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在荆楚建筑风貌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2023-12-12汪艳荣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南彩绘民居

汪艳荣,罗 彬

(湖北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城市建筑风貌是城市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个性特征。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的管理,挖掘、弘扬中华传统建筑装饰之美,意义重大。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视察时要求湖北区域的建筑要体现荆楚大地的悠久文化和地域特色。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也强调了要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的管理,以保持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展现强烈的时代性。鄂东南传统建筑是湖北省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着风光荣耀的历史和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是荆楚文化软实力的特殊载体[1],其彩绘装饰更是展现出楚文化的流光溢彩与灵动浪漫的艺术特色,传递着荆楚地域美学精神与文化遗传信息,具有很强的辨识性和文化性。将传统建筑彩绘运用到荆楚建筑风貌体系构建中,对于维护荆楚文化遗存信息,弘扬中华传统建筑装饰之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艺术特征

彩绘是在建筑构件上施彩装饰的手段,画栋雕梁,沥粉彩绘,是中国古代建筑及其装饰的基本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中华特色。《礼记》中记载的“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蛀”,即早期在木构件上饰以彩画。 而“彩画”一词最早正式出现在《营造法式》,称“彩画作”。“彩绘”在传统建筑装饰中可与“彩画”通用[2]。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特指用颜料、油漆等在建筑墙体、木构件载体、建筑空间内的器物上进行的色彩刷饰及勾绘图案的装饰艺术,包括壁画、水墨画、彩画、泥塑、灰塑等。主要绘制于传统建筑的屋檐与墙面结合处,如山墙、檐口、门罩、墙檐、马头墙、入口门廊的墙楣匾额以及木构件等部位。

(一)山墙上的彩绘

山墙的美是鄂东南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山墙部位的彩绘构图紧随山墙的运动趋势,形成华美的装饰带,丰富了山墙的轮廓。鄂东南传统建筑山墙主要有人字山墙、云纹式山墙、跌级式山墙几种形式,随建筑空间规模与体量呈现自由多变的多种灵活组合,山墙檐下绘制的彩画,依据山墙的形式而采取相应的图案造型,体现出彩绘与建筑的形式统一。(见表1) 如通山县王明藩府第,运用云形、人字形、一字形山墙组合,韵律感和动态美十分浓厚,高耸的云纹式山墙上,彩绘凤状嘴角、翼角的装饰,地域性装饰风格独具特色。

表1 不同类型的山墙彩绘装饰部位及特点

(二)檐口下的彩绘

鄂东南传统建筑的檐口叠涩与檐下约40公分的墙壁上通常绘制彩绘。这些彩绘一般采用三条宽度不一的长方形或长条形的构图。它们可以是连续的纹饰,也可以被划分为多个画框,这些画框俗称为“盘子”。通常,宽边墨线在盘子的宽边上占主导地位,而在盘子内部则画有一条细黑线,用来装饰小品图案。在一些家族祠堂式的民居中,檐口叠涩下方还会有灰塑的装饰,有些形式类似斗拱构件,而有些则呈现水波纹的形态,这使得民居的正面檐下呈现出丰富的立体层次感,在光影的照射下显得非常生动。以通山县高湖镇龙庄湾民居的檐口墙身彩绘构图为例,它展现了江南建筑彩画的风采,以花鸟写意为主题,呈现出浪漫精致的装饰效果。(见图1、图2)

图1 传统民居檐口下的彩绘在光影下十分生动

图2 通山县高湖龙庄湾民居檐口墙身彩绘

(三)马头墙上的彩绘

鄂东南传统建筑一般正面两侧有马头墙和大门上端的一对马头墙,沿着马头墙的轮廓部位以及与屋顶之间的三角区域也会施以彩绘装饰。屋檐与山墙交接突出的装饰构件墀头,正身部分凹入,中间嵌入动物、花鸟和各种立体泥塑彩绘,种类丰富造型优美。阳新县玉堍村卢家老宅墀头彩绘花卉图案类似莲花,色彩艳丽,线条非常流畅,整体风格素雅、大方,能够看出画工胸中丘壑,手底法度皆精熟。(见图3)通山县杨芳乡舒家老屋两边马头墙墀头上的诗词“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直接表达出住宅主人的思想感情与美好祝愿(见图4)。

