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完善路径
2023-12-14石陆
石陆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部 江苏南京 21000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不同资源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跳出大环境而独自发展,体育领域的改革也一直在摸索着前进。从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到与社会主义事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举国体制”,从慢慢萌芽到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的体育产业,从弱小到居民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无不是体育事业改革探索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部分,提出“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1]。青少年体育是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与青少年健康发展息息相关的体教融合是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之一[2],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战略发展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决策[3]。研究梳理了体教融合提出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及在摸索发展中所遇到的实践困境。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体教融合发展提出了各自的思路,但是对于如何推进落实体教融合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中的作用、如何在顶层设计和落地化支持之间构建有效桥梁是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近30 年的发展,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为发展做制度根基,但是从政策实践和发展需求来看,仍面临一些客观存在的困境[4]。因此,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如何解读体教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视角进一步增强体教融合的驱动力;如何通过完善赛事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度;如何构建共荣共生的环境体系;如何通过组织创新,搭建常态化联动平台等,是该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1 体教融合政策发展的理论探索
1.1 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摸着石头过河
体教结合是20 世纪80 年代为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出的一种“学”与“训”结合的模式[5]。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起初使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到后期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运动员能够获得高等院校的文凭,同时有数据显示,全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弊端就不断显现出来[6]。北京奥运会后,专家学者在总结体教结合实施以来所取得的经验教训时发现,体教结合政策的实施并未使学生体质下降、学训矛盾、竞技体育才培养效率低下、人才断档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7]。从其根源来说,体教仍然是两张皮,也就是说二者的人才培养体系、训练体系以及竞赛体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融合。
由此来看,处理体教结合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如今,全新的体教融合发展思想获得了深入实施,人的发展、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等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制定如何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的相关政策体系时,从解决实践问题出发,旨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推动个体的综合发展,考虑逐渐形成公众参与、市场协同、政府主导的全新发展局面,使体教结合顺利过渡到体教融合的发展阶段。
1.2 从后备人才培养到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的历史必然
体教结合是对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优势资源进行统筹和整合的过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资源并没有进行转移,是为了实现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而采用的一种合作形式。如今,青少年的体质水平逐渐降低、体育人才培养以及输送的途径不够顺畅,以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等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进程。
体教结合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新时代下,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只依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资源耦合,已经不能有效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具体需求。同样,要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深入创新制度,进一步深化体教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2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困境
2.1 协同治理的理念和主体亟待破解
一直以来,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的实用价值诉求,使体育的价值被忽略或者片面遮蔽,以至于受地域的文化影响,民众认为,体育不能够给人带来直观实用性的价值[9]。作为身体经济符号的体育民族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体教分离或者体教剥离,这既是一种价值选择,又是一种现实考量下的决断。
体教融合需要协同体育教育各部门的组织、评价和监督作用,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作用。同时,要引起家庭的重视,实现学校依法依规特色发展,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平台。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多元共治的体系尚未建立[10]。
体教融合协同治理的主体可以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阐述,不同的利益主体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困难。因此,从利益相关者的平衡与协调的角度来看,更能够在实操层面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体教融合的核心利益主体应该是基于政府、学校、社会3 个层面所构成的结构关系,三者对体教融合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一个层面是政府层面,重点涵盖体育、教育等部门,政府力量是对融合实施进行提交的助推器,可以通过科学决策、管理等指导手段做好体教融合。第二个层面是社会力量,一般涵盖俱乐部、社会组织,利用市场化参与志愿活动等方法,对市场、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填补学校资源的漏洞。第三个层面是学校力量,重点涵盖体校与大中小学,其中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特色学校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体教融合的治理关键点。
