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西从脏腑调气论治咳喘*
2023-12-14曾垂义
曾垂义
河南省中医院心病一区 河南郑州 450002
《景岳全书》在“诸气”篇曰:“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对于治疗,强调调气为本,“夫所谓调者,调其不调之谓也。凡气有不正,皆赖调和,如邪气在表,散而调也;邪气在里,行而调也;实邪壅滞,泻而调也;虚羸困惫,补而调也……正者正之、假者反之,必清必静,各安其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1]明确了调气的虚实和运动,恢复机体正常气机状态的“调气”法。
《内经》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喘作为肺系最常见病症,存在着脏腑气的失调,通过脏腑相关调气治疗,达到“各安其气”,是治疗咳喘的重要方法和思路。毛德西教授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全国第三批、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临证60余年,善治疑难杂症,在论治咳喘时,从脏腑调气方面立论,分脏腑,辨虚实,判气机顺逆,收效明显。
咳喘是肺病的基本表现,宣肺降气调本脏气机
《素问·咳论篇》曰“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也”,《济生方·咳喘痰饮门·喘论治》曰“诸气者皆属于肺,诸喘者亦属于肺”[2],表明咳喘是肺病的外症表现,归属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在气的生成和调节方面起重要作用。肺的另个一基本功能是宣发肃降,通过宣发肃降,发挥肺的主气、司呼吸功能,也对全身气机起调节作用。宣发和肃降相互为用、互相制衡,只有宣发和肃降协调如一,人的呼吸才能均匀通畅,因而宣发肃降是肺主呼吸的基础。一旦宣肃失调,就会出现“气壅”“气逆”的表现,最常见于咳喘。《素问·脏气时法论篇》曰:“肺病者,喘咳逆气”,王肯堂言“逆气者,但气上而奔急,肺壅而不下”[3],一方面表明了喘咳是肺病的基本表现,一方面表明了肺病气机逆乱的病机。因而,宣肺降气在治疗咳喘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也认为咳喘宜宣肃同用[5]。毛老结合肺的生理地位和功能认为,肺一呼一吸,气升降往来,向上、往外即宣发,向下、内敛即肃降,宣发、肃降的协调是呼吸调畅的基础,是肺的气机和顺、功能发挥的基础。咳喘有虚有实,可因气壅横逆不降或逆而向上,可因气虚无力向上或肃降无力,无论何种原因,均存在气机失常,调气是咳喘治疗的重要方面。咳喘的气机逆乱均可从“宣降太过及不及”“不宣反降,不降反宣”或“应宣反降、应降反宣”阐发,实际上是从肺的生理功能转变为病理状态,因而,任何咳喘,必有宣发肃降的异常,存在气机的逆乱,其中,宣发肃降失调是基础。咳喘的治疗,重在恢复肺宣发肃降的协调运行,宣降有度,气逆能降,气陷能升,气机协调,肺行生理功能,邪去正安,咳喘自平。宣发肃降相对而言,外感重宣发,内伤重肃降,外感常用麻黄汤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内伤常用苏子降气汤、自拟六子汤加减。六子汤由炒白芥子、炒莱菔子、炒葶苈子、炒苏子、炒杏仁、桃仁组成,具有化痰降气、泻肺平喘、活血通便等功效。此方针对咳喘痰浊阻肺、肺气不降、血行不畅病机,同时具有消食通便作用,通过降腑气以降肺气而平咳喘。临床常用宣肺药物麻黄、桂枝、防风、荆芥、蝉蜕、薄荷、桔梗等,肃肺药物杏仁、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桑白皮、百部、黄芩、半夏、橘红等,部分组成对药,如麻黄配杏仁,蝉蜕配橘红、桂枝配黄芩等,贯穿于咳喘的各种治法之中。
脾胃是脏腑气机升降中枢,脾升胃降调中枢之气
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焦而旁泽四周,为气机升降之枢,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四圣心源·劳伤解》言:“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6]中焦气机失调,脏腑之气升降失常,顺接无序,肺金宣降失调,变生咳喘。从脾胃论治成为咳喘治疗的常用治法[7-8]。