图3 阳新县玉堍村卢家老宅马头墙彩绘

图4 通山县杨芳乡舒家老屋马头墙彩绘

(四)入口门廊的彩绘

鄂东南传统建筑注重宅门的装饰,大门入口会缩进一段距离,为墙退而檐口不退的做法,称为槽门,槽门内凹形态形成门廊空间,门廊内三方墙壁及在门框上放的门楹都是彩绘装饰的主要部位,常见彩绘仿照“门楼”式构图,强调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多以文字结合具有象征意义的彩绘壁画组合而成,重视凸显家族门楣匾额。湖北阳新县铜湾陈村传统民居槽门内的彩绘,在门楣题匾与门框之间留出了约40厘米高度的彩绘带,连贯槽门的三方墙面,绘制扇面或藤蔓式画框,框内绘雏鸡、瑞兽、暗八仙等图案,或山水风景壁画,以及彰显家族祖训、道德修养等书法题词。(见图5)

图5 阳新县铜湾陈村传统民居门廊部位彩绘

(五)天井院内彩绘

建筑彩绘在天井院内通常出现在规模较大的民宅的内院墙壁上,呈现壁画的形式。在鄂东南,有些民居的天井院内还出现在马头墙,上面的彩绘同样非常精美。这种在天井内出现马头墙的民居形式多半源于房屋扩建或新建房屋与早期建筑的组合,使得原始建筑外墙檐下的彩绘成为天井部分的装饰。例如,通山洪港车田村姚家畈的民宅内,保存完好的檐下彩绘呈现出精湛的绘画工艺(见图6)。

图6 通山洪港车田村姚家畈民居天井内彩绘

(六)门罩上的彩绘

鄂东南传统建筑的入口大门或侧门通常配有门罩,并施以精美的彩绘,以突显门罩的独特构造特点,取代了传统的木雕和砖雕装饰,既经济实惠又具美感。相较于梁架结构彩绘和天花彩绘,窗楣、门楼以及墙沿口的彩绘基本式样是逐渐演化而来的,它们源于砖雕门楼的形式,随后经过变通和发展逐渐形成,彩绘艺术取代了相对复杂的砖雕制作,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呈现出多样性。例如,阳新玉堍村的李蘅石故居在曲线优美的墙面上嵌入了门罩,其檐下带状卷草的彩绘线条生动灵动,与门罩上的彩绘相互协调呼应,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韵律(见图7)。

图7 阳新玉堍村李蘅石故居门罩彩绘

(七)窗户部位的彩绘

鄂东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外部门窗框多采用砖石材料制作,石窗通常贴近墙面,位置有时较高,窗口较小。某些民居建筑还在窗户上方设置了突出的窗檐,以防止雨水侵入。石窗的形状多种多样,包括叶子形、寿桃形、花瓣形,还有圆形和方形等。通常,在窗户的外檐或窗楣上方进行彩绘装饰,这些彩绘具有独特的设计,图案和纹样非常创新,赋予建筑外观一种浪漫情怀(见图8-9)。

图8-9 鄂东南传统建筑上的窗檐彩绘

(八)木构件上的彩绘鄂东南传统建筑的木构件彩绘主要涉及木柱、梁架、门窗和天花藻井等部位。这些木构件通常以雕刻为基础,然后上色。在木构件的上色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红黑油饰彩绘。例如,通山县夏铺镇廖氏宗祠内的梁架结构使用红色和黑色油漆进行装饰,隔扇门、隔扇窗、裙板和绦环板,以多色木雕彩绘为主,以红色为底色,而纹样部分则使用鎏金或全鎏金,遵循“见底就红”的用色规律。通山县洪港镇成氏宗祠的鳌鱼梁托彩绘是清晚期的多色彩绘之一,主要色彩包括蓝色、白色、黑色和红色。鳌鱼鳞片上的蓝色清晰可见,且采用了退晕画法,细致入微(见图10)。此外,咸宁市博物馆收藏的鄂南传统建筑上的木雕龙行撑拱和狮型撑拱也展现出雕彩结合的艺术,彩绘保存完好,色彩鲜艳,用色精致,栩栩如生(见图11)。

