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教育培训乱象治理研究
2023-12-11莫恩勤黄伟
莫恩勤 黄伟
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我国的校外教育培训乱象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但由于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培训机构盲目追求利益、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等,校外教育培训乱象依然存在。对此,文章提出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学校教育教學质量、改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方式等手段治理校外教育培训乱象,从而净化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切实维护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双减”政策;校外教育培训;乱象治理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双减政策执行研究——以钦州市为例”(课题编号:2023C792)。
作者简介:莫恩勤(1986—),女,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黄 伟(1984—),男,钦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研究背景
为了对校外教育培训乱象进行有效治理,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应的政策。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教基厅〔2018〕3号),明确停办整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机构,纠正校外机构超纲教学等行为。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8〕80号),规定校外培训机构须获得办学许可证,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得预收费超过三个月等。2018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应急管理部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教基厅〔2018〕10号),明确对非学科培训机构和学科培训机构做好审批和整改工作,严查无证违规机构,强化在线培训监管。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教基函〔2019〕8号)。该意见指出,线上培训活动不得晚于21点结束,要规范费用的收取和退还,要确保师资合格等。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六科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试行)的通知》(教基厅〔2020〕1号),提出各地要依据负面清单严肃查处超标超前培训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2020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利用不公平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开展集中整治的通知》(教基厅函〔2020〕28号)。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通知》(教人厅〔2021〕2号),明确指出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主要职责。
从近几年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很重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的治理。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国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治理可以说是史上最严、力度最大,从学科类培训到艺术类培训,从培训的准入门槛、培训的内容到培训的时间、资本的运作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规定,严查不具备相应办学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
国内关于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治理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林荣日认为,可以从法律法规、监管方式、行业协会等方面入手整顿和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1]。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陆婷、陆凯认为,加强监管,净化课外教育的环境,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可以有效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乱象[2]。笔者认为,除了以上方法,还可以采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和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政府相关部门联合监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等方法,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
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乱象
(一)无证无照办学依然存在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相继对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整顿,而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表面上已经倒闭,实则是从“地面”转到“地下”。由于这些机构具有一定的生源、师资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他们只要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照样可以卷土重来,开展一些规模较小的学科类培训。有些城市由于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一些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利用开托管班的名义私下对中小学生进行学科类辅导。还有一些在职教师或退休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受到家长的追捧,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选择隐蔽的地方,组织学生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进行学科类培训;或是由家长组织、选址,直接聘用他们进行学科类辅导。
(二)师资力量名不副实
师资力量名不副实的现象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都屡见不鲜。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明确规定,培训机构要有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相适应的专职和兼职教师,教师总数不少于6人,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2人,所聘用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定的任教资格和学历要求,且不得聘用在职教师。培训机构聘用有教师资格证的专职教师,需支付的工资较高,所以培训机构想用最低的成本聘用专职或兼职教师时,只能聘用附近的在校大学生。而这些大学生很多是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但经过教育培训机构的包装,他们就是所谓的名师。由于信息不对称,家长们不了解培训机构里面教师的基本情况,因此培训机构可以瞒天过海。
(三)超范围经营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一些登记为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却做起了学科类培训,而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做起了体育、艺术、科技类的培训,甚至有些文化公司、媒体公司也经营培训机构的相关业务,总之,什么项目容易招生、什么项目容易赚钱,就调转方向做什么。由于机构表面上依然在原来的经营范围之内,这能很好地为这些违规行为打掩护。特别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后,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由于业务量减少,就转型为艺术、体育、科技类培训机构,表面上是从事非学科类培训,暗地里却利用周末、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从事学科类辅导工作,且学生家长和培训机构协商一致做好掩护工作,导致相关部门无从查起。
(四)虚假广告宣传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培训机构夸大其培训效果,夸大机构的实力,捏造用户评价,再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吸引家长报名交费。要是有个别家长了解实情,要求退费,也会遇到重重阻力,最后不了了之。
(五)超前超纲教学
相关政策明确规定:学科类教育培训机构不得超前超纲教学。但有些家长不懂得教育的规律,认为提前学习对提高孩子的成绩有帮助,所以就要求培训机构超前教学;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为了提高业务量,增加收入,私下开设超前超纲的教学班。而监管部门对培训机构私下教什么内容是很难监管到位的,这就导致了这种现象也比较普遍。
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出现的原因
(一)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因此,他们不满足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急需校外培训加以补充。这些家长认为,一方面,学科类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孩子考上理想大学的概率;另一方面,艺术类教育培训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孩子的学科类成绩不理想时,可以通过艺术这条路实现考上理想大学的愿望。因此,他们愿意花费金钱和时间,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训机构学习。调查研究表明,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中,参加学科类课外辅导的中小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0%左右[3],再加上参加艺术类教育培训的学生,超过95%的中小学生参加过校外培训。
(二)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盲目追求利益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义务教育阶段“校内上课、校外补课”的现象非常普遍,且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规模上已经超过了义务教育体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具有个性化服务、多样化服务、高效率服务等优势,所以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比常规的中小学教育有竞争优势。再加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推出的名师一对一辅导、小班教学、包提高分数、无效可退费等一系列的宣传广告,吸引了大批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盲目追求利益,加上某些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比较低下,使得整个行业乱象丛生。
(三)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相关部门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大、人力相对不足、各部门之间分工不够明确,加上一些培训机构的违规行为比较隐蔽,给相关部门的监管带来了困难,从而加剧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的发展。学科类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虽然因为“双减”政策大量缩减,但从业人员依然在,利益诱惑也在,再加上家长的助推,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乱象也依然存在。
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的治理对策
“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各地相继出台相应的治理政策,例如:不再审批新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对现有的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并重新审核办学条件;对于不符合新的行业管理要求的已登记培训机构,由各部门重新审批登记。这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导致一些不规范的培训机构自动关停,但这一行业的乱象依然存在。笔者认为,只有相关部门、学校和家长联合出击,才能有效地治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
(一)家长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没能达到家长的期望,部分家长就会把孩子送去培训机构,导致教育出较多“高分低能”的孩子,甚至有些孩子还为此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有20%的人存在心理异常问题,有4%的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该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总体要求,明确父母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父母有什么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行政部门、学校应如何支持和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工作,从而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笔者认为,孩子知识增长的主阵地在学校,家长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应该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搞好亲子关系。孩子只有感觉到被爱,人格健全,才会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如果家长有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就不会一味地把孩子往培训机构送,最终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
(二)学校应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
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孩子的学习需求,把孩子送到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学习,助长了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乱象的发展。如果学校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针对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让孩子在学校里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就可以消除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减少家长把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学习的情况,那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乱象也能得到相应的治理。
(三)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格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应成立专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治理的监管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责任到人,并定期进行巡查,实行常态化监管,重点对培训机构有没有存在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超前超纲教学、虚假广告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检查。同时应该畅通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举报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净化培训市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學生的合法权益。
结语
校外教育培训乱象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它关乎多个主体的责任和利益,所以在治理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诸多困难。本文从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改变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方式等方面提出治理校外教育培训乱象的策略,从而净化校外教育培训市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长合力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教育培训机构乱象怎么治[J].人民论坛,2019(26):61-63.
[2]陆婷,陆凯.专项治理显成效 课外教育促规范:苏州市课外教育调研情况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9(10):41-42.
[3]余晖.“双减”时代基础教育的公共性回归与公平性隐忧[J].南京社会科学,2021(12):145-153,170.