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消费问题研究

2023-12-12张胜旺

现代交际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明消费人类

□王 英 张胜旺

(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5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1]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期提出要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都蕴含着保护生态的价值理念和生态文明的具体践行方式。这些绿色生活方式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消费领域的生态化要求,体现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平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自然生态的价值观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以此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格局。

一、生态消费的问题缘起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拥有了叹为观止的物质力量和日新月异的知识财富,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同时,受消费主义观、经济发展论、自然无价论、科技万能论等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2],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整个社会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来维持自身的运转,消费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消费是把双刃剑,在满足人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资源。现今,人类依靠“环境透支”“生态赤字”等来维持经济的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开始陷入生态危机之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使“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自然系统都在走向衰落”[3]。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是全球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可见,尽管我们不能绝对地说生态环境的变化均因人类消费行为所致,但是针对目前全球积重难返的资源紧张和环境问题,毋庸置疑,人类消费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人类在自然提供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并进行资源掠夺性的消费。这种消费方式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自身的现实需求和欲望需求,但是以消耗自然资源和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由此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障碍。生态环境问题成了现实之痛、民生之忧、发展之殇。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尤其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和科技无法主宰一切,GDP指数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人们迫切需要良好的水质、清洁的空气和“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4]。“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5]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拯救濒临崩溃的生态环境,走出生态危机的阴霾,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生活在自然世界中,需要以自然资源为依托进行生存,又生活在社会世界中,需要通过消费进行自身生存的再生产,如何才能平衡消费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关系?我们正在经历人口大爆炸和发展压力最大的阶段,而生态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脆弱,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方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摆在人们的面前,于是人类开始在自身行为方面进行反思,在消费领域探索出一条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消费方式即生态消费,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协调好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进入协调发展的新时代。

二、生态消费遵循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生态消费遵循的整体性原则是指要从整体上去看问题,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去考察。人类生活在生态系统之中,处于生物圈、食物链的顶端,生态系统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人类把自身的消费行为放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和分析,而不是仅仅从一时的消费行为去认识,应该注重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实现生态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生态消费的整体性还要求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等方面整体向生态消费靠拢,而不仅仅指消费行为。生态消费致力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和支撑体系的完整、有序。既要维持人的需求,又要使自然可承受,这是生态消费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把人的需求和自然的承受能力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考察,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

生态消费遵循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跳出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坚持生态人本主义,改变了过去人定胜天的想法,开始重新认识自然,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良好关系,实现了从对立向和谐的转化,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和谐、协调发展不是原始时期敬畏自然的和谐的回归,而是改变工业文明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在工业文明物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生态消费遵循人与自然相协调原则,认为既不能突破自然的承载能力也不能抑制人类的消费,而应找到一个平衡人与自然矛盾的合理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消费对人的价值和自然生态的价值都进行了肯定,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协调基础之上的一种文明、理性的消费观念。

3.公平原则

生态消费遵循的公平原则既包括代际代内的公平,也包括国家、地区之间的公平,还包括种际公平。代际公平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享用资源的公平性,要求当代人对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不能只顾当代人资源的享用而不顾及后代人资源的享用问题,抹杀后代人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代内公平问题是指拥有不同消费能力的人群所消耗的资源有所差别。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消费能力强的群体所消耗的资源比消费能力弱的群体所消耗的资源多,也影响着他们之间享用资源的公平性。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强调自然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消费的差异性,影响着公平享用自然生态资源的权利。拥有自然资源多的地区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行大量的超过自然承载能力的消费,而自然资源少的地区则相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粗放型高耗能的产业以不平等的国际分工转移到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发展中国家承担着外部性不经济的严重生态后果。”[6]显而易见,“生态环境不公平是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7]。种际公平强调人类与其他动植物、微生物及其组成的生态自然等异种之间的公平问题。生态消费把公平的概念延伸到对生物和自然界的范畴内是其他消费方式所不具备的。生态消费是建立在“人—自然—社会”这个动态的三维坐标系上,把公平公正作为理念基石,倡导运用公平公正的理念去协调消费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弘扬生态消费的公平观。