图10 通山县洪港镇成氏宗祠鳌鱼梁托木雕彩绘

图11 木雕撑拱彩绘

二、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艺术的楚文化基因

(一)鄂东南地域的楚文化溯源

商末周初,鄂东南本区域属于扬越范围,居住着土著三苗扬越先民。《古本竹书纪年》载,“穆王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师,东至于九江”。周夷王时(前885-前878在位),熊渠伐庸、扬越至于鄂,占领长江中游地区,封中子熊挚红为鄂王。[3]这是鄂东南被纳入古代楚国版图的开始,也是楚文化与扬越鄂文化融合的发端。鄂东南的铜矿产资源为楚国迅速扩张提供了制造大量青铜礼器、兵器、工具所需要的铜,楚国在此立国八百年,拓地五百里,创造了古楚文化的灿烂辉煌。鄂东南黄石市大冶至今保留有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此外,鄂州古墓中出土的虎座凤架鼓,江夏区湖泗镇出土了西周晚期饰云雷纹及龙图腾的甬钟,黄石阳新县出土了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器、蚁鼻钱以及有蟠虺流云纹的楚国货币,咸宁赤壁市新店镇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楚国城邑,咸宁向阳湖镇出土大量青铜剑、器座等楚国文物,通城县、崇阳县也发现了铜鼎、编钟、铜戈、铜矛等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楚文物。可见,先进的华夏文化为主导而兼容蛮夷文化的独特楚文化,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开创了鄂东南地域文化的序曲[4]。

(二) 流光溢彩的楚建筑彩绘艺术

虽然楚国建筑已无实物遗存,但是从文字记载中能够见证楚人热衷以绘画来装饰建筑。《诗·鄘风》载:“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说的是楚人乐于建造美丽的房屋。历史上的楚建筑“高台榭、美宫室”,“如壁画之精微宏丽,题材之广泛神奇,雕镂髹涂之缤纷,皆可谓神州绝艺。”[5]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为屈原《天问》作序中说“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圣贤、怪物行事”。又说屈原“周留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从序中可以感受到当时楚国庙堂绘制了内容丰富的壁画,并且壁画的内容以日月星象及神怪图,神话故事、人文始祖、历史先贤及古帝王图等,充满神秘浪漫的色彩。《楚辞·招魂》中也有描述:“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网户朱缀,刻方连些。仰观刻桷,画龙蛇些。坐堂伏槛,临曲池些。”[6]可见楚宫及壁画的华美。唐代诗人李百药在《郢城怀古》中发出“壮观章华筑”的喟叹;苏轼在《渚宫》中以“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诗句,描绘楚宫的宏大与浪漫;面对不能目睹楚建筑绝美风姿的遗憾,大诗人李白也只能发出“屈平诗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叹息;仅在唐诗中,就有十余篇出现“楚宫”一词,充分说明楚建筑巨大的文化影响力。

(三)楚艺术对鄂南传统建筑彩绘的影响

楚文化作为长江流域古老的文化,具有浪漫型艺术特点。楚艺术在图案、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方面的运用都有独到之处。楚艺术多数造型图像展现以“丽”为美的造型艺术设计特色,千姿百态复杂变形的龙凤纹、蟠螭纹、回纹以及鸟兽纹、 蝶纹都是出艺术代表性图案纹饰。楚漆器装饰纹样、 丝织刺绣图案等艺术中,图案线条回旋曲折流畅奔放,尤其强调线的变化与装饰效果,曲线的神韵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色彩方面,从出土的楚漆器工艺中可见,红、黑两色则是楚人的主色调,铺陈五彩, 形成“五色杂而眩耀”之美。楚艺术注意秩序感和对称性,图像注重外轮廓的描绘,画面形象轮廓感强,主题之外的间隙填充变形的云纹、兽纹、画面饱满。

