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2023-12-14欧阳网陈在铁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学情电梯职业院校

秦 艳,欧阳网,陈在铁

(沙洲职业工学院 a.科研处;b.成教处,江苏 张家港 215699)

教学设计指的是在课程教学实施之前,根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和企业岗位需求,融入“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教学要素进行系统设计和合理规划,制订教学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通过教学实施,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升和发展学生素质和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促进每一名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学设计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是高职院校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优化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果[1]。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概况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以下简称教学能力比赛,2019年以前赛项名称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包含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训教学、课堂教学三项)是由教育部主办的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专门赛项,2022年的大赛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部署,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大赛重点考查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相对独立和完整的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的能力,需要提交的参赛材料包括参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赛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赛教学内容的教案、参赛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材选用程序说明等文档资料,以及课堂教学实录和课堂教学片段等视频资料[2]。

合理的教学设计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在比赛方案中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能够针对不同的生源类型合理进行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学情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进行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并根据课程实际需要有效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软件、数字孪生、大数据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先进技术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3]。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问题

结合笔者近几年的比赛和评审经历,从选手预赛提交的文本材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实施报告以及课堂实录视频等)、决赛实施报告汇报、决赛课堂教学展示以及现场答辩等方面发现,高职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一些普遍问题。

(一)学情分析不够聚焦、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学情分析是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很多参赛作品中的学情分析比较空泛,没有聚焦到授课专业、授课班级课程学习前的学习情况,诸如“学生是00后”“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喜欢动手实践”“学生基础差”等空泛的语言,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教师应在课前通过课程教学平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先导课程或模块的过程性与结果评价、展开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前的情况进行动态、全面的跟踪分析,并结合往届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预判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很多参赛作品制定的教学目标空泛,表述不明确,很难测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要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符合教育部发布的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有关要求,涉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对接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紧扣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培育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等[4]。

(二)教学内容太过陈旧、教学策略选择不够得当

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构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很多参赛作品的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教学模式单一,很多教师趋向于采用讲授式等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中较少运用成果导向(OBE)、问题导向(PBL)、任务驱动、合作探究、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些教师虽然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微课、在线课程教学平台、虚拟仿真软件等信息化资源和手段,但并不能与教学设计进行有效融合,导致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教学理念未能体现“以生为本”

很多参赛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不够合理,大多以教师授课为主,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能有效施行因材施教;有的教师不能针对不同生源特点,开展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的教学互动不够深入有效,不能让学生乐学、学会,导致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厚。

(四)教学设计不够完整流畅

有些作品的教学设计只关注课堂教学本身,未能及时进行深入有效的教学反思;有的教学设计只关注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采集,未考虑教师教的数据采集与反馈;有的作品只设定教学目标,未能针对目标要求开展教学与实践的考核与评价体系的设计[5]。

三、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以笔者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获奖作品为例,教学设计可通过以下环节来具体开展实施。

(一)融合岗课赛证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获奖作品选自“典型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该课程是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机械、电气、传感、控制等方面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掌握该专业培养目标设定的典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岗位职业能力。

参赛课程学习借鉴“专业核心技术一体化”建设模式的理念和思路,围绕典型机电设备的硬件安装、软件编程、系统调试等技术技能要求,整体教学设计以课程内容一体化、教学环境一体化、岗课赛证一体化为目标,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强电梯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呼应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民生改善工程、适应现代智能大厦电梯的群控技术趋势,课程教学载体以具备机电技术综合性、控制协调系统性的垂直电梯作为典型机电设备。

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的岗位需求,按照电梯的组成结构将课程整合为电梯机械系统装调、电梯电气系统装调、电梯传感系统装调、电梯控制系统装调四大模块,各模块按照实际工作流程细分教学项目,形成前后呼应、分门别类、重点突出、由简到难的体系构架。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赛项以及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要求完成课程内容的重构,如表1所示。

(二)基于多维数据采集,精准开展学情分析

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机械结构与零件”“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与传感器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应当能将所学机械、电气、传感、控制等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于典型机电设备的装调。模块四学习前,通过大学生MOOC平台行为数据、前序模块的过程性评价、调查问卷与学习测试等方式,对学生本模块学习前的情况进行动态、全程跟踪分析发现,学生已经接触了电梯的机械系统、电气系统、传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应当能够使用电梯拆装虚拟软件、高仿真电梯实训装置、职教云教学平台、小组合作探究法等继续学习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

但是,由于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已经相隔了一定的时间,学生对此有所遗忘,因此需要安排课前的复习回顾;模块四中的多种情形的条件分析、较为复杂的设备通信等新知学习,以及电梯PLC仿真接线与程序调试软件、智能眼镜拍摄操作等首次使用,都需要安排更多的学习指导。

(三)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教学策略

1.课程思政强调三点关注。一是关注时政,跟踪社会热点,播放电梯使用惨痛事故的新闻视频片段,教育学生增强电梯质量安全的岗位责任意识;二是关注科技,更新教学内容,应用智能大厦群控电梯高新科技的真实案例,教育学生要及时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三是关注民生,介绍应用拓展,引用新增老旧小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政府实事工程,教育学生要学好专业本领、服务社会。

2.教学内容安排三层递进。一是从分解动作到整体连贯,依次学习开关门、上下行、运行状态、整梯运行;二是从简单情形到复杂运算,在掌握了单梯控制程序的基础上,学习双梯联动控制,了解多梯智能群控;三是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拓展,课内应用三菱PLC最新版编程软件(GX Works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定设备(THJDDT-5高仿真电梯实训装置),课后参观具备国家A级资质的电梯企业,由企业兼职教师现场介绍电梯制造、安装、维保、改造全业务领域最高等级的技术要求。

3.突出重点设置三条主线。一是5次编程任务按照分析流程、软件编程、软件调试的流程进行,反复训练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二是4次调试任务按照仿真接线调试、模拟信号实验、实梯运行操作的逻辑进行,梯度实训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三是8次课堂教学按照引入、探究、归纳、测试的环节进行,闭环要求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4.综合评价安排三个阶段。一是课前有测试(占比10%),用以分析了解学生对预习任务的掌握情况;二是课中评表现(占比75%),教师主要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调试水平,利用平台进行基本知识测验;三是课后要评估(占比15%),包括学生完成自我总结报告、同组进行互评。教师还尝试利用数据分析软件,评估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有效开展增值评价。

5.信息技术应用三种场合。一是学生利用职教云教学平台和职教云课堂完成课前测试、课堂随测、课后总结和学习评价;二是教师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微课、视频、动画)、教学软件(虚拟拆装、仿真接线与调试)和技术手段(模拟实验台、触摸屏控制、高仿实梯、智能眼镜);三是师生在教与学创新实验基地中进行资源制作、课堂学习、教学互动、资源检索等活动。

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获奖经验和评审经历,从其比赛视角提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问题,结合具体课程给出融合岗课赛证要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多维数据采集,精准开展学情分析;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教学策略。今后笔者还将持续关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全面发展问题,探索教学能力提升的新策略。

猜你喜欢

学情电梯职业院校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被困电梯以后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