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3-12-13赵梦嫄
赵梦嫄
摘要: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产教融合速度、促进校企协同发展、强化协同育人效果是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院校走科学发展道路、迈向产教融合的必然要求。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职业院校可从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丰富教师学历提升路径、提升教师队伍运行效率、打造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健全教师评价激励制度等方面着手,加快产教融合速度,促进职业院校良性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双师型”;质量;路径;协作;激励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133-04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其进入到升级建设院校内涵的新阶段。职业院校的内涵式发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匹配,以此为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基本保障,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撑。然而,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就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以推动职业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1.创新能力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表现为将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以满足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创新能力,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1]。首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基础,也是“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理念创新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模式重在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实现知识、能力、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2]。第二,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知识、技能的信心。第三,以学生就业为目标。教师要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为学生提供多种方式的实践活动,积极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能力,使其实现高质量就业。其次,教学模式创新。教师要基于产教融合的背景積极优化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黑板+粉笔”讲一节课的情况,掌握信息化教学模式,并自主搭建科研平台,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实验室、模拟实习工厂等教学媒介,激发学生的技能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技能学习的价值,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2.社会服务能力
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既是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社会服务能力,要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双师型”教师要深入企业挂职锻炼,验证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并分析企业遇到的问题,同时总结实践活动经验,从而为课堂教学提供新鲜、充足的教学素材[3]。
1.职业院校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需求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实现跨越式发展,表现在招生数量增加和教学规模扩大两个方面。但职业院校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如下。首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分析可知,部分学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无法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导致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不高,职业院校的发展面临重重阻碍。其次,部分职业院校教师本身缺乏实践能力,并将教学侧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教学上,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而在产教融合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可借助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产业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教师提供实践环境和创新基地,积极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以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意识,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4]。
2.迈向产教融合道路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一方面,有的企业却存在用工荒的问题。这是因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人力资源市场满足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5]。另一方面,学生就业难也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操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岗位技能的要求,并因此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职业院校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且学生毕业后到一线岗位工作,会对产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以,为解决上述问题,职业院校可基于产教融合角度,主动顺应区域产业发展,对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进行优化,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并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培养工作的创新,逐步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6]。
1.来源途径单一,缺乏完善的师资结构
目前,职业院校聘请教师时比较重视其学历,引进的人才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甚至出现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但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存在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因此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价值。而企业和行业的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受职称和学历条件限制,无法进入职业院校担任教师。这就导致职业院校的师资来源单一,结构不合理,无法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梯级建设的目标。
2.缺乏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无法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师资却出现明显不足的情况。这就导致部分职业院校只满足于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的职业院校虽定期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但受时间限制,无法保证其培训效果。这样,教师就会出现开发实践课程能力不强等情况,达不到“双师型”教师标准。
另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因关注点不同,部分企业并不重视培训职业院校的教师,不愿意给其提供实践平台。这样,“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就只能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缺乏企业和行业的主动参与,培训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与实践的融合不足,如此一来就会限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7]。有的职业院校还缺乏稳定的教师培训基地,缺乏行业领军人物和教学名师的引领。显然,上述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影响到“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
1.加强标准认定,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
受各地区职业教育水平差异的影响,不同区域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不同,这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家建立了针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标准,统一“双师型”教师的合格线,而职业院校要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并进一步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全过程追溯等多种制度,确保投诉渠道畅通无阻,以此保证“双师型”教师认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基于以上多重保障,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不断加快进度,建设质量也不断提高[8]。
2.“政校企”多方联动,创新教师学历提升路径
