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探讨

2023-12-14韩丽曼王雪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3期
关键词:教务教学管理转型

韩丽曼,王雪莹,张 强

(吉林大学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数字化的浪潮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和创新,对各项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应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进行有效转型,解决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进教学管理质量提升。

一、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实现从最初的纸质版办公到各种办公软件、移动通信设备使用的转变[1],但仍存在信息化水平不足、数字化管理缺失等问题,只是相比以往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不能进行分析决策,提供智能化、智慧化的管理手段,同时存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机制不健全、教学管理执行力不够、教学管理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数据碎片化、各职能部门信息沟通不顺畅等问题[2]。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限制了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创新,管理理念滞后,限制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影响数据利用率,只是墨守成规地完成既定任务,缺乏顶层设计[3-5],无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高校教学管理数字化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时代具有永久性、可复制性、即时性、高效性、动态性等特征,数字化管理具备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互动化等特性。数字化教学管理进行数据收集存储、分析汇总、决策分析,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使教学管理朝着科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数据抽取与集成、分析与处理,对结果进行可视化显示[6]。数字化技术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教学管理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资源共享[7],保证数据安全,分析结果生动直观显示,整合各类教学资源,进行大数据精准评价以及教学管理水平的升级和创新,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主要对策

教学管理涉及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教师授课水平、学院学科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针对教务工作者,教学管理主要指教务运行期间的管理,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计划、排课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教师工作量计算等环节。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对策,基于教务系统开发,使教学管理高效化、智能化、数字化,实现数据可追溯、可整合、可分析,同时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问题,提出决策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订的数字化转型

高校制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首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的一般传统做法为学校发布原则意见,公共中心确定公共基础类课程,各学院依据国家标准、学校原则意见、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培养方案汇总印刷成册发给师生,该过程涉及学校、公共中心、各学院,专业间频繁沟通,往往采用聊天或通信软件,以文档形式传输,制订过程耗时长、效率低,数据过程文件不易保存。培养方案制订的数字化是依托教务系统进行课程模块化设置,模块按培养方案要求可设置为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基础选修课、专业教育必修课、专业教育选修课、专业教育拓展课、集中实践环节等。课程编码采用学院代码+课程类别(理论课、单独设置的实践课实验课、含实践实验环节的理论课、其他课程)+课程序号,培养方案制订的数字化是通过教务系统,根据各开课单位权限批量导入课程模块分类、课程名称、课程类别、课程序号、学时学分、开设学期,自动生成课程模块下的培养方案课程。同时,从导入数据过程中可智能识别代码重复问题,识别课程开课归属单位,避免人工核对不准、代码重复、设置不清、格式不统一等问题。导入数据出现问题时系统会指出具体原因便于修改调整,课程采用开课单位维护制,各专业可以直接系统引用其他公共中心录入课程,提高互通效率。全部课程录入完毕后,各专业间可以共享参考其他专业培养方案,并做进一步调整,以优化培养方案体系结构、健全课程体系,保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开课单位可掌握所开设课程被哪些专业放入培养方案中,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资源和课程设置与投入。

培养方案制订的数字化转型,可以用于分析某门课程更易被哪些专业选择,利于分析课程培养学生的广泛度。同时,培养方案制订的数字化省去了人工排版时间,按审核通过的导入数据一键生成培养方案并可导出下载打印,标准统一,打印规范美观。培养方案可供师生在线时时查看,避免了纸质版培养方案不易携带,不能随时调阅的弊端。如方案有微调,只需修改系统内设置即可,整体信息自动更新。培养方案的数字化管理是后期教学任务数字化管理的前期基础。

(二)教学大纲制定的数字化转型

课程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材料,也是检查与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学大纲制订的数字化转型依托教务系统,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业务培养要求,在进行课程体系整合的基础上,每门课程系统地梳理了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及难点,包括课程中英文介绍、课程基本信息、教学目的、教学要求、预备知识或先修课程要求、教学方式、实验环境和设备、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项目内容及学时分配、考核要求、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等。将教学大纲信息按指定模板批量导入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可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分类,可以一键导出所需的选项内容。开课课程选用教材信息,通过教学大纲的数字化,可一键导出便于进行教材排查;实验教学大纲设置的实验地点,进行一键导出,可分析各实验室开展的实验课程,了解实验室仪器设备,掌握实验室用于教学工作的使用率;课程成绩评定标准从数据中一键导出便于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成绩构成比例,优化学习过程。

(三)教学计划及排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通过前期培养方案的数字化转型,教务系统已存储各类数据。安排教学计划时,按对应的年级、专业、开设学期,智能快速调取生成学期内应开设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开课单位、学时学分、课程类别、上课班级等信息,同时对于本应在之前学期开设但由于某些原因当时学期未开设的课程,智能识别并标识,可选择性放入本次开课计划中,避免以往人工查找核对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存在的课程遗漏的问题,数字精准高效生成在线教学计划,据此计划制定后续教学任务安排及排课管理。

