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2023-12-11陶业蓉

求知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德育

摘 要:音乐是一门艺术,可以给人们带来听觉上的感触,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还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文章从小学音乐教学入手,探讨了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标;德育

作者简介:陶业蓉(1993—),女,江苏省张家港市世茂小学。

音乐是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学生能够提高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并通过有故事感和教育意义的音乐曲目,培养优良的品格和素质。新课标指出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以美育人,重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受,突出音乐教育与德育等的融合。因此,教师在教授音乐课程时,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丰富课程内容,在音乐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展开德育

(一)结合阶段特点,分段设计课程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但在不同的年级,学生存在不一样的心理,其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也大不相同。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巧妙地将小学音乐课堂进行分段设计,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德育要求。新课标中,各个学段的学习目标也有所不同,在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小学校园,这时的他们活泼爱玩,理解能力还较低。因此,在开展音乐教育时,教师可以运用比画动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勤快人和懶惰人》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歌词相应的动作,如“睡觉”“炒菜”“煮饭”等,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可向学生渗透爱劳动、勤奋等美好品德。在第二学段,3—5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基本的价值观念,但还处于容易被影响的阶段,因此需要教师正面的引导。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他们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第三学段,学生已经上到六年级,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去抒发对于作品的感受,并融入德育,使学生形成优良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教师要分析各个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分学段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巧妙融入德育,帮助学生逐渐提高音乐审美情趣,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修养[1]

(二)端正教学观念,结合教材开展教学

教材是课堂学习的关键,借助教材的导向功能,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开展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内容蕴含德育元素。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可以从教材的教学入手。在学习教材中的歌曲时,教师可以根据歌曲的主题进行相应的德育。比如,在教学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丰收之歌》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辛苦劳作后获得丰收的农民的愉悦心情,体会这首歌曲中所蕴含的欢快喜悦之感。教师还可以分析歌词内容,结合整首歌的曲调氛围,引出珍惜粮食、爱护粮食、勤劳奋斗、先苦后甜等主题,进行德育渗透。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结合歌曲的主题、歌词、曲调,融入合适的德育主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品德修养。

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渗透德育

(一)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情绪

歌曲往往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通过欢快的曲调,我们能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通过悲伤的曲调,我们能够感受到歌曲中的怅然。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调动人的情绪,因此,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内容要求,运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带入音乐的情景之中,融入德育思想,让学生有所感悟[2]。比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难忘的歌”包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红星歌》等革命歌曲,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情景。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革命者们在土琵琶弹奏之时,望着夕阳,心中充满着对国家、对民族复兴的希望,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教师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发挥想象,自觉融入歌曲所渲染的情景氛围之中,接受德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二)开展情境表演,丰富课堂体验

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可以运用情境表演的方法,在一定的主题和情境氛围之下,借助歌曲的故事性,采用角色扮演、手势舞、生活情景再现、形象塑造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将音乐与表演融合在一起,根据主题引出德育观点,能让学生在开展有趣的课堂表演时,自然地接受德育[3]。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童声中国娃”中的《童声里的中国》时,教师可结合歌词内容创编舞蹈动作,如:唱到“中国的微笑”时,可以让学生用食指指着脸颊,露出浅浅的微笑;唱到“我是灿烂的星河”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掌比出波浪的形状。根据歌词创编舞蹈,能够更好地了解歌曲的内核。学习这首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其成为积极向上的人。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歌曲故事化,组织学生表演歌曲中的故事。比如,在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教师就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围坐成一圈,边弹琵琶边唱歌,感受那个年代的人的坚韧之心。对歌曲进行二次创作,能在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歌曲中的德育内涵的理解。

三、利用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完善德育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课程内容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播放视频、图片、音频等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升德育渗透效果。比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介绍了多样的民族歌曲,如黎族民歌《跳柴歌》、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多样的民族风情歌曲和表演视频,比如,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和傣族舞蹈视频,让学生在优美的舞姿中,感受葫芦丝节调中的律动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跟唱多媒体播放的用不同民族的语言演唱的歌曲,加深学生对该民族文化的了解。另外,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不同服饰、不同乐器等相关图片,加强学生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了解,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使其形成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大团结。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能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了解家国文化,全方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4]

(二)结合乐器体验,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受

以往的音乐课堂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而新课标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同时,要加强德育渗透。因此,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需要将音乐教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纪,没有意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说教式的德育渗透对音乐课堂教学起到了反作用,因此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巧妙地渗透德育。音乐离不开乐器,教师可以利用乐器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对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夏日的雷雨》进行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双响筒、沙锤、三角铁等进行配合演奏。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个组,第一组学生拿双响筒,第二组学生拿沙锤,第三组学生拿三角铁。当唱到“天空中一闪一闪”时,第三组学生就一同敲击三角铁;当唱到“天空中轰隆隆”时,第二组学生就一同摇动沙锤;当唱到“天空中哗啦啦”时,第一组学生就一同敲响双响筒。各组学生在相互配合中完成整首歌曲的樂器演奏,并且在配合中感受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形成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无形之中达到德育的效果。教师要利用乐器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锻炼学生的耐心,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形成团结共进的优良品质。

四、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开展教学,感受德育

(一)把握音乐背景,丰富教育感知

新课标强调以美育人。许多音乐作品蕴含德育价值,对音乐作品的背景展开了解,能够体会到作品表达的情感。有的歌曲不仅有优美的旋律和华丽的歌词,其创作背景、歌曲本身所蕴含的深意,更值得学生学习。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对傣乡风土人情的描写。我们通过歌曲内容能够感受到云南一带傣族居住之地的美丽风光,以及作曲人、作词人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家乡、民族,看能想到什么歌曲,并进行分享讨论,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感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对事物的热爱之情。又如,六年级下册中的歌曲《让世界充满和平》通过表达对世界和平的追求,体现了世界各地各族人民对和平的渴望,教育学生要热爱和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不仅可以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还可以自然地渗透德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5]

(二)结合名人事迹,树立德育榜样

生活中随处都有音乐,在音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多样的情绪,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够从音乐创作者的身上获得积极正向的能量。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合理开展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还具有德育的效果。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音乐创作者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发挥榜样的力量。比如,著名的音乐家巴赫10岁便父母双亡,年幼的他背井离乡,到大哥家住并学习了键盘乐器,此后的他展开了求学之路,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大师,直到最后由于用眼过度失明,也坚持以口述的方式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将这种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名人事迹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导学生学习音乐家的优良品质。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偶像的力量,让学生以优秀的歌手为榜样,更加刻苦地学习,取得更大的进步。榜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长期做慈善事业的韩红,其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这类有教育意义的音乐人的事迹,来达到德育的效果。在音乐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鉴赏音乐作品,还可以对创作者优良的精神品质进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结语

音乐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审美观。同时,音乐课堂还可以充分渗透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燕.关于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1(6):16.

[2]李宁.浅谈课程一体化与中小学音乐德育的连贯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4):126-128.

[3]许丹睿.小学音乐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J].幸福生活指南,2019(12):101.

[4]张海英.聚焦核心素养,开启中小学音乐德育教育新征程[J].文渊(中学版),2020(3):2561-2562.

[5]刘志.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J].教师,2022(19):21-23.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新课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