在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中,拥有博士、硕士、本科这三种学历的教师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型,这其中,拥有博士学历的专业课教师占比最小,因此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方面,进一步明确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的必要性,定向培养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使其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9]。虽然国家已经从顶层政策方面对职业院校教师学历提升给予很多支持,各职业院校也进一步细化支持措施,但职业院校教师的学历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职业院校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缺乏时间和精力提升学历。另外,部分职业院校缺乏资金,无法为脱产进修的教师保留原有的福利待遇。如何解决进修教师在脱产学习期间需承担的基本教学任务,是教师学历提升路径创新的关键。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双元”育人,为此,职业院校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替代专业教师开展教学,为此为专业教师提升学历创造条件。为使“顶岗教学”模式得以实现,“政校企”应多方联动,建设协同发展机制,如相关政府部门为参与“顶岗教学”的企业在税收和土地使用方面提供支持;学校对进修的教师实施统一管理,签订学成后回校任教的协议,分专业和批次给参与进修的教师提供政策保障和进修渠道[10]。教师完成学历晋升后,不仅可回到原校发展,还可为“顶岗教学”的企业提供更多智力支持,帮助企业攻克技术方面的难关。而职业院校的研发能力是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也倒逼教师积极提升自身学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3.共建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运行效率
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化和跨界化的特点,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也需要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支持,以此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运行效率。例如,基于产教融合建立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可全面落实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及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11]。而形成共同的精神追求也是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运行效率的重要途径。校企共建的产教融合平台可让教师认识到团队高质量建设和个體发展的关系,个体可通过团队提高能力,团队也因个体能力提升而实现更好发展,如此,教师在共享资源和团结合作中可形成凝聚力以及共同的精神追求,以此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
为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院校要积极进行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也是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要想顺应时代变化,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转变当前低技术、高人工、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引进更多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要打通政策的堵点,畅通校企人员的互派、交流渠道,吸引企业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来校兼任项目带头人、实训指导教师、学科教研室主任等职务,并派“双师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担任理论知识指导教师,以此让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服务于教学工作,服务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这样,校企互相派选人员,通过双岗一体、双重身份和定向兼职一体的形式,可形成“互兼互聘”的新常态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体系[12]。同时,教育部门和企业应将流动岗位和固定岗位结合,积极改革教师、员工管理制度,修订兼职教师的管理方法,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明确兼职教师的来源和占比、选聘方式和条件,对兼职教师的待遇支出和选聘程序进行规范,以此调动企业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给其提供更多的利好政策,也为本校“双师型”教师的业务交流搭建平台。这样可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优势。
5.完善评价制度,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
职业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要进一步健全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活力,确保教师积极主动承担各项工作。首先,职业院校应健全“双师型”教师评价制度,思考基于时代背景的产教融合给“双师型”教师提出的高标准要求,全面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多元化评价教师的综合素养。同时,职业院校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标准并严格执行,从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方面逐一落实考核评价标准,以此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科研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教学能力[13]。为确保对教师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职业院校可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导师参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与考核。此外,职业院校还可将学生的反馈与建议纳入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并畅通反馈渠道,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职业院校要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尽可能落实实训奖金等物质激励手段,确保参与“双师型”实训的教师积极性更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给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教师提供精神上的鼓励,在全校范围内肯定其行为,加大力度宣传参训的成果与表现。
综上所述,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且合理利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给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做好“双师型”教师队伍认定标准的细化工作,保障“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达标,同时发挥“政校企”三方联动的作用,不断创新教师的学历提升路径,积极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运行效率,加强校企合作,打造高质量兼职教师队伍,并进一步完善、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以此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师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晓洋.产教融合型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0):82-86.
[2]王少愚.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04):18-23.
[3]林俊.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策略[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5):20-25.
[4]刘兆义,洪敏,杨海瀟.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索[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2(01): 42-44.
[5]张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57-60.
[6]张智荣.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探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3,11(02):8-10.
[7]翟红兵,孙桂岩.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与实践———以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0,39(09):57-59.
[8]张淑芝,陶艳玲,周勇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21(43):39-41.
[9]杨彩莲,蔡慧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27(07): 102-104+106.
[10]尤凤翔,于音,左步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1):73-76.
[11]王永莉,李勇,杨继红.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实证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38):126-127.
[12]樊新波,王桂红,罗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04):44-46.
[13]查传斌,张宁宁.产教融合背景下“双师型”教师成长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36):68-69.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Tea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Zhao Mengyuan
(Tianjin College of Commerce,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In the critical stage of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cceler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re inevitable for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tea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ollow the path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team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team, enriching the path of teacher education improvement, improving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double teacher" teaching team, creating a high-quality part-time teaching team, and 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and incentive system for "double teacher" teacher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industryand education;"doubleteacher";quality;path;collaboration; exci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