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14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生态

贡 璐

(新疆大学 a.生态与环境学院;b.绿洲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引言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人才者在教化。”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新趋势。新的课程观要求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同向同行,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全面提高高校学生道德素养,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有素质、可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前瞻性意义[3]。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作用凸显。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与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恢复生态学”课程一直是新疆大学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本文结合该门课程近年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生态学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一、“恢复生态学”课程简况

新疆大学生态学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在历届培养方案中,“恢复生态学”一直是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先后作为校级精品课程、校级“金课”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了课程建设。

该课程的目标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本领,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需求,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理解和掌握开展不同退化类型生态恢复的程序,结合案例灵活应用开展生态恢复的各类技术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有机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为学生日后从事恢复生态学研究以及实践工作奠定基础。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在讲述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介绍各类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以及典型案例有机结合而构成的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4]。

通过多年的建设,该课程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教学研讨,结合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引领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意识。近年来,该课程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当前新的课程目标,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课程思政细化到了每个章节,所有教学内容全方位融入了思政元素。

二、“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实践

“恢复生态学”专业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是隐性的,同时也是丰富的,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索。

(一)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恢复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如何建设绿水青山,这些都与“恢复生态学”的授课内容密切相关。“恢复生态学”课程第一章绪论部分的授课内容中,将恢复生态学的学科背景与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课程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恢复生态学的课程内容和章节体系以及所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恢复生态学”后续章节的理论和方法也多次涉及绿色发展、“两山”理念等内容,与生态文明思想密不可分。

(二)结合科研实践和科学前沿,弘扬科学精神

新疆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系专任教师全部为博士研究生学历,科研实力强,承担了诸多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学术论文。其中,不少科研工作和成果涉及了“恢复生态学”课程的相关内容。针对“恢复生态学”课程中不同农田、森林、草地等生态恢复对象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恢复生态学”课程组教师精心筛选了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案例,并将之融入了具体课程讲授。例如,讲授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的理论与方法这部分内容时,引入了学院教师承担的新疆相关煤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案例,不仅结合理论讲授了具体技术方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还总结了在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让学生明确各类技术方法的应用要因地制宜。针对退化农田生态恢复,介绍了教师个人针对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农田的相关研究结果,即长期连作对农田土壤质量的影响,继而提出了如何恢复干旱区人工绿洲土壤质量的思考。为了更好地丰富教学案例,课程组将一些国内外科学前沿成果做成案例分享给学生,扩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将一些与恢复生态相关的优秀论文在课下推送到课程群,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在讲授案例时,教师结合自身科研实践,从案例本身拓展到了科学研究过程,展示了科研工作者在新疆森林、草地、荒漠的跋涉中,在实验室日复一日的实验工作中,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三)联系身边案例,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新疆有一大批献身祖国边疆建设的优秀工作者,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在高校、师生周边,也有很多的榜样。“恢复生态学”课程在讲授恢复生态学相关理论时,提到了由新疆大学已故生态学家潘晓玲教授主持的国家“973”项目“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该项目提出了干旱区绿洲稳定性调控理论及其途径,建立了绿洲稳定、高效及可持续发展模式,为绿洲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潘老师扎根边疆、献身科研,为祖国西北地区人才培养、生态环境治理和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用生命谱写了一首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她的事迹深深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大家热爱祖国、献身边疆的情怀。同时,课程组密切关注在新疆的各类生态恢复案例,例如新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全面展开,通过介绍在全疆各地的保护和修复工程,展现了大美新疆的山河,号召学生投身到美丽新疆的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四)挖掘时政素材,思政与时俱进

结合新时代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的特点,课程组教师积极引入各类时政素材,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以及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问题。2022年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对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提出让学生结合课程特色和专业特色,开展如何更好服务于新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个人力量的思考和研讨。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都是非常好的思政素材,有助于使学生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可将教学内容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为规范等结合,加强学生对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认识,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从业责任感[5]。

三、“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建设不仅仅体现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也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

在前述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课件内容的制作和更新,既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润物无声,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政素材。同时,要优选国内外生态恢复典型案例,结合学校生态学学科科研工作,体现国内外前沿进展,重点补充解决新疆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设计

为了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避免生搬硬套讲思政,教学设计极为重要。这就需要优化原有的教学设计,更为精心地组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任务等各教学环节[6],让思政与授课内容无缝连接。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这一大背景作为“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是必要的。例如,可以有机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两山”理念、绿色发展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爱国主义情怀和科学精神[7]。但不可能所有的思政元素都仅仅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结合,这就需要巧妙设计,挖掘多元化的思政题材,使授课内容更加生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恢复生态学”课程讲授过程中,在线下课堂授课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线上资源,基于雨课堂等平台增强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答疑,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视频案例,播放生态学前沿讲座等,将课程基础知识、研究前沿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将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相结合,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钻研精神。如在教学过程中划分班级学习小组,使学生自主收集前沿动态、典型案例等相关资料,结合自我思考及理解,以撰写小论文、制作PPT、拍摄视频等方式在课堂进行展示,分享收获。

(四)师资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好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率先垂范[8]。在“恢复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任课教师作为“第一主角”,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确保全过程、全方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及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教师自身的成长经历、科研经历通常会对学生有更好的示范作用。此外,针对团队内青年教师多的问题,要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青年教师也应主动取经,并通过学习优秀慕课等方式,全面提升课程团队成员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

(五)考核与评价

“恢复生态学”课程考核应增加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形成教师掌握课堂节奏,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的课堂氛围,以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恢复生态学”课程的习题和试题既要关注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体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并且应适当增加课程思政内容,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思想的认同与感悟程度[9]。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积极了解督导、同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效果与评价,不断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青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对青年未来和国家未来至关重要,要帮助青年早立志、立大志。高校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为青年提供正确的价值指引。将课程思政融入“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之后,学生受益匪浅,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生学习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效。完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必答之卷。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