三、生态消费的价值意蕴

1.生态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是内在耦合、同频共振的建构关系。生态消费的培育和践行是生态文明建构的阶段性成果,理应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正确把握,生态消费是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在消费领域内的必然选择,是生态文明的具体表现形式。生态消费展现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发展相统一的消费过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生态转向的必然趋势。从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消费问题,这是一个现实的、历史的、逻辑的必然。具体来说,第一,生态消费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绿色经济,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8]生态文明建设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生态消费就是对其中某些方面进行的完整、准确的具体实践。第二,生态消费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非生态的消费观念,这些非生态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而生态消费观正是在生态约束下对消费的正确认识,进而在认识层面促进着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三,生态消费对整个社会关系、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生态消费符合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形成了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协调共进的关系,促进了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第四,生态文明的消费方式具有生态性特征,也进一步表明生态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生态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性的消费,具有生态性的特征。在消费过程中,要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推动生态生产、生态思维方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以此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第五,生态消费践行生态文明倡导的主体生态观。生态文明提倡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生态观,这种主体生态观强调人与自然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观的辩证统一,而生态消费把人作为消费的主体、自然作为客体,人的主体性要以客体为基础并受到客体的制约。

2.生态消费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消费是人的主体消费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人性的复归,在消费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揭示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同自身生产的产品、同生产行为与环境、同自身的类本质、同人际关系都存在着普遍的异化现象。威廉·莱斯通过异化消费批判了社会发展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批判了人类无限度地从大自然中索取资源而又不提供生态关怀和补偿。弗洛姆认为,“消费作为一种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为,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是为人服务的,从属于人的充分健康的发展”[9]。

工业文明时期取得的成就,说到底是以牺牲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体生态为代价,创造着“黑色的经济文明史”。生态消费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应运而生,必然包含节俭的理念,但由于人们对于节俭理念的片面认识和僵化理解,认为生态消费就是抑制需求、缩小消费,这就跟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相违背。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需求是人的本性体现。不基于人的现实需要而盲目缩小消费、抑制需求从一定的角度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高质量、高水平合理的消费方式和行为。西方倡导的消费主义使人沉浸在物化的消费之中,以消费作为目的,为了消费而消费,使人成为消费的奴隶,脱离了消费的本质和目的,也就背离了人的本质,丧失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生态消费所倡导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避免了消费主义的影响,避免了异化消费,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身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消费理念正是转变物质主义消费观念,实现消费行为的‘精神救赎’,追求人和环境、社会和自然界协调发展,并最终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全新的消费理念。”[10]生态消费把人从消费主义中解脱出来,不仅关注物质消费还关注精神上的消费,注重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类生态环境的营造和消费质量的提高。生态消费不仅解决了人类的基本需求,还提升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道德素养,促进了人们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人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总之,生态消费体现了人的本质属性,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生态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有效路径。生态消费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其他消费方式进行的一种扬弃。这种扬弃吸收了其他消费方式的精华部分,摒弃了其中的糟粕。生态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体现在生态消费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生态消费秉持的理念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地球上的其他动植物繁衍周期等规律,禁止肆意捕食、砍伐,采取措施防止生物种类减少,使人类在自然生态的最大承载力之下进行活动,形成人的消费需求与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持自然生态应有的平衡,推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生态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生态消费着眼于消费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既不能为了生态而抑制消费,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考虑生态的承受能力肆意消费,不能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经济发展模式,要统筹好扩大消费与节约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为思想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中生命的延续。“以生态为中心的生态消费内在本质上是可持续的,不仅体现在满足人类代际之间生存需求上,也体现在保证生态系统中其他生命的代际延续上。”[11]生态消费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资源观、权力观、价值观、幸福观、生态观,使人们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从而促进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消费把生态学、经济学、伦理学、环境学统一起来,把自然界系统性与人的科学发展联系起来,把人文与自然科学联系起来,提出了在生态文明视域之下的消费原则和道德准则,进而为推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和范式。

