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健康为核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路径

2023-12-14马芷筠李云飞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30期
关键词:体质体育课强度

马芷筠 李云飞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天津 301811)

随着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迈进,从全民健身计划到健康中国行动政策的实施,青少年作为国家关注的重点人群,青少年体质健康也一直以来是我国体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要求“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1]。这也是继2016 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30 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2]之后,又一次发布的硬性达标指标。2021年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发布,结论显示: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但也出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下滑的问题[3]。得益于将体育纳入中考、阳光体育等政策,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近几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体质健康却始终呈现下滑的趋势。除了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政策之外,大量的关于大学生体质的前人研究也更多地集中于现状的研究、体测标准的研究、体质影响因素等等,真正能够指导教师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法却寥寥无几,因此,就导致实际教学中教师改善大学生体质的效果并不明显。所以该文从实际的体育教学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能够让一线教师在课程中直接使用,对改善学生体质具有明显效果和实际指导意义的方法与建议。

1 以健康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理论

虽然学生体质下降受多因素影响,但学校体育课程依旧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提升体质的唯一课程[4]。现今多数高校的体育课为一周一节课程,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一周仅90 min 的课程来改善学生体质,不仅是课程大纲的制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位需要直接面对学生教学的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大学体育教师往往因为有科研或比赛任务的要求,在教学精力上会有所欠缺,所以就算是全校学生都要必修的大学体育课,最终呈现出来的上课效果也是每年大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这反映出大学体育教学存在偏离“学生体质教育”本质的现象,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把每一个学生都训练成专业的运动员,而是增强学生体魄,促进身体健康。因此,大学体育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以提升学生健康为结果导向,经过大量理论研究与长期实践检验,设计出对改善学生体质有明显效果的教学结构,并提出适宜大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

1.1 以健康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方法

1.1.1 将传统体育课程向训练化转变

很多人深有体会的是,同样是零基础的学生,在训练队或体育培训班学习某个运动项目3 个月后,无论是体能,还是技术,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学校体育课中,学习同样的运动项目一个学期之后,自身的体技能却并没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运动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很多教师除了体育课的教学,还要担任训练队的教学,同样是零基础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下来,训练队学生的体能要远远好于体育课学生的体能。那么如果把训练的方式和强度应用于传统体育课中,是不是就能够对学生的体质有更好的提升,即将传统课程向训练化转变,从而达到以技术促健康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减少传统体育课中程序化的内容,增加学生练习强度和持续练习时间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练习的自主性。例如,在课程的准备部分,学生进行热身时,传统的教学更多是按照所有学生两路纵队慢跑两圈的方式进行,如果向训练化转变,就可以规定所有学生慢跑5 圈或以上,不用按照队形,谁先跑完谁休息,但所有人都要在既定的时间内跑完。仅通过慢跑热身方式的转变,就可以在强度和学生自主性上有一定改善。以笔者自身经验来说,仅仅是把传统体育课向训练化转变的这一个变化,在其余外部环境上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学期初和学期末的相同项目的测试成绩对比,就能够看到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明显提升。如在耐力素质方面,通过女生800 m 和男生1 000 m 测试,学期末相对于学期初的平均成绩能够提高1min 以上;又如男生的弱项引体向上项目,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全班能有70%的学生提高5次以上,其中30%的学生能够提高10次以上,并且多数学生在期末也会反馈身体素质有明显的改善。

1.1.2 保证体能练习时长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技术动作的讲解与学生的练习往往会占用大部分时间,并很少有专门的体能练习部分。而在训练课中不仅会有专门的体能练习时间,技术训练环节也具有更高的强度,因此学生的体能会有更好的表现。所以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留出专门的体能练习部分,此部分至少要占20 min 以上的时间,同时从实用性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以徒手或轻器械的体能练习为主,这样学生在课下自主锻炼时也能够更易于操作。同时技术练习也要适当增加练习强度,减少原地练习、单一练习、自由练习,增加行进间练习、循环练习、对抗练习、比赛练习等,提高持续练习的时间。在体能训练中要以有氧训练为主,无氧训练为辅,因为运动的首要目标是健康,预防疾病发生。作为健康的重要指标,心肺功能良好,也反映出身体主要机能都可健康运作[5]。

