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概念本质 丰富概念内涵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2023-12-14执教许婷婷评析张敏
执教|许婷婷 评析|张敏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
2.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中辨认出线段,会数图形里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小段毛线、一把学生尺、两张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情境导入
师:课间同学们都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是不是?
师:(课件演示)看,这位同学,他在干什么?(跳绳)他们呢?(拔河)他们活动时都用到了什么?(绳子)
师:仔细观察,跳绳时的绳子和拔河时的绳子,它们的形状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一根是弯的,一根是直的)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绳子或线都有这两种情况。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趣味运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绳子的形状是不一样的——有弯的、有直的,初步建立了“曲”与“直”的对比,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为本节课学习线段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直观比较,感知特征
1.感受线段的“直”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中的朋友,请你们拿出信封打开看看(一根毛线),请像老师这样随意地放在桌上(拎着这根毛线轻轻地放在展台投影上)。
师:仔细观察,毛线是什么形状的?(弯的)你能想办法把它变直吗?动手试一试。
【评析:实践——让学生获得体验。教师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也便于操作的毛线。让学生在“曲”与“直”的对比中、在“曲”与“直”的变化中体验线的直,对“直”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变直的毛线(学生展示)。好,我们一起来看,他的线直吗?(直)说说你是怎么变的?
师:(追问)仔细观察,刚才这样是直的,那这样呢?这样呢?(老师变化双手的方向:竖着、横着、斜着)哦!无论怎样改变方向,都还是我们刚才拉直的这根毛线,同意吗?
师: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两手之间的一段就可以看作线段。
课件出示: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线段,认识线段。
(板书:认识线段)
师:同桌两人,一人拉直毛线,另一人指一指、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评析:实践——让学生加深认识。在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的基本特征以后,由教师手执毛线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辨析不管线段的位置是水平的、竖直的,还是斜着的,也不管线段的长短和粗细,只要它是直直的且有两个端点就都是线段,从而建立了线段的概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老师想把你手中的这条线段请到黑板上来,谁愿意?
用2个磁铁将线段固定在黑板上,指出这2个磁铁的位置就是两手捏住的这两端的点,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板书:端点)
师:我们可以用小圆点来表示端点,也可以在两端画两条短短的小竖线来表示。
师:数一数端点的个数,(板书:两个端点)指一指端点在哪?
说一说:让学生对照实物线段说出:一个端点、两个端点,中间是直直的。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直线是线段。
师:现在咱们和线段交上了朋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里想一想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描述,学生想象)
【评析:通过两手捏住的部分让学生认识端点,并且逐步抽象出线段的图形,形象直观。再通过简单的回顾,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在教授完本节课的重点后,立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及时复习本节课的重点。】
三、走进生活,自主探究
1.寻找生活中的线段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线段。比如,数学书的边,摸一摸,什么感觉?(直直的)如果把它看成是一条线段,它的端点在哪儿?我们的教室里,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的?找到后说给同学听一听。
2.举例总结线段的特征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线段。比如说我们的小尺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小尺,找一找,小尺上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线段呢?
师: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作线段?(直的)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看不到,但是两个端点是存在的)
师:除了小尺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像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只要物体的边怎么样就能看成是线段吗?(只要物体的边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都可以看成线段)
【评析: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尺上找线段,摸一摸、说一说,感受到线段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再拓展到身边的物体中,摸得实在,找得具体。从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四、动手操作,深度感知
折线段: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同学们,你们在这张纸上看到几条线段?老师接下来要变个魔术,再变出一条线段。
1.折一折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纸折一折,出现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线段)。为了让同学们看得清楚,老师把它描出来,你知道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吗?谁能指一指?因为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都到达了纸的边上,不好画出来,但还是存在的。
2.比一比
师:这是他们俩折出来的线段,它们是一样长的吗?你还能折出比老师的更短的线段吗?
引导说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评析:此环节通过折纸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线段既可以折出来,还可以将折出的线段比一比,从而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由浅入深。】
3.画线段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你桌面上的其他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另一张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怎么画,它们都有两个端点和一条直直的线。
教师示范画线段。
【评析: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五、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了线段的特征,那你能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为什么?(课件出示)
2.数线段发现规律
谈话:同学们,其实我们以前认识的好多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下面这些图形你们都认识吗?
生:它们分别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和五边形。
师:这些图形也是由线段围成的,它们一共由几条线段围成,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生: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
(边指边说)
师:(追问)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由4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5条线段围成的。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和它下面线段的条数,有什么发现?(几边形就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师:(追问)那么由6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六边形)七边形有几条线段?(7条线段)
3.点娃娃连线段游戏
(1)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点娃娃也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呢!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2)三个点娃娃,每两点之间连接一条线段。
师:像刚才那样每两个点之间连一条线段可以画几条线段呢?(3条)
师:连出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3)现在又来了一个点娃娃,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看看能画几条?
预设:4条。
师: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我们试试就知道了。
指名交流:你是怎么画出6条的,怎么想的呀?
学生反馈:先画外面,再画里面,也可以先画里面,再画外面。
学生补充:还有另一种方法,从一个点娃娃出发,向其他点娃娃连接可以连3条;再从第二个点娃娃出发向其他两个点娃娃连接可以连两条;最后从第三个点娃娃出发和剩下的一个点娃娃连出一条,总共是6条。
师:看来,有次序地进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好多问题。
【评析:从连接两点到连接三点、四点,每一次的难度都有提升,这样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排列组合的知识做好铺垫。】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疑问?
播放课件:欣赏由线段组成的美丽图案。
师:课后请同学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评析:数学从生活中来,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学完线段以后,让学生欣赏精美图片,充分感受线段的美、数学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