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嵬驿之变后,唐肃宗北上灵武始末

2023-12-13王栎茗

中国故事 2023年11期
关键词:禁军杨国忠朔方

导读

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陷落,玄宗被迫出逃。马嵬驿事变中,太子李亨策动陈玄礼发动兵谏,扬氏一族因此覆灭,太子李亨成了此次事件最大的受益人。在获得玄宗许可后,太子分兵此上,一行人干平凉郡遇朔方留后迎驾,历经月余到达灵武。李亨在朔方军的拥戴下于灵武即位,剥开唐代内禅又一新局面,重塑了唐廷旗帜,凝聚了全国人心,唐廷也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漫漫征途。

作者:王栎茗,西南大学。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同年十二月洛阳陷落,叛军兵至潼关。唐玄宗听信谗言诛杀了退守潼关的封常清、高仙芝,起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镇守潼关,朝叛双方在潼关对峙到次年六月,玄宗催逼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出战,旋即大败。潼关陷落,长安震动,当月十三日玄宗等人在陈玄礼禁军的护卫下出逃,路行一日到达马嵬驿时,禁军兵变诛杀杨国忠及其党羽,玄宗迫不得已,令宦官高力士将宠妃杨玉环缢杀。之后,玄宗起行赴蜀,太子李亨一行人北趋灵武,行程月余,于七月九日到达灵武。在众人的劝进下,李亨于十二日即位,改元至德,史称肃宗。

一、太子李亨与马嵬驿之变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发生的马嵬驿事变是唐史上的重要事件,此事件不仅造成了杨贵妃之死,也造成了唐廷帝位的更迭。关于事变的幕后主使,历来众说纷纭,从史料来看,此事件是一次突发的偶然事件,是陈玄礼为了疏导众怒、转移矛盾以保护玄宗而临时发起的兵谏,是陈玄礼等禁军将士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救驾之举。《旧唐书》载:

翌日,至马嵬,军士饥而愤怒,龙武将军陈玄礼惧乱,先谓军士曰:“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由杨国忠割剥氓庶,朝野怨咨,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众曰:“念之久矣。事行,身死固所愿也。”

陈玄礼见禁军因饥饿和怨气有哗变的危险,才将众怒引导到祸首杨国忠,保护了玄宗,挽救了时局。

至于太子李亨是否有可能是“主谋”,结合史料来看,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马嵬驿之变时,太子李亨还没有太多的实权。玄宗尚需分兵给太子,“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说明太子此前掌握的军队数量应该非常有限。跟随玄宗出逃的禁军数量本就不多,禁军指挥权牢牢掌握在陈玄礼手中,陈玄礼又绝对效忠玄宗,李亨冒如此大的风险策划一场兵变,可能性很小。虽然唐玄宗在事件后让出了平叛的领导权和大唐的皇位,李亨即位,使他在事实上成为了马嵬驿事件的最大受益者,但若据此就推测他是事件发起人,显然有失公允。

那么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事件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呢?《旧唐书·杨贵妃传》载:

及潼关失守,从幸至马嵬,禁军大将陈玄礼密启太子,诛国忠父子。

同书《韦见素传》亦载:

翌日,次马嵬驿,军士不得食,流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其乱,乃与飞龙马家李护国谋于皇太子,请诛国忠,以慰士心。

这两则史料表明陈玄礼欲将禁军怒火引向杨国忠来疏导众怒,但因为要冒着兵谏的风险,故他希望太子李亨能够支持他。太子毕竟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是当时陈玄礼能获得的最强大的支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李辅国承担了中间人的角色。至于李亨对兵谏的态度,虽然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是赞成还是反对,但李亨对陈玄礼传达了支持之意,至少是口头上的支持,应该是较为合理的。他并未保持中立,而是选择站在禁军一方,这不仅是顺势而为诛杀祸首的举动,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反复权衡和考量。

