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池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23-12-14谢秋慧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河池历史学文科

谢秋慧,韦 勇

(河池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引言

2018年5月24日,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上提出,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在他看来,“四新”将拉起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帷幕,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1]。2020年11月3 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2]。2022年4月15日,广西高校专家共同发布《桂林共识:广西新文科建设宣言》,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快建设广西新文科,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做出历史性的新贡献。新文科建设对于推动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3]。

在新文科背景下,近两年来历史学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学界从宏观层面围绕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历史学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历史学学科研究发展、历史学人才培养路径探索等方面聚焦研讨、集思广益、贡献智慧;另外,学者们结合师范专业认证、特色一流专业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等,从微观角度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选修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第二课堂育人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探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学界的这些研究实践成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历史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借鉴,而民族地区高校探索历史学人才培养既要符合时代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要在培养过程中凸显出民族性、地域性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河池学院作为河池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理当发挥地方人才小高地的优势,在新文科理念下推进历史学人才培养改革,助力国家构建特色学科体系。

一、新文科理念下河池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河池学院历史学创建于2008年,源于1981年的政治科及之后的政史、政法系,是广西设置比较早的历史学专业之一。2020年转设为师范类专业,是河池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历史学专业立足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面向桂西北地区解决基层历史教师、文博工作者短缺的问题,大力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能干肯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推进导师制

学院通过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不断充实师资力量,给青年教师配备职业导师;建立大学生导师制度,由导师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业、就业、升学等方面进行精心指导;通过在实习、实训等教师技能培养方面推进双导师制;通过加大实践课程比例,长期聘请资深一线行业专家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并定期到校进行就业指导等方式探索历史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二)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建设方面,设置了“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师教育类必修课程+专门选修课程+教师教育类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教师教育类课程突出指向培养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理想信念,能够强有力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理解中学教育工作价值的人才。专业类课程指向培养具备扎实的历史学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了解国内外史学重要动态的人才;掌握资料检索、分类和甄别等基本技能,能运用人文社科的理论和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中学历史教学。其他选修类课程指向培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管理、竞争和合作能力的人才,有效开展交流合作。

(三)加强“双一流”与学科建设

“文物学概论”“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与实施”“田野调查方法”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文物学概论”获得线下一流课程立项建设。学院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打造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强化课程理论深度,促进实践课程与研究项目的融合。历史教研室研究扎根民族地区,书写民族发展史,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改革,以项目培育学生,将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以科研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反哺本科教学,真正形成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二、新文科理念下河池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设置的学科联动性不强

新文科建设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大重要抓手”,强调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当前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跨学科课程,比如“博物馆学”“考古学概论”“文物学概论”等,更多是偏向于文史哲内部的跨学科选修,与生物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管理学、新闻学等学校其他优势学科融合不够,尤其缺乏跨理工科的选修课程建设融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学科壁垒,学科间协同育人成效不明显。对于历史学专业学生而言,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数字库对有效资源进行分类储存,如何高效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辅助研究,如何利用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学生有更强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力,这些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

(二)有限的师资力量未能更有效整合

我院有历史学专职教师8名,兼职教师7名,15名专兼职教师中2名教授,5名副教授或副高级职称,8名是中级职称及以下,师生比高于1∶17。高级职称教师偏老龄化,教学团队、课程团队组建基本由历史学专业教师组成,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团队模式,未能打破与相关学科间的区隔,学科间的师资力量融合度不高。由于师资团队力量薄弱,一些涉及新媒体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主题的彼此相关联的课程较少,不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三)产出导向动力不足

新文科要“守正创新”,既要保持传统的文科优势,又要注重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产出需求导向,以适应新时代新技术复合型人才需求。民族地区高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的大局,又要立足于民族地区人才定位的需求,要“能上能下”。当前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过多着眼于“下”,培养下得去、做得好、留得住,为广西地方史、桂西北历史文化教学积极奉献的应用型人才。应该紧跟时代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置多维度、弹性的凸显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国家和地方社会需求的产出导向,发挥社会能动性,持续改进完善。

