 对我国学校体育生命教育本质问题的反思
对学校体育教育本质的思考一直是学界致思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指学校体育教育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的质性规定。我国学校体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价值立场还是课程体系,都存在“钟摆”现象,这是源于学界对学校体育教育本质的认知不同造成的。目前,学界对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论调多集中于教育活动论、社会活动论及人化论等。沿着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足迹,人们显然忽略了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人的主体生命塑造的发展线索。在学校体育的场域中,尽管人的主体生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人的主体生命一直都隐身在学校体育场域中,是最能展现生命创造和自由意识的体育本质的重要元素。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同样是在学校这一特定场域通过身体的手段进行的生命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生命的塑造。从生命哲学视域上讲,人的整全生命是身体、文化、社会等元素凝结形成的复杂的整体存在。就学生主体生命塑造而言,学校体育教育的历史做法并没有体现对学生生命塑造的学校体育本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确立的增强体质的教育思想,是在国民体质羸弱的现实国情下对学生实施的单向度身体层面的改造;改革开放初期,无论是引进国外的自然主义、快乐主义等体育思想,还是实施的素质教育、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都没有实现对学生主体生命塑造的体育理想。
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生命本质的曲解体现为:只把学校体育看作为一门课程,导致学校体育地位的弱化;把学校体育塑造生命的任务弱化为增强体质或者促进健康,萎缩了学校体育的功能。学校体育的目标主体是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局限于青少年体质健康[7]。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在学界质疑和探索中前行,学校体育教育误将体质当目的[8],一度受到学者诟病,而学校体育立足于学生健康,同样遭到学者的质疑[9]。学校体育教育既要立足于体育本质,也要立足于教育本质,这是确立学校体育地位的前提,也是理解学校体育教育本质的基础。人们应当客观承认,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定范围的确是真实客观存在的现象。只有明确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地位,确立学校体育教育的生命本质,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育塑造生命的本质功能。
2.2 对我国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疏离问题的反思
立足于体育和教育的生命本质,学校体育教育就应该与学生主体的生命教育紧密联系。事实上,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实践中,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当下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疏离问题。“在人性异化和学校体育异化的当下,筑造了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隔离的围栏。”[10]应当承认,人们现在既没有在顶层设计上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中,也没有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中将体育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机结合。每到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就生病的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体育教育的边缘化问题,深层意义上应该归结于对于生命教育的漠视。与体育课程相比,在现有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可以说没有任何一门课程的地位弱于体育课程。在无法改变应试教育分数评价的导向下,如何提升学校体育教育的地位,将学校体育与人最宝贵的生命结合起来,的确是当前学校体育再也不应该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学校教育的“五育”体系中,体育教育属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层次,“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体不仅是“德、智”所寄,也是劳动教育的物质基础。体育也与美育相关,体育美不仅能塑造外在的体态美,而且能培育内在的心灵美。因此,在学校教育的“五育”体系中,体育的地位毫无疑问应该占据最为重要的一席。尽管只有学校体育并不能完成生命教育的重任,但是学校体育对于学生主体生命的塑造和教育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在学校体育“以体化人”的体育实践中,通过对学生自然生命的身体规训,增强学生身体体质;通过身体运动和体育比赛,将体育伦理和体育规则渗透在学生主体社会生命的自觉实践中,建构主体生命的“义理人性”,追索精神生命的人生意义。
无论对于学生个体还是国家和社会而言,学生主体生命都是最为宝贵的。主体生命的生存、安全以及主体间交往等问题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主题。现代工业文明导致的既有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混乱,已经让主体生命无法“诗意地栖居”。在生命信仰失落、社会规范解体、理性破灭以及传统否弃的现代社会,福柯宣告着“在现代生活中,人已经死了”“主体性的黄昏”以及“告别主体性”成为社会时尚调门,改变“天人二分”和“自我中心”的观念,重构主体性生命的意义就成为生命哲学关怀下的生命教育问题。在学校体育的时空展演中,主体生命通过体育实践的中介去体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幸福,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升华。
2.3 我国学校体育实践中生命教育的转向与融合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教育不应该仅仅放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地生根。在当下社会,人们感叹人的生命生生不息,亦逝者如斯,演绎着人世间的兴盛与衰败,在“天道有常”与“人生至道”的生命图景中,学校体育教育回归人的生命本源,是学校体育教育躬身自省的反思与自问。中国人所要的社会科学,一定是基于体验的、反躬自省的、将心比心的科学,而不是所谓功能论、协调论或是均衡论这样的概念空壳[11]。归属于社会科学的学校体育,同样不需要这样的概念空壳,而是需要落地生根的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应以生命教育为发展取向”[12],以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回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13]。
在学校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问题方面,首先应回归生命本原,确立生命关怀的学校体育教育的本真价值。学校体育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回归生命本原,既是学校体育本然的生命品格,也是现代社会生命意义的追求使然。其次,应重视生命体验,建构生命张力的体育课堂。生命的意义就是生命的体验,通过人的感悟、体验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建构学校体育充满张力的生命化课堂,体育教师引导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同时,也将内心对生命的体悟与思考传递给学生,学生作为具有生命和感受能力的人,会体验到运动对自己身心产生的影响[14]。生命张力的体育课堂,不仅是体育知识的传递,还是生命意志的渗透以及对生命内涵的领悟。此外,优化学校体育系统中的生命元素,从课程设计到评价体系都应立足于人的生命素养养成和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取向。
在学校体育的时空,“让生命诗意地栖居”,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理想图景。学校体育的生命本质回归,是学校体育内在的生命品格与价值追求,实现生命教育与体育的融合,在体育体验中感受生命的灵动、体悟生命的真正内涵[15]。学校体育场域中的生命教育,要在自然生命维度上提升人的健康素质,在社会生命维度上关注社会生命的人性建构,在精神生命维度上高扬意义世界的生命终极追求。倡导学校体育回归生命本质,将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融合付诸实践,这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新的必然路向。
3 结语
学校体育场域中,生命教育的缺失现象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将生命哲学思想引入对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缺失的思考,既是对当下社会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回应,也是对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疏离问题的反思。自然生命的存在是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社会生命的塑造是学校体育“建构人性”的自觉实践;精神生命的学校体育教育超越是学校体育对生命“意义世界”的终极追求。反思学校体育中生命教育本质的曲解问题,解决学校体育与生命教育的疏离和融合等问题,是对当前学校体育生命教育缺失的深刻反思,只有将生命教育融合在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体育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主体生命诗意存在的生命理想,展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应有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