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概念走向体悟
——对《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多维解构

2023-12-12文|刘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草船借箭诸葛亮

文|刘 洋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编选的四篇课文分别节选自“四大名著”。编者设置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个单元的古典名著都是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就应该成为“学会阅读古典名著方法”的重要内容。《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人物的这一特点,很多学生早在学习课文之前已经形成,这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真正了解了人物,更不能认为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如何紧扣小说的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诸葛亮神机妙算进行多维的解构,并洞察作者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聚合式的信息梳理和关联式的细读品味。

一、理条件:从“常规思路”到“出奇制胜”的迥异思维

人物形象的体会,最为直接的方式是聚焦言行细节,了解内心活动,但这一策略需要建立在文本整体视角下,只有将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置放在故事整体背景下,才能精准地洞察其言行背后所蕴藏的真实心理。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生已经依照语文要素学习了罗列与梳理信息的方法。这就意味着整体初读课文不仅要提炼信息、概括课文,更需要对文本内容进行相应的分析、梳理与洞察。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就不难发现,诸葛亮要在三天之内完成造出十万支箭的任务,依照常规思路肯定是不可能的。那诸葛亮究竟是怎么完成的呢?教师应依照故事的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梳理:诸葛亮要想在三天内造成十万支箭,需要大雾掩护、草船帷幔等条件支撑,同时还面临着周瑜掣肘、万一曹操用箭反击、一旦被曹军发现又该如何安全脱身等问题。所以,从实实在在地“打造”十万支箭,到用“草船借箭”,看似只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但其中需要考量的维度和问题却非常复杂。只有用文本中诸葛亮的视角,洞察人物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古典名著情节设置巧妙合理,细节表达独具匠心,需要整体把握、多维联系。回看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虽然没有直接聚焦人物的神机妙算,但基于文本内容对完成任务的条件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明确了后续学习的方向性和着力感,是阅读古典名著理应秉持的基本阅读原则。

二、识天时:从“三”到“十”的笃定与自信

名著的经典性主要体现在作者看似漫不经心、随意带过的一笔,细细揣摩都蕴含着值得品味和推敲的丰富意蕴。名著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散布于文本表达的各处,但又隶属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体系,同时也浸润于鲜活的具体环境,处于“形散而神聚”的状态。在阅读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体会人物形象,需要以“散”的放手之态,给予学生自主甄别语言、品味语言的空间,也需要设定人物形象感知的由头,形成评价思维的推手。

课文第2 自然段中写周瑜给了诸葛亮“十天”时间,而诸葛亮却主动表示只要“三天”。在这一组对话中,周瑜的陷害之意已经非常明显。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居然还缩短工期,且立下军令状,这不是自寻死路吗?不合逻辑之处,正是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就此确定感知人物形象的思维起点,帮助学生进行尝试:诸葛亮为什么要把“十天”改为“三天”,还主动立下军令状?他这是信口开河,还是想碰运气?

有了品味和探究的由头,其他散落于文本中的语言信息就有了表达的归属。学生以联系和辨析的方式,就能从后文中寻求信息,解决问题。如后文中这样描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再加上后面曹军调集士兵,学生则能意识到:早在诸葛亮自缩工期时,就已经料定三天之后必有大雾,因而才会对周瑜说“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在探究由头的支撑下,学生前后关联、统整把握,通过阅读和思考了解到,诸葛亮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因而才有了接下任务、立下军令状的自信与笃定,这正是神机妙算的重要体现。

三、晓地利:从“满心戏谑”到“船轻水急”的满盘规划

作为古典名著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很多毫不起眼的表达细节,实际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果没有教师的提点和引导,就会被学生所忽略,导致教学资源价值的严重浪费。既然如此重要,但又容易被学生忽略,如何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这些资源上呢?教师就可以借助学生在初读课文、梳理要点时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文本。

如在梳理信息以明晰诸葛亮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时,很多学生就已经意识到:如果大雾散去,真相被发现,曹军大举进攻,该怎么办呢?纵观整篇课文,貌似作者并没有针对这一疑惑进行专门的解释,难道是诸葛亮整体计划的失误?最后能够全身而退真的纯属运气吗?自然不是。学生认为不是作者没有做专门交代,只是他们没有进行真正有价值的文本细读。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紧扣这一困惑,对文本进行细读,最终发现:最后的撤退方式诸葛亮也早已了然于胸,全盘掌控。课文最后写道:“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教师可以相机为学生拓展当时赤壁之战时的驻军地形图。曹军位居长江上游,东吴则驻扎在下游。而诸葛亮所用的是快船,轻装上阵,顺流而下,待到曹军发现,调整军马,诸葛亮早就已经顺利脱身了。由此来看,诸葛亮看似“没有动静”,但实际早已对天时、地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把握。一切尽在掌握中,正是其神机妙算最为直接的体现。

纵观这一板块,为了引起学生对忽略词语的充分关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巧妙借助学生在理解内容、感知人物时的困惑与障碍,埋头展开文本细读,理解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懂人心:从“知人善任”到“顺势取材”的人性洞察

人物之于小说,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物之间不仅可以在相互作用下更加鲜明地展现形象特点,同时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力量;而情节的发展,又反向为人物的言行提供了匹配的人文支撑。故事的经典性,就在于每一个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联,与情节发展的融合与协调程度。

《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特点,既源于故事情节发展中自身的言行表现,又寄托在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上。这篇课文中,除了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还涉及到了周瑜、鲁肃和曹操,这些角色对于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这一任务有着直接的关系,都是诸葛亮运筹帷幄所需要重点考量的人物。从这个角度出发,深度细品课文的细节描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知人性、懂人心”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先从鲁肃的维度出发,这是诸葛亮整个计划中重要的一环。身处东吴的诸葛亮,哪里会有“借箭”的工具呢?鲁肃是最佳人选,两人虽然各为其主,但联合抗曹的大局利益是共同的。正是诸葛亮对这一人物的准确把握,将准备完成造箭任务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交给了鲁肃;同时特意提醒鲁肃不要告诉周瑜,以防止周瑜掣肘,鲁肃信守诺言,最终保证了快船、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及时到位。再从曹操的维度出发,整篇文章几乎没有对曹操进行正面描写,只有这样一句话:“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而这一切正如诸葛亮所料:“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正如诸葛亮预测,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特点无疑跃然纸上。而诸葛亮对于曹操性格的准确洞察,不仅为完成任务提供了保障,更有效地佐证了其神机妙算的特点。

古典名著究竟该怎么读?所包含的内容是多维的。虽然“四大名著”都是白话文小说,但与当下的语言表达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这篇《草船借箭》已经对语言表达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与下一篇《景阳冈》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语言风格不同。这就意味着《草船借箭》的教学,将古典名著定位于小说,旨在让学生触摸小说的文体特点,确定借助情节体会人物的教学定位,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彰显了首篇课文应然的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草船借箭诸葛亮
草船借箭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草船借箭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诸葛亮喂鸡求学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缩写《草船借箭》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