三、推进河池学院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新举措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4]。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正式开启。我国文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这样一个挑战或任务。所谓的新文科是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中国数据的文科[5]。基于此,河池学院历史学要立足河池,面向广西,扎根民族地区,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理念,适应新文科、新师范要求,探索以导师制作为培养主线,融合“专业—学科—社会”一体化的“资源三三制”促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构建凸出研究民族地区的特色学科体系,实行三阶段逐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融合“专业—学科—社会”一体化的“资源三三制”

探索以导师制作为培养主线,通过学校内部协作和外部引进、行业协作等多层级充实教学队伍,深化导师制,由本专业资深教师、本专业新入职教师、跨学科专业教师、辅导员、行业实践导师组建成为导师组。本专业教授、教学名师为组长,整体上负责指导导师组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让学生得到更多的专业化指导。在跨学科资源方面,积极协同校内其他优势学科专业,整合师资力量,破除学科壁垒,发挥跨学科协同育人作用,指导学生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的技术学习和科学研究,通过不同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科方法的研习,学生的思维视野更开阔,创新能力更强。

在社会资源运用方面,充分发挥外聘教师在教育实习见习、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继续加强校地合作,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中学管理经验的中学历史教师为本科生实践导师,由其承担部分实践类课程的授课任务和部分历史教学法类毕业论文的指导任务。在学生实习、见习、项目申报过程中试行“双导师制”,本校教师和中学一线教师利用各自的理论和实践优势,培养学生的技能,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大基地的使用率,将现有的广西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河池国情调研基地等平台的建设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有机地统一。“专业—学科—社会”的“资源三三制”从资源优势视角,充分调动专业资源、利用学科间资源共享、依靠社会资源,三者协调融合运用不断推进历史学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二)构建凸出研究民族地区的特色学科体系,创新课程设置

河池学院历史学应该根据学科优势和地缘特点,强化广西地方史、桂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以及桂西北历史文化教学研究,打造特色学科体系。如开设“广西地方史”“桂西北历史文化”“河池红色文化概论”“东南亚史”等系列选修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特色、历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要求,适应社会对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学师范类人才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上构建“岗位—任务—能力—知识—课程”结构,重点夯实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开设“史学概论”“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广西地方史”“中国史学史”。同时,加大学科深度融合的通识类课程比重,融合如“大数据运用”“新媒体技术”“虚拟仿真试验”等,增设跨学科课程,推动如“大数据挖掘与历史考证”这类跨学科课程建设,推动“历史调查模拟仿真”课程项目建设,推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创新完善课程体系,构建“专业教育、智能教育、教师教育、融合教育”为一体的培养模式。科研团队利用在民族史、民族文化、村落文化等领域的研究特长,吸收历史学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结合历史学专业做好“大思政格局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课题,促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既通且博、一专多能,史学基础扎实、具备多学科视野,从师职业能力突出的综合型、创新型的适应新文科理念的历史学人才。

(三)实行三阶段逐层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

第一阶段,夯实专业基础和强化通识教育。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教育,由专任教师指导使学生掌握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第二阶段,侧重加强融合教育与培养研究兴趣。在专业上加强学术综述训练,在课程上注重跨学科选修,通过增加田野考察活动,举行暑期传统村落文化调研,让学生在完成调研报告过程中增强问题意识。第三阶段,遵循学生个性化发展分化。在这一阶段推出多项举措供学生选择,从专业学习角度深入推进历史文选类必修课程,提升学生对专题研究和文献研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选题、申报课题、独立进行项目研究的能力。在教师技能方面,掌握中学教育教学技能,熟练掌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中学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技能,具备指导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河池学院历史学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紧跟我国的新文科建设,新修订的2022版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以传统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专业间深度交叉融合,设置多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以期实现自我革故鼎新,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真正适合时代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历史学专业人才,为“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做出历史性的新贡献。

猜你喜欢

河池历史学文科
A new loach species of Troglonectes (Teleostei:Nemacheilidae) from Guangxi,China
豆文科作品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孙文科
历史学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裸婚”背后的历史学思考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河池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军事历史学的形成及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