鄂东南现存传统建筑彩绘艺术具有明显的楚文化艺术特征。如在图案造型上,鄂东南彩绘装饰图案上有许多卷草类和夔龙纹类纹饰为具有楚文化特色的云气纹图案,造型上生动流畅(见图12-15)。卷形云纹、勾连云纹、菱形纹、雷纹等纹饰也时常出现,还有作为象征性形象的凤纹、变形凤纹、蟠纳纹等,都是楚图案的典型纹样。鄂东南区域的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雷以諴故居檐下彩绘图案采用了楚国的青铜器图案,有古朴遒劲的风范(见图16)。咸安区马桥镇李家畈檐口彩绘,以牡丹花为中心元素,结合典型的楚纹样两端内卷的“北极星像纹”[7],形成图案花组合,并在构图上作为底面纹饰(见图17、18)。

图16 咸安区桂花镇雷以諴故居檐下彩绘图案古朴遒劲的风范

图17 两端内卷的北极星像纹

图18 咸安区马桥镇李家湾民居彩绘

色彩方面,鄂东南传统建筑木构件彩绘装饰主要运用红、黑两色进行刷饰,再辅以其他色彩。如阳新博物馆收藏的彩绘木雕香案,表面髹黑漆,再根据木雕图案内容饰以红、金、绿、蓝等颜色的漆料作为点缀,这种施色方式呈现出楚艺术的设色规律。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装饰图案中,带状类型纹样颇具“楚韵”意味。如通山县江源村传统民居檐口上的二方连续勾连云龙纹图案,以黑色为底,白色为饰,红色勾边,(见图19)咸安区马桥镇民居檐口黑白图底关系的云龙纹饰,(见图20)通山县石门村民居檐下彩绘黑色为底,红色为饰,白色勾边云龙纹饰(见图21)。这些图案图底关系巧妙,线条轻盈流畅,富于节奏,线条的神韵具有楚地艺术的“曲线轻盈,婉转流动,传达出生命之美和流畅”[8]的特征。对比徽派建筑檐下彩绘整体灰白色基调的素雅、秀丽特质,鄂东南檐下带状类型纹样装饰更彰显了其以楚文化为根源的地域文化特性。章华台“丹楹刻确”,屈原《招魂》“红壁沙板,玄玉梁些”中,就描述了楚国建筑装饰运用红、黑色作为装饰的主题基调。可以说,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在色彩上显示出区别于周边地区民居装饰,表达出自身的楚文化地域特色。

图19 咸宁市通山县洪港镇江源村老宗屋彩绘极其复原图

图20 咸宁马桥镇老鸦洪村潘氏传统民居檐下彩绘纹饰复原图

图21 咸宁市通山石门村夏氏老屋彩绘纹饰极其复原图

三、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艺术面临的现状问题

(一)传统建筑彩绘遗存环境遭到侵蚀亟待保护

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的保存状况并不容乐观。随着老建筑的崩塌和拆除,我们能够保留下来的彩绘越来越有限。这些传统建筑的彩绘大多产生于明清时期,时光的冲刷使得彩绘的环境逐渐受到侵蚀,而彩绘依附的承载体也遭受日晒、风化、雨淋以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例如,木构件承载体容易腐烂和遭受病虫害,室内墙壁壁画的石灰层容易因潮湿而发霉脱落。此外,外墙和屋檐上的彩绘,在风吹日晒和雨淋的侵蚀下,基层也出现了发霉、空鼓和脱落的情况,彩绘颜料也发生脱胶、褪色和粉化,表面变得模糊不清(见图22-25)。根据田野调查和统计数据,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的遗存正在不断流失,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措施。

图22-25 鄂东南现存传统建筑彩绘受损严重

(二)传统建筑修缮工程中彩绘修复性破坏

相关部门对传统建筑彩绘的保护意识较为不足,尽管列入传统建筑保护名录的建筑本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建筑上的彩绘艺术文化却未能得到及时的保护和深入研究。自2012年起,笔者开始深入调研鄂东南传统建筑,然而到2019年,我们已经发现,许多古民居的彩绘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被粗暴地刷成了白色,覆盖了其宝贵的彩绘遗产。例如,2013年的调研中,国家级传统村落通山县石门村的民居彩绘呈现出精美的檐下图案,充满了龙纹的力量和带状卷草纹饰的饱满线条。然而,在2019年的修复工程中,传统建筑彩绘被随意覆盖,各种传统图案以随意的喷绘方式添加在檐下,导致传统民居失去了原始外观的纯正性,这种修复方式无疑是一种破坏(见图26)。类似地,清代沈鸿宾故居保存了楚文化艺术的特色,包括彩绘鹿和凤鸟等在楚文化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然而,在修复工程中,部分彩绘遗存也被覆盖(见图27)。在传统建筑修缮过程中,忽视了传统建筑彩绘的历史文化价值,忽视了建筑彩绘艺术的荆楚特色,这将逐渐导致建筑风貌与本土文化艺术渐行渐远,破坏了传统建筑彩绘艺术的传承。