1.1.3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的把控

对于整个学期课程的运动负荷安排,可以按照运动训练学的观点,把一个学期作为一个小周期,在学期初用大负荷量和小负荷强度的方案进行练习。随着课程的深入和学生的适应,强度需要逐渐增高,同时负荷量逐渐减小,到学期末临近考核时,强度达到最大。研究证明,对于一节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整节课练习密度在75%以上,强度达到中高强度(心率140~160次/min),能够比较有效地刺激学生体质提升。结合超量恢复原理,持续运动时间至少要达到60 min以上,学生的主观运动感受达到非常吃力为比较有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询问学生状态来判断练习效果,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练习效果,在教师语言的激励下咬咬牙能够坚持完成练习的状态为效果较好。教师在每节课结束后需询问学生的本体感受,了解学生肌肉的酸痛度和疲劳度,一定程度上肌肉越酸痛,超量恢复的效果越好。因为一周的课上运动量只有90 min,那么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运动量再大,只要学生可以承受,经过一周的休息后,都能够在下次课上完全恢复。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上述的方法发现,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学生也能够达到满头大汗,衣服湿透的程度[6]。

1.2 健康理论的认知培养

要想让学生真正做一个健康的人并养成健康习惯,就必须使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运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多的是个人生活习惯、环境、饮食、睡眠、心理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教师每节课如果能用几分钟去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再配合运动,将会对学生健康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健康的理论知识要贴近生活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科学的饮食,减肥增肌的合理膳食,能量摄入与消耗的简单计算,增高的方法,心理压力的排解方式,改善睡眠的方法,烟酒的危害,常见运动损伤的恢复,肌肉酸痛的积极恢复方法,常见病痛的物理恢复手法,被动拉伸的手法,不良体态的改善方法等。越是贴近生活的问题,学生的听讲兴趣往往越强烈。当然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也可以用课下指导的方式,比如通常肥胖学生的减肥意愿都是非常强烈的,如果教师能够对其进行详细的饮食指导和课下运动的指导,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够获得明显的改善效果。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出路不仅仅在于发展领域的训练(运动能力与技巧提升的训练),还应关注学生认知领域(健康的生活理念、满足学生运动心理的需求)的训练,加强健康理论知识的讲解,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体育锻炼向90 min的课堂之外延伸,进而实现通过体育教育提升学生体质的目标。

2 以健康为核心的大学体育课程设计理论的实践途径

2.1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及教学观念的转变

2.1.1 一线体育教师观念转变

作为教师,首先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感,即教师本人坚信能够通过教学上的改变,提升学生体质,并且相信自己的教学对于学生体质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的现状之下,可能很多教师会认为仅凭个人的力量无力去改变什么,更多的是需要政策的出台或者强大的外部力量才能去改变现状。但笔者通过实践发现,仅靠自己体育教学上的改变,是能够改善学生体质下降的现状的。因此,一线教师首先要能够相信自己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力量,具备主动变革的勇气。其次,如果想要保证每节课的练习效果,教师要有投入大量精力的心理准备,相比起教师这个称号,更像是一个教练,在课堂中需要严厉许多,要不断地督促学生、激励学生。因为要想提升身体素质,练习一定是需要强度的,否则一周仅90 min的低强度练习,对于身体的刺激是达不到提升效果的。