四、当前生态消费存在的问题

1.生态消费需求力不足

近年来,我国生态消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消费理念逐步普及,但生态消费受居民收入水平、消费心理、生态产品的供给和质量等因素影响,需求仍有待激发和释放。

人们的收入水平和产品价格直接影响着需求,对于生态消费的需求来说显得尤为明显。对我国来讲,人们大多受实用主义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现实情况更是如此。他们会权衡生态产品和普通产品的性价比,以实现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生态消费的产品生产、产品使用后的处理等,比一般的消费方式可能要付出更高成本。在人们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大部分消费者会选择价格优势大于环境优势的产品。因此,收入和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者的需求取向。在心理方面,生态消费者在生态消费过程中有一定的成本负担,而购买生态产品的生态效用一般不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本人,受益的对象是社会大众。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是由消费者本身独享,因而造成消费者在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生态消费的需求不足。在供给方面,生态消费产品供给结构单调、品种单一。我国生态产品供给主要集中在食品、家电领域,而在其他领域内生态供给还存在大量的短板,造成潜在的购买欲望无法及时转化为现实的需求。生态产品的质量差,假冒生态产品充斥着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态消费的需求。我国目前在生态产品质量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一些市场商贩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把非生态的产品标榜成生态产品进行销售,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对生态产品的信任度下降,最终使生态消费的需求直线下滑。

2.生态消费供给力不足

生态消费供给不足,其中生态消费需求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从目前来看,生态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企业没有认识到生态产品的市场前景,供给规模存在明显的缺陷,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难以满足生态消费的需求。生态产业发展滞后,生产生态产品的企业相对较少。生态产品往往耗费资金多,技术要求高,资金回笼慢,市场竞争力弱,企业经营风险大,获利不稳定。同时,还存在着一些对生态产品的歧视现象,产品流通渠道不畅通,受运力、运费、保鲜技术限制在运输途中损耗大。另外,还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收费关卡,没有形成生态产品的流通网络体系,市场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诸多原因导致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去追求短期收益快、效益大的产品而放弃提供生态产品。

3.生态消费选择力不足

生态消费选择力即人们依据自身的消费知识经验和能力素养,对生态消费品进行辨别、取舍的能力。它作为生态消费主体的一种能力,在生态消费过程中既有必要也有需要。目前,生态消费在我国正以一种全新的速度兴起,人们对生态消费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生态消费与其他消费方式相比,需要消费者有更高的生态意识和选择判断能力,需要消费者有一定的生态消费素养来支撑。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消费者的生态素养和选择判断能力弱,在选择过程中感性经验多,缺乏理性支撑,不了解生态标识,仅从外观包装回归自然的表面去认定,无法从产品说明、品质中辨别生态产品,盲目追求进口和打着“土特产”旗号的产品。盲目亲土崇洋,以热定质、以价定质、以貌定质等这些不科学的选择方法在消费领域极为普遍。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生态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标准,如原材料的选取、生产过程中废料的控制以及技术的选择等,而消费者自身的识别能力又非常有限,无法真正深入认识生态产品,对生态产品选择的能力自然就比较弱。

4.生态消费行动力不足

当前,我国的生态消费主要依靠道德层面的呼吁,没有从根本上让生态消费观念入脑入心,没有形成一种生态行动自觉和内化,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大部分人的生态消费行动靠他律来维持,自律的生态消费行动少之又少。人们对于生态消费的看法不一,生态消费成了一种口号、一种贵族消费,生态消费行为只集中于少数人当中。据《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研究显示,绿色消费践行程度相对较差,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生态消费行为畸形化发展,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在人们对直接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生态消费行动在增强,而间接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生态消费行动则在减弱。生态消费行动还会受到消费习俗的影响,形成一种特定的消费文化。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促进生态消费行为的产生,而消极腐朽的消费文化则阻碍生态消费行为的产生。