图26 通山县南林桥镇石门村明清石板街建筑彩绘修复前后对比

图27 咸宁市咸安区沈鸿宾故居修缮工程中部分遗存彩绘被覆盖

(三)城乡建筑风貌特色建设中彩绘面临缺席

在城乡建筑风貌特色建设中,风貌整治往往过于偏向徽派建筑,而忽视了楚地独有的艺术特色,导致建筑彩绘几乎“缺席”成为常态。随着民居建筑的不断翻修和新建,特别是在鄂东南地区,许多传统建筑的木构件逐渐被混凝土所取代,其上的彩绘大多是模仿官式建筑的彩绘局部,缺乏表现地域传统民情、民间故事以及吉祥祥和主题的图案题材,荆楚特色的彩画形制并不明显。在美丽乡村风貌整治中,民居墙面通常被统一刷成白色,或者进行大面积的主题墙绘,这种统一化处理导致了缺乏灵动的视觉感受,地域特征不明显,村镇风貌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由于缺乏图案范式以及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研究,一些仿古建筑的营造也缺乏彩绘装饰。例如,咸宁的著名旅游景区如三国赤壁古战场和楚天第一泉内的仿古建筑,因未绘制彩画而失去了完整性。

(四)传统建筑彩绘专业人才严重不足

据考察,鄂东南一带传统民居彩绘通常由民间泥瓦匠兼画匠的手艺人完成。这些匠人们依靠师傅亲传的“样本”来在建筑上进行绘制。然而,如今许多彩绘工作已由广告装饰公司的墙绘师来承担,墙绘缺乏固定的规范,常常显得较为随意。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这一职业几乎已经无人可传,老一辈的彩画艺匠越来越少,而当今的年轻人则不愿意学习这一技艺。湖北殷祖古建公司的彩绘部创始人,罗老先生,从事仿古建筑彩绘已有四十余年的经验,如今已经年逾八旬。他一生培养了六十多名徒弟,分散在全国各地,但由于他所传承的是北京官式建筑彩画,对鄂东南典型的荆楚韵味彩绘了解有限。此外,彩绘工作本身是一项技术活,收入不高,因此彩绘从业人员也相对稀缺。

四、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在荆楚建筑风貌特色构建中的应用策略

(一)保护和修复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遗存

针对各类历史保护类传统建筑、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彩绘进行保留与修复设计,严格遵守原有的形式,认真调研考证,充分尊重原貌及做法。对于古建筑上尚存的彩绘痕迹,根据残存情况来推断其彩绘特征。虽然彩绘本身可能已经失去了观赏性和装饰建筑的功能,但我们通过工艺处理,进行基层修复,并在考证的基础上按原形式、原纹饰进行描绘,以保护建筑本体及延长其使用寿命。所采取的措施兼具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特点,根据保护对象的现状,提供相应的材料和方法,以确保修复工作的高质量和长期保持。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有望有效地保护和修复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遗存,同时保持其历史原汁原味,为构筑荆楚建筑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二)建立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素材资源库

建立彩绘素材资源库,能够有效促进楚建筑彩绘艺术生态环境的营造。首先,需要对现存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进行普查,并采用合理有效的数字化信息采集方法,以获取彩绘的各项数据,包括彩绘布局、构图形式、题材内容、色彩组合、材料工艺等外显因素。同时,也要深入挖掘彩绘背后蕴含的历史人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深层内涵。此外,还需要记录有关彩绘的民间匠人信息以及彩绘制作过程的细节,彩绘相关的各类手稿、粉本、文献等资料,进行数字化记录以建立全面的数字化信息记录。这将有助于在荆楚传统建筑的保护修复和传承工作中,直接选择图案范式或提取组合,以实现有效的储存、获取和传承。通过这一举措,我们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的丰富文化遗产,为未来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