1 肺气虚,健脾益气、升阳举陷济肺气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土能生金,肺气的充足需要脾气的给养,何梦瑶在《医碥》中论述,“饮食入胃,脾为运行精微之气,虽周布诸脏,实先上输于肺,肺先受其益,是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则气愈旺,化水下降,泽及百体”[9]。咳喘有肺气亏虚而受邪者,亦有咳喘日久而损伤肺气,肺气亏者,当以健脾气而补肺气,如《石室秘录》曰“治肺之法,正治甚难,当转治以脾,脾气有养,则土自生金。”[10]毛老认为,肺为华盖,居脾土之上,肺气虚则易气陷,往往咳喘无力,脾气需上升而举肺气,即培土生金。然肺居高位,脾运行精微之气,不易上达,一方面要重用益气健脾药物,一方面需升阳举陷药物载药上行,亦中气下陷治疗方法。毛老常以升陷汤、补中益气汤等治疗肺气不足证,以黄芪、人参(西洋参、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气虚明显者,黄芪可用至60g,人参可用至30g 以上;以柴胡、升麻、桔梗等升阳举陷,助脾气上济于肺。
2 肺气逆,和胃降逆、平冲下气肃肺气
脾胃位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中枢,对其他脏腑的气机升降起协调和辅助作用,胃气的通降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咳喘为肺的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上逆、清肃无权是主导,治疗以顺降为主。毛老认为,由于脾胃在气机运行中的中轴地位,胃气顺降在带动全身气机下降中起重要作用,肺气的肃降有赖于胃气的通降,因而治疗咳喘之肺气上逆必从降胃气为先导,降胃气引肺气而平喘嗽。毛老降肺胃之气常以下气汤加减。下气汤出自《四圣心源》,治“气滞在胸膈右肋者”,毛老认为,根据黄元御的一气周流理论,联系上文“肺气不降之原,则生于胃,胃土逆升,浊气填塞,故肺无下降之路”[6],下气汤主治的“气滞”乃肺胃气滞不降,以胃为主,故方以半夏、茯苓、陈皮平冲降逆胃气为主,杏仁、贝母肃降肺气为辅。毛老在治疗咳喘平肺胃之气喜用半夏、茯苓、陈皮、橘红,一可降气,二可化痰,降胃气还常用枳壳、厚朴、莱菔子、丁香等,与杏仁、苏子、白芥子、葶苈子等合用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胃与大肠同属阳明,以通降为顺,肺与大肠相表里,《医经精义》中所言:“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11]。故毛老亦重视通导大肠在降肺气中作用,特别对于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常用栝楼、火麻仁、柏子仁、桃仁、当归润肠通便,通腑气以降肺气。
调肝肺之气,使肝升肺降,气机周流
肝喜条达,主疏泄,对全身的气机起调节作用,肝失疏泄,气机拂郁,诸病生焉。肝与肺在生理上密切相关,肝气左升,肺气右降,脾胃中调,形成了气的周身循环流动,叶天士云: “肝以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肝肺经络相连,《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肝木居东,应春升发,肺金位西,应秋肃敛,东西相对,各守己位,交感克制。病理上,二者互相影响。肝升太过,肺降不及,或化火灼伤肺津;肝虚无力升发,无气周流,肺气不降;肝气横逆,肝肺之气失衡,均可导致咳喘。《素问·经脉别论篇》就有“有所坠恐,喘出于肝”的记载,《病机汇论》中亦有“肝病致喘”的描述:“若暴怒所加,上焦郁闭,则呼吸奔迫而为喘”[12]。肝肺升降失调,肝升太过,肺降无权,易生咳喘。木火刑金即是“气郁化火,上迫于肺,肺失清肃”[13]。现代从肝论治[14]、肝肺理论论治[15]咳喘较多。毛老重视肝升肺降在气机调节中的作用,认为无论肝郁气结、肝气不足致肝升不足,或肝气暴戾、肝火上炎致升发太过,均会影响肺的肃降,出现肺降无权、肺气壅逆而发生咳喘。常见咳嗽少痰或无痰,呈呛咳,喘鸣气逆,胸胁满闷、胀痛,咽中梗阻不适,情绪波动加重,脉弦等。肝气失利,易横犯脾胃,中焦气机失常,反制肺气肃降,可见胃脘痞闷,纳呆腹胀等。治疗当疏达肝气,肃降肺气,各顺其性,则咳喘若失。对肝气郁结者,毛老常用四逆散。四逆散在《伤寒论·少阴病辨证论治》篇主症中即有“其人或咳”,乃肝气郁滞、气机不畅,肺气上逆所致,为肝肺气机失和致咳的代表方。毛老临床常以柴胡、佛手花、厚朴花、扁豆花、合欢花、玫瑰花、麦芽、稻芽、谷芽等疏达肝气,引肝气上升,解肝气横逆。气滞明显者,应用青皮疏肝破气,常佐白芍养血敛肝,一破一收,防肝气太过,阴血损伤。配枳实、半夏、杏仁、苏子、葶苈子、五味子等降气平喘止咳。毛老疏肝气善用花类、芽类等芳香药物,取其轻宣向上、清香外达作用,行气、理气,通调气机,药性温和,无伤正之弊。肝气化火,木火刑金,常选豢龙汤,以羚羊角粉或大剂水牛角泻肝肺之火,丹皮、夏枯草、栀子、牡蛎等清肝泻火、平肝降逆,佐以南北沙参、浙贝母、白茅根、芦根等养阴清热。