五、生态消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发挥政府对生态消费的牵引力

2023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扩大需求,发挥政府的牵引力。第一,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使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以此来增强生态消费的支付能力。“需求力只有以支付力作为支撑,才有可能成为真实的需求力。”[12]第二,政府要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建立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于发展生态产业的企业,要施行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红利,吸引企业入驻当地。政府要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牵头抓总的作用,完善相关消费领域内的制度体系建设和政策实施措施,努力使生态消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政府要加强生态消费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要坚决查处假冒伪劣的生态产品,对生态产品的价格进行评估认定,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防止恶性竞争和垄断。第四,政府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生态产品供给制度。要支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率先垂范,做生态消费的试点单位,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生态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奖励补助。

2.提高企业对生态消费的推动力

企业是生态消费产品的供应方,应及时回应各方需求,积极主动地开展生态产品在生产、加工方面的技术创新,完善生态消费的供应链体系,按流程进行生态消费产品的回收与利用。应利用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趋势,走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之路。应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缩小生态产品研发等方面的成本,使产品面向市场,培育主导产品,促进产品规模化、体系化,形成一定的市场需求和供给规模,促进生态消费群体的形成。应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生态产品,调整生态产品结构。应鼓励企业员工创新,引进科技人才,推动生态产品质量和种类升级换代,探索降价提质的有效途径,实现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应加强平台销售建设,扩大销售渠道,利用政府出口退税政策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把产品引出国门,扩大需求量。应落实企业责任,切实承担起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不生产对环境有危害的产品,把好消费的源头。应建立工业生产废料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努力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应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培养企业职工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企业要及时了解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诉求,针对消费诉求进行合理调整,实现生态消费的供需平衡。

3.强化社会对生态消费的影响力

应开展生态消费行动示范创建活动,增强生态消费的影响力。社会全面动员、企业积极行动、全民广泛参与是实现生态消费的重要推动力。应激励全民广泛参与,发挥媒体的优势进行全程无死角监督。社区要利用自己贴近广大群众的有利条件积极宣传,以适当形式开展生态消费的评比活动。应推广普及生态产品,提高公众生态意识,引导公众广泛认知,形成价值认同,使生态消费理念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应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消费的家庭教育活动,形成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目的的良好风尚。应减少使用对环境危害大、不能降解的一次性物品,倡导居民在出行上选择低碳环保的方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自觉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应深化生态消费社区创建行动,引导居民自觉实行垃圾减量分类,在小区宣传栏张贴有关生态消费的宣传标语。应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优先使用循环再生办公产品,积极推进无纸化办公。应努力形成生态消费的意识,唤醒更多的公众关注生态、保护生态,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让良好的生态环境造福每一个人,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旗帜,推动全社会的生态消费迈上新台阶。

4.增强教育对生态消费的感染力

“人类消费活动能否健康、永续进行,这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类是否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其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问题。”[13]在认识和处理好这一关系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形成自觉的生态消费行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育来加以引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应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其融入教育全过程。生态消费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中的一部分,理应得到重视并积极践行。生态消费教育是促进生态消费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育的普及能使潜在的生态消费需求力转化成现实的生态消费需求力,激发生态消费内在潜能的进一步释放,引导消费者把生态消费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强人们对生态消费的认同和内化,使生态消费教育成为一种共情教育。首先,要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应利用全国生态日、学习强国等渠道,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习,以增强人们参与生态文明相关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生态文明教育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培育生态消费氛围,形成消费共识。其次,应普及生态消费文化,加强生态消费相关知识教育。生态消费文化可以促进消费行为的改变,引导生态消费行为的生成,进而促进消费行为的生态转向。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理念,激发生态消费的潜力和动力,教授与生态消费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让人们了解有关生态消费的常识,学会准确识别和正确选择生态产品,从而倒逼企业向着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方面进行变革。最后,要注重社会各界的联动,注重环境教育各阶段的衔接。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消费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体系中,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应通过微课堂、线下教育、广播电视、网络直播、广告等形式倡导生态消费,普及生态消费理念,努力使生态消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猜你喜欢

文明消费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40年消费流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