(三)培育建筑彩绘匠作文化生态

建筑彩绘既具有艺术属性,也具有工艺属性,在当前传统工艺振兴的政策指引下,良好的彩绘匠作文化生态,能够更好的促进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艺术在荆楚建筑风貌特色体系构建中的创新运用和落地实施,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传统建筑的彩绘技艺体系,提高社会对彩绘匠人的重视和认可度,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普及和应用。培养彩绘装饰工艺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传承彩绘艺术的传统技艺和相关产业,才能够使得彩绘艺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创新和传承,实现匠作文化的振兴,构建良好的文化生态。

(四)创新荆楚仿古建筑彩绘内容

现代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建筑材料层出不穷,建筑彩绘载体从土木结构到砖木结构再到混凝土结构和框架结构,不断发生着变迁,彩绘形式与内容也应适应时代精神而做出革新。在仿古建筑风貌特色的构建中,其建筑彩绘的创新传承应该与历史遗迹和文脉相关联。如楚文化的历史与传说有密切关系的风景旅游建筑、文化建筑的彩绘设计,可参考《楚辞》中的建筑描写以及出土楚文物的器形纹饰与色调,结合具体项目的要求和环境进行创作。 在色彩使用上 ,保持“楚人尚红”的传统,利用纹样与色彩的排列组合使形式简约化;在绘画风格、制作工艺等不断传承并加以改造,同时也要适应着社会的需求和现代人的审美习惯,不断改进着彩绘的技术、技艺。鄂东南地区著名的三国赤壁古战场等景区仿古建筑,以及黄冈五祖寺这类仿古建筑,都需要彩绘来凸显地域文化风貌特质。

(五)营造民用建筑彩绘装饰艺术氛围

中国彩绘装饰艺术与当代民用建筑设计表现出非常密切的关系[9]。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遗存以民居类型建筑占据比例最大,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传统民居重视彩绘装饰艺术,是民间普遍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表现载体,是文化秩序感的体现。在新建民用建筑设计上,要重视彩绘装饰,保持中国传彩绘形制的同时,考虑地方文化以及主题特点。应将湖北地区楚文化的特点结合彩绘调研采集的资源素材范例,参考现代彩绘理念,来凸显鄂东南地域彩绘文化自身的特点,融入鄂东南民用建筑的彩绘设计当中,同时体现荆楚建筑彩绘的文化特征。如在“荆楚”风貌的美丽村镇和民居建筑设计上,在建筑彩绘的保护与创新传承方面,应该秉持“原真性保护、原特色利用”与“传承乡村文脉,凸显乡村风情”。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引导、鼓励村民在新建房屋及旧房改造中,在外立面上使用彩绘技艺,以反映地域特色的城乡风貌,弘扬传统文化。

(六)拓展彩绘在公共建筑空间中的创新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绘也需要不断的在创新中被传承和发展。建筑彩绘装饰以一种物化的、可视、可触、可感的实体形象显现在人们面前,美化生活空间,为当地民众带来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深挖鄂东南传统建筑中具有浪漫灵动特色的荆楚艺术符号,运用到各类公共建筑空间中。如将传统建筑彩绘创新运用到地铁、城铁等公共空间中,不仅能提高空间的美感,还能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与价值。如南京地铁站,北京地铁站,就做到了将传统建筑彩绘融入地铁公共空间中,彰显出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文化,让公众能感受到城市的文化魅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传统建筑彩绘浪漫灵动特色的荆楚艺术符号、图案题材作为作为乡村空间的美化、升华,也是凸显荆楚风貌美丽村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传统建筑彩绘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其特有的视觉语言表达,对其传统艺术精神的研究和创新性发展可谓适逢其时,任重而道远[10]。鄂东南传统建筑彩绘艺术作为荆楚地域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的荆楚文化精神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接受方式,对于一个区域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社会治安、社会管理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影响。深入挖掘包括鄂东南地区在内的荆楚地域传统建筑彩绘装饰艺术的特色,在“荆楚派”建筑风貌体系中进行传承与创新运用,对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和荆楚建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东南彩绘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彩绘“未来之星”
奇趣民居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彩绘玻璃
彩绘生活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