2.2 社会组织服务力量不足
社会组织将是未来推动青少年体育深入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只借助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教育资源、行政力量,难以落实体教融合的每一项政策与事务。因此,按照国家层面设计,广泛吸收社会力量,提供的服务将会进一步推动体教融合的发展,也进一步消除在体教融合过程当中,学校层面因师资或者教育经费、训练能力不足而造成的阻力[11]。
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青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12],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具有一定资质的社会组织依次进入学校,填补学校体育组织存在的漏洞。然而,如今相关准入制度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政策或者法律依据来保障社会服务的有效开展。
《意见》支持社会力量进一步参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也为学校充分整合资源,提供了不错的制度环境。社会力量参与体育的相关内容,其更多的是要从理念方面做好服务支持,弥补学校在育人功能方面的短板,解决评价机制不畅等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体育社会组织受到了监管双重负责与登记管理双重许可等制度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法律地位,归根到底还是依附于政府,缺乏独立的主体地位。因此,体育社会组织也就无法单纯依靠政府得到资金支持。
总之,在酒店的设施设备飞快进步的同时,个性化服务是酒店进步发展的趋向。个性化服务的实施需要酒店全体员工的努力和配合,才能提供超出顾客预期的超值服务,个性化服务需要全员参与,服务人员要有主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意识,管理人员更应该积极配合并参与员工实施个性化服务的工作。酒店本身也应建立一套完备的个性化服务机制,并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服务品牌,赢得固定的顾客消费群体,带动更多的潜在顾客。
社会组织不仅需要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助与特许经营等手段参与学校体育,还需要突破品牌培育、团队管理、程序优化、公信力建设、内部治理等方面的挑战。这样能够避免学生或者家长反对体育组织融入学校体育,甚至提出反对社会力量进入学校的意见。由此可见,需及时创建学校与社会力量共治机制,在准入标准还未明确的前提下,培育拥有融合发展需求的体育社会组织很重要。
2.3 有效治理的体制性障碍
探索体教结合的几十年,充分体现了体育部门将运动学校与业余体校等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平台;在融合教育部门时,更多的是为了强化文化教育,现阶段,高校培养优秀运动员是确保运动员退役就业的重要退出机制之一。在体教结合实践中,教育部门未设置为国争光的目标,一般采取传统的训练模式,没有将体训规律结合起来,未适应学校的竞赛体系、选拔保障与运送机制。因此,原有的体教结合,其实变成了一种解决培训人员就业问题的临时办法,乃至不断扭曲成体育领域的单向诉求。
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培养优良品德、强化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渠道,是推动青少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方式,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审美素养、促进智力发育以及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因此,有专家提出,在校园体育工作中,教育部门借助体育部门的专业资源,形成的合力还不太强大。体教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拥有跨部门的特征,假如只依靠教育部门或体育部门的单方面力量,显然成效不够突出。因此,充分施展国家以及地方体育单项协会的组织优势,激发单项体育协会服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的积极性,需要教育部门积极协同与体育系统全面发力。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的任务落到实处,将“健康第一”当作指导理念,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设立体育课,鼓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竞赛、训练中,感受竞技体育的核心内涵,培育自身的体育文化精神,逐渐养成优良的生活与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增强体质与享受乐趣。
在实践过程中,要打破格局,研究体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使退役运动员与专业教练员培训机构可以为学校体育的竞赛指导、课外训练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学校体育学竞赛、训练体系进行优化;支持体育部门与学校创建运动员的共培机制,要大力创建高校优质运动队,将其纳入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内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突破体制性的障碍,要求政府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各个部门,运动队、学校、社会组织、政府部门以及部分个人、家庭、企事业单位,多方协同参与治理。推动青少年发展的相关治理体系,能够借助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讨论处理存在的不足,明确提出高品质的公共体育服务。教育部门、体育部门需创建联动社会力量的机制,支持体育俱乐部全面发展,创建衔接学校体育的社会体育俱乐部培训、训练、竞赛体系,支持社会组织指导学校体育活动,对体育运动能力进行广泛培养。
3 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的完善路径
3.1 深化体教融合发展
体教融合的发展背后,拥有深刻的演进逻辑。不同于以前,在体教融合的改革时期,其实践的理念、形式、对象、功能、目标等存在根本的差异。在初步探索体教融合的时期,重点是针对运动员无法顺利融入社会、竞技体育人才不足的问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学训矛盾,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那么在体教融合的深化改革阶段,是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青少年体质指数超出标准,新时代背景下明确提出的,其重点针对的是学校体育这一对象,突显在青少年可持续发展中学校体育的作用上。其目标主要是提升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体育锻炼、文化学习的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教融合的深化发展阶段,其内驱力之一是实现目标,由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进一步上升到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培养上。
在体教结合向体教融合发展的初步探索阶段,对原有体制的路径依赖,追求的价值目标依然是竞技体育成绩。尽管建立了竞技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试着通过体育回归教育更好地促进运动员的综合发展,可在具体实践中,却时刻将竞技成绩放在首位。《意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放到了体教融合深化的核心位置,强调施展体育育人的功能,通过全面强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质状况进行改善。在保证好学习的同时,要做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这个层面上来看,体教融合的驱动力由竞技第一转向了健康第一的实践理念。