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曾想让他监国,实质就是传位,自己御驾亲征讨平叛军,但这引起了杨国忠的恐慌。李亨与杨国忠的矛盾由来已久。史载杨国忠得知玄宗欲意传位时“国忠大惧,诸杨聚哭,贵妃衔土请命,帝遂不行内禅”。杨国忠早年在蜀地做小官,后任剑南节度使,在蜀地势力深厚,安史之乱发生后,杨国忠最早提出幸蜀之策,并得到了玄宗的赞同。如果李亨随玄宗入蜀,势必受制,其时太子的地位都有可能不保,所以在出逃長安之后,李亨需要为自己谋划出路。《旧唐书·李辅国传》中就有李辅国建议太子分兵赴朔方的记载:

禄山之乱,玄宗幸蜀,辅国侍太子扈从,至马嵬,诛杨国忠,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灵武朔方是太子集团精心建设了多年的根据地,如今事起,太子一党在权衡时局后认为赴灵武是最好的出路。

七月十五日,奔蜀途中的玄宗又在普安郡(剑州)发布了一道重要的制文《幸普安郡制》,其中明确记载:“太子亨宜充天下兵马元帅,仍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等节度采访大使,与诸路及诸副大使等计会,南收长安、洛阳。”这两则史料说明太子李亨如今已获得了玄宗钦命,可以名正言顺地与玄宗分道,北上自己的根据地灵武。玄宗在朝廷生死存亡之时分兵给太子,命其北上主持平叛,兴复唐室,改变了太子李亨的命运,也改变了唐帝国的命运。

二、北上灵武的路程

玄宗与李亨分道后即南下蜀地,李亨在其子广平王李俶,建宁王李倓及四军将士两千人的护卫下开始了北赴灵武的征程。

据《旧唐书》所载,北上灵武的路途并不顺利。李亨一行人到达渭北,便桥已经断裂,河水暴涨又没有行船。李亨召集了在水边等待涉水的三千余百姓渡河。等到渭水可以渡过的时候,又遇到了从潼关败退下来的散兵,李亨误以为是叛军,遂与之战斗,伤亡甚众。之后收拢剩余的部队北上,军队渡过渭水,所幸后来的追兵被大水淹没,李亨认为是上天保佑。一行人从奉天北折,傍晚到达永寿,百姓沿路进献牛羊酒食。此时天有异象,“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议者以为天子之气。”

兵队到达新平郡时,已昼夜奔驰三百余里,士卒器械都损耗过半。到达安定郡时,李亨以弃郡之罪处斩了新平、保定二郡太守。又过了数日到达乌氏郡,彭原太守李遵谒见,率领兵士恭迎,进献衣服粮草,至彭原又招募了率私马来归的四百兵士。又过了数日,兵队到达平凉郡,平凉历来为唐廷西北的养马盛地,李亨命人搜阅监牧公私马,得数万匹,官军益振。李亨北上的消息鼓舞了前线军民的斗志,当时叛军占据长安,百姓知道了太子在河西收兵的消息,皆曰:“吾太子大军即至。”叛军望见西北方风尘四起,误以为是太子大军杀到,都仓皇奔走。扶风陈仓等地的地方官员开始杀贼官以自立,一时间关辅豪右也都欲杀叛军响应太子。关中的形势开始朝着有利于唐廷的方向发展。

李亨在平凉停留了数日,犹豫不决。当时河西、陇右两镇主力已覆没于灵宝之役,朔方军成为唯一可用的武力,这点李亨自然是清楚的,但在潼关与长安陷落前后朔方军是否还继续支持唐室,当时还未获得可靠的情报。因为平凉离灵武已经很近,推测此时李亨在派人前往灵武打探消息,信使还未回来,故众人只得在平凉留驻。而此时恰逢朔方留后杜鸿渐、魏少游、崔漪等遣判官李涵来奉迎太子一行人,并向李亨说明了朔方兵备的情况,李亨大悦,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杜渐鸿又派朔方步骑数千人在白草顿迎驾。李亨又在平凉遇到因新授御史中丞赴京就职的河西行军司马裴冕,裴冕也劝李亨即刻去灵武治兵备战。有了朔方留后人员的奉迎和裴冕的建议,李亨才放心地前往灵武。此时天又有异象,史载:“上初发平凉,有彩云浮空,白鹤前引,出军之后,有黄龙自上所憩屋腾空而去。”两次祥瑞异象的描写,都是史官为了塑造李亨的皇帝天子形象,以为其之后在灵武即位称帝做准备。七月九日,经过一个月的艰难跋涉,李亨一行人终于有惊无险地抵达了灵武。