2.1.2 教师引导学生观念转变

在当前我国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下,不光是教师自己,学生心里也认为体育课的强度是不会太大的,也认为在大学阶段的体育课更多是以低强度的简单的技术练习为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教师需要在第一节课就明确告知学生相对于传统课程,训练化课程的不同点在哪,让学生做好进行一个半小时大强度运动的心理准备,同时告知学生运动前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进食、饮水、服装等。要让学生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真正改善他们的健康,提升体质,塑造体型。大学生已经具有比较高的自我判断能力,所以当学生知道是真正为他们好,为他们负责时,在课堂中再面对辛苦的运动,学生的配合度也会更高一点,逆反心理也会较少出现,并且课程思政在大强度的运动中也会更好地展开,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塑造也会更有效果。同时,随着大众健身的普及与流行,网络中充斥着各类良莠不齐的运动资源,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指导学生加以分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终身运动观等,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练习发现自己的健康和体态有了更好的改变之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教师也会因此获得学生的信任感,为之后课程更顺利地展开打下基础。

2.2 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2.2.1 教师评价的体系完善

在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改善的进程中,需要管理者把课程的实施者和被实施者的关键利益与体质相挂钩,这样才能够让增强体质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体育教师作为最关键、最根本的课程实施者,将增强学生体质与教师本人最核心的利益挂钩,才能够让增强体质真正融入工作中。与高校教师个人利益联系最紧密的是职称评审体系,虽然目前在大力倡导评审的不唯科研论,但在自主评审过程中,最终还是根据教师的科研情况进行评审。因此,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精力依旧投入在科研上。体育作为具有特殊的教授技能和提升人身心健康的学科,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应该区别于其他科目。只有将每个任课教师的授课学生体质达标率与教师考核相挂钩,教师才会真正地不断思考提升学生体质的方法。因此,建议在每学期期末对开设体育课的年级进行体质测试,将每位学生的体质得分与相应的体育任课教师对应,最终得出该教师的学生体质优秀达标率,以此作为该教师的职称评审依据和年终考核依据。

2.2.2 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

作为课程的被实施者,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最为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学分和毕业问题,所以在课程方面,建议在体育课的期末考试中除技术的考核之外,另外加入体能项目的考核。在毕业方面,体测成绩在良好及以上等级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评优评奖;成绩优秀的,可以获得体育奖励学分。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将在本学年进行补考。如果补考仍不及格,该学年的成绩将被评定为不及格。4年的体测成绩均为优秀,则毕业时可以颁发相应的证书给予奖励。反之,如果4 年体测成绩均不合格,则可能影响毕业。对于教师本人可能影响的只有一、二年级有体育课的学生,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才能带来影响。

2.3 政策导向与学校支持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国家层面出台更多的政策以加快体质改善过程的推进,前文也说过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大多是学校自主评审,在自主评审中主要看教师的科研能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国家在对各个高校进行评估时,主要评价指标就是该校的科研能力,因此学校会把相应的科研指标要求到每位教师的考核上。所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家层面能不能够把改善大学生体质的问题提升到与科研相同等的位置,在评价高校教育质量时,如果把该校学生体质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那么相应的学校也会提高对于改善学生体质的重视程度。因此,改善学生体质不光是每位教师的主观改变过程,更是一个自上而下改变的过程。此外,校园的运动环境也是影响学生课下锻炼情况的重要因素,虽然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高校不能配齐各种场馆,很多室内室外或者水上项目没有相应的锻炼设施,但在当今的健身大流行趋势下,每个学校至少应该有一个设施齐全的健身房供学生锻炼,得益于当今网络的发达,运动相关普及率最高的就是技术门槛较低的各种健身类视频,那么校内如果有健身房的开放,将会大大增加学生课下的锻炼参与度。

3 结语

大学生体质健康是一个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问题,在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现实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要有主动改变的勇气,要有强大的信念感,勇于在实践中做出改变。教师在学习相应的健康理论及训练知识后,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对于自己所授的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并根据学生上课效果,不断地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与调整,最终使学生体质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个人的力量虽是微小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主观意识的改变、大量精力的投入、不断反思与调整是本理论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关键,希望这些成功经验,能够为更多的教师或学校提供借鉴,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体质体育课强度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体育课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地埋管绝热措施下的换热强度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