实践对象的变化也是体教融合发展的内动力之一,体教融合的实践思想转变,一定会引起实践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体教融合,一般依靠高校运动队深入展开,那么在全国范围内,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也只有几千人,属于服务于少数运动精英。《意见》指出,要惠及所有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这才是深化改革与体教融合的重要逻辑。作为体教融合的相关实践基调,健康第一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体教融合从重视少部分运动精英的竞技技能进一步转向关注所有青少年健康,也就是说由培养少许优秀运动人员,转向所有儿童的健康,是体教融合改革过程中实践对象的转变,这也进一步驱动了改革的可行性、实践性以及普适性[13]。
3.2 通过完善赛事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度
体育竞赛是体教融合过程中的核心节点,关键作用体现在体育竞赛可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推动青少年茁壮成长。于是,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优化是实现体教融合深化的重点之一。当前的学校竞赛不再进一步局限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而是重视所有学生对于体育竞赛参与主动性的培养。要梳理清楚竞技体育融合改革的终极目标、学校竞赛的重要价值,以及学校竞赛体系的创建,并以此为制度支撑。体教融合战略下的学校竞赛体系应该是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竞赛资源、赛事系统以及竞赛目标等结构要素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有机组合[14]。
目前,青少年赛事体系主要包括以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为主管的全国学生、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虽然两者在目标方面拥有共同的特性,即为青少年提供服务,但是,两线管理与分类办赛的体育管理机制会使得这种级别与部门不同的体育赛事在创建各自的竞赛目标体系、赛事体系时,容易产生政策执行、目标定位冲突的阻滞,严重阻碍学校竞赛的有效实施。
此外,要健全体育竞赛资源供给的渠道,就要充分利用竞赛资源的优势。要拓宽渠道,政府部门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另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采购公共服务,降低市场准入的具体标准,对体育经营环境进行优化,将市场的主体活力调动起来,有机融入市场力量,让多方融入体育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竞赛供给主体的多样化。
伴随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改革和发展,青少年体育赛事将成为重点工作内容。要通过普及与提高发展的目标,打造一体化的体育赛事体系,深入衔接职业联赛,实现大众型、精英型以及引领型等体育赛事的共同进步。如此,不但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平台,而且可以大力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更好地满足各个层次的竞赛需求。
3.3 构建共荣共生的环境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不同资源之间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跳出大环境而独自发展,体育改革一直在努力摸索[15]。体教融合深度发展阶段,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迫切需要把政府、学校、社会和市场不同利益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多元共治,提高创新再生的能力。要统筹兼顾体教融合可持续发展能力,塑造这些体育与优质教育资源。同力聚合创建全社会关注的开放共建、共享、提交、融合协同教育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保障平台的中心。如果条件允许,应积极搭建学校与社会、市场共生的发展体系,推出一批促进共荣发展的、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需求的体校融合示范目的地或者示范区。
在这样的条件下,家庭、社区以及学校都要将育人成才当作核心目标,保证正确的体教融合发展目标与方向,建立家庭、社会以及学校融为一体的信息共享平台,站在社区、学校的角度,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体育服务。要打通运动健康与家庭反馈诉求的道路,家庭建设有利于推动健康体育锻炼行为的形成,更好地提升青少年、家长的体质健康素养。要形成家庭、社区以及学校一体化的信息监测体系,将国家体育运动等级标准制度、达标测验、锻炼标准、体质测试过程的监测与监控落到实处,营造健康的环境。
另外,可以对学校体育服务模式进行深入创新,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互联网与体育课内外实践技术的有机融合。相关学者认为,能够研发集家庭、社区以及学校于一体的“体育课程+网络”的数据教学程序,教练、家长以及网络老师能够根据各自的权限从中获取信息。
3.4 组织创新,搭建常态化联动平台
体教融合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才,还需要一个积极宽容的外部环境,同时更需要一个联动平台[16]。唯有允许失败与鼓励创新,才可以吸引大量主体在体教融合过程中大胆、积极作为,才有可能突破体教融合的研究范式。
首先,在搭建联动平台方面,体教融合的各个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学校系统等,应将体教融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予以明确,协同资源、协同政策,共建共享。
其次,在联动体系里面,要允许容错机制的进一步存在,要理解以及支持在体教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探索性失误、非主观性失误。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客观看待考评以及考察工作,让实践中的工作者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在考评机制上,要将指挥棒的重要作用施展出来,将体教融合分析当作核心考核指标。在评薪、评优、晋升职称以及业绩评定等方面,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手段,增强实践者的内生动力。
在搭建平台的过程当中,要疏通堵点,形成资源互补,按照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的原则,消除一些体制性的障碍,做到育人与育己高度邻近,探索并推动多维机制,满足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需求,跨越部门壁垒,使体育事业和产业角色转换更加流畅,由此建立健全与体育教育部门联合牵头的体教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开设体教融合的绿色通道,切实发挥上下一盘棋的综合治理格局。
4 结语
该文从深化体教融合;完善赛事体系,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度;构建共荣共生的环境体系;组织创新,搭建常态化联动平台等策略入手,推进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从体教结合概念的提出,到体教融合的全面改革,在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实践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同时在实践检验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体教融合的历史使命。
未来体教融合深化需要遵守“健康第一”的实践思想,深化体教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重视体教资源的充分整合、载体创新和价值重塑,还需搭建体教融合的共建共享平台,破除部门壁垒,引入竞争和市场化机制,打造体教融合再生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