调呼纳之气,补肾归元,使顺接有序
《类证治裁》中指出: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16]。正常呼吸运动的完成,不仅靠肺的主气、司呼吸,还有赖于肾的纳气协作,一呼一纳,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运动。肾气不足,纳气失常,肺气不能肃降,上逆而发咳喘。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中曰:“肺出气也,肾纳气也,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藏。凡咳嗽暴重,动引百骸,自觉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此肾虚不能收气归元也,当以补骨脂、安肾丸主之,勿徒从事于宁肺”[17],明确指出“肾虚不能收气归元”是咳喘的病机。《医贯》指出:“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旧,故上气喘也”,“其人平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18]。咳喘的治疗,现代一般遵循“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及“实喘责在肺,虚喘责在肾”的原则[19-20]。毛老则认为,元气藏于肾,为人身主气之根,含吸入之清气,肾气充足,清气得下,肃降得行,气虚则诸气浮越,肺气上逆,而发咳喘。虽久病咳喘者易肾气不足,亦有先天不足而喘咳者,因而,肾气不足,收纳失藏不仅仅见于虚证者、缓解期、久病者,急性发作、病程短者也常合并有之,临床当结合体质、脉象等详细参研,特别对于喘咳急性发作欲脱者,纳气固本尤为重要。毛老固肾纳气常用紫河车、山萸肉、熟地、牛膝、附子、肉桂、金樱子、沉香等。毛老受张锡纯应用山萸肉经验影响,尤喜应用山萸肉。山萸肉补肾涩精固虚脱,为补肾纳气之要药,有引元气归根之效,发作喘咳虚证明显者,用量要大,多在30g 以上,咳喘欲脱者,用量至100g 以上。对虚证咳喘非发作期,常制成胶囊、丸剂长期服用,以求缓缓补之、化之,肺气肃降,肾气归根,咳喘自能平息。
验案举隅
裘某,男,67 岁,2021 年1 月29 日以“咳喘半月余”就诊。患者夙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史。半月前因急性加重入院,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而就诊。刻时症状:咳喘频频,心悸,胸闷,语音低怯,气不接续,咳出白色泡沫样痰,口黏纳差,下肢浮肿,按之没指。舌质淡黯,舌下静脉迂曲,舌苔白腻而润,脉象细滑无力。血压:124/75mmHg。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右心室肥厚。脉证合参,显系心肺气衰,大气不行,痰湿阻肺,心脉不和。治以大补元气,宽胸化痰,活血通脉。方取升陷汤合二陈汤加味治之。方药:黄芪30g,柴胡6g,升麻6g,西洋参30g,山萸肉30g,橘红10g,姜半夏10g,茯苓10g,薤白15g,瓜蒌皮10g,葶苈子10g,丹参30g,赤芍15g,炙甘草10g。水煎服,1 剂/d,5 剂。
1 月25 日二诊。咳喘明显减轻,下肢浮肿消退,食欲差,仍感气短胸闷,上方加藿香10g,佩兰10g,生麦芽15g,1 剂/d,7 剂。
2 月2 日三诊。饮食增加,胸闷改善,语音较前有力,舌下静脉迂曲不若以前粗张。守上方服用,加用三七粉,每次3g,3 次/d。继治半月咳喘基本缓解。
按:本例为久病咳喘患者,虽急性发病,但症、舌脉等均为亏虚之征,毛老抓“语音低怯,气不接续”之特点,以升陷汤补中气,升清气,上济于肺,应其“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的证治。土旺生金,宣发有度,清气上升,浊气自降。合二陈汤健脾化痰,降胃气而清肃肺气。以补气升陷,以化痰降逆,升降有度,气机调和,以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咳喘自除。张锡纯在升陷汤方后说:“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数钱,或加山萸肉数钱,以收敛气分之耗散。”此患者虚喘频频,毛老以大剂量西洋参益气养阴固脱。张氏对大气下陷之危症,力推山萸肉补气敛肝固脱之效,毛老亦效尤用之。对咳喘之症,毛老喜用葶苈子,认为其能肃肺降浊、化解肺中之痰浊,最为有效。对肺心病咳喘,毛老常加丹参、赤芍、薤白,以活血通痹,喜用三七粉,取其补气、养血、化瘀、通脉之力,特别是对络脉的瘀阻,长期服用渐收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