排课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依托教务系统,根据系统内教学计划、课程对应年级专业,按课程进行智能化排课,包括安排授课教师、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节次,并根据专业人数选择是否分班授课。智能识别排课过程中存在的教师冲突、教室冲突,可直接显示以便调整,避免以往手工排课查找空闲时间出现的冲突问题,提高排课效率和准确性。多人授课需周次指定负责的具体节次,便于后期智能化计算工作量。排课完毕后可以核对专业课表,查看课程分布时间,进行合理分析。每天课程安排很紧凑或是很松散的,可以加以调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记录授课教室占用情况,为查找空闲教室提供数据依据。智能识别排课进度,对遗漏的课程加以显示,对全部学时未排满的课程加以显示,以便避免遗漏,影响教学秩序和进度。教师也可查看实时本人名下的排课情况,如有其他需求可以在排课阶段随时提出,并进行调整。

(四)在线教学管理及考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因公共卫生事件导致有时全体师生无法在课堂教学或者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堂学习,为保证教学进度和质量需要同步在线授课。在线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指的是应用教务平台,通过教师输入选用的在线授课平台、在线授课登录信息、课程群号等方式,学生课表端可以显示如何进行线上授课学习,并知晓遇到问题如何与教师取得联系,保障教学顺利开展。系统可以导出所有课程的在线教学授课信息,便于督学听课,也便于统计课程在线授课选用平台,以利于数据分析,学校可据此分析教师选用平台的认可度,进一步与平台合作,组织开展学习培训,提升教师在线教学质量和水平。

考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从以往各种学习群内沟通转变为教务系统内进行设置,主要基于系统内课表和选课记录,授课教师在系统内提出考试安排需求,排考教师进行考试时间安排,智能识别保证考试安排不冲突,然后各开课单位在系统内安排监考教师,最后公布。学生端可以看到自己所选的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课直接显示考试时间、地点,免去以往某一门课程考试确定后与班委多次沟通,仍有学生遗漏信息、不清楚考试安排的情况。同时,监考教师登录系统,可查看自己的考务安排,必要时,可开发设置短信提醒功能,监考前某段时间自动短信提醒教师其监考任务,保证监考到位,还可一键从系统中导出各课程考务安排便于巡考。

(五)成绩管理和工作量计算的数字化转型

进行成绩管理数字化转型,如成绩更正需在教务系统内上传有关佐证,层层审核,减少师生线下往返时间,同时证据长期有效可查,最终可汇总输出成绩变动记录,分析课程考试质量,提升考试试题阅卷水平。后期,在教务系统保密性足够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加入试卷电子存档功能,所有试卷扫描传入系统,只开放教师端电子阅卷,试卷分数也可以依据阅卷自动录入,提高工作效率,解除纸质试卷存储存在的时间空间限制。

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是一项烦琐而重要的工作,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教务系统排课时自动掌握基本数据,如授课教师、学时节次、选课人数等信息,按照后台设置的工作量计算公式,自动计算每位教师的授课工作量,如遇信息不全也可以补充。其他非授课工作量,如教学大纲撰写,系统已有记录为撰稿教师姓名工号以及字数信息,可实现自动计算。考务安排自动计算监考工作量,还可以对接学校毕业论文(设计)系统,对接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系统,数据共享一键计算工作量,保证计算准确高效,省去人工计算误差和计算时间成本。后期工作量应用于教师职称评定时,可以按工号姓名自动调取每位教师每学期名下的工作量和详细目录分类,教师可查,学院学校可核对,保障信息公平、公正、公开。

四、教学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支撑基础

(一)基础数据信息准确

提出的教学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依托教务系统,以数据为证据,从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推进,具备数据分析、快速查找、数据调用等功能。用数据技术挖掘海量数据,用精确数据进行多元分析。因此,基础数据信息准确至关重要,如教师姓名、工作证号信息,学生学籍信息,批量导入的基础课程信息,教室容量信息等。基础数据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石,基础数据不准确,数字化管理则无依据、无意义。因此,基础数据需要多次核对,确认无误后录入或导入并经过审批,确保信息准确。

(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

为进行数字化转型,学校、学院层面需组建专门的信息化管理人员队伍,进行顶层设计并开展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提升其数字化管理水平和能力。对新入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应对管理人员岗位变动人员流动工作交接不顺畅等问题。进行经验分享交流,重要材料要共享备份存储,应对突发系统状况,保障工作连续性。可以建立轮岗制,打破业务壁垒,为某一岗位培养可适用的工作者。

(三)数字资源权限共享

从数字化管理中进行数据整合分析,需要进行数字资源权限共享。如共享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信息,共享其他学院课程信息,共享学校整体基础教育资源信息等,以利于进行统筹分析,参考提高运行效率和使用效果。可将各系统进行集成管理,减少教师学习多个软件的时间,校内各软件统一认证账号登录可采用校内邮箱的账号和密码,探索线上协同办公、移动办公等新形式,并实现交互模式,师生间数据、学院师生间数据、学院间数据、学院学校间数据、软件间数据可共享,实现数字化管理的高效智能。

(四)数据整体联动协调

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具有整体联动性,为整合数据资源,提升教学管理服务水平,各项数字化管理环环相扣,才能基于数字化管理进行统筹分析,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因此各项数据要时时协调更新,保障准确和联动。

结语

高校教学管理应利用先进数字化技术,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开展教学管理的数字化改革实践转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现代化、数字化,进而改进教学、优化管理、共享教育数据,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教务教学管理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教务排课对高等院校教学运行的作用分析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型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与培养
沣芝转型记
以培养方案为核心的教务管理系统开发的探索与实践
小学体育教学管理七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