三、灵武即位—一唐代内禅之新局面

安史之乱爆发后,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于前线抗击叛军,并委派支度副使、大理司直杜鸿渐,为朔方节度使留后,坐镇灵武。他同崔漪、魏少游、卢简金、李涵等五位留守衷心迎驾太子李亨到灵武,拥戴太子李亨即位,领导平叛大业。

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朔方军的拥戴下,于灵武南城门昭告天下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并遣使赴蜀地奏事上皇。一个月后,灵武的使者到达蜀地,玄宗承认了李亨即位的事实,并颁布诏书《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诏》,明确宣布皇太子李亨灵武受命,即位为大唐第八任皇帝。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缔造了大唐辉煌盛世,又将大唐带入深渊的皇帝44年的统治也随之结束。

肃宗以灵武为复兴基地,一是可以搜集陇右河西一带的公私马匹;二来可以倚靠朔方军等军团的力量,征集西北守塞边兵;三来便于和西北的回纥部族联络,必要时可以借助他们的力量;四是灵武距长安、洛阳距离较近,可为日后收复两京的军事行动做准备。肃宗即位伊始就开始了平叛工作,唐廷也由此开始了收复失地的漫漫征途:

七月,肃宗即位,以贼据两京,方谋收复,诏子仪班师。八月,子仪与李光弼率步骑五万至自河北。时朝廷初立,兵眾寡弱,虽得牧马,军容缺然。及子仪、光弼全师赴行在,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民有望焉。

关于肃宗在马嵬驿事件后分兵北上于灵武即位一事,可参考陈寅恪先生的评价为此事件作一结论,他评价肃宗灵武即位是:“别开唐代内禅之又一新局。”灵武即位,过程具有特殊性,时间有巧合性,所以陈寅恪先生用了“别开新局”来定义,太子李亨受禅,相比于本朝之前的禅让,有它的特别之处。首先受禅的地方不在京师而在灵武;其次受禅的背景是一次偶然性的事件,不在玄宗的计划里;最后肃宗即位时玄宗本人并不知情,是在一个月后肃宗派出的信使到达四川后,玄宗才知晓并承认,没有当面禅让,有“既成事实,再行禅让”的意味。即位的过程虽然有其特殊性,但陈寅恪明确指出肃宗灵武即位是“内禅”,相当于承认了李亨即位的合法性、正当性,即位是玄宗将皇位名正言顺地传给了太子李亨。

四、结语

马嵬驿之变中,肃宗支持陈玄礼清除祸首以稳定局面,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利益。事变平息后,他分兵北上,长途跋涉千余里,最终在灵武即位。即位后的肃宗肩负起了领导平叛的重任,重塑了唐廷的旗帜,唐廷在长安沦陷后岌岌可危的形势也终于稳定了下来。历经6年时间,至762年,肃宗基本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王朝在长安陷落、马嵬发生事变的生死攸关之际拯救了自己,安史乱后,朝藩的动态平衡使国祚又延续了140余年。

猜你喜欢

禁军杨国忠朔方
不与奸臣同流合污
“朔方”的由来与演变
徐朔方《高濂的生平和他的玉簪记传奇》手稿
赵雁君
“朔方论坛暨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追求颜值毁了大宋禁军
北宋禁军热衷“颜值”
北宋禁军:选拔注重外表
宰相儿子考试不